空谷幽兰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41138444
作者:[美]比尔·波特
页数:304页

作者简介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海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知道这本书是一位很喜欢的演员推荐,当然她现在也像演艺圈的隐士一样销声匿迹。这本书似乎在灵修或者所谓的文艺青年圈颇有声名,以致大多数读者忘却了这其实是一个有着人类学学位的汉学家,深入中国内地,于改革开放之初采访终南山隐士带有深刻人类学印记的文化随笔。当然这本书准确地说不是寻访当代中国隐士,而是寻找那些游离于宗教系统之外的宗教人士,探寻中国道教、佛教与隐士文化的关系。所得有三:一是还原了中国宗教的原生态,今天我们讨论十七年或者十年浩劫造成了文化断层,多从现代学术体制,似乎民国已经将过去的命革完了,实则不然。而从宗教角度看也确乎如此,我们现在经常开玩笑说建国之后不能成精,其实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是禁止宗教收徒的,没有道何需魔?二是作为难得的中国宗教的人类学随笔,记载了大量一手的对话和感受,而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科学、宗教、民间信仰都归于天道系统之下,密不可分,书中举了一例说西方科学研究表明玫瑰是外来物种,但是长安的居士坚信这是中国培养出来,背后的文化归因值得探求,好比此书中文名《空谷幽兰》为何用兰来说隐士,原名可是《Road to Heaven》;又如今天我们常说龙泉寺是高等知识分子辈出,但是道教和佛教吸收弟子的要求是不同的,至少在80年代佛教是必须高中文化水平之上才行,道教则无此要求;三是隐士文化,那时候正是气功热盛行,赤脚医生和气功与隐士之间有天然联系,虽然书中笔墨几乎没有,但的确是一个好课题。
  •     要说我有什么生活理想的话,那就是过着隐居恬淡的生活,有一房子的书,有一个安静温婉的爱人。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它了,特别是那手绘的终南山全景图,顿时就让人生出一股悠然神往之情。说实话,我不想吐槽现代生活的浮躁忙碌金钱至上拼命追求成功,也不想讴歌隐居生活的貌似逼格满满又带着那么些虚骄,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你选择红尘中舞尽繁华,他喜欢江湖上浪迹四方,我向往山林中闲云野鹤,各人志趣不同,选择便不同,又有什么不可以。有一个美国人,比尔·波特,便对这种隐居修行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他好像生错了时代,当他在1989年到达北京询问佛协副会长周绍良在哪里可以找到隐士时,陪同的广济寺方丈静慧法师说,他曾经听说在西安附近的终南山里有隐士,但周却对他说,“中国已经没有任何隐士了,在终南山漫游,不但毫无益处,而且很危险”,与此相反,他建议作者去参观几个禅修中心。周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中的疑虑,你们都懂的。总而言之,作者还是去了终南山,这个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作隐居天堂的地方。他拜访了大大小小的寺庙、楼观、茅棚,与不同的隐者(修行者)交谈,无论是出家的,还是在家的。他博通中国历史,虽然有些史料故事十分无稽。他事无巨细的记录着,所以这本书看起来又有点像游记。我曾经纠结于它到底是游记,还是文化苦旅(作者确实也吃了很多苦),在字句中去印证自己的偏向,后来发现这种读法不但浅薄无知,而且完全搞错了重点。重点显然并不是他怎么记,而是他记录了什么。现代的隐士,他们住在什么地方,生活状况如何,精神状态怎样?这些才是真正值得去关注的重点。作者在序中这样写道:“我们都需要与时间独处,有些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有人却能从独处中变得更有智慧、更为仁慈,这是我遇到中国隐士后让我吃惊的事。他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最和善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作者的寻访旅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隐者(修行者)都对他表现出了泰然慈善的态度,只有一位大师只告诉他认错人了,便大踏步的走开去了。“重要的是你要过一种合乎正道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出家。如果你不持戒,出家没有任何好处。持戒很重要。但是任何人,只要他过着一种合乎正道的生活,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修行的基础。戒律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如果你对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会一无所获。”这是楼观台住持任法融道长的一段话,辨明了修道与持戒之间的关系。庄子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庄子·天地》)在往常,我往往会关注“修德以闲”的“闲”字,现在才明白,其实关键是“修”字。修行也许要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看起来闲云野鹅,令人羡慕,但其实,闲只是表态,修行要持戒,要合乎正道,并不是闲着没事干这么肤浅啊。在蓝田地区的净业寺,有三位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其中一位叫做开龙,是净业寺修复工程的主持者宽明的弟子。在别的寺庙中,同样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出家人,因为佛教协会要求所有的新出家人至少要受过高中教育。净业寺是道宣法师公元621年创建律宗的地方,也是当地一所规模较大的寺庙,西观音寺方丈圣林开始时就是被净业寺收留的,当时他和另一位和尚从少林寺而来。少林寺在修行者中的名声很差,离开的人很难在其他寺庙找到地方,“旅游把少林寺变成了一座养老院,任何住在那里的人,都被认为对名闻利养比对佛法更感兴趣。”一位当地的向导这样说。在龙王寺,一位八十八岁的尼师圆照接见了作者,她对作者说:“上一次我还不能肯定,现在我知道你是为法而来的了。”她肯定了作者过去的努力,而当作者问这位最机敏、中医世家出身、毕业于北京佛学院的大师为什么要到终南山来时,她却说:“我被骗了。”原来西安卧龙寺的方丈智真大师去东北看她时(当时她已创建了四所佛学院),在送行的火车站直接塞给她一张火车票,就把她拉上了火车。于是她两手空空的来到西安,不再工作,开始了修行生活。作者问她是否愿意把佛教的本质写下来?两个月后,作者收到了圆照尼师的信笺,上面只有四个字“慈、悲、喜、舍”。然而,另一位尼师却有些不堪修行的孤苦。当她和作者谈起生活和修行的时候,她几乎要哭出来了,面对孤独和艰苦的条件,她说:“如果你还很执著,如果你还没有看破红尘,你就不能住山。山里的生活很苦。”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隐居也同样需要吃喝,要抵御饥寒,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隐居修行,并不是所有隐居者都保持着宁和愉悦,但有一位法师却看起来异常的快乐,作者这样记述道:“我从来没有遇见过比他更爱笑的和尚。我觉得,他说话从来没有超过两三句,就会停下来咯咯的笑。他的名字叫德成,六十九岁,是在长安县长大的,原来是个农民……”。我想,无论是农民也好,还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也好,隐居和修行,并不会有多大的差别,青山不会嫌弃你读没读过书,河流不会鄙视你有没有文化,土豆和芋头,对俗人和隐者都是一样用来延续生命的。我特别喜欢一则虚云入定的故事。虚云和印光,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大师,虚云革新了中国禅宗,印光则革新了净土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大约在同时,虚云禅师也到了西安。他进入终南山,在狮子岩建起了一座茅棚,在《虚云和尚年谱》中记录下了关于他的这样一则故事:“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予独居茅棚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去……山中邻蓬复成师等,讶余久不至,来茅棚贺年,见蓬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予定中,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发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虚云和尚年谱》)因为“厌于酬答”,虚云大师还是离开了狮子茅棚,往终南山一个更幽僻的地方去了。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从一座寺庙行脚到另一座寺庙,又帮助修复了其中很多寺庙。1959年,他在江西云居山圆寂,享年一百二十岁。隐居在终南山,生活在生活的边缘。他们很少参与红尘俗世,他们只关心精神生活的富足,只需要少量的食物来维持生命。像虚云这样一入定便不知岁月流淌的大师,也许还有许多修行者都能做到。他们不像在城市中奔忙的人们,被各种欲望折磨缠绕。虽然也是凡人,但更少的欲望揪扯,更多的平安喜乐。他们远离尘世,遁入空山,一心修道,收敛锋芒,说他们是空谷中的幽兰,此言实不缪矣!
  •     老外的写的文章,有意思。用一种淡然,嗯用淡然也太过装逼,用白描的却也一本正经的说出我们没有发现且显而易见的东西。呆萌萌的。我发现这本书里面,对于隐士最困难的是吃的粮食,然后找个安静的地方盖个茅棚住的地方修自己的道。就像《西游记》里边,唐僧每次都说去化缘找吃的地方住的地方,然后就惹出来妖怪了。现在,一个人呆久了就会有疯掉的感觉,赶紧去聚个餐,看个电影,不把脑袋充满就不安心似得。很佩服那些一个人能呆很久时间的人。里面多出描写吃面条喝粥,对他们在八九十年代慷慨的表现。而且里面很神奇的说气功是真的治疗好了他久久不能治愈的疹子。真后悔,我的脑门上的应该等着不开刀的。哈哈来来看看这一段描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名段。“公元前206年,这两支起义军的首领项羽和刘邦达成协议,要分割秦帝国。他们在秦始皇地宫背面三公里处一个叫鸿门的地方会面了。鸿门是一条峡谷的名字。它深深地嵌在黄土高原里。项羽在能够俯瞰这条峡谷的黄土高原边缘驻扎好了军队,然后邀请他的对手赴宴,他计划在这次宴会上通过舞剑干掉他。刘邦的以为谋士——我们的老朋友张良——得知了这个阴谋,说服了他的主人,让他装傻。当项羽看到刘邦如此软弱的时候,他拒绝发出信号让人干掉他。后来。,刘邦借口上厕所,放回了他在销魂桥的军营。他从终南山撤了出去,但是最终又回来了,打败了项羽,创立了汉朝。”描写杨贵妃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个温泉叫华清池,是杨贵妃经常光临的地方。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也是骊山最著名的浴者。她在温泉里浸泡很长时间以后,不得不让人扶出来。等她恢复过来以后,她会让人进上从附近的一座花园里采集的花粉,擦在腋下,以使自己闻起来很芬芳。然后她会到亭子里去休息,吃柿子——直到今天,柿子还是骊山的一种特产;或者新鲜的荔枝——那是由一千个骑士日夜兼程,像跑接力赛一样,从中国南方传送过来的。”悟是自然发生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主要是要清心寡欲。修行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你必须保持身体健康。如果你有很多念头和欲望,你就活不到实现目标的时候。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区别。一旦你的心很清静,你就能理解业。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你种下佛种,你就会得到佛果。重要的是诚实。如果你不诚实,你永远也不会成就。你知道,我只是一个山人。我只是把话串在一起,他们并不一定有什么意义。给你的土豆来点热辣椒怎么样?看书后,突然想去爬华山。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道可道非常道,每个人都在修自己的道。修长生修己身修天地
  •     跟着文字的声音,我走到了内心深处一方静得诡秘,静得令我自己生畏的土地。那是我二十多年来从未涉及过的,太陌生了,太超凡了。使我相信,只有心才能够达到比时空尽头还要弥远的地方。悟到只有追求一种东西会让人坚定,坚定更比磐石,那不是极美极幻极雅极贵之物,而是从无到有再到无,从宇宙起源到结束再重来,都一直存在,从未变化过的东西。是一切,也是无。
  •     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梦。八十年如云掠过。
  •     本来对这本书更多地是一种文学上的期待,读后发现更接近纪实风格,平淡中见 意境。“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以兰比作隐士,最适合不过。
  •     隐士
  •     可能讲的东西离实际生活更远些,感觉比不上《禅的行囊》,而且顺序也有点乱。
  •     好东西都被老外发扬了…
  •     e
  •     只见皮毛
  •     内容恬淡得如书名一般。五星给作者,书给四星。
  •     2014年春,at some point before I went to Nanhua Monastery.
  •     看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完,也经历三次心里变化。没有达到期望值,但也勉强了,特别是像游记一样的记录方式,让人有些欲爱不能。结尾倒是很妙。
  •     16.07.13 07G作者描绘了探访高洁隐士的过程。真正的隐士在于隐,又岂会让外人轻松找到禅修之所,能找到并乐于分享的,恐怕也很难谈“隐”了。不过作者的精神让人折服,可以去完成这样充满难度的工作。叙事比较贫乏,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     说实话有点失望,可能期望值太高,不过还能怎么写呢?作者汉学造诣很深,引经据典,水平远在普通中国人之上。
  •     装帧雅致,手感极好
  •     勾起好多好奇心
  •     火车站,火车上,办公室几个小时就能读完。
  •     一直被我们忽略的视角,有时候站得远一点,看得也就更清楚一些。非常喜欢这个书名,总有些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追寻着世间的真谛。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     宁静致远
  •     读得晚,但读的及时。
  •     没有禅的行囊好
  •     期待很高,读之一般。没有想象中的隐士之气。
  •     作者真不愧是汉学家,各种引经据典且毫不生硬,译者也是厉害,读着完全没有一种这是外国人写的书的感觉。整本书基本都围绕着终南山,看标题还以为是外国人猎奇来找隐士,然而至始至终作者都保持着一种尊敬与期待的心理在寻找隐士。一本很特别的游记,读着也非常的轻松,看作者采访那些隐士的时候,感觉和自己想象的隐士真是完全不一样,一直觉得应该很孤僻甚至神叨叨的,然而作者在序里就已经说了他们是他见过最幸福、最和善的人,有人能从独处中变得更有智慧、更为仁慈。
  •     “苏道长根本没有停脚,说我找错人了,又说他姓华,因为住在华山。然后他甩着广袖走开了,好像马上要羽化登仙一样” 有些流水账,即使主题非常非常有趣但因为大段冗长无意义的文字使有些段落读起来有些乏味
  •     很有趣!
  •     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一个有信佛倾向的语文老师推荐的,拖了很久,现在才看完。这本书就是“寻隐士手记”,里面也记载了和部分隐士对话的语录。翻译得很不错;内容来说,现在的我看不懂也看不透。不过一贯对隐士的感觉就是好像高深但多半属于“自欺”,明明活在尘世中却要弄德很出尘╮(╯▽╰)╭
  •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     如果何伟是老外描写当代中国的一极,比尔·波特则是描写传统中国文化的一极。作者的国学功底确实很高,引经据典无数。关注的是不被人关注的一个群体,而且读起来十分舒服,就像是读陶渊明诗歌一样的怡然闲适。遗憾的是,作者关注的是修行的隐士,而不是文化隐士。
  •     主题很有意思,讲一个美国人在台湾的寺庙里住了几年之后,来大陆寻找探访隐士的故事。我以为我可以看到一个风格不同的Peter Hessler,但显然作者文笔很一般,文字不是很有温度,叙事也比较混乱,看完并不觉得有所获。最后,这个版本好差呀,可是买不到其他出版社的了。不开心。
  •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也没有豆瓣评价的那么好,有些许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也只是国人刻意让我们不知道~~~
  •     此书给我带来的影响特别的大,感觉我的记忆力回来了,比尔波特真的太棒了
  •     无需多言
  •     很好玩的文化游记随笔
  •     和尚与道士的生活
  •     这是一个自己很爽的旅程。话说这位汉学家为什么不用中文自己写呢?翻译差强人意,准备看看原版。
  •     可能跟作者对隐士的理解有根本上的偏差吧,我并未在此书中找到共鸣感。
  •     纯当科普了 并不喜欢作者将隐士等同于修行者的倾向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士居幽处,成道亦成佛。喜欢作者的态度,追寻隐士之风,记述困境中的坚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