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曼河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9
ISBN:SH10019-2737
作者:奥若什科娃
页数:609页

内容概要

艾丽查·奥若什科娃生于涅曼河畔的格罗德诺(现属白俄罗斯,当时属于被沙皇俄国吞并的立陶宛-波兰联邦地区)的一个乡村贵族家庭,曾在华沙寄宿学校学习,并和同在学校学习、后来成为著名女诗人的科诺普尼茨卡(Konopnicka, Maria)成为好友。16岁时与一波兰贵族结婚。1863年1月因立陶宛和波兰的青年反抗俄国长期的民族压迫和统治,爆发了一月起义。在起义中,她积极参加起义部队中通讯联络、筹办粮饷和缝制衣服的工作,并且藏匿起义领导人罗穆尔德·特罗哥特(Romuald Traugutt),把他送到边境。她在这次起义中的行为使得她和保守、反对起义的丈夫产生了分歧。令人惊异的是起义失败后,她丈夫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领地被沙皇政府没收,奥若什科娃到格罗德诺城中父亲的领地居住,开始接触城市生活,这成为她早期创作的主题。
19世纪60年代起,奥若什科娃开始文学创作。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她写了一些批判封建地主冷酷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同时,与夏洛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类似,她以自我的经历和观察写了不少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以表现妇女群体在当时的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其中写于1872年的《马尔达》影响最大。这部作品写一个小贵族出身的妇女马尔达,在父亲和丈夫死后带着四岁的女孩出外谋生,处处碰壁,被迫进行盗窃,被警察追捕,最后死在马车轮下。70年代中期之后,奥若什科娃创作的主题转向对处于波兰社会底层的犹太人的生活的关注上。1876年他写了长篇小说《艾里·马克沃尔》描绘犹太人和波兰贵族之间的关系。1878年的《梅伊尔·埃卓福维奇》获得了很大的好评,小说背景是一个犹太人居住的小镇,通过描写年轻的梅伊尔接受了新思维,试图反抗僵化的犹太戒律和保守无知的社会,但最终不得不被迫离开城镇,反映了当时开始流行的新思维和犹太人的生活之间的冲突。
19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奥若什科娃的作品开始从对现象的揭露和批判,过渡到更加关注人物的思想变化和道德伦理的分析上。其代表是以底层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一组作品,包括《底层》(1884年)、《久尔济一家》(1885年)、《涅曼河畔》(1887年)和《乡下佬》(1888年),它们描写沙俄农奴制长期统治下农村愚昧落后的状况,反映了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在其中尤以《涅曼河畔》最为突出。小说从1887年开始在华沙《绘图周刊》上连载,1888年在一月起义25周年纪念时成书,其倾向十分明显,即通过此书回忆与反思一月起义,号召波兰社会的改革,争取民族独立。正如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小说的情节的主线是1863年一月起义,书报检查给创作带来了困难,但是不以这为主线,则书中的一切就无法解释清楚。”小说塑造了贵族地主别涅迪克特·科尔钦斯基一家,缺少土地的农民安哲里姆·包哈迪罗维奇和他侄儿扬一家,描绘了这些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这些关系在1863年一月起义前后的变化, 反映了沙皇俄国统治下波兰农村的各阶层的面貌,如贵族阶层的分化,有的背弃革命与改革,有的起义失败后心灰出走,有的如小科尔钦斯基,则向往改革,试图调和各阶层关系,歌颂了以扬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的爱国主义。语言风格作者将叙事和抒情结合,很多描写田园风光的段落都类似带诗意的散文,被认为是继承了《塔杜施先生》开创的诗意抒情式的传统。
90年代以后,奥若什科娃进一步加深了对人内心的探索,作品中的宗教与神学成分开始增多,如长篇小说《阿尔戈英雄》(1899年)等作品。她在晚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光荣属于被战胜者》(1910年)再现了一月起义的场面。

作者简介

《涅曼河畔》被认为是19世纪晚期波兰社会的全景画卷。在《涅曼河畔》中,作家以深刻的洞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出19世纪下半叶波兰边区农村生活的生动而真实的情景。《涅曼河畔》不仅在奥若什科娃的创作中,而且在整个波兰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也是一部极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波兰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在波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的译文隽永、流畅。


 涅曼河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算是发生在涅漫河畔的爱情故事,只是这种爱情将来会幸福吗?贵族小姐尤斯青娜与中农青年扬之间的婚姻能够幸福吗?从婚姻现实角度来看,很难说,但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不是肤浅地跨身份等级的爱情,而是预示着波兰的民族团结。  波兰王国曾经盛极一时,北抗瑞典,东击俄罗斯,西挡德意志,南抵鞑靼人(伊斯兰教徒)。其立国之本是农业,而其贵族则由于生活在东欧大平原而能征善战,可是中世纪后便快速衰落,竟然三次被瓜分(这还不包括二战时期被征服)。本书的背景便是在被俄罗斯统治地区,这点与《农民》的背景地理相同。吉《农民》中描写的正是扬这个身份的人,而此书则倾向于贵族阶层。  波兰之所以衰败的原因便是不团结,当时的贵族大会竟然采用“一票否决”制,即任何一名贵族不同意提案便无法通过,这使得周围各国可以各个击破波兰王国。而历史上数次的波兰起义也是由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不团结被敌人所利用。  所以在民主主义熏陶下的作者显然想利用扬和尤斯青娜这对身份级不同的青年之间的结合来象征着波兰民族之间的团结。只不过这种团结真的有用吗?在我看来很难,只是作者的理想状态,因为这依旧是有产者之间的结合,扬有资产无身份,尤斯青娜则是有身份无资产,事实上作品中根本没有无产者的地位。可以认为无产者是不会出现在作者脑海中的。这样的现实使得所谓的波兰民族团结能够独立自主的想法只可能是空中楼阁。一战后要不是俄罗斯出现了布尔什维克的统治,波兰的独立怕依旧是梦想。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语言优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