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5
ISBN:9787208030749
作者:罗兰·巴特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他的《写作的零度》、《神话学》、《恋人絮语》、《符号学原理》、《S/Z》、《文本的快感》、《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等作品影响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化的看法,也可视为巴特对文学研究工程延伸而成的一套思想体系。
本书是在深度理解巴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思考,既是对这位西方思想家的解释和介绍——厘清了其漫长的思想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认识巴特、重新审视巴特,并从正确的角度研究巴特的途径,本身也是一部理论著述,是作者哲学思辨的结晶。
罗兰·巴特无疑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天才,做为法国符号学理论的大师,结构主义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里,似乎毫无清规戒律可言。任何一个企图要将他归类的想法在他的那些著作前会变得徒劳而白费,也许把他定义一个喜欢在文本里捉弄倒腾的“捉狭鬼”会更加合适。他是一个喜欢两边奔跑的人,他会一面推崇新小说,一面却将大量的热情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学作品;会一面做着结构的工作,一面却已经在拆砖挖土解构着自己的理论。他那狡黠的智慧使他相信世界并不存在所谓完美和无懈可击这样一些蠢话,也使他相信那些浪漫的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只不过是一些瞎了眼的家伙在那盲人摸象。而浪漫本身就是发狂失性的表征,否则不会说恋人都很愚蠢。昆德拉为此写了本《好笑的爱》,而巴特更绝,干脆一锅端,对那些所谓缠绵悱恻,神秘痴狂,喃喃自语的恋人情话来了个“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有了这本《恋人絮语》. 《恋人絮语》是一本无法让人定义的书。就像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它没有理论话语的漫漫征途却不乏深刻洞见。它没有小说文本的故事情节却不乏一个个让人回味流连的爱情场景。他貌似体贴的将恋人的心态和言语的方式安排成了这本书的结构方式,然而其后却不乏嘲弄。他用一种开放式,流动的,无定向性的言语方式开始了他对爱情的胡言乱语。
巴特精巧的勾勒恋爱状态的每一个场景,然而却并把他们有序的编排。所谓相遇,一见钟情,交谈倾诉,挫折误解,等待,依恋等等,诸种状态本身就毫无先后顺序可言,它们有时交替进行,有时同时发生。剪不断,理还乱的恋人心绪哪里有什么逻辑可言?因此巴特只能针对每一个场景进行勾勒分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巴特的分析是建立在恋人这一方,而以恋人爱上的对象为情偶之上的主体性分析。他用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所显示的心态做例,细致入微的分析每一种状态下的矛盾和潜台词。
比如在墨镜一条下他谈到恋人在情偶面前遮遮掩掩的心态。他说:掩盖。一个让人斟酌的情境:恋人举棋不定。她并不是在犹豫是否要向她所钟情的对象表白爱情(这位恋人素来含蓄),而是在斟酌她究竟应将自己的痴情掩盖几分:要暴露多少自己的情欲,痛苦。总而言之,自己极度的感情。他将此种状态称之为双重的自由,一方面恋人要为对方作想,因为爱他.所以不能倾诉太多以免引起对方厌烦.另一方面这种考虑又是以牺牲自己真实感情为代价,明明是内心的风暴,却因为害怕对方厌烦而不得不掩饰.因此只能闪烁其辞,只能戴着假面前进,通过掩饰来解决一个悖论----我想让你知道我对你瞒着什么.而达到此种目的的方式就是必须在有限的言语中透露无限的内容.巴特对恋人语言的丰富性的分析由此展开. 有句话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诗人,但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成为诗人的那个时期,那便是恋爱。人们在恋爱时都会说出诗人般的话语,因为恋爱中的语言最具模糊性和多义性.一切尽在不言中,或说东而言西.巴特对恋爱中语言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的分析极有意思。比如在“情书”,“献辞”,“我爱你”等诸条目下,他十分精辟的揭示了语言双向性的特征,尤其对“我爱你”这一语词的分析更见精彩.他通过对匈牙利语中我爱你这个粘着语的分析,说明这一情境不是指爱情表白或海誓山盟,而是指爱的反复呼唤本身.因为在匈牙利语中我爱你这一语句是无法被分析的,它无法被拆解,我爱你不是个句子,它不传情达意,只是伴随一种特定情境而生:“主体被悬吊在与异体的映照当中”,它是一种呼唤,和我们平常在说啊,哈,哦,这些语气词毫无二致,它是在某种特定情境里产生的特定话语.因此对我爱你这句话最好的回应,并不是我不爱你,而是沉默.对于召唤的拒绝.这样它所否定的不仅仅是我爱你这个句子中的某一个指称,而是直接否定说话人本身,是对说话人主体的拒绝.这无疑是对恋人的最大打击.巴特在语言的分析里腾挪跌宕,不时的精彩之论让人惊喜不已. 巴特在此书中玩弄了不少文字游戏,从词源学,相似性的角度对恋人心态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然在这样的玩笑里,我们深谙语言的魅力,同时也不无惊讶他怎么能把所指和能指玩得如此娴熟而不露痕迹。比如“交谈”这一条目,法语原文是L’entretien。它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指维持原状,保持感情,也可指供养(比如女人,妓女等),还有交谈的意思。巴特说恋人之间的交谈本身是一种触摸,恋人用言语来触摸情偶,用美丽具有独特魅力的辞藻将对方裹住,这种裹住的状态暗合了这一词语的另外一层意思供养,而交谈所达到的目的则使得保持感情这一意思得到显现。巴特狡黠的智慧由此再现。
通过语言的有趣分析巴特新见迭出,妙语如珠。然而,他当然还有他诚恳的一面。诚恳的在状态本身进行别有洞天的分析。当语言无法救急的时候,他会直接回到心态本身,对心态本身来个淋漓尽致的展示,从而发现其种种可笑之处。在“等待”一条中,他分析现代人的无奈情境,“人总是在等待,处于一种移情状态之中。……可以这么说,哪儿有等待,哪儿就有移情。我依赖并介入另一个存在,而这个存在的实现又需要时间——整个过程的是在克制自我欲望,销蚀我的需求。让人等着——这是超于世间所有权利之上的永恒权威,是“人类最古老的消遣方式.”巴特不用玩弄语言游戏同样也能在情境中展开他思想的火花,见常人所未见,因此他不仅是语言的专家,同样也是思想的大师。
其实仔细捉摸巴特的思考方式,也还是不难觉察出巴特是借否定语言的终极意义来否定神,权威和理性。他对恋人情话的分析,也见得出他对主体性高扬的浪漫主义的鄙视。这一鄙视也许只是他个人的偏见,然而我们却无法不喜欢他在这本《恋人絮语》中的支言片语,他那五彩斑斓自由而快乐的叙述,诱惑着我们进入到他思想的迷宫里去窥视他那时时迸发的狡黠智慧。

作者简介

本书采用逐月写作的方式,各篇文章间自然就不刻意地表现任何规律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是一种自我坚持与重复的努力罢了。


 神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我的淘宝店铺中,地址—— 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92454e7b51592f7db2f8cf0080cb2327.jhtml价格10元。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表征必读书……
  •     巴特的神話學本質上還是一種符號學,只是將索緒爾的模式推向了更為寬廣的文化層次。巴特所謂的神話,簡單來說,就是事物、現象背後的意義,並且這種意義,絕大多數時候是被建構的。
  •     我日啊......是原版书就这么晦涩还是翻译的有问题,神马叫“所有的批评反对某种堂吉诃德式、偶然柏拉图式的论点,必须吻合禁欲、熟练的分析”,神马叫禁欲的分析??????苍天啊....
  •     好多篇文章不知所云。翻译的问题?也许是作者思想太跳跃了。没想象中好。
  •     结合了英文版还是不好懂
  •     翻译得很差
  •     没有这本书就没有我的论文……
  •     md 句句看的懂 句句看不懂 讨厌似是而非、未成逻辑的理解程度。快来个人告诉我 我智商没问题,以及这个样子读书报告写个什么鬼。
  •     翻译能不能再差点?!
  •     刚看了第一章的《摔跤世界》,突然想感叹,我靠,观众实在太难搞了,又得让他们看得爽,又不能太做作。。。好了,我看跑题了。。。终于看完了。。。开始写论文了。。
  •     【在神话里,我们再度发现刚刚描述的三度空间类型:能指、所指和符号。但神话是一个奇特的系统,它从一个比它早存在的符号学链上被建构:它是一个二级符号学系统。第一个系统中的一个符号(也就是一个概念和一个意象相连的整体),在第二个系统中变成一个能指。】【封面上,是一个身着法国军服的年轻黑人在敬礼,双眼上扬,也许凝视着一面法国国旗。这些就是这张照片的意义。但不论天真与否,我们清楚地看见它对我意指: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对子民没有肤色歧视…】【在语言的层面,也就是说在第一个系统的最终名词上,我称能指为意义(黑人正在向法国军旗敬礼);在神话的层面上,我将称它为形式。】
  •     把“任意性”概念从索绪尔延伸出去,成为一种批判策略。翻译很差,后半部分基本看的英译。第一部分读起来非常愉悦,一位狡黠的牛排/肥皂学家......以及这本书滋养了多少传播学论文啊。
  •     写得漂亮……就是最后边一点实在是侮辱俺的智商(捂脸哭
  •     巴特看问题,一针见血。
  •      看到Saint-Just被翻译成“圣正义”,我尼玛当时就凌乱了
  •     文化研究的符号学一系。
  •     这翻译看得我……
  •     真心难啃
  •     很奇怪很奇怪的译文风格啊
  •     译得太烂,法语句子都没理解。哪位有屠友祥版?
  •     风格辩护一切,豁免一切,尤其是豁免历史的沉思;它把读者封闭在纯粹形式主义的奴役中,使得”风格“的革命成为形式上的:前卫的导演就是用于以一种风格代替另一种的。但这无足轻重,以一种风格取代另一种,并无任何增益。在戏剧艺术中,风格是一种逃避的技巧。
  •     基本可以放心地说,此版完全被译烂了!本来巴特就没那么好懂,再遇到二半吊子翻译,就彻底不用看了!怀疑到底从英文还是法文翻译的。要说从法文,处处有英文痕迹;要说从英文,到处引原文还是法语。译文文笔烂,译者知识烂,译出来没法看,糟蹋眼睛!建议:1,需要了解此书者,最好直接看法文本;2,此书需重译!
  •     我喜欢这个男人。学术色彩浓厚得让人爱死。
  •     myth
  •     无法复制的典型
  •     周五图书馆九楼看,看完了才去吃晚饭。书不厚,读起来饶有趣味。
  •     解构大众文化~
  •     呵呵哒…翻译又是硬伤
  •     马克思味道的社会学观察+索绪尔的符号学框架的某种随性结合。前者的观察敏锐,今天完全不过时。
  •     用抓逻辑关系来对抗翻译的问题。然后,我想把巴特的观点得失和儒家的和对比一下。巴特认为现实完全可以被神话以“言谈”的方式转化——这没好坏之分,但是,对于人来说,就要因此分别神话的虚指的言谈和实际(言谈也可以是实际),即世事就是叠罗汉,互相包括和被包括。“和”的观点则是巴特理论的横向展开(脑补一下),即个人的独立性包括和被包括在整个的人世的“和”里。于是,巴特在此书结尾坦率指出其理论困境在于在“客体与知识间的和解”。而儒家的和说的困境无疑也与此相同。“和”的状态对个人和整体都有利,但总有一种“个人的主体性”怎么也不能趋向于“和”。总而言之,两者都已经把问题理清了(这也是所有学说的用意),接下来就是怎样在实践中解决两者分离问题或达到两者和解问题。P.S那么你首先在学说理论上理清了吗?这也是困境。
  •     为什么翻译那么别扭!!
  •     巴黎的基本成分是神话,神话的根本原则是将历史转变为自然(189)。在索绪尔那里,符号是一个物质性质的能指(声音或书写记号)和所指(心理概念)的组合整体。巴特指出神话是一个二级符号系统:一级系统/语言学系统中(1能指)和(2所指/概念)组成的(3符号/意义)构成了二级系统/神话系统的(a能指/形式),它与二级系统的(b所指/概念)组成了该系统的(c符号/意指),神话的意指是选择性的利用概念对于语言学系统中的意义的一种有目的的改造和“异化”。神话是被过度正当化的言谈,是去政治化的言说,解神话的目的是对语言和种种媒介的再现进行“再政治化”,发现看似无可争辩、不容置疑、自然而然的事物和价值观背后的意识形态性。然而,资产阶级文化巨大的吸收能力让解神话最终无效,唯一的方法只能是不断改变解神话的方式。
  •     翻譯不好!
  •     鲍德里亚的文风很大程度上受巴特影响吧
  •     get不到 换个版本或怎样?有生之年想重读的书
  •     开始怀疑大众文化批判
  •     神话即索绪尔符号学的再符号化。
  •     能指,所指。
  •     烂翻译!
  •     每个人的臆想都是一种神话
  •     翻译得不好
  •     段子圣手,逻辑堪忧
  •     细思恐极!细思恐极!神话化的一切都被我们理所当然地接受,流行文化终究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暗地宣传
  •     总结性陈述是后半本,前面一大半可以看成是理论应用。
  •     本身书就不好读,再加上翻译问题……
  •     是在下层次浅薄粗俗不堪够了吧!翻译的什么东西,写的也不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