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的媒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15
ISBN:9787301088470
作者:臧健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增强了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的可比性,是推动汉学知识融入大学一般研究活动的有利条件;另外,我们同其他各系一直维持的良好关系也为我们奠定了这个整合基础。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因汉学系的关闭而付之东流,马堡大学领导早已把我这个职缺另作规划了,我们能做的,仅是让我们的学生在我退休后由代课教授继续辅导直到他们毕业,同时我们的系图书馆也继续对大家开放,李玛丽女士的教学工作因为作为大学语言中心的讲师而得到保留。一些人还抱着一线希望,期待终有一天峰回路转,汉学研究能再次受到更多的瞩目。可以说,马堡大学汉学系自成立起,在短暂的时间里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即规模小的科系也可以办好教学,并对大学一般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对中国学的研究更是如此。能有这样的成就,应当归功于系内所有工作人员的全力以赴和创新精神。这些工作人员包括:我之外的唯一固定汉语讲9币李玛丽女士、职期有限的助理研究员、学生助手以及参与各研究项目的同事们,当然别忘了,还有所有的秘书们。所有这些工作人员,在许多属于非常态计划的活动里,除了他们自身的例行工作外还得面对新的挑战和任务。此外,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的学术研究院和大学学者们的奉献精神,也是与我们这个小型汉学系进行合作交流的主要推动力,他们热情的赞助和激励,对我们,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时至今日我仍然深深地感谢他们。最后我想评断二下我在妇女问题研究方面的工作。如前面所提,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之所以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出发点主要是基于一个事实,即虽然妇女是社会组成的一半,但在历史书籍里涉及她们的部分却是寥寥无几,而那些少数找得到的叙述,也不乏偏见的色彩。对于我和那些特别关注统治权力的合法性以及巩固政权的机制形式问题的历史学者而言,这些偏见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涉及这个领域研究的学者是男的还是女的,或许是我们这一代妇女的个人经历(我生于1940年),对于女性可能遭受以及在历史上已经遭受过的形形色色的压迫、歧视和不平等对待有着特别的敏感。从我在马堡大学任教授的那一天起,我便把自己的研究置之度外,运用所有可能的研究经费,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汉学系的创建工作。难道延后直接的个人利益需求是典型的女性特质吗?我想也不尽然,可以想象男性也会这样做。从现实的角度看,妇女研究也涉及一个问题,即创造妇女上大学的环境条件,即便她们已身为人母。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它是一本口述历史,编者用了将近十年的工夫,访问了21位德国女性汉学家,亲历了她们的生活,记录了她们亲自口述的认识中国、研究中国,推介和传播中国的历程:这又是一部女性的奋斗史,作者以女性的细腻和真诚抒写了一曲德国女性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家庭矛盾、社会歧视,为追求达到学术高峰而付出,牺牲的交响诗。  ——乐黛云

内容概要

臧  健,1951年生于北京市。曾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土默特左旗插队四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后,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妇女史、古籍整理。与妇女史研究相关的主要著作有《近百年中国妇女论著总目提要》、《青春方程式:50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创造平等:中国西北女童教育口述史》。
梅薏华(Eva Müller),原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亚洲院汉学教授,已退休。
尹虹(Irmtraud Fessen-Henjes),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原洪堡大学亚洲院东亚部汉学教师,已退休。
余蓓荷(Monika Übelhör),原德国马堡大学汉学系教授,已退休。
顾铎琳(Gudala Linck),原德国基尔大学汉学系教授,已退休。
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汉学教授。
柯兰君(Bettina Gransow),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汉学教授。
海迪(Heidi Brexendorff),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汉语教师。
李玛丽(Marie-Luise Beppler-Lie),德国马堡大学语言中心汉语教师。
韦荷雅(Dorothea Wippermann),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汉学教授。
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原德国海德堡大学副校长,现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教授。
谢妮(Monika Schädler),德国不莱梅科技大学中国经济社会语言学教授。
杜柔郁(Dorothee Dauber),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自由职业者。
顾德琳(Gotelind Müller-Saini),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教授。
苏诺娜(Nora Sausmikat),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德国亚洲基金会董事。
萧婷(Angela Schottenhammer),比利时根特大学汉学教授,墨西哥科学院亚洲研究院教授。
史明(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莱堡大学汉学教授。
李可嘉(Katja Levy),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汉学系讲师。
魏德克(Kathleen Wittek),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在读博士,现为中学汉语教师。
费海根(Heike Frick),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
薛凤(Dagmar Schäfer),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教授。
柯瑾艺(Olivia Tania Kraef),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在读博士。

书籍目录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学术丛刊》总序/袁行霈
小引/乐黛云
前言/臧健
一辈子献身于中国文学/梅薏华(Eva Müller)
对中国文学的努力:得失相当/尹虹(Irmtraud Fessen-Henjes)
我的寻求之路/余蓓荷(Monika Übelhör)
时代差异、题目与方法的变化/顾铎琳(Gudala Linck)
反思与创新中的汉学研究/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
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汉学研究/柯兰君(Bettina Gransow)
在中国:一个启发性的经验/海迪(Heidi Brexendorff)
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汉语教学三十年/李玛丽(Marie-Luise Beppler-Lie)
叙说中国文化生涯/韦荷雅(Dorothea Wippermann)
一个反潮流的成功/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探索深刻与快速的变化/谢妮(Monika Schädler)
中文引发了我对古典诗词的迷恋/杜柔郁(Dorothee Dauber)
中日之旅/顾德琳(Gotelind Müller-Saini)
和中国分不开的时光:我人生中的二十五年/苏诺娜(Nora Sausmikat)
汉学研究的奋斗与成功:一位年轻汉学家的路/萧婷(Angela Schottenhammer)
接近中国:经验和思考/史明(Nicola Spakowski)
曲折的学术道路/李可嘉(Katja Levy)
我生命中的中国缘/魏德克(Kathleen Wittek)
对中国文化的迷恋/费海根(Heike Frick)
主题的变奏曲:汉学、中国历史、科学和技术/薛凤(Dagmar Schäfer)
我梦中的橄榄树结满果子/柯瑾艺(Olivia Tania Kraef)
作者简介
编后记/臧健

编辑推荐

《两个世界的媒介:德国女汉学家口述实录》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21位德国女汉学家的口述历史。她们出生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历经了各异的时代悲欢,对时代的奔流有着独特而敏锐的感悟;她们都关注中德两国时代场景的巨变,以极具女性特色的视角铭记、解读这段历史。且让我们跟随她们的叙述,品读这一份真实、精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历史实录。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它是一本口述历史,编者用了将近十年的工夫,访问了21位德国女性汉学家,亲历了她们的生活,记录了她们亲自口述的认识中国、研究中国、推介和传播中国的历程;这又是一部女性的奋斗史,作者以女性的细腻和真诚抒写了一曲德国女性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家庭矛盾、社会歧视,为追求达到学术高峰而付出、而牺牲的交响诗。——乐黛云

图书封面


 两个世界的媒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德国女性对中国的研究之路大体相似,她们当年对中国的了解局限于古诗词,现在对中国的认识又是如何呢?
  •     很真实
  •     有点跟现在世界不太接轨,有点读不下去....
  •     感觉不像是写给国人看的,里面有个人说,看着中国人穿着一样的衣服,不胖不瘦真是太好了,呵呵,好可爱的德国人。估计翻译把文章都重写了,要么就是德国佬被洗脑了
  •     她们梦中的橄榄树是结满果子的。
  •     做女性研究者,又是研究“偏门”的坚持。。是本可复制的鼓励书籍。。。
  •     女性学者都会让我不自觉的敬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