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208069121
作者:Dava Sobel
页数:174页

内容概要

达娃·索贝尔(Dava Sobel)曾担任《纽约时报》科学专栏的记者,并为《奥杜邦》、《发现》、《生活》、《纽约客》以及《哈佛杂志》等期刊撰稿。除《经度》之外,她还出版了《伽利略的女儿》和《行星》等畅销科普著作。她与威廉·安德鲁斯合薯了《经度图解》,并担任了《致父亲的信》一书的编辑。索贝尔目前定居在纽约的东汉普顿。

书籍目录

致谢
中文版序
2005年十周年纪念版序言(尼尔·阿姆斯特朗)
第一章 假想的线
第二章 航行在精确计时前的大海上
第三章 漂泊在时钟机构般的宇宙中
第四章 装在魔瓶里的时间
第五章 怜悯药粉
第六章 经度奖金
第七章 木齿轮制造者的成长经历
第八章 “蚱蜢”出海
第九章 天钟的指针
第十章 钻石计时器
第十一章 水与火的考验
第十二章 两幅肖像的故事
第十三章 詹姆斯·库克船长的第二次航行
第十四章 天才作品的量产之路
第十五章 在子午线院内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作者简介

“经度问题”是18世纪最棘手的科学难题。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家们费尽心机,想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当时,整个欧洲的科学界——从伽利略到牛顿——都试图通过绘制天体图,从天空中找到解决方案。而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却独树一帜,大胆地提出了用机械方法(即使用一种能在海上提供精确时间的钟表)来解决该问题。他四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制作了后来被称作“精密时计”的完美计时器。
这是一段关于科学探索的传奇历史。整个故事中,随处可见英雄壮举与阴谋并存,智慧灵光与荒谬同在,是一部引入入胜的简明天文史、航海史和钟表制作史。

图书封面


 经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对《经度》这本书感兴趣,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在电视里碰到BBC制作的一个系列片,讲的是寻找经度的故事,但只看到其中的一集。故事没看完,胃口却被吊了起来。在网上查了一下,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也在当当和卓越的书目中发现海南出版社曾经出过一个中文版,于是它在收藏夹/暂存架里面待了很久,但一直都显示缺货,直到最近出了个新版。这个新的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肖明波翻译。我没有读过海南版,两者的翻译质量无从比较。但是,上海版有原书作者达娃·索贝尔为中文版写的序言,其中特别提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向她的主动求教。这一点说起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放在今天翻译质量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翻译者的工作态度。译者在后记中也简要记述了他的翻译过程和参考资料,他在书中添加的注释也给不熟悉背景资料的读者带来很大的方便。尽管如此,我还是发现了译本的两个硬伤。一个是第51页,在注释中把位于南大西洋的圣赫乐拿岛(St. Helena)发配到了南太平洋。另一个是在63页,把所有的日晷都误作了日冕。书本身的内容就不多说了。讲一个波澜起伏的故事,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我个人觉得不足的是,对于哈里森发明的航海钟内部原理的介绍还是薄弱了一些,大概是作者对钟表制作不够内行,同时也为了适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
  •     印象里几年前海南出版社还是南海出版社,曾经出过一版,但我读的是这个版本,很受用。从来没想过经度这个地球之网,曾经如此难以攻破。在古代,大清以前的古代,似乎我们样样都占了先机,难道郑和下西洋或者南洋的时候不是靠经度确定位置?这件事反正越想越晕,就连伟大的伽利略也未能突破时代的瓶颈,所有的科学都败给一个没有文化的钟表匠。因为书中未能揭示航海钟确定经度的科学原理,我依然半信半疑——半信半疑才能引导人们的好奇。
  •     对于经度的测量,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也是买这本书的原因,但是读过之后很失望,原来并没有什么复杂的知识,本质的问题,只不过是如何制造一块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钟表而已。这真的能成为那个时代最困难的问题吗?最起码,化圆为方的问题要比这个更难吧。作者并没有仔细的介绍如何制造一块精密的钟表,这是一个遗憾,不过更糟糕的地方在于,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如何通过精密的钟表而确定经度——作者仅仅在开篇一语带过,后面再也没有提及,这带来了很多疑问。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测定经度的办法,就是在船上带两块钟表,一台始终指示陆地上的标准时间,另一台可以在当地日当正午时调至12点,那么,计算当地与陆地上标准时间之间的时差,即可算出当地经度。道理很简单,看这里的时候很容易理解然后继续,然而接下来如果细心一点的话,就会产生疑问,如果想在正午之外的其它时刻计算经度,该怎么办?书中描述了另一种流行的计算经度的方法——月距法,是通过测量太阳、月亮及其它恒星之间的距离,通过查表的方法算出在陆地参照点达到这一距离时的标准时间,再算出当地时间与这一标准时间之差,即可算出经度。在书中,作者将这两种方法描述成了死对头,但是稍微想一下即可看出,本质上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它们都需要观测某种天象,然后根据这种天象,建立陆地标准时间与本地时间之间的联系,通过时间差来算出经度。在这两种方法中,一个精确的钟表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作者又完全没有介绍,这本书的主人公——钟表匠哈里森究竟是如何根据精确的时间来计算经度的,这真的是很遗憾的疏漏。如果仅仅依据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唯一能够想到的完美测量经度的办法,就是月距法和一块精密钟表的结合。可是按照作者所写,这明明是一对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按作者的说法,月距法的支持者并不否认这块精确的钟表对月距法的帮助,但他们一直在试图阻止钟表匠哈里森单独获得关于经度测量的大奖,另一方面,当哈里森的两块钟表远洋海外接受测试的时候,月距法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精确的数据表以供计算,那么,到底哈里森是怎样在正午之外的时刻去测量经度的呢?作者留下了这样一个恼人的问题,愿知者教我。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时代的进步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现实问题的攻关展现的纵观科学史的发展,生动有趣。
  •     翻译很流畅
  •     可能对于非工科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小众的书,可是却看得我心潮澎湃;就像第一次看比尔盖茨传一样
  •     很好的科普读物,以及为哈里森等无数先贤献上尊敬
  •     作者的文笔细致流畅,又深刻入味,大概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人物传记类科普作品。解决问题的路径往往有多条,而最终能被普及的路径,并不一定就是被当时的世人所普遍看好的那一条。
  •     其实不是小说,但却说了一个充满了悲情色彩的故事。
  •     数十年如一日,专注铸成传奇。
  •     “但是,眼睁睁地看着航海钟被夺走的耻辱是他没法忍受的,于是他就上了楼,独自钻进自己的房间。在那里,他听见重物撞击地面的响声,原来是马斯基林的工人将H-1抬上在门外恭候的马车时,失手将它摔到地上了。”
  •     经度就是时间,英国称霸海洋是有深刻原因的
  •     一本有趣的小书,平实语言讲述了一个科学史航海史的片段。
  •     专利制度,探索河商业的结合
  •     非常好的故事,西方科学成就的每一小组成部分都是很多科学家和冒险家数十年心血的结晶,无数的小部分组成了西法现代科技,帮助西方征服了非洲和亚洲。哈里森解决经度问题成功有几个原因:1、英国zf的激励机制;最初的2万英镑大奖吸引了哈里森制作了H1,经管局发放500英镑的补贴,使哈里森制作了H2;经管局不断地补贴,使哈里森投入20年时间制作H3,很快又制作了H4;最后为了拿到奖金,哈里森要公布设计图纸和教会经管局指派的表匠。2、英国通过航海获取了很多殖民地和巨大的财富,对经度测量的需求非常强大。3、哈里森自小看书自学成才,环境和个人条件适合。讲讲同时代的清朝,哈里森成长的阶段是康熙王朝,哈里森制作H1的阶段是雍正王朝,精密计时普及的阶段是乾隆王朝。1、康熙对科学的态度。梁启超、邵力子等人认为,康熙在位时对西方科技很感兴趣并且还掌握了很多,但他却严禁自己之外的人学习,因为他担心先进的西方科技一旦传开,将会极大的动摇以骑射起家的满清的统治,据传教士张诚的日记,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而此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衰落。梁启超说,康熙的科学是用来打击他人的一个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康熙—百度百科)《康熙王朝》中的歌词“我真想再活500年”让我们感觉豪气,实际情况是很多观众被卖了还帮人数钞票,“康熙再活500年”就是“再蒙你们500年”。很多人认为“康熙盛世”就是中国科学衰落之时,我认同这个观点。2、康熙和彼得大帝是没法比的,他没有建立科研机构,没有派人出国考察,不鼓励臣民科学探索。所以到了雍正、乾隆他们对西方科技根本没有兴趣,追求的只是西洋玩物。有技艺的传教士成为满足他享乐欲望的御用工具,做钟处成了玩具作坊。在他的影响下王公大臣无不追求西洋奇物。这股西洋风不过是享乐奢侈风。作为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满清统治者心中始终横着对汉人的猜疑和防范。随着西方东渐的潮水不断上涨,他们心中的畏忌也不断加深。把中国和世界隔绝开来。防止汉人和海外勾结危及统治。以禁教令和禁海令为标志。满清的海外政策发生逆转。步步后退,日益封闭。更不用派出去看看世界了。《雍正王朝》更强调的是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非常适合国人观赏。中国这几十年即使发展很快,也没有看到解决很多国际性难题(感觉汉芯和龙芯都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炫耀目的)。如果还有人拿科学技术作为炫耀的资本,打击别人的武器,那么即使现在经度问题也解决不了。私下认为目前上海的磁悬浮建设(买自德国)纯属于炫耀,根本没有帮助中国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     从木匠到发明家~
  •     这世上的匠心和匠人越来越少了。哈里森只是想做一块让自己满意的表来。
  •     初中就知道格林尼治是零点,但为什么却一直在心里好奇最后让人产生了去格林尼治一看的欲望。 贯穿了很多的情节和科学课本上的熟悉的名字,但问题在于没有把事情写清楚,只是渲染了哈里森获得最终的认可有太多的不容易。
  •     作者文本优美,取材丰富,故事吸引人,本人也是搞GIS开发的,看了后很过瘾,一个经度,背后却有着多少人,多少世代的精彩故事!
  •     经度即时间
  •     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
  •     多少人毕其一生的经历去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每次简单的实验就要耗费数年时间,更不用说各种遭遇的经济困难,门户之争了。他们着实为推动科技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贡献并其生前乃至身后数百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以至发明遗失,思想泯灭,它们当初的机制有些已随之永久尘封。
  •     上次看这么精彩的科普故事还是费马大定理那本
  •     看罗辑思维推荐,读过,好看,有趣,聊妹纸有用
  •     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 很有趣的故事
  •     书的内容浅显易懂,非常不错,翻译的也挺好
  •     应该去格林尼治膜拜一次
  •     via yong. 一本不错的小册子。记住约翰・哈里森这个名字,以后有机会去看看他的作品。
  •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     地理科普+人物传记
  •     涨知识了,现在打开手机按两下就能定位,然而关于经度还有这样一段往事,曾经有这么多人努力过,并尝试过这么多方法,这经纬之间的奥妙,对于地信专业毕业的我,更添了趣味
  •     是本好书,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本身的文学素养也非常扎实,
    人物刻画比较细腻;译者也作了非常**的贡献,可以看出下了很大力气,
    希望国内多写写学术研究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著作!
  •     六分仪、精密时计、擒纵机......好多科学知识!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航海史就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的历史,也是推动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啊,今天读完这本书还真挺有意义。一颗死磕的心,把天上的秘密塞进一个钟表的神奇故事。
  •     以小见大的科学史
  •     一个孤独的天才终其一生解决一个世界难题,但在当世又被打压,让人感慨。
  •     这是一个技术挑战科学的特例,现在民科们看了是否会心潮澎湃,可惜他们生错了时代。科学在犯这种错误的机会几乎没有了。 很佩服哈里森有技术,有韧性,还有节操,为了钱但是事情没做好绝不先要钱。
  •     高中时就想看看西欧航海中的故事,本文立意独特,建议看看这部电影。
  •     有些堅澀
  •     天才前进的路上,牵绊他的居然不是年岁渐长导致的智力减退,而是官僚机构的勾心斗角,想想真的挺悲哀的。
  •     体制阻挠科技进步真是不分东西啊
  •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好像是电影,讲经度的。这个钟表师为了英国海军奖金,利用时间结合当时的天文学知识和维度知识估算茫茫大海中船只的横纵坐标点,判定船只精确位置。钟表从庞大到大怀表的不断改进,历经航海实践证明。为英国海军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展示了一个凡人技术天才的执着和固执,和当时航海的艰苦。后来看到罗辑思维也推荐过这本书。
  •     科普读物。以前从没想过经度问题,纬度通过星星容易确定,可经度必须要精确的时间 ,否则可能几分钟的偏差在茫茫大海上就是数百海里。所以约翰.哈里森这个木匠出身的精密时计巨匠绝对应该被历史铭记。如果傻逼的英国经度局一开始就意识到哈里森的钟表巨大价值而没公开设计图纸,绝对是超级垄断行业。
  •     让我们对英国有了特别好的了解,从一个侧面去了解那个时候的英国,这一点就很值。其实,没有说对哈里森大师有特别的、详尽的、有逻辑的描写,其实也没有必要。但是,逻辑上整本书来看,不是特别的清晰,没大碍,读就可以。前面几章写的很精彩。需要知道,航海的时候,当地时间是可以很简单测量的。
  •     开拓知识面用,很好,鼓励
  •     看着看着,我竟然觉得是很好的推理剧素材,我也是中毒太深。
  •     一辈子搞一个问题足矣
  •     关于当时如何测定经度以及机械钟表的起源狠有情节性的描述,本书内容简单却意味深长,让人反思当下社会对于现时效益的过度追求,像当时那样长时间投入于一项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态度现在很少啊
  •     动车上读完的,感觉一般吧
  •     对于希望了解大航海时代的朋友,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传奇故事。
  •     挺好看呀,感觉土摩托的《经度之战》就是它的剧情梗概嘛。
  •     1. 当你的研究初见成效时,往往能得到多方鼓励;当你的研究硕果累累时,往往会遇到多方阻挠:想分蛋糕的,想窃取idea的,想竞争的,比比皆是。此科学界通病我体会颇深,看到哈里森的遭遇颇为感慨。2. 哈里森独身一人对抗科学根底深厚的航海特权阶级,他最终赢了,却历经艰辛遍体鳞伤。试问,现代科学依然掌握在特权阶级手上,还能有人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吗?在气候学界,所有人都在致力于增进模式对未来气候的预测性,这是被写入几乎每一份proposal的一句话。可是,目前地球气候正在迈进前所未有的状态,未来气候本身明明是不可预测的,这话我敢说么?3. 由哈里森的故事得以窥见机械表技术进化的不易,几千刀的机械表似乎显得不那么贵了,买了一只表感觉买了全世界。#9.9万#
  •     所以我看完还是没搞明白如何只用一块表确定当地经度=_=
  •     很失望,罗辑思维里听过后本以为这书会很精彩,实际上听罗辑思维就可以了,没必要看。作者就不介绍下怎么测纬度的?
  •     对于我们在地理课上认识的经度,大多数人应该都很熟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很少直接出现,但是却离我们很近,每天使用地图的时候其实都会用到它。 我们总是接触到时差,但是没有直接直接到经度,其实这两者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现在很容易确定在经度,在大航海时代,却为了确定它付出了很多,背后有很多人的默默付出,伽利略、牛顿、哈雷这些我们所熟悉的科学巨匠都为了确定经度二努力过。后来我们所不知道的哈里森发明的时钟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书中也讲述了哈里森用一生的付出不断完善精确的时钟,从最初的H1,到最后的H4,已经可以准确的为航海确定位置。哈里森的工匠精神也是西方科学成就的体现。
  •     能激起对中世纪人们探索精神的追忆。
  •     译得也好
  •     觉得作者写这本书花了很大功夫,虽然有部分情节确实为了拼凑这本书而写的,但是作为想了解经度纬度而言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算是地理学入门书
  •     名不副实,与科普二字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     很棒的科普读物,吐槽一下,逻辑思维的书卖的真贵
  •     一个钟表匠,解决了看似是天文问题的问题,历程艰难辛酸。
  •     在这个大水球上航行最怕的是迷路和健康,我们可以通过太阳和星空轻松找到纬度,但是确定经度确是十分困难的,也许现在靠一块表就能解决(其实有了GPS之后,表都不用了),但是问题在于,很久以前,并没有这么准确的表。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他们的功业,一般是勇气,一半是运气。更多时候,人们只能顺着海岸线,顺着固定航道进发。为了确定经度,人们的尝试绞尽脑汁甚至丧心病狂,什么连锁船烽火台,什么神奇药粉,可谓群魔乱舞。以至英国特意成立经度局,高价悬赏解决方案。但是最后靠谱的方法只有两种,都用时差算,当地时间靠太阳很好算,难在伦敦时间,一种靠「天钟」,靠月亮和恒星的相对位置推出伦敦时间;另一个自然是「人钟」带一块显示伦敦时间的表。这就引出了马斯基林和哈里森的一段传奇故事。哈4,库克德国泡菜坏血病,尘埃落定。
  •     和你,八月,在海洋博物馆。
  •     整个材料和信息的整合并不是很好。但这些人,不论站在什么样的阵营,有着什么的信仰,都对精益求精有着超乎常人的追求,一次次对自己的质疑,让这些人几乎趋近了完美。
  •     很不错的一本小册子,故事简洁而深刻,很有意思。
  •     各方面都不错的一本类似科普读物的书。关键在翻译。
  •     曲折离奇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古尔德少校通过修复哈里森的钟表,走出来个人悲剧的阴影,也是一次美好的逃离。
  •     三百年前的工匠精神和时代风貌。很燃,但还是要扣半星给翻译。
  •     内容简介写下面了,外加力荐,备忘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