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全集1:长篇小说·半生缘》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张爱玲全集1:长篇小说·半生缘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1
ISBN:9787806990315
作者:张爱玲
页数:274页

十八载春秋

品张爱玲的书,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红砖瓦楼的年代。倚窗而立,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明明晃晃的光影下渐渐斑驳出一副淡漠的表情。看世人攘攘,看浮生若梦,却再也看不见一张明艳的面庞。而这有心人,却依旧守着那星星点点的记忆,虔诚奉养,在心底微笑着陨落了繁华,淡没了映像------

一生情,半生缘

一生情,半生缘,虽然故事的情节让人心碎,可不能否认的是,即使让我们浪费半生的时间,一生情也都是我们追求爱情的最高境界!

回不去的与来不及了

《半生缘》中所谓的“半生缘”,也许就是曼桢的那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之前我一直任性地觉得缘分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没有,哪有什么期限与长短呢?书里,翠芝也对世钧说过一句:“现在来不及了吧,你说是不是来不及了?”世钧这人的问题就在于啊,他命中的女子都比他勇敢。曼桢曾说他:“幸而叔惠不喜欢我,不然你就一声不响,走得远远的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 最终,他们的来不及了,变成了你们的回不去的。小时候看过电视剧,这两天先看了书,后看了电影,你若要问半生缘的悲剧究竟是什么酿成的,我只能说我越来越相信命。豫瑾的到来、世钧父亲的记忆、曼璐的设计,种种都在一起发生了,真爱是很难躲得过的。一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千万要远离那些定时炸弹式的熟人,后来又怪曼桢固执世钧软弱错过了结婚的时机,最后只觉书中谁都有谁的道理,只能这么走下去。也许这句话才真正道破玄机:“反正一走上这条路,总是一个下坡路。”这时才恍然,原来那些没能一起走下去的人,是命,也是未够的缘分。真正相爱的人,谁又能真的一直抱着初见的光景不放呢,心理期盼的还是永远的相伴吧。不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当真逛过就已足够?仅将此书,送赠我解咒。“她一直是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半生缘

首先说,这个是之前看完时写的一点感想,严格来讲算不上是书评。一切都回不去了,是的,一切都回不去了.......看完《半生缘》心里很郁结。曼桢和世钧,这一对苦恋人,蹉跎了小半生时间在迷惘和挣扎上,与外人挣扎更与自己挣扎,想来人何苦要如此矜持的对待爱情与命运?此所谓矜持,是讲着理道、讲着情面、讲着人情世故,更讲着自己那张面子,非“扭捏”之意。在中国的文化里这历来是没有错的,即使就因为这些而错失了良缘,那在观者看来,也是一段值得歌颂的凄美的爱情悲剧。说到底,还是人心对于现实的屈从,因为现实的力量并不简单在于它用强力约束了人,它给人更深的畏惧在于它是因人而生的,它的每一块骨头都是人用活生生的例子堆砌起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现实等同于真理,顺它者昌,逆它者亡。这样说来,矜持就是有理的,即便因此错过爱人,错过幸福。曼桢对于祝鸿才,冷漠和隐忍的漫长光阴,这个姓祝的名字我本不想提起,因为无聊,然而他是曼桢悲剧和错误的两块碑石,至死都冷漠和丑陋着。谁都没有错。姐姐为了抓住终身依靠而出卖妹妹,妈妈为了保全家族的名誉和生活基础而忽视了女儿,世均因为听信了他人和对恋人的怀疑而放弃了坚持,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匆匆了结了婚姻大事。再说那受害者曼桢,好不容易逃出魔掌获得了自由,又因为骨肉亲情而屈服,以为就此可以彻底牺牲自己忽略自己什么都不顾及。然而最终又绕回了原点,难逃命运轮回,因为一个人可以装作糊涂一时却不可一世。她自己,并不能真正的彻底牺牲。一个懂感情的人,只要她还活着,就是有感受有不甘的,终有一天会打碎一切逃出世俗藩篱。离开祝鸿才遇见世均,然而此时,已是历尽沧桑泪眼无言,已是如她所说: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不知道张爱玲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是否也曾想借着曼桢说些什么。回到书里,此时的曼桢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失了亲人失了爱人,剩下的唯有一个孩子给她的下半辈子坚硬起一颗心来生活的理由,真要彻底的牺牲自己了,然而此时的牺牲已不再是大义凛然的决绝付出...只是一切美好都崩塌后的沉默,何其悲也。慢慢的读着,沿着世俗的愚昧和现实的考量,貌似谁都可以被理解和宽恕,然而就是这样一节一节的发展下来,那单单被忽视和仇视了的爱情就成了最后的牺牲者,对于那些尚不能完全牺牲掉自己的人来讲,这是注定逃不掉的一块伤,怎么掩盖都会有流血的一天。那又为何要自不量力自欺欺人,为何要为了那些所谓道理的东西和心爱的人渐行渐远?说一个女人矜持,是对她的褒奖。然而我觉得这是一个悲情的词,无奈和懦弱均寄生其上。讲一个男人矜持,懂道理的矜持,也不是一个贬义。但这又葬送了多少一颗心系在他身上的女子的幸福。世间总有很多无奈,为家庭,为事业,为面子,为怀疑。多少幸福,就在这交织起来的矜持之间,灰飞烟灭。然而,孰对孰错又没人能说的清楚,最终也只是看个人的感悟和选择罢了,只有一样:如若再加进欺骗和怀疑来,这世上的真情倒真的是让人不敢妄想了。

若有来生 还爱你

张爱玲的小说几度成为我的最爱,在初中的时候就几乎把她的小说读了个遍。就好比现在妈妈常爱说的,我们以前最爱读琼瑶的小说了。我以后也许也要对我的孩子说,我以前最爱读张爱玲的小说了。尽管隔了一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但是每每再读都还是感觉像第一次读一样,想要一次看个够。这或许是我第一本令我流眼泪的小说,也给当时情窦初开的我上了一堂教育早课。爱情似乎在那个年代显得很身不由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事情也很少在张爱玲的小说里体现,或许正是又如当时的局势一样,爱情也变得动荡不安。

无题

先是听说“我们回不去了”,才看的小说。总以为,曼桢说这话的时候,是在感慨年久月深后往日似水流年的恋爱时光。看完小说,忽然意识到,她是在听到世钧给家里打电话后,半响说出的话。也许在此之前,她的心里仍存一丝幻想,彼此蹉跎十四年终究遇见,能不能和世钧重拾故情呢?她此刻终于让自己死心了。“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那段时光,回不去那份爱,也回不去恍将三五载误作一生一世的年轻感怀。

都是真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的我已然可以读懂字里行间的感情纠葛与隐藏于内心的琐碎生活,生活着的人似乎都是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不简单,更困难的是,还要加上感情二字。刚刚跟一位老友聊天,他提到自己的低迷状态又循环开始了,末了,不着边际的说到时间的强大,让自己将很多事情都淡忘了。看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没办法

我有一整套张爱玲全集,也不知道是哪一天脑子搭错发现网上特价所以就订下来的。我买的时候就没有准备要读,很早很早以前我就已经知道了张爱玲,太多的影视剧让我对她著名小说的情节略知一二,比如《半生缘》,比如《色·戒》,不过我一向不会将小说和影视作品等同,所以小说不管怎么说都是陌生的。其实我也曾经读过她写的《红楼梦魇》,有红楼二字的书我总不会错过的,但那不是小说,只是文学评论,我大概记得她书里核心讨论的是版本的问题,比如,现存世的某两个版本中,她认为还存在一个X版本,理由是什么,在那里面曹雪芹修改了什么,后来又做了一个什么版本,起初读起来还有趣,越到后来的XYZ就把我的脑子搞成了糨糊,所以我没有办法在清醒的状态下读下去。我一直不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也不愿意去读。我知道张爱玲影响了许多的人,很多人也因此而对她顶礼膜拜。我却不愿意加入到这里面去,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她是一个小资派的人物,小资其实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对我而言,小资太累,而且似乎有种要把日子过给别人看的虚假,所以我很主观的觉得她的小说一定让我累;另一方面,读过张爱玲的人总喜欢带着一种迷蒙的眼神提起她写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场景,就好像自己穿上了一件复古款式的黑色绸子晚礼服一样,全身都会抖落一片银光,把我们这些俗不可耐的人一下甩脱好远好远,这不仅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非凡、意气风发的女孩子,人人都以和她交朋友为荣,人人都争着要自诩是她的好朋友,而我总是觉得这一种现象实在很诡异,由此我并不想要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所以张爱玲是一个我不会主动记起的名字。只是,最近我的红楼丛书都陆续读完了,无意中又看到林心如主演的《半生缘》电视剧,无聊之余,想要知道书和电视剧到底有多少差异,所以我便鬼使神差的读了。张爱玲的文字风格和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所以起初读来我觉得很对脾胃。她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描写的人,这样使得所有的情节非常有画面感,而我本身也喜欢和注重小说的画面感,每一幕情节,她都会把所有的细节都交代得很细致,例如穿了怎样的衣服,走路的时候看到脚边怎样的炉子,两个人是怎样拌嘴的,而且文字中夹杂着许多吴侬软语的腔调,这让我很喜欢。可是读着读着,我便发现,她的每一幕戏看起来琐碎而平淡,串联起来的整幅情节却戳心戳肺的可怕,难怪蔡康永曾经说过张爱玲的残忍,她可以用这样冷静细琐甚至略带温馨的笔调写出一个冷冰冰到极点的故事,而且毫无回转的余地,非常绝决。电视剧把所有的细节都放在一个画面里,观众可以选择性的只注意到某一个地方,而书呢,把每一个细节都公平的写出来,没有任何着重或是简略,所以不得不把每一个细节都读到脑子里去了,并且连成整整一片,读到末了,便想起书中人物的一句话,没有办法回到很久以前冲破一切去拯救,无论怎样想,就是这样的残忍,没有任何寰转的方法。我对张爱玲完全改观了,她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可是我还是没有办法再去读她,她的文字很好读很上瘾,可是她的故事却可以把我的心关进一个笼子里,瞬间感觉到人生的无奈和残忍,而且怎么也出不来。我突然想起了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妈妈带我去看电影,那个时候随便去看,总是有什么看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滚滚红尘》,开场是一个空房子,房子的四壁写满了字,后来有一个女人总是站在夕阳西下的阳台上远眺,这个女人最后割了腕,把手上的血涂在房子的墙壁上,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个电影在讲什么,也不记得到底有没有看完,总之这个全都是血的场面以及那种凄惨至极的气氛,让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忘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三毛眼中张爱玲的标志,总之此刻我是觉得,从此以后我还是不要读她的好。

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没有办法去评论,说什么都是废话。况且很多评论、回忆其人其书的文章,也都写得超拔绝尘。所以,我这种俗不可耐之人就免了吧,免得浪费看客的生命。缘起缘灭缘随风。能够有幸到人世走一遭,能够有张爱玲的书看,这也是一种因缘吧。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原来你也在这里。

半生缘

张爱玲的文笔,如同其人,温婉、凄美、孤傲。每次翻阅《半生缘》,更像是在欣赏一部长镜头的胶片电影。嫚帧和世钧的爱情,犹如涓细的流水,在严酷的暴日下直至干涸。······“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再次撞击着读者的心,又有多少爱是可以重来的!

回首一望尽尘埃

有一段时间不说尘世里的东西了,那些爱啊愁啊,离啊恨啊的,只是曾经留下过的文字忘不了。忘不了曼桢是囚禁在阁楼里的那段文字,啊呀,心疼的是张爱玲,那是住在被父亲和继母囚禁的恶梦里的女子啊。“她幻想有一天与世钧相见时,要怎么对他说她的遭遇,她有许多许多的话要对他说^^^^”大意就是这样的罢,就为这句流下了眼泪。这张姓女子啊,再强再强,还是要在生命里找出口,把这些遭遇说出来,她难以言表的爱与忧愁。许多年过去了。不再为她流泪,只会叹气了。最后,气也不叹了,只是苦笑了。女人的文字嘛,还是女人最懂珍惜。

寂寂风尘一梦远

看到最后在影院落里的那段,还是忍不住流泪了。半生的时光寂寂而过,不知道为谁而活?太多太多的爱恨前愁,竟然被时光之手轻轻拂过,错过的,无人了解,也许,她不要人了解,她只是有过自己,有过自己的心,有过一场爱的梦,仅此而已。那样的她,就只能活在那样的时代里吧。

灰色人生

我至今感到庆幸的是,五岁的女儿还没有指着电视或者画报问---“妈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好人,坏人,我觉得我们这些普通的人,一辈子遇到江洋大盗或者圣人的机会都不大,成为这两种人的可能性也不大。大多数人都是灰色的人,过着灰色的人生。张爱玲的这本书书我反复的看了许多遍,每次都增加了我对这个女人的赞叹。她真是一个参悟了人生与人性的女人,她不做梦。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完美的,我尤其喜欢她对祝鸿才的描写,她没有把这个人描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在医院里那一节,小女孩玩着他的帽子,真正流露出一种人性的光亮。而曼桢也绝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她的脆弱和摇摆,缺乏色彩是显然的。书中的其他人,更是懦弱自私可怜愚蠢的人,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我有个远房表姐,结婚两年就要离婚,他的丈夫绑着雷管威胁她和她娘家人,于是就作罢。他们继续生活,又生了一个孩子。上个月我去参加她大女儿的婚礼,她坐在那里,象个小肉墩,又白又胖,她的丈夫是个看上去很年轻颇有江湖气的男人,对人非常礼貌,特别是女性。两人一起经营杂货店。我家楼下有个一只胳膊的男人,经常和老婆带着外孙在院子里玩,就是这个男人,曾经和小情人一起摸电门徇情,在最后一刹那,他后悔了,于是他失去了一只胳膊,情人死了。好人,坏人?我舅父的一个员工,经常偷店里的东西和钱,然后给他的母亲买耳朵眼炸糕,甚至偷我舅父的进口药给母亲,他非常开朗爱说笑话,谁都喜欢他。在偷了五百块钱后就彻底不来上班了。后来听说他得了精神病,在他母亲去世后。有时候我想,做个真正的坏人倒也好,起码不会这么痛苦。每个人都有理由,每个人都在抱怨,每个人都在憎恨,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最不幸最委屈,每个人都在一个接一个的计划错误的人生,还觉得自己颇为不凡。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就是个不可更改的错误,而且多半是自己的选择。人生中的很多重大选择出于于偶然而不是深思熟虑。也许别人一个无意的眼神就让你认定他就是你要找的那个人,可结婚第二天就发现自己错了。也许你考虑了一个晚上做出了决定,可来到门口看到一个人在那里了就转身而去。别人的好意或恶意,世事的变迁与动荡,人生的偶然与必然,我们身处其中,就象个木偶,卖力的表演着,那命运的线却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以为自己所谓的牺牲换来的只是冷漠和嘲笑,我们的青春和善良最终被丢进垃圾堆,我们的人生最终被碾碎。亦舒说,这世界上真正的坏人是很少的,大多是愚蠢和自私罢了。于是我们就这样生活在大多数当中,是其中的一份子,不知不觉的,天天在毁灭自己和别人,最后大家都死了,只是早晚而已,谁也不比谁好到哪里。人生到了一定地步,就只能道天凉好个秋!那个滋味啊,不说也罢!

半生缘,不只两个人的半生

半生缘,不只是曼桢与世钧两个的半生。曼璐拖着两条辫子与慕瑾交往的时候,还是开着栀子花的青涩年纪,洁白的,纯真的,尾随了一大帮憋着坏水拖着鼻涕的弟弟妹妹们的。但是后来为了家计,曼璐无奈做了舞女,与慕瑾的爱情也就搁置。一经多年,当慕瑾再次拜访顾家时,曼璐已嫁为人妇,而妹妹曼桢正当妙龄。慕瑾于是对曼桢动了心。曼璐还以为,那是因为她的缘故,因为妹妹长得与自己有几分相象。她心里觉得感动,想要见他一面,劝他不要再对自己这样痴心。及至穿了紫色的旗袍来见他,因为他曾经写信称她为紫衣的姐姐的,而现在他的眼里,她却不过是一个穿着紫色旗袍的削瘦的中年妇人。她对他说,你不该来的,我真希望你把我这个人忘了。而他说,人总是要变的,我也变了……想想从前的事,非常幼稚可笑。他把从前的一切都否定了!她所珍惜的一切回忆,他已羞于承认了。男人曾和女人一起织了一个美梦,而后却只有女人自己继续织,因为在其中,她还能照见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身在何处。但是,男人却连帮女人圆个谎的事情也做不出,生生得将那面叫做“自欺欺人”的镜子打碎,她连自己也看不见了。梦碎的过程,是一个迷失自我的过程。“她的那一点回忆终于被糟蹋掉了,变成了一堆刺心的东西……”最后,“只听见她那一阵一阵,摧毁了肺肝的啜泣”。是否轻信一个不要变的结果,像张楚爱情里唱的“你说我们的爱情不朽,我看着你就信了”,只是“我们的爱情不朽,它上面的灰尘一定很厚”。不是不可信,而真的是“人总是要变的”。半生缘,决不只是曼桢与世钧两个人的半生。叔惠第一次到世钧家去,结识了翠芝。她倒也没有世钧描述得那么大小姐脾气,反倒……有些可爱。只是,她是小城里大户人家的阔小姐,而他是大城市里小市民家庭的儿子,又怎么有缘分走到一起呢?他想他也许是不够爱她,才对她这么没有信心。她也许早已下定决心吃苦受累,早已经将享清福的打算抛之脑后,他却始终没有给她这样一个机会。在那个他将她送回家的雨夜,她送他出家门。他走了两步想起自己忘了世钧家的门牌号,连忙回头喊:“石小姐!石小姐!”翠芝回头,脸上已是一片泪痕狼籍。半生,彼此都隔了一层窗纸看着对方朦胧而美的身影,亲近不得,也许那层窗纸,不是没人敢去捅,而是根本捅不破。爱得?恨得?恨不得……最后还是要搭上世钧和曼桢的半生。他阴差阳错地娶了翠芝,婚礼当天,翠芝突然拉住了他的衣裳说:“怎么办?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你说我们是不是来不及了,是不是来不及了?”像两个闯了祸的孩子……就此过了半辈子。翠芝总以为世钧就是那个温吞水的脾气,对女人也没兴趣,她的那些个女朋友,没有一个让他看在眼里,就连她自己,他也是……但是偶然在一本旧书里发现了当初曼桢写给世钧的“情书”,翠芝拿着话剧腔当着世钧的面读起来,还调侃说,哟!我还不知道你这么有魅力,能让人这么对你着迷呢!世钧却发怒了,几乎要打她,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一晃十八年,曼桢以为早已经没什么了,给世钧打电话的时候,拿起听筒来,心却忍不住,怦怦地跳起来了。爱得?恨得?恨不得……半生缘。

爱过足矣

上帝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所有的结局就都已经完全改变,他们就成两条只相交一点的射线……两情相悦,本是人生一大幸事;单相思,亦是人生大哀。恋爱和结婚本是两回事,爱人和妻子怎么可以混为一谈?爱情可能就应点到为止,《半生缘》虽是断壁残垣,却持续了一生甜蜜与哀伤,足以让人艳羡……破碎的美丽就像张爱玲的苍凉基调一样是永恒的生命力……

错,错,错!

再次读完张爱玲的《半生缘》,内心一片凄凉。不是不惋惜世钧和曼桢,也不是不惋惜叔惠和翠芝,只是爱情下的他们在时光机前一照,各自的悲哀又是那么的不让人待见。世钧和曼桢相爱的简单而平凡,他们的爱情不像琼瑶笔下的爱情那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非得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天翻地覆不可。世钧不见得就是懂得曼桢,曼桢也不见得就是懂得世钧,只是相识的两个人在生活的你来我往穿梭中有了那么一点点似有似无的情意,自此就待对方自是另眼相看。两个人都愿意挤出时间腻在一起,可是腻在一起也不见得有什么趣处。他们的爱情就是在鸡毛蒜皮的谈话与守望中渡过,平淡也温暖。或许人生有些寂寞了,忽然遇到一个人甘愿分享你的点滴生活也不令ta乏味,让你觉得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个人在这茫茫人世中奔波着,人生有了可依靠的人。这大概就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世钧与曼桢从未预料到自己的爱情并没有将来,也从未知晓自己的身上担负着太多别人的欲望。姐夫祝鸿才早就对曼桢垂涎三尺,仗着自己有点钱财就对曼桢想入非非,姐姐曼璐的红尘生活更是每况愈下,这使她对平静生活的妹妹愈加羡慕嫉妒恨。曼桢的母亲更是得过且过先顾得好自己再说。所以曼璐设局帮着鸿才强占了曼桢的清白,曼桢的母亲也帮着曼璐隐瞒事实弃曼桢于不顾,带着全家迁居至苏州,因为曼璐已经为母亲做好了日后的打算。他们龌龊的小心理凉薄至此,哪里还有什么亲情存在,可怜了天真的曼桢白白牺牲了自己成为别人幸福的垫脚石,实在是冤枉。世钧那边也不见得有什么好的。父亲、母亲和嫂子的期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因为曼桢的身世没人看好她,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无非是在给这些人自己撑场面,所以世钧的母亲和嫂子在接到曼桢寄给世钧的求救信后,很果断的瞒着世钧把信撕毁。他们的自私小心理又何尝不是凉薄?原本还算美好的爱情就被这些人的错误硬生生地给毁掉了,而这些人也不见得就得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等待的幸福,自己的悲苦依然在继续着,还拖累了这双璧人一起下水。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的幸福,结果只是害人害己人间多了重悲剧而已。世钧与曼桢的悲剧是别人造成的,而叔惠和翠芝的爱情悲剧就只能全怪他们自己。翠芝为什么会喜欢上叔惠却不得知,只是爱了就是爱了,翠芝倒比叔惠勇敢的多,她向叔惠暗示过,叔惠也不是不明白翠芝贴在他身上的心意,可是他就是放不下长辈的眼光,他只知道两家的身世背景有差距,他也知道翠芝的家里人是看不起他的,可是他万万就是没想到在现实中还有自己的一份追求的力量存在,他并不是不能追求翠芝的人。他隐忍自己对翠芝的感情也无视翠芝对他的付出,翠芝万念俱灰下选择了和同样失落的世钧结婚,合手酿成了一段没有感情的错误婚姻。14年后他们再次重逢。世钧从来没忘记过曼桢,曼桢也依然爱着世钧,可是他们都知道他们已经今非昔比,曼桢说:我们回不去了。叔惠告诉翠芝他曾拥有过的一段婚姻生活,点点滴滴都有翠芝的影子,翠芝了然心里只得一种凄苦的胜利,他们又何尝能回得去?这些人爱情的最后竟是如此不堪,若说是命运错错误地安排了他们,可是他们终究是曾经拥有过。即便是失去了,又何不珍惜眼前人?他们在彼此相遇相爱的时候,又何尝是珍惜眼前人来着?曼桢与世钧在一起的时候未见得他们情深几许,只是两个人习惯了依偎在一起,一旦分开就有了割肉的痛。叔惠与翠芝虽彼此有情却丝毫没在一起过,何谈珍惜呢?若是真爱,他们却始终拿自己的感情与自己的生活利益做比较,真在哪里,纯在哪里?自己又为自己的感情付出过什么呢?他们一错再错,枉费了自己的好韶光。错,错,错!铸就了他们的不幸人生。

一世情,半生缘

青春的日子,不读张爱玲。多少年,曾经刻意回避人生的苍凉,在幻想的世界里固守自己的单薄与纯真。以为,不去沾染尘埃,生命就会自然干净清澄。只是忘了,在滚滚红尘里,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叶孤舟。透过岁月再读张爱玲,突然醒悟,原来她是那么聪慧的女子,世间恩怨纠缠,人性的可怜与可悲,肮脏与琐碎,她都一一尽收眼底,只是用一种傲立的姿势冷眼旁观。她超越凡尘之上,让苍凉人生化作一声声无休无止的叹息,如那檐下雨水,永远滴不尽,滴不尽。十八春,半生缘,依然是恍惚与苍凉。“不过几年的工夫,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回头去想,却又不知何为虚实,何为对错。命运原是那样不堪一击,总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预测,无法阻止,甚至连拼命呼救都无人听见的。张是讲故事的高手,不论多么复杂,多么深沉的故事,她都能如历尽沧桑的老人一般平静道来。她用淡漠的文字把镜头拉至黑白记忆的深处,遥远的过去,他们的爱情开始的地方……爱情开始的地方,一切如春风抚面,那轻柔温暖的美让人久久沉醉。不经意的开始,四目相对时的恍惚……曼桢向世钧微微一笑,他的世界就陡然生出无穷的希望。这些爱的碎片任生命长河怎样奔腾而去,总能在离灵魂最近的地方留下温柔的一抹。回头去看,犹如班驳阳光透过叶缝一丝丝洒落在身,最初的记忆,爱的包围,永远不会消散。相爱之人自有无穷的快乐,他们相信自己的故事是和别人两样的。“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象是千载难逢的巧合”。张真是洞察人心,她能明白极至的痛苦和极至的快乐都只能由自己来承受,所以世钧恋爱了,他太快乐了,不可能走到人丛里去,他只能够在寒夜的街沿上踯躅着,听听音乐,可是他觉得全世界都在对他笑了。他们呆呆地望着,以为心是属于彼此的,所以未来就会向着他们想要的样子发展,可是,可是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可抗拒的错误究竟为何而来,又为何偏偏让他们遭遇。我想我一定是沉醉在爱情最初的美好里了,不然当张的笔触一转,让两个深爱之人跌入命运的深渊里再也不见天日时,我为何会返回去一遍遍重读,脑子里不停地盘旋着一个声音“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一定是哪里出错了,错了”。我听到自己不停地叹息,心里郁郁地沉痛。原来命运可以如此不讲情理,如果是他们变了心,我可以不必为这段无果的爱情痛惜,可他们的心诚挚如初,却偏偏遭受这样的捉弄,究竟又是谁的错?两人相爱之人能够牵手走过一生该是怎样的奇迹!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适当的人,却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曼桢被姐夫强暴,世钧一无所知,仓促另娶他人,一切犹如一场荒唐的梦,而当事人在迷雾之中与命运抗衡,他们的敌人无形无迹,他们拼尽仅存的力量挣扎求救,却如同一拳击在棉花之上,无声无息。终于,曼桢累了,“她现在总是这样呆呆的,人整个的有点麻木。坐在那里,太阳晒在脚背上,很是温暖,像有一只黄猫咕噜咕噜伏在她脚上。她因为和这世界完全隔离了,所以连这阳光照在身上都觉得有一种异样的亲切的意味”。沉痛之后的平静,是超脱,还是麻木?总有些时候是不能相信这一切的,恍惚的时候她一定以为过几日就可以放她出去,与世钧重续旧好,可是那许多疯狂的事情竟不是梦,不是梦……萧红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此言甚切!很多人说曼桢是比世钧坚强而自立的,然而为了孩子,她依然选择屈就,选择呆呆地过着人生,因为她的心早已经荒芜了。她不再轻易痛哭,只是想到世钧,就立刻两行眼泪挂了下来。我不会以为哭泣,叹息或是呆呆的人是懦弱的,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过他们的沉痛,又怎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当一个人深陷其中的时候,你看着他无比痛苦,想拼命救他回来,然而那终究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的心是钝了,只有自己愿意出来时,你才能救他。如果,如果一直这样暗无天日,如果始终心存思念却过着完全不属于自己的日子,一切也就该这样平静地老去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是这人生,除了最初的一点美好,一切也就算一场荒唐的闹剧。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如此而已。然而,他们终究又见面了。多少年眨眼之间,只有一封偶然发现的信件承载着所有美好而辛酸的回忆,“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这声音是穿过漫漫时空回荡在他耳畔的,她还在等他吗?他还在等她吗?也许心都在等,可这等待与谁人倾诉,斗转星移,早已物是人非。“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他听着她讲自己的悲惨遭遇,可他竟懵然。这一段时光过去了,他再也找不回来,现在听着她的故事,就是粉身碎骨也冲不进去,没法把她救出来。他跟时间挣扎,跟命运抗衡,可是他是无能为力的。一切都是突如其来,从相遇,相识,到离别,遭遇变故,再到如今物是人非的重逢,一切都如此突如其来。就连诀别也该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怎样叫幸福?世钧说“我只要你幸福!”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如果这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让心里牵挂的另一个人过得幸福;幸福就是心不由己,只能过着麻木而习惯的生活,在尘世之间用物质麻痹着灵魂,这种幸福该是多么凄凉!他知道有些错误是无法挽回的,他一直都知道。就像他仓促之下与翠芝结婚,他们都知道不爱彼此,没有感情的重负,婚姻就变成如此简单的过程,只是“他自己心里也和她一样的茫茫无主。他觉得他们像两个闯了祸的小孩。”张爱玲的笔触如此深刻而尖锐。世间又有多少人忙于躲避孤独,急于寻找归宿,于是便架起了婚姻的空壳。他们都知道自己是闯了祸的孩子。美好的东西转眼就消失不见,宿命、苍凉、事与愿违、无能为力……一段情,半生缘。每个人都承受着感情和命运的折磨,种种不可抗拒的错误将美好的时光一丝一丝撕成碎片,连记忆都变得悲痛。张爱玲的确熟读了红楼,前半部分一片姹紫嫣红,浓情蜜意,而后半部分生命中的美好被一样样夺去。是什么抢走了一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青春短暂,人生何如,无限苍凉!青春的日子,不读张爱玲。

回不去了也有回去了的

2004年读完此书,正值懵懂年华,无奈为了当年的学业所有的情感无一种下,当年的化学小册子后条形码处刮去一层,写着我们都回不去了,“了”悠长坚决的回勾。其实呢,不是所有的感情回不去(现在选择单身的很多),如果真的愿意回去,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让出一条路来的。只要愿意。但是时间与环境的变换彼此都已不再觉得适合了。。。。恍然间半生缘留有遗憾无法排遣。有时候会想男主人公怎么可以这样?后来想可能他们之间不曾深爱,只是曾经撞上过罢

半生悲哀

半生牵拌。牵拌快乐,牵拌幸福。牵拌着世均追寻曼桢的脚步,牵拌了曼桢半生的幸福。最后,剩下的半生,却无法再续上半生的情缘。时间远去,快乐远去,我们,回不去了。。。

缘,只有半生

记得是在图书馆里看完这本书的.那本书就放在二楼的临时书架上.沿着书架游走,<<半生缘>>三个字就这么跃入眼帘.其实很久之前就看过张爱玲的小说,最喜欢的是<<倾城之恋>>.那时候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耿耿于怀",想象着自己也能拥有那样的爱情.后来知道了黎明和吴倩莲演过电影<<半生缘>>.看到黎明在电影中的扮相,我想我大概也是爱沈世钧那样的男人的吧!而我所认识的一个男人却也有着那样的气质.因为他,我想看看那本书.在看到曼桢被曼璐软禁,不能与世钧见面时,我大哭了一场.那时侯图书馆刚好要关门,我只好赶紧把书放回书架.无法知道他们的后来,那种心情就像是我被关了起来,好伤心,只好大哭一场.幸好我不是曼桢,他也不是沈世钧.后来我们在一起了。后来的后来我们分手了.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夜晚,我能轻轻地呼唤他的名字.

半生缘

我们想的和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感性思维却在主导着我们的行为,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遗憾。时间不等人,该抓住的东西就不要放弃,该去弄明白的事情就要含糊了事。莫等“我们已经回不去时”才来感慨。

爱恨交织,这缘分到底是福是孽

张爱玲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自己也会泪流满面吧,痛苦和幸福相比,总是让人感受更加深刻,幸福总是一笑而过,但痛却可以让人铭记于心,好似这痛能让人更清醒。曼帧的爱与恨,都是痛苦的,她爱,却不能与世钧相守,她恨,那个人却是她的亲姐姐,生活给她如此大的折磨,但她依旧坚持活着,或许只为有一天,与世钧相见,当相见时,却早已物是人非,她在脑海里肯定无数次想象着相见的情景,但当她与那双久违的眼睛相对时,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曼璐也是可怜人,她也幸福过,她的幸福毁在了贫穷,她不得不支撑起她的家,她失去了她的爱人,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她经历了这一切的痛苦却又亲手毁了妹妹的幸福,但书中的她总是让人只觉得可怜。虽然,书的开头讲述的是曼帧和世钧纯真的爱恋,但总是隐隐透着不真实,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这样的爱恋太不现实了,就算曼帧没有曼璐这样姐姐,那些有钱人也会不择手段去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纯真的爱在面临这样的残酷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渺茫。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梦醒时分

男人曾和女人一起织了一个美梦,而后却只有女人自己继续织,因为在其中,她还能照见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身在何处。但是,男人却连帮女人圆个谎的事情也做不出,生生得将那面叫做“自欺欺人”的镜子打碎,她连自己也看不见了。      梦碎的过程,是一个迷失自我的过程。      “她的那一点回忆终于被糟蹋掉了,变成了一堆刺心的东西……”      最后,“只听见她那一阵一阵,摧毁了肺肝的啜泣”。  以上是我看到的一段评论,觉得写得很好,就引用了。张爱玲就是能将感情看得如此透彻。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敲打了多少错过的灵魂。可是,终究现实是如此残酷的,终究事实是远不及回忆美好的,终究仅仅是自己的想象感动了自己。

对张爱玲的爱

她的一生是悲哀的,同时也可以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我喜欢她的才华喜欢她的傲骨,好象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我看过《她从海上来》一书对她的评价,很让人感动,同时也让人钦佩。希望看完她的全集。半生缘里的曼帧与世均的爱情是动人的。。。。

有缘无分,缘尽半生

经过一点剪裁和小部分改写的《半生缘》,要比《十八春》来得一气呵成。《十八春》的结尾用张爱一贯的话来说就是“反高潮”。加上那样一个尾巴显然只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气氛,并非张爱的本意。当时读到这本小说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淡”,与她《传奇》中的行文风格大相径庭----由浓艳的油画变成了素净的泼墨山水。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一直希望自己的文风能像《海上花列传》那样,达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半生缘》显然做到了这点。小说的故涉及人物不多,不过情节倒是挺曲折的。命运大神翻云覆雨在这部小说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谁会想到两个热恋中的人的一点口角就是他们最后的记忆??不过一个晚上,便造成了两人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造物弄人,亦舒所说的“与之恋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的又是一些人”,人生就是这样。曼帧那样坚强执着的性格是中国女性的写照,看看身边的母亲,经历环境虽然大不同,在生活方面都有曼帧的影子。曼帧后来无奈和祝鸿才结婚,又是为着孩子。这些都是中国母亲历来的写照。“我们回不去了”。五个字包含了多少心酸血泪,不过又能怎么样呢?

带着遗憾读完......

 张爱玲的文章我还是很有兴趣读的.相比之下,我觉得更是"品".因为在你读它的时候,你会陷进去.会不由自主地把你想象为里面的男女主人公,会因为里面的的情感纠葛而纠结,会因为一次次的错过而叹气,会因为一次次的误会而紧张,会因为一次次的争吵而不平......所以相比与时下流行的青春校园小说,历久不衰的史书,各色的古今名人自传等,我更偏爱于言情小说,尤其于张爱玲的作品最为钟爱.有人说读这种作品纯属于浪费时间,但我却从中捂出了什么.亲情的离间,爱情的迷惑,人世间的悲凉......也许是带着纠结读完的这本书,我更有一些不同的感慨.  主人公沈世钧和顾曼桢,经历过浪漫缠绵的爱情,在双方家长的反对下挣扎坚持过的一对情侣,最后也经不住世俗,结束了只进行了半生的缘分.他们热恋的时候,世钧可以在月下对曼桢说:"早知道你让我抢,我不管怎么着也会把你抢回来的."曼桢被困的时候,她经过无数次的心里挣扎之后仍在心里说:"世钧回等我的,他会来救我的"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世钧结婚了,曼桢最终还是嫁给了她无良的姐夫.  对于曼桢的姐姐,我不知是什么样的情感.少女时为了家计做了舞女,无奈的与心仪的未婚夫解除了婚约.失去了爱情,赔上了一生.在此,她应该是值得同情的吧.结婚之后,因为自己不能生育,设计骗自己的妹妹,又用妹妹的一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后也还是落得了带恨而终的下场.在此,她又是可恨可悲的吧!  另外,对于曼桢的家人,如果我有这样的家人,我想我会崩溃的.  对于世钧,浪漫的过了头,一个昏庸的男人,不是无能,而是无真正的爱.  我不能说对于曼桢我是完全认同的,但至少,她是从头到尾一个最真实的人.  虽然是带着遗憾读完的,不过这种遗憾是让我深思的,是让我会认真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对于这本书,我仅发表了我的个人见解.可能有不到或偏解的地方,不过我是用心的体会并完成这篇文章的.如果各位书友有其他独到见解,欢迎你们与我交流.

我们回不去了~

发生的一两年~一想起就是满脸泪水~发生的四五年~心渐渐凉下来~发生过了十年~一切都是麻木~但是还好~我们回不去了~多么绝望的字眼~在十几年后的重逢却是最温暖的问候

心酸的评价

以前读张爱玲,读的多是她文字的华丽和传奇。根本不懂其中的角力与复杂。常常希望自己亦如她书中女子,平凡却又无可取代。但是现在,再来看她的文字,竟然只觉得那爱中的现实与冷漠让人不安与心酸。张爱玲是不相信爱情的,但是她要爱情。我相信爱情,但是,我太浅白!

温馨的爱情

一段美好而温馨的爱情故事,我只能感叹,悲叹自己,估计自己一辈子都遇不到这样刻骨铭心的爱情了!只能通过想象,把这段美好的爱情故事珍藏于心中。遇到一个女孩,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去挑明,只能像徐志摩先生所说的那样“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面对真正的爱情,我只能说:爱情就是心甘情愿地给予,不求任何回报,可以永远地等待。

谁是谁的半生缘

一直拖拉着,断断续续看完。有点惭愧。先看得电视剧,后读的书。书描述更为细致,更为悲凉。整个情感从曼幀被祝鴻才強暴之後開始投入,同時 也是悲劇的開始。只是從未想到曼幀最後還會嫁給祝鴻才,爲了孩子。榮寶。所謂的自殺式的下嫁。看完后已經是凌晨兩點。確是異常清醒,只是胸口憋悶。為這相愛的一對,在整個社會的謀殺下,沒有結果的愛情。悲嘆張愛玲居然在22歲寫的它,就把愛情刻畫的如此悲涼、入骨。我的22歲還在憧憬著美好的愛情。誰是誰的半生緣三生石刻下僅僅是個半生誰是誰的半生緣世均到底是曼幀的緣,還是翠芝的和曼幀是你儂我儂 愛得死去活來,到頭來 只落得鏡花水月和翠芝是兩個不相愛的人,卻結婚生子 說不定還相伴到老你我相知幾載 緣分幾何

刹那的激情胜过半生的冷清

很多人读半生缘,都有一副莫铭的悲惨状,可我是个例外.我从不对人说太悲了,而是太美了,一种凄壮之美,一股有痛、有爱、有怨、有宽恕的美丽...不知张爱玲在写这本十八春的时候,到底是写了自己还是写了别人,人这一生总有很多美丽的错过,让人遗憾,也让人回忆,多年之后,或者好几个十八春之后,再去看它,仿佛多年之前的这一段邂逅,这段风雨,这段生与死的缠绵,这一瞬间的檫身,都变成了一份美丽的回忆,一切的是非对错,都随着岁月的沉积化做了一股温柔的宽恕,充实着夕阳之年那颗空洞麻木的心灵,仿佛一个人所有的青春和快乐都凝结在那一刹那,笑声早已随风而去,化做云烟... 转身间,半生已远,一生已尽... 半生缘... 半生怨... 半生期待... 半生冷清... 读半生缘,没有丝毫狠意,不恨顾曼露,不狠祝鸿才,他们在张爱玲的笔下那么自然的被曼桢原谅,那么自然的被读者原谅.面对如此凄惨的美,面对世间最美丽而又最凄惨的两个女人.我除了去接受,去同情,去怜惜,还能做什么... 半生缘,缘已尽,爱不止,人已逝... 半生怨.怨已尽,泪不止,物已非... 一个悲剧的社会里,仿佛所有的美丽与它都是方圆不融,也是得不到成全的,半生缘,不是一群人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顾曼露的牺牲,不只是代价二个字哭诠释的,青春、爱情、名节、骄傲、幸福,甚至是一个做女人的权利……原本她可以在一切默默的奉献中做为一种美谈,被超越了时空的读者所接受,可是同样是一种本能,让她毁掉了自己悉心培养的骄傲,她的一生的倾注和赋出最终化零。亲情的本能,让顾曼露牺牲了自己,可是女人的本能,又让她造就了一群人的错位,毁掉了一群人的幸福,而那样的社会,正好是制造了所有人的悲剧。这样的顾曼露,这样矛盾的一朵女人花,在一切的阴晴雨雪中飘摇挣扎,终于抬不起头,终于摇摆不起来,终于不再有芬芳,终于刺也平了,终于再没力气保护别人,也不再有力气保护自己,终于,她垂泪,她疯狂,她懊悔。她凋零,化做一股香魂留给世人叹息。“从前他和她说过,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星期六这一天特别高兴,因为期待着星期日的到来。他没有知道他和她最快乐的这段光阴将在等待中度过,而他们的星期日永远没有天明。”《半生缘》 可能人都一样,最快乐的时光都集中在期待中,期待中有幻想,有很多种答案,或许实际上到了后来,答案并不美,反而悲伤,甚至让人肝长寸断……但是当时的美都是无法比拟的。可是在期待着什么呢,仿佛只是从一个期待走向另一个期待,又从一个绝望走向另一个绝望……可是仍然有期待:什么会走,什么会回来。 “……他们很久都没有说话,这许多年来使他们觉得困惑和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侯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地,也就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一个完美的结局,也只是落入一个皆大欢喜的俗套.笑过之后,不曾留下任何痕迹.可是半生是什么?是剩下的... 半生的期待,半生的牵挂,半生的依恋,半生的美丽...   很多缘分都不一定在一起,但是在一起的一定要珍惜彼此间的缘分,很多时候害怕有勇气,可是懦弱总是让我们失去...   读半生缘我们不计较,因为我们宁愿相信刹那的激情一定要胜过半生的冷清...

急景凋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了急景凋年的时候,许多人家提早吃年夜饭,到处听见那疏数落落的爆竹声,一种莫名的哀愁便压迫着他的心。啊,原谅我,大过年的,一来就酸酸地吊一段张爱玲的文。其实我想说的是,当我看见印象中一直健壮的老外公,在我被家里人瞒着的情况下住了一个多月院之后,看着我努力想微笑却话也说不清楚的样子,别过头,泪就下来了。我记得外公教我下象棋的宠溺,记得他跟我讲自己革命史的骄傲样子,他每天慢慢练太极,戴起老花眼睛看马列主义。他打麻将输了会大发雷霆,他不高兴我大一的时候就带男朋友回家……可是他现在经历了一场生死,几乎瘫痪,他说不清楚话,他每天计算剩下的日子等待死亡。我不知道他每一刻心里都在想什么,他愣愣的样子只是让我想哭。在这到处喜气洋洋鞭炮声阵阵的除夕,原谅我就这样难过到要死。我那么害怕,怕身边有些人突然就永远不在。请不要离开我。

2015-1-11 10:17 《半生缘》

《半生缘》张爱玲典藏全集 哈尔滨出版社小时候看过林心如和蒋勤勤演的《半生缘》,话说我真是饱览电视剧啊,之后那天正好下载了《半生缘》这个电影,男主黎明,女主吴倩莲,想着应该先看看小说再说,电影看了一点,一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的说,看了小说之后才明白。其实忘了在什么地方看到或听到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看到小说最后,出现了这句话,感觉有一种针刺的那种痛,伤口小却尖锐,想起了电影《同桌的你》里面的那句周小栀说:“林天,我们回不去了。”世钧和曼桢有点像办公室恋情的说,从他们互有好感试探什么的到确定关系恋情升温,描写得都很细节,真实、温馨。曼桢的姐姐曼璐为了留住丈夫祝鸿才,把妹妹曼桢献给了丈夫,把曼桢囚禁在祝家,并告诉前来寻找曼桢的世钧曼桢已经结婚了。世钧后来也娶了翠芝,曼桢生了孩子,逃跑了,再次见到孩子很舍不得,委曲求全嫁给了祝鸿才,后又离婚。十多年后,俩人再见已物是人非。只能说句我们回不去了。曼桢 倔强、聪明、有主见虽然家庭负担重,但她仍开朗活泼,与世钧的恋情也使她更温柔更快乐。直到那件事发生后,(模模糊糊记得小时候看到电视上祝鸿才强暴曼桢时,被吓到了,简直是童年阴影。)我觉得这件事就是曼桢的光明快乐生活的和以后黑暗痛苦生活的分界线,之前她有世钧、母亲、祖母、弟弟妹妹,之后她身边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也没有了。看小说时想到了《失婴记》的女主,名字记不得了,丈夫、邻居身边的人都在骗她,没有人可以帮助她,一个人孤立无援。曼桢也是个很坚强的女子,,一般女子遇到这种事,是万不能理智坚强如她的,曼桢逃出来后,有可能和世钧再续前缘的,阴差阳错下,她得知世钧已经结婚的消息,便放弃了。之后蹉跎多年,再相见也是十多年后了。世钧有钱人家的少爷,童年因为父母关系不合,过得并不快乐。长大后又因为职业问题,家中不支持自己去工厂工作。不是纨绔子弟,有些腼腆,敏感,软弱,比如追求曼桢的这事,就像曼桢说得,幸亏叔惠不喜欢她,不然世钧是不会与叔惠抢女朋友的,会默默退出。还有后来吃豫瑾(名字好苏~)的醋。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嘛。还有在曼桢出事之前他们的那场争吵也是祸根吧,曼桢气急说出分手,若是没这场争吵,世钧应该会不懈寻找曼桢的吧,鉴于世钧的性子(怀疑脸~),但是至少会见上曼桢一面的,会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不像小说中,因这次争吵成了契机,被人钻了空子。以为曼桢嫁人的世钧,心灰意冷娶了翠芝,私觉得世钧不会为了曼桢和翠芝离婚。第一性格使然,第二年纪不小了,还有两个孩子,第三目前的生活说不上幸福至少也是安稳的,第四,曼桢也不会让他这样做,小说中我没理解错的话,也是这样隐喻的。曼璐父亲去世,一家老小无人照顾,只好去做舞女养活一家人,年龄渐渐大了,姿色不再,只好嫁给祝鸿才。没想到祝鸿才有钱之后在外面花天酒地,不回家。因她以前打过几次胎,不能生育了,不能生个孩子拴住丈夫的心,其实曼璐本性不坏,就是脾气差点。我觉得诱因有她与豫瑾的感情变化。年少时与豫瑾的爱情,因为养家只能狠心断了。多年后,再见豫瑾,豫瑾却不再留恋过去,曼璐用来怀念安慰的两人之间的回忆,豫瑾却说是年少不懂事,让她忘了。不仅如此,豫瑾喜欢上了年轻漂亮的妹妹曼桢。曼璐嫉妒,她不甘,为什么她去做舞女,断了后路,而妹妹曼桢清清白白,有人爱,还抢去了她心中用来回忆快乐的年少恋人,(其实那都是豫瑾一厢情愿,曼桢并不喜欢他),再有就是祝鸿才对曼桢注意已久,曼璐想要以曼桢来拴住祝鸿才的心。曼桢的下场也是蛮凄惨的,曼桢逃走后,事情也没按照她原先预料的那样发展,祝鸿才还是依旧出去鬼混,她疾病缠身,不久后死了。自己的亲生姐妹,怎么下的狠心去,坏了曼桢一生的幸福。她自己不幸,又何必再把曼桢也拖下水去。还有曼桢母亲的观念,守旧又受了曼璐蛊惑,一家人搬走了,没有留在曼桢身边,曼桢应该是非常重视亲情的,亲人对她的背叛,不能不让她心痛,以前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就只剩下她自己一个人。我这辈子最重视的就是亲情,他们在我心中的位置比过任何,绝对不能接受亲人的背叛,相信他们不会的,我爱他们。叔惠世钧的同事好友,长相英俊,健谈嘴甜,他是曼桢和世钧整个一段爱情的见证人,他和翠芝的爱情应该是副线吧,却更让人唏嘘,他们不像世钧和曼桢轰轰烈烈地爱过,两人之前就见过三次面吧,叔惠去南京初见翠芝,两人互有好感,但叔惠深知两人的身份家庭差距,不会有什么结果,也就选择了少接触。后来通了几次信,再到南京时,翠芝已经订了婚,翠芝与叔惠见了一次面后,解除了婚约,可是叔惠还是没有什么表示,第三面就是在翠芝与世钧的婚礼上了,喝了好多的酒。后来叔惠出了国,结了婚又离了婚,他也有赌气的因素吧,找得妻子比翠芝更阔,更出风头,因为他第一次到南京见翠芝时,被翠芝的母亲给轻视了,小说中叔惠说:【“我是说,我给你害的,仿佛这辈子只好吃这碗饭了,除非真是老得没人要”……不过生平也还是对翠芝最有知己之感,也憧憬得最久。】写着写着觉得叔惠与翠芝和曼桢与世钧又不一样,他们更像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前任攻略》里的男一(韩庚)和女二(王丽坤),要是真得在一起了,可能又不是那个感觉了,【俩人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也让人唏嘘。】又看了下最后一段,发现两人的感情也很深,叔惠找妻子的感觉就是找比翠芝更强的,现在的这个年纪,应该不是赌气了,这应该是变相纪念,用另一种方式来爱翠芝吧。……【在一片笑声中,翠芝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最后一句更印证了吧。站在理智的角度上,就算没有曼桢被囚禁的事,他们俩人最后也可能不能在一起,两人的家庭差距和时局动荡变迁等,两人也不可能放弃各自的家庭,不要父母,舍弃亲人在一起,还有两人的年轻孩子气,曼桢的自尊倔强和世钧的软弱。觉得小说还是比较真实,引发读者同感,让人入戏,为小说中的人物感叹,随着情节发展,为他们着急、愤恨、无奈。结局什么的也比较符合逻辑的说,他们不再年轻,不再冲动,而且生活并不只由爱情构成,责任家庭也包括其中,就像文中曼桢问:【“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了很多,……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日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回答:“我只要你辛福”】悲剧的爱情更能让人同情,让人记住,是一种破碎的美的感觉吧。——————女人有时候冷静起来,简直是没有人性的。而且真会演戏。恐怕每一个女人都是一个女戏子。(曼桢和世钧的感情还未说破时定下来时,曼桢若无其事地吃饭时,世钧在心里想得女人太厉害了。作为一个女生,虽不想承认,但确实是这样的。o(∩_∩)o 哈哈)世钧道:"我要是知道你要我抢的话,我怎么着也要把你抢过来的。"曼桢不由得噗哧一笑,道:"有谁跟你抢呢?"世钧道:"反正谁也不要想。"曼桢笑道:"你这个人──我永远不知道你是真傻还是装傻。"世钧道:"将来你知道我是真傻,你就要懊悔了。"曼桢道:"我是不会懊悔的,除非你懊悔。"(曼桢说道:“幸而叔惠不喜欢我,不然你就一声不响,走得远远的了。我永远也会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世钧反驳她,当时两人多幸福啊,辩驳都那么甜蜜,准确来说这是打情骂俏,情人之间的小情趣。)他回想到曼桢那些矛盾的地方,她本来是一个很世故的人,有时候又显得那样天真,有时候又那样羞涩得过分。他想道:"也许只是因为她……非常喜欢我的缘故么?"(曼桢的世故是可以理解的,上海弄堂里的辛苦女儿,喜欢上一个人之后,也展露出了最原始单纯的心。)时间是残酷的,在她这个年龄,浓妆艳抹固然更显憔悴,但是突然打扮成一个中年妇人的模样,也只有更像一个中年妇人。(文本中有多处对曼璐外表的描写,写她的空洞艳抹,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枯鬼似的,我看小说时,推测她要比曼桢大7、8岁的样子,外表可能看起来要大得更多。)可是,人都有这个脾气,凡是他愿意相信的事情,总是特别容易相信。豫瑾也不是例外。他心里又有点活动起来了。(豫瑾喜欢上了曼桢,他相信沈世钧对曼桢是单恋,自己还有机会,佩服他这个乡下医生,后来他受了不少苦,还是惦念着帮曼桢,好人,对曼桢真心不错~)那天晚上他在月光下所说的话,难道不算数的?他还是一贯的消极作风,一有第三者出现,他马上悄悄地走开了,一句话也没有,这人太可恨了。已经近黄昏了,看样子世钧今天不会来了。这人真可恶,她赌气要出去了,省得在家里老是惦记着他,等他他又不来。(世钧吃豫瑾的醋,没来找曼桢,脑补了一下曼桢的气呼呼的娇憨,矛盾的坐立不安的,小女儿姿态,萌萌哒。)他把以前的一切都否定了。她珍惜的一些回忆,他已经羞于承认了。(豫瑾说从前的一切是幼稚可笑的,曼璐是难过的。放在心上的,别人早已弃之如履,这也是后来曼璐下狠心对曼桢的一个因素吧。)固然自己家里人是谈不上什么施恩和报恩,同时也是因为骨肉至亲之间反而有一种本能的羞涩,有许多话都好象不便出口。(曼桢知晓了曼璐的作为,两人撕破脸时,曼桢所想。姐妹两人应该常常谈谈说说心里话的,把嫌隙去除掉,曼璐觉得妹妹一直瞧不起她,误解了曼桢。也是多年来的积累误解造成了曼璐狠心对亲妹妹下手。)他在她耳边喃喃地说着安慰她的话,其实他自己心里也和她一样的茫茫无主。他觉得他们像两个闯了祸的小孩。(世钧和翠芝稀里糊涂地结了婚,他们两个心里都有人,并不爱对方,却又是合适的结婚对象,后悔也来不及了,他们的婚姻是有点赌气、孩子气的、可是又是自然的。后来世钧自己想,就算不和翠芝结婚,也是选择那几个和翠芝差不多的小姐们的其中一个结婚。偶然中的必然,突然想到了一句,新娘不是你,那是谁都无所谓了。)但是人既然活着,也就这么一天天地活下去了。(心如死灰却不得不活下去的曼桢。)那么世钧呢?他的婚后生活是不是也一样的美满?许久没有想起他来了。她自己也以为她的痛苦久已钝化了。但是那痛苦似乎是她身体里面唯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永远是新鲜强烈的,一发作起来就不给她片刻的休息。(痛苦永远不会钝化,只是隐藏在心底深处,时不时会跳脱出来,痛彻心扉。)这些年来她固然是痛苦的,他(祝鸿才)也没能够得到幸福。要说是为了孩子吧,孩子也被带累着受罪。当初她想着牺牲她自己,本来是带着一种自杀的心情。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曼桢与祝鸿才结婚后的内心痛苦。)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够了。(后来世钧想他和曼桢的恋爱时所想的。我想,一个人一生中会喜欢许多人,但是爱只有一个吧,因为那是费尽心血拼尽全力去爱的,一辈子只有一次。)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世钧无意中翻到了以前曼桢写给他的信,信还在,仿佛还是昨天的事,其实早已回不去了。)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她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我们的世界再也不同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看过电视剧《半生缘》。那时候小,并不那么知晓人间世事。但我一直记得那个少年另娶他人,还记得那个少爷打了曼桢一巴掌。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场景我一直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曼桢的倔强,我甚至记得曼桢嘴角的血丝,记得她酸楚的眼神……我不知道这个世上到底有多少种人生,也许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甚至更多种。人生就是这样啊,你眼里的她,我眼里的她,她眼里的她就有可能是三种人生。我一直不曾看过她的作品,但小时候的那个《半生缘》的电视剧我却一直记得,尽管到现在,我想不起多少东西了。

半生缘份悲寂凉

喜欢张爱玲的娓娓道来,那缓缓的节奏和安然的悲凉,让人看过好像不会流泪,却呆呆的不知在凝望什么,惆怅什么,悲伤什么!“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只瞬间的事儿。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载可能就是一生一世了。”段段情分万般无奈,何以这三年五载就铸就了一生一世的惆怅……有时真希望她们到不如从未相见,但已知道结局的无可奈何,又何苦去除那仅有的快乐?拥有过,足够了吧~看完《半生缘》,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曼桢。一个温柔坚毅的姑娘,不畏惧现实的残酷,却硬生生的被自己心疼的姐姐算计着。恰巧又让人可气的是她那懦弱的母亲,生长在旧时代的保守女性,甚至于在保护自己孩子的方面都显得那么无能,简直不像是母亲应该有的形象。曼桢幸福过,她拥有过温馨的亲情,热烈的爱情,纯粹的友情……但是却在那一天,幻灭了一切。她还是坚强的,至少她没有一蹶不振,即使她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她没有放弃生命,即使她那么厌恶孩子的父亲;她没有畏惧尝试,即使她知道是那个混蛋毁掉她一生;最后,她也没有放弃挣脱,挣脱掉那一切的噩梦,只留下那应该属于她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亲生骨肉。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即便她满心都是苦楚,即使她知道他们回不去了……曼璐呢?能怎么形容呢?除了埋怨这个社会,她能埋怨的可能也是她那无能的母亲了吧,虽然她也是爱她的。曼璐的一生,只能说是可怜可悲又可气。可怜她无法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只得为了全家的生计去做舞女;可悲她渐渐忘记了最初的自己,更无法摆脱岁月对舞女的侵蚀;可气她竟然因为妒忌、怨恨和一己私利伤害自己的妹妹,而且伤的那样深那样深……其实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是沈世钧,真没想到,这个男人竟然会吃预瑾的醋,或者其实男人都是吃醋的,只是不表现出来而已?不过,归根到底,世钧还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男人,托付终身这四个字可不是所有男人都值得拥有的。也许他没有那么爱翠芝,但是待她倒是不坏的,翠芝算是很幸福的一个了。即便我们不能嫁给最爱的那一个,也绝对不能和品格低劣的人苟合,否则就是毁了一生。嫁给世钧,至少两个人为了孩子,也踏踏实实安安稳稳过日子,但是无论是哪个女人遇到祝鸿才,注定得毁了!悲伤的人儿又岂止他们呢?整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又一个不如意的人生,不如意的结局,不完美也更无可奈何。我们能怎么样呢?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尽情感慨,无尽惆怅。在现实中,也许这是一种鼓舞吧,其实比我们遇到的那些悲凉又不如意的人和事儿有很多,我们可以珍惜的绝不仅是一点点。

半生憾

书名就透着一抹哀伤。年轻时尝过的幸福的滋味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来都有一种不真实感,原来我也曾幸福过。特别心疼曼璐,小时候看过一点电视剧,最近看小说,每次曼璐出现的时候,总觉得有一个被生存压迫得变形了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那么无助,却也毫无办法。相比较而言,曼桢是幸运的,但是这种幸运却也映照得她的不甘。她们的一生不仅仅是她们的,也是当时不稳定时局底下各种群众的映射。虽然书中很少写到战争政治之类的东西,但是人民的生活无不透漏出这种信息。慕瑾家庭的死别,叔惠的西北之行……

回不去的过去

“回不去了,我们回不去了”时至今日 我时时想去这句话在我后悔自己做的一个决定当我遇到一个难题当我遭遇一次挫折这句话就会自动浮现真的生活有太多了回不去了例如像张爱玲这般女子她恐怕也时时想着回不去了的感叹吧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有太多了悲情女子她们或是风情或是独立或是柔弱都有着让人悲叹的“回不去了”或许是自己经历了太多了让我们也感叹一下吧与时间无涯中与千万年之间不早不晚正好遇到你就只好说一身 “嗨,你好吗”可是过往呢回不去的终究是无奈的过去

世钧与曼桢的十四载情缘

张爱玲的作品中,最熟悉的,当属长篇小说《半生缘》,只因若干年前看过同名电视剧,对蒋勤勤饰演的曼璐和林心如饰演的曼桢两姐妹,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再捧读文字,便生出一份熟悉之情,更为喜爱,喜爱张爱玲的文字,温婉细腻,滋润内心。读这缓缓流淌的文字,仿若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上海,府第大宅与简陋小屋,姨太太与大小姐,歌舞厅与洋工厂,旗袍与女人,还有世钧与曼桢的十四载情缘。世钧与曼桢,再见面,竟已走过十四载,这段岁月中,有初识,有爱恋,有等待,有误解,最漫长的是交错之后的各自生活。世钧与曼桢的相识,源于同学叔惠,他们都是同事,世钧去叔惠办公室,认识了叔惠办公室的女同事曼桢,继而,你来我往,日久生情。尽管这一对单纯男女也曾被他人喜欢,也曾相互误解,无论翠芝怎样喜欢世钧,无论曼桢家教学生的父亲如何对她钟意,世钧与曼桢终究是认定彼此的。当他们排除外界的阻碍,解决双方家庭的障碍,可以无拘无束地喜爱彼此时,封建残毒却无情地将他们分离,又酿成曼桢凄惨的一生。曼桢去探望“患重病”的姐姐曼璐,当晚住在了姐姐家,以便照顾生病的姐姐,岂料却被夜归的姐夫祝鸿才强暴,原来这是姐姐、姐夫精心设下的圈套,姐姐生病是假,要把妹妹给丈夫做妾是真。在当下看来,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而在那时的封建社会,即便在最发达的上海,男人也会三妻四妾,女人甚至会愚钝地主动给丈夫物色姨太太,为的是让丈夫的心留在家里,不去外面风流。曼桢就是这种封建余毒的受害者,她被姐姐关了十个月,直到生下姐夫的孩子。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曼桢逃出了魔掌,却终究在姐姐去世之后嫁给了那个强暴她的禽兽——自己的姐夫,只因她看到自己生下的孩子无人照顾,可怜巴巴、脏兮兮地在巷口玩耍。可是,孩子可以让一个女人从此无欲无求,却无法让女人去忍耐她生活中的一切,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后,还是和姐夫离婚了。而当年,世钧寻找曼桢不得,以为她跟远房亲戚张豫瑾结婚了,便不随心地娶了翠芝为妻。直到彼此重逢,才解开这一切真相。这一个情缘轮回,让一对男女沧桑一生,分开的不仅是两个相爱的人,更造成了两个凄惨的命运。然而这不过是上世纪二三十年的一个普通社会缩影、人生缩影,那时的人生命运与个人价值,尤其是女人的命运与价值,远未受尊重。那浓浓的旧时气息,随着张爱玲的文字扑面而来。十四载,却已是旧时男人与女人的半生情爱;十四载,张爱玲把它表达得淋漓尽致,仿若一生;十四载,让世钧与曼桢经历从初识到重逢的恍然岁月。

莫名的心痛

十年八年的光景,可以改变很多人和事,也可以阴阳相隔,读张爱玲的书多的是刻骨铭心的痛,一如她的感情经历,让人心里莫名的,说不出的难过。

半生缘只是半生而已

那天跟同学一直在讨论《半生缘》,她说半生缘的结局太悲惨了,我说我并不这样认为,其实从开始看的时候我一位世钧和嫚帧无论如何会走到一起,没想到中间会发生这么多事情,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差那么一点点,错过那么一秒,一转身就是一生。不过结局也只能是这样的了,可以说是最好的结局的了吧,最起码相爱的人是见面了,没有抱憾终身。朋友们,希望你们的爱情会幸福美满

缘来缘去 只因我们回不去了

这本书选择在5月中旬看的,因为这几天天气燥热,心情异常不安。很久没有再去触碰那些容易让人联想起沧桑的字眼,自认为再不需要青春时光那些无病呻吟的小感伤。原来错了,不是不需要而是在生活的磨砺下爱情已然成为了奢侈品的追逐,内心的那些想法现实又如何,当对错不能解释之时我们习惯了用缘去释怀。回顾本书,往昔相恋的恋人再见,恍若隔世,不仅仅有岁月风尘的苍凉,更有面对命运的无常的惘然兴叹。人生在世,如果世钧坚定选择等待而非任凭自己猜测。如同金岳霖守候林徽因般终身未娶,也许再见那一刻,就不会有刻骨的心酸经历岁月腐蚀后的淡然。 悠然吐出“我们回不去了”。张爱玲细腻的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角度宛如一幅幅唯美的画面,老上海的生活徐徐向我们展开

十四春

十四年是多久。能够让一段感情从美好沉淀为伤痛。从第一年的冬天的相识还没走进第二年的春天,就开始了一而再三的错过。那年的冬天那样长。似乎还在和叔慧谈谈笑笑,三个人聚在饭馆里一起吃饭。似乎又走在曼桢家阴暗神秘的弄堂羞涩不安地第一次牵手。似乎顾太太还在微笑的洗着被单准备过年,泡沫和水影里到处可见的安和。可是事情总是突然与慌急。那么让人措手不及地又留给别人措手不及。阴谋。囚禁。逃避。战乱。无休无止的伤害和痛苦不堪的经历。像搬空了的老房子,只剩下一片狼藉,且平添满心慌乱。误解。眼泪。责怪。爱恨痴怨。还有懦弱和执念。所有的苦难和艰辛都掷在悠长,之后又无比短促的岁月,往事猝不及防,狠狠袭来。恍若隔世。相见不如怀念。我怀念你,那么一切还是我以为的样子,认为你过得好。便也足够。我重逢你,血潮澎湃。却只能心痛地说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世钧,你幸福吗?”-“我只要你幸福。”世钧,我只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那么一个人。半生缘

半生缘 一世情

某个时间他们相遇,某个时间他们分离;某个时间他们又相遇,某个时间他们不得已又分离;那个歌女的姐姐,那个不笑像猫、笑起来像老鼠的姐夫;那个被封建礼教折磨的母亲,那些可怜的弟弟妹妹;那个可怜的曼桢表哥,,,,表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再重遇时,曼桢说的一句话“我们回不去了”,当时看完就激动的哭,也许是心有感触吧!当看到此刻时,突然感觉这一幕很熟悉,是杨过与小龙女十八年后绝情谷底重逢。当时也是激动的哭了。。但是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漂亮的曼桢,只能带着孩子过完终生了。张爱玲的小说都是那么的闷,那么的悲。。有时都不敢看了。。。只要有人就会有情;只要情就会有情节发生。

半生缘

  有没有比曼桢更悲惨的人生?  当曼桢和世均各自成家立业后相遇时,曼桢鼓起勇气追溯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道别前,曼桢对世均说:“只要……,我们还是一直在一起的。”那时候,心酸之感涌上心头的不只有他们,还有我们。  曲终人散前,我知道他们彼此是最深爱的,但为了孩子与声誉,最终只能做朋友。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成为婚姻,并非所有的婚姻都有爱情”真是说得对极了。小说结束了,让我们期盼的是曼桢是否和慕瑾在一起了。那样也不失为好结局。  能和喜欢自己的人结婚,在旧时宗法观念强盛时是极其不易的。如果没有姐姐那荒唐的计划,曼桢与世均之间也还是存在一些阻力的。不过这在小说里并不明显。门当户对其实是有其道理的,至少能排除婚后的很多压力。像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里,金燕生和冷清秋的爱情就是最好的解释。不过爱情能否延续当然是双方各自需要争取的,如果金燕生没有那么懦弱,在家境败落时还能有勇气维持自己的爱情,当然不是简简单单的门当户对所能解释的了的。这也反映出没有物质做基础的爱情是会失败的,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嘛。  后来我在想,如果他们生活在现代,有手机等私人通讯工具,不必写信、打座机,情节一定会有所变化。没有手机前,信件是恋人之间常用的工具。但信件的投递速度之慢,隐私极易被公开等缺点往往就是阻碍主人公恋情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些桥段是类似的。当然,私人通讯的缺点也是显然的,诗词里的愁肠百结的心理也会少去很多。假设归假设,张爱玲没有让他们在一起。  《半生缘》被拍成电视剧那会儿,我还小。很多桥段都忘记了。只记得林心如演曼桢,蒋勤勤演曼璐,xx演世均。如今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看完小说,那些桥段在自己心里一折一折地上演着,到最后竟忍不住的要落泪。可见张爱玲笔力之深啊。看完小说,也花光了我所有力气。其实真心害怕这些有残酷的结局的小说,因为会被带入,会陷进去,不知是不是老了的缘故呵。接下来的时间,先作别这些哀怨的小说了,我得找找让我振作一点的书来看。

爱情是一段岁月

前几天做了一个心理测试,测你的爱情警戒心,我真的要承认这是我做过的最准的一个心理测试了,上面说我对于爱情看得太过于理想化。但是悲哀的是我最近看的是《半生缘》,好歹我也是受琼瑶阿姨的言情剧影响长大的一代,所以男女主角在他们的爱情世界里要死要活山盟海誓我都是能够接受的,而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看《半生缘》时我的心态是这俩人不温不火的一本书都要讲完了,到底他们俩是怎么想的啊?但当我看完关上书,再来想想的时候,我真的就要改变我的爱情观了。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爱情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受了电视剧的影响,我一直以为在故事的最后沈世钧能够跟曼桢在一起,于是我心安理得地看下去,但是在我看到原来两队有情人都没有终成眷属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张爱玲想表达意思了。翠芝说沈世钧不喜欢任何女人,他回忆当时怎么会和她结婚,才想到只是因为他那阵子天天去打球,也许那时结婚的是丁小姐,是任何一个别的女人,是谁都可以。他完全地投入了一段爱情,也清楚地拥有了一段回忆,那是他爱情的全部,也是他全部的爱情。剩下的,就只有例行公事的走过场了。他的心痛,因为太深以至于不知道痛,他的回忆,因为记得太深以至于都记不起,他以前的伤疤,因为烂的太彻底而好像也不存在了。于是他可以一晃而过的生活了15年,他以为不会有任何东西再引起什么波澜,才发现原来某人的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就会让他天翻地覆。我想着15年,对于他还是她,应该真的看淡了,应该真的放下了,但是当再次见面,四个人的泪流满面,四个人的凄凉,四个人的生离死别,四个人的无奈的叹息……如果当时……如果当时?如果当时!但是就算有如果又如何,就算是有爱情又如何,爱情或许真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也无法改变生活,翠芝不能跟世钧离婚跟叔惠在一起,世钧也不可能抛妻弃子跟曼桢过,生活依旧会这样下去,爱成了年岁,成了……但是,请你记得,我爱你!

你们如果能多一点坚持,或许结局会不同

每次看到张爱玲的文字,脑中总会浮现一个穿着旗袍,盘着头,丹凤眼,坐在大厅的木椅上,翘着二郎腿,手拿着一只快燃尽的烟的女子·······她总给我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半身缘》也给我这样一种感觉。无可奈何。当曼桢被曼璐关在她家的时候,如果世驹能坚持下去,能一直来找她,能坚定地去探索更多的线索,是不是结局会不一样呢?如果那几年世驹没有被他自己的猜想(曼桢和医生结婚了)打败,不放弃地寻曼桢,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如果曼桢能放下心中的那些骄傲去寻求世驹安慰的怀抱,是不是结局会不一样?如果心里还有爱,放下一切顾忌去爱一回,去追一次,一切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但为什么你们不迈出那一步呢,为什么还要让缘起止于半生呢?既然相爱就该勇敢去爱,不是么?最后,他们还是相遇了,曼桢说回不去了。是啊,还怎么回去,各自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家庭。空留一声叹息给读者。如果心中还有爱,那就请坚持吧,去奋不顾身一次吧,最好的疼爱不是手放开,是亲自给爱的人最好的疼爱。

女人应该坚强

了解张爱玲的人应该知道她那种孤高,尽管他深入世俗,了解人世间的形形色色的关系网,但却在衣着言语上,拒人于千里之外。她在半生缘上描写曼璐的衣着时就是很诡异的色调,或是很灵异的色调。包括她其他作品上的女主角的衣服都是以很鲜明很耀眼的颜色互相搭配,从来是追求独特和标新立异。半生缘不仅是曼桢的半生;它是祝鸿才、沈世均、张慕谨……所有人的半生,也是读者的半生。追究其人的一生,前半生还不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每个人都陷在泥潭里,不能自拔。社会的大背景造成的也好,自己性格的原因造成的也罢。曼桢是女主角,也是我心目中比较赞赏的一个,她只是说“不能死在那间屋子里,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勇敢的找机会逃出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后来因割舍不下自己在那段可怖的环境下生下的而小荣宝,而嫁给祝鸿才,再次把自己陷入那种恶心、压抑的环境。但是如果是我,我也会在这次选择中,嫁给祝鸿才。也许我会像她一样痛苦、挣扎。但是后来的后来还是要自己去演绎,一旦躲过了现在所面临的,也许良心上会受很大的折磨。抗争是主色调。曼桢是有停留自暴自弃,但是终究走出了那种罪恶的环境,天空也逐渐明朗起来。读爱玲的书,往往会有一种变态的欣慰。变化了的时局,人也跟着变化。终究能够适应小说中的那个场景,有自己能够存活下来的相对比较合理的生活方式。过程很是凄惨,扭曲的情节,变态的人物性格,压抑,愤怒,纠结,像是在走自己的人生。这个样子“我”将如之奈何?这种境况,将如何进行下去?然而,人总是还要生存的。半生缘还是有一个想对美好的结局,过程充满了腐烂的气息,其实也正是人追寻的一个过程吧。人成长了之后终究会柳暗花明的吧!機米的漫画往往有很美好的过程,结局往往是诗意般的悲惨。爱玲的书悲是悲,但还看得到存活下去的希望。奋斗的人终究是有能动性的!喜欢爱玲的灵气!超凡脱俗的灵气!

难以想象

看到一半就想来发泄一下 曼帧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姐姐呢?设计让自己的妹妹被自己的老公qb 实在是很荒唐即使她自己习惯了风流浪荡的生活也不能这样设计陷害吧 可以说是狠毒 难道是对她妹妹的恨和报复吗?扭曲的社会扭曲的人

永远的才女

爱她更爱她的书,近几年来,每年看一遍。看她的书犹如体验丰富人生,文思笔致才情尽收眼底,人物的内心世界宣泄无遗。喜爱她的文采笔法,白看不厌。

缘,半生,一生

一直觉得张爱玲太过于聪明,太过于特立独行,虽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宁静。她写出了女人的抗争,惨烈着。世钧和曼桢半生,其实是一生,只要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也就足矣。可是大环境总是让人撕心裂肺,总是一次次错过,总是成为一次次记忆。感谢,我们现在的大环境还好,虽不是女人,我也必须抗争到底!

男性的缺失

读完《半生缘》我倒是想到了电影《甜蜜蜜》的结尾,时隔多年后,黎明与张曼玉重逢在纽约街头,还有张曼玉那副笑容。然而,虽然都假托爱情故事,但《半生缘》和《甜蜜蜜》毕竟说的是两回事儿。如果笼统地说《甜蜜蜜》其实是反映97回归前后香港人夹在回归和全球化两者之间的焦虑和身份的迷失的话,《半生缘》也同《甜蜜蜜》一样,并非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张爱玲在小说里写尽了人世沧桑,更主要的,她似乎对各类女人在社会上立足之难,很有深刻的感受。读小说的时候,总觉得《半生缘》中的男性角色是缺失的。先看围绕在女主角顾曼桢身边的几个男性角色。她的父亲去世的早,让他们一家老小没有一个依靠,先依靠姐姐曼璐做舞女为生,后全家人又只能依靠曼桢。可以说,从小开始,父亲这个男性形象作为一个家庭的庇护就是缺失的。她的爱人沈世钧却也并不可靠,虽然也是由于小说逻辑的安排,沈世钧被设定成一个软弱的人,后来又阴差阳错与曼桢产生各种误会,但当曼桢被囚禁在姐姐家里时,当她近乎于绝望地想要求助于世钧时,甚至有一次世钧从她房门前经过,也未能救她出来。这里除了故事的安排外,还能看到原本应该作为一个“英雄救美”的角色的男主角,是缺失的。而这种缺失,在多年后,他在与曼桢相遇,当得知了曼桢的遭遇后,他已经是无能为力了。另一个相对正面的男性角色是张豫瑾,他曾经与姐姐曼璐订婚,后来解除婚约,又爱上曼桢。当曼桢最终脱险,豫瑾也已经结婚,曼桢向他诉说一切时,她已经决心为了孩子,跳入火坑,和祝鸿才结婚。豫瑾明明看到了这一点,但依然无能为了,现实也决定了他帮不了她,不能拯救她。豫瑾不过像曼桢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空话,那些男性知识分子们所宣扬的新女性的话语,在这里似乎被嘲讽成苍白无力的推托之词。而曼桢的异性好友,曾经的同事许叔惠,却在此时也是要去美国求学。男性角色的缺失,从一开始交代顾曼桢的身世,得知她父亲早已去世开始,就奠定了基础。不仅仅是女主角,小说里所有的女性似乎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男性对于她们来说是非常不可靠的,但是很多人却不清楚不明白,以至于酿成大过。例如顾曼桢的姐姐曼璐。她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张爱玲并没有真的把她写得很坏很恶毒,而是以同情的笔触,最后死的也十分凄惨。曼璐小时候与豫瑾定下婚约,但父亲去世后,她不得不出来做舞女,由于职业关系,与豫瑾解除了婚姻,但豫瑾对其虽然无法忘怀,但也并没有做任何事情。小说里没有过多交代他俩的感情,但是唯一清楚的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来,豫瑾都没有出来帮助过曼璐。当曼璐后来嫁给祝鸿才,期望可以依靠他过几天太平日子,却最终不得。她想要依靠的男性祝鸿才,最终不仅使她害了妹妹一生,还丧了自己的命。再例如石翠芝,我对这个角色是最喜爱也是最为同情的。她长在旧式的大家庭中,心气高,但然并卵。她也曾“逃跑”过,但最终被抓回来。这么一个不经世事的大小姐,唯一的期望,就是将自己的自由寄托在外来的男性身上——许叔惠的身上。她多次写信给叔惠,向他表达自己的情谊,换一句话说,就是想要抓住新的生活。但叔惠一直是消极而回避的,我们读不到任何玛丽苏式的英雄救美,突破阶级观念,爱情至上。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男性是无用并且不可靠的。叔惠最终没有“解救”翠芝,在翠芝绝望了之后,终于嫁给同样因爱情受伤的世钧。她太了解世钧,翠芝从小就看不起他,其实是因为翠芝的心气要更高,想要突破这传统封建的一套,但如曼桢所说,世钧性格里是有很保守的一面的。再说沈世钧家里的女性,他哥哥早死,所以只有他大嫂守寡,还带着个小孩子。女人养儿子本想以后有个依靠,但这孩子长大也是无用之人。世钧的爸爸常年住在姨太太那里,他妈妈也等于守寡,他妈妈本想依靠儿子,但儿子远在上海,也无法依靠。之后小说里很有意思的一处是,世钧的爸爸生病,姨太太忙前忙后照应着,随是为了钱,也毕竟有些人情,加上这姨太太也是要依靠老爷子,老爷子死了,她们何来过活。世钧的母亲虽然最终给老爷子送葬,这日后她只能依靠世钧这个儿子,却最终也不成。最后,这祝鸿才有个女儿叫招弟,招弟的命运非常可怜,她弱小无依无靠,在家里现实被曼璐欺辱大骂,又被后来的用人欺负,最后小小年纪孤零零地死去了,也再也无人问津。这简直是太过悲凉了,然而这又何尝不是整本书里,所有女性角色的隐射?然而张爱玲也并非是叫嚣着不要男性,女性要奋斗等等一类苍白标语的作家,她知道男女是要相互依靠的,但她小说里男性角色的缺失,无疑不意味着对男性本身的怀疑。但是,她虽然用冷冽的笔触写小说里男性角色的软弱和无能,她却也是满怀同情的。小说中正面男性角色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十八春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貌似她自己非常喜欢,我觉得,《金锁记》应该是她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但是我本人更加喜欢《十八春》,因为这个讲的两个平凡人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背景,激烈的矛盾冲突,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张的手法也感觉上比之前平和很多。可惜拍出来的电影,黎明一般般,吴倩莲没有把上海女人的气质表现出来,失望啊。。。

半生缘

原以为是个大悲剧,可是结局还算是圆满,不是每个人最后都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终于明白别人为什么说单身的人为什么不能看张爱玲了,怕对爱情失望,不在相信爱情,怕有了爱情却遭受命运无情的打击。不理解为什么曼桢会嫁给鸿才,只是为了孩子吗?

半生缘

又看了一遍《半生缘》。这遍快得多了。也许是看过一遍熟悉情节的缘故,也许是隔了几年,有些经历的缘故。从前无法理解,无从想象的事情现在也大体能摸着个门。看得越多,也就越了解那种由巧合引起的必然的无奈。 看看世钧和曼桢,你会惊异这是张爱玲笔下两个难得的正常向上的人物。曼桢自不必说,她完美的实际而肃穆。世钧虽然性格上懦弱柔弱了一点,却也不失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好青年。他勇敢的从因循守旧的家庭中跳出来,开创自己的事业。他们的爱情自然到不着刀斧,浑然天成。其间风平浪静,毫无波澜。难得,这不是张爱玲的风格,她心意中的红男绿女不是由于世俗牵制无法结合抱憾终身就是大玩猜心游戏谁也不愿多走一步失去宝贵的自由。只有世钧和曼桢,像桃花源中的两个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一片天地中,摒弃了生活的苦难和罪恶,忘情相守,不离不弃。 若说生活的苦难,也是有的,但那是最公平的较量,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的。曼桢也就抱着这样单纯的希望,徒劳的向自己并不存在的最终幸福艰难的前进,她却不知等在她面前的是什么。 两个人看似相爱已极,却很容易的就生了嫌隙,曼桢为着世钧懦弱的性格和对家庭的退让,世钧为了豫谨,他心理上的假想敌。冷眼看来,曼桢的要求似乎不够实际,说到底它还是年轻,还是抱着太多希望,还是没有遭受过生活过多的愚弄。而世钧,他又太小心,太不自信。然而,又不够细心。 事情到后来就是一个误会又一个误会,弄到了不可收拾。但想想即使世钧结婚前收到了曼桢的信,了解了事实,又能怎样呢```他还会爱曼桢吗?他们会有结果吗?他能够在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感到不遗憾吗? 张爱玲的原意是,无论怎样圣洁轰烈的爱情,到头来也会为琐碎残酷的现实生活阉割,由于某种原因走向灭亡。而没有爱情的婚姻,反而使长长久久的最佳选择。像一杯温吞水,从来不曾沸腾过,你也就不觉得它变凉有多么可怕。世钧对于曼桢的追怀,不过是由于岁月将这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冷藏,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割舍不掉。但尽管如此,世钧和曼桢多年来都没有爱上过别人,或者说,已经丧失了爱的勇气和热情。因为没有了断,也就没有完结。没有完结,也就无法新生。像脱臼而没有折断的手臂,存在着,然而失去了一切价值。包括叔惠翠芝,也是因为被这一段没有了解的感情,年深日久,谁欠谁早也算不清了。好像爱,就只配在那注定的某时某刻偶然而永恒的发生。一生其余的时间,不过是用来回味了。 世钧和曼桢一旦结合肯定会得到幸福,但这幸福不过是平常温暖的感触,而不是离别后每每经受苦难时把对方的名字反复默念时得到的那种慰藉。尤其对曼桢来讲,世钧已经成为她活着的一个理由。但是最终的分别来的又是那样不可避免,本来生活在一个城市的两个人,像被抛到了时空的两极。他们无法想象对方具象的存在,因为心里已经被抽象的思念填满。忽然间,他们被命运推到了一处,但不过是两条直线的交点,至此以后,渐行渐远。所以尽管向往着,也尽量逃避着这最后时刻的来临,那样迷茫,那样遥远。当一切误会终于冰释,但时间晚了十年,相见也就是永诀了。 然而更加苦痛,事情完全理顺,没有什么再能拆散他们,除了时间,这让他们在对方生命中变得如此重要的,时间。放手,却没有任何可以解释的理由。 爱情本是瞬间花火,短暂而灿烂,带着不确定的悲剧意味,然而被时间定格的爱情,却在她最绚烂的一瞬间化成了一具苍白而美丽的标本,一经碰触,片片飞散。

读者和作者想法一致真正值得庆幸

读这小说的时候,我还在高中,那时候兴新概念作文,高中的作文作业中,还隐约学了她不少风格的句子。那个时候看《十八春》就觉得结尾政治色彩太浓重,跟整个小说的调子不搭,真高兴,她在旅美期间改了结尾。我想读者和作者的想法一致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吧。

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题目还是张爱玲的一句原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看到这里,明白曼桢把头靠在世钧肩膀上的震颤.里头有难以言语的悲痛和道别,故事结束在这本书的291页上,却继续在我的心里.往下写大概会有回转,会有幸福.大家都说张爱玲太狠毒了,把一段好好的姻缘就这样毁了.把一对动情拥吻的情侣硬是搅成了两个"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说到故事,所有的转折都在12章下的那个夜晚,那个歹毒的夜晚.我怨恨那个夜晚,它来得毫无征兆,又结束得一地血泪.我在图书馆看的这一段,我想破口大骂,后来就丢下书本,走开了,我不愿看.隔了几天,接着看了,匆匆地看,比看前一半时快出许多,最后又不得不慢了下来."这时候灯下相对,晚风吹着米黄色原呢窗帘,像个女人的裙子在分中鼓荡着,亭亭地,姗姗地,想要进来又没进来.窗外的夜色漆黑.那幅长裙老在半空中徘徊着,仿佛随时就要走了,而过门不入,两人看着都若有所矢,有此生虚度之感."

张爱玲最好的书

《半生缘》的好,是好在文字的时间感和历史感上,没有刻意拿捏,字斟句酌。不着力,不费劲,就成了。我看,《半生缘》强于《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好的书。标准也很简单,并非技术高超,又或艺术价值一流,仅仅在于,打动了我。《小团圆》也在读,张爱玲的文字总有一种粗糙和冷清。注意,是粗糙在前,冷清在后,常搞得我好错愕。

张爱玲最差劲的一本小说

原因有二  第一,前四分之一的气氛是“纯爱”,之后的文字渐渐变了风格,然后故事越来越无生气,使得读完之后感到这个小说的结构不好,好像一坨年糕上面的部分已经风干而底下的部分又因为太潮而酸腐了。  第二,人物的配对结果,十分诡异,而且无趣。关键是无趣。我以为呐,这“得意”于张爱玲是个天枰座的女人。天枰座的女人在情感婚嫁上是很糊涂可怜的,呆瓜一样,“温吞水”。所以,她连自己的事儿还搞不定呢,安排起别人来当然更没法看了。  这是她最差的一本小说,甚至可以说是她唯一写得不好的小说。  黄磊,梅艳芳,黎明,葛优,王志文等人演的电影《半生缘》在某些方面上要比这小说好。  比如葛优饰演的角色,在小说里虽然性格鲜明,但是显得与其他人物有些格格不入。而葛优的表演却使其完美地与其他相适应了,并且那么出彩。  就连黎明这种男花瓶,都看起来还不错,真是难得。本色出演嘛。  王志文,真是演技之神啊,那雨里相对矗立时的状态,只需要一个镜头我就要感到得哭了。  梅艳芳,就这么回事。  (大陆的演员,怎么都比香港的好。一是咱们人多,科班里能出来的一定扎实。二是,还是人多。香港屁大点的地方吵吵嚷嚷就是那几十个人闹闹腾腾的太狭隘。)

爱情如何能将就?

既然彼此深爱,就应清楚明白,勇敢面对。如何能够稀里糊涂地,让彼此错过而留给对方永远的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明白终究是好的,可是那不免太晚了吗?

现实很骨感

这是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作品,都是在火车上看完的。书的高潮在后半段,一次次得为女主角捏把汗,哎,现实就是那样很残酷,残酷得让人不寒而栗,不可能有什么完美结局……张的文笔很细腻,该快的时候干净利落,该慢的时候让我们不禁陷入其中。特别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动人心弦……也许好的作品需要多看几遍吧,以后有机会再读一读。

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当看到曼璐对张豫瑾失望,而开始谋算如何利用曼桢来维持自己的家庭。就如同看到一条蛇渐渐靠近一个天真的孩童。不忍看下去。弟弟说了句话,如果不继续去看,将永远陷在那份挂念上。当年对《半生缘》断断续续的看,也就只是从一个好人,坏人的角色上去看,如果我在这里戛然而止的话,也许我对《半生缘》永远都是这样的理解。永远不能接触到张爱玲的思想,而只是停留在大众的爱恨情仇上。《半生缘》的故事应该分为三段吧。第一段:曼桢与世钧的相遇和相爱。第二段:曼桢与世钧的分离。第三段:曼桢与世钧的重逢。每个人的好坏怎么说呢?也许每个人都有另一个自己,只有在他/她的面前,才能焕发出那样的神采。而是另一个谁,都不能让自己过得幸福和满足。曼璐在张豫瑾面前,那份神采,是在祝鸿才那看不到的。曼桢对于世钧 的体贴和那份爱,在谁身上也不曾有过,甚至连那样的自己都消失不见了。世钧对于曼桢的那份冲动和那份细心,也不会再有了,已变成让人一眼觉得木纳而无趣的人。石翠芝也是吧,只有对叔惠会失控,会那样焕发光彩。所有的感情因为真心而变得如此的珍贵和难得。而世事弄人,相比张爱玲也是个体贴的人。她没有残忍地将那些平淡的纠缠写得清清楚楚。曼桢在牢中如何思念世钧,如何被现实给敲醒,曼璐如何慢慢病倒,曼桢如何与祝鸿才离婚,抢孩子的抚养权等细节一一描述。如果真的如抽丝剥茧般描绘那些人生中的平淡和苦涩,那我会受不了。张爱玲如编织一张华丽的丝绸般,恰如其分的穿针引线。没有人是真的坏人,真的好人。祝鸿才的贪婪和好色,却也卑微地渴望幸福和温暖。曼桢的贞烈和理性,却也妄想牺牲就能成全什么。曼璐的为家牺牲,到头来只不过还是图自己的幸福。世钧,所有的痴情不过到头来,也化作一时的寂寞就匆匆选择了。而叔惠总是清清楚楚地知道门第之分,但是到头来也深陷其中,恶性循环。贪婪自私的人以为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而理性,自以为伟大的人,愚蠢地以为用牺牲就能体现自己的自尊和伟大,能收获自己以为的结局——成全自己和别人。有时候觉得聪明的人比愚蠢的人可笑,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去做。而愚蠢的人至少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曾经的非你不嫁,非你不娶,变成了娶了一个娶谁都一样的人。张爱玲最好的结尾,是截至在没有离开的那一刻。很多事明白就好。这个就是故事的真谛,不是需要大家的痛心。而现在太多的电视剧却直接的,赤裸裸地希望用悲情去刺激什么,得到收视率。却不能明白,真正的好的作品,只是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而非流下一淌眼泪。

经典语录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半生?缘。

上次看半生缘还是高二,看过之后不自禁的感慨张爱玲确实是才女,能对世间事有如此犀利的认识。想起安徒生的一句话:故事和真事没有什么很大的分界线。不过故事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有一个愉快的结尾,而真事常常在今生没有结果,只好等到永恒的未来。张爱玲的故事通常没有一个愉快的结尾,所以才让人觉得真真切切,但又无言以对。后来再不敢拿这本书来,不敢去面顾曼桢和沈世钧两人前生与后生两重天的境地。也不敢去看电视剧版的半生缘,不敢亲眼目睹第11节的转折。这几天心血来潮,非要翻出来看看。不过始终越不过第11节的鸿沟。也许因为年轻,即便承认一切的机缘巧合是命运的安排,但没有什么是可以阻挡人心的力量,只要有心有爱,一定能随人愿。也许因为年轻,习惯了太多的海誓山盟,殊不知生活的无奈与时间的无情。最后两人还是相见了,世钧依然激情,曼桢变得淡然。相见不如怀念。但对他们来说,相见是对前缘的终结,同时更新并凝固彼此脑海里的回忆。很喜欢这句话:日子过的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使一生一世。

《半生缘》,狠毒的张爱玲

我读的,就是这本平装的《半生缘》,在此之前,已经领略过《传奇》和《流言》。《半生缘》的魅力就在于它看似平淡叙述语气下蕴藏的悲喜和逆转,在这里,你无暇考虑作者的技巧,但只情节就足以拉你进入那个悲剧的年代。这是一篇我以前写的评论。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此书,建议不必继续阅读这篇评论。终于看完了《半生缘》,说“终于”,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厚多么长,而是它带给人彻骨的的悲喜终于可以结束了。曼祯和世钧初开始时候那几页的甜蜜,当时我就想,张爱玲,这个女人不会让他们有什么好结果的,可能这几页就是最值得让人会心微笑的地方了吧,所以把这几页又重新看了一遍,像是上刑场之前美好回忆的重温,也像是为着什么即将来临的痛苦的事情做着精神的准备,其实现在想想,就是种自慰。后来看到曼璐对曼祯做的那些事情,才隐隐回忆起许多年前看过的黎明和吴倩莲版的电影半生缘,但印象极其模糊。我似乎看到一个影子,女人的影子,既可怜之极,又可恨之极,无论你对她大慈大悲还是对她痛下狠手都是不对的,这里有世俗的障碍,也有你内心的激辩。再后来,曼璐略施小计使得世钧对曼祯死心,曼祯和世钧隔着几堵墙却相互不知,这些都是电影电视文艺片的惯常戏了,忽然想,是否现在的这些惯常戏根本就源自张爱玲?惯常是惯常,还是心惊肉跳的。接着,就读到了曼祯决意嫁给祝鸿才。当时我正躺在床上,看到这里我一下子就把书扔了,摔到角落里,心里骂着,奶奶的张爱玲,你够狠毒!!坐起身,接着又变换了几个姿势,但怎么都不舒服,浑身上下如有芒刺。下床去找烟,心里害怕起来,如果找不到烟我会疯掉的。对曼祯有了一种恨,但又恨不彻底,仿佛你面对一个病况错综复杂的人,你想着要大力治疗他,但是又绝对让你无从下手,反而下不了手。后来,曼桢又离了婚,终于离了婚,好似是从泥坑里跳了出来,但又如何,无妨是又多了一重病症。世钧娶了一个漂亮但不爱他的太太,也就够了,我想故事可以说结尾了,但无故后面还有那么长,我又体会到了张爱玲的狠毒,她决不放过任何刺激你的机会。曼桢和世钧先是不断错过,扰得你没有了信心,却终于又重逢了,这盼望已久的重逢,连我这个读者都在心里强烈要求不要再进行下去,当所有的真相都坦露无疑,等来的决不是松口气,而是更深的心的撕扯。世钧想要补偿,何其孱弱的补偿,曼桢一直拒绝,心如死灰的拒绝。而另一面,叔惠和翠芝的相会也是扯人心肠的,叔惠的躲避,翠芝的无所谓......这样那样的重逢,都提醒着你:你说随便找个人娶了或者嫁了,无所谓了,当真无所谓嘛?又想,曼桢和世钧都有了孩子,又是在这种极度刺激的悲喜中相见的,居然能够坦然地讲述自己,表达自己,这除了两人都知道这样的机会只惟其一次之外,是否两人也都感受到时间过往的悲凉,感受到自己曾经在那些扭捏和隐蔽中丧失了多少原可弥补的东西?终于两人可以这样坦诚了,可是,可是。时间为人们承载了多少,人们又为时间付出了多少。

或许战争真的和女人无关

我想我过去是看过张爱玲的书的,但一时又想不起来.面对全集,随手抽出一本看到凌晨证明我还是喜欢的,但我总是在问自己,战争呢?怎么通篇没有提到战争,果真是顺民文学,还是我的意识形态已然定格.不讨论情节,张爱玲对女人的心理刻画还是让我佩服,对文字的把握也使我怀疑自己的智商,尤其时常带着骄傲.没有了民族,没有了恨,有的只是自己的情感世界.以50年后的环境为背景再发表依然可以保持文字的精彩,却不会有人再说是汉奸文学了.30多岁的男人,喜欢的同时却怎么也忘不了日本人的铁蹄.随他去吧,或许战争真的和女人无关.但我却想提醒每个读张爱玲的人,不要忘记了那场战争.


 张爱玲全集1:长篇小说·半生缘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