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8
ISBN:9787500413516
作者:(丹麦)乔治·勃兰兑斯
页数:195页

内容概要

勃兰兑斯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思想家,犹太人(这一点也许很重要),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套书几乎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教本;而对一般人来讲,也许最喜欢看的还是他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巨匠的名人传记:《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凯撒》、《米开朗基罗》

作者简介

本书根据威廉·海尼门公司1915年英文版译出。
《尼采》一书共有四章,第一章即勃兰兑斯的《关于贵族激进主义的一篇论文》,写于1889年;第二章是尼采与勃兰兑斯从1887年11月26日到1889年1月4日的通信集,有二十多封。读这些信,人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因为它呈现给你一个介乎正常与反常,既自吹自擂又自暴自弃,在自我暴露的同时拼命掩饰着自己的尼采,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尼采;第三章写于尼采逝世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揭示出在尼采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样一种奇特现象:就如尼采能让抒情的风格与批判的风格不仅在他身上同时得到强健的发展,而且还使二者有了一种迷人的结合一样,在我们这个崇尚极端民主主义的时代里,尼采却以他的贵族主义态度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究其原因,勃兰兑斯说:“要知道,这是一个在这种问题上毫无高贵性可言的时代呵!”第四章继续分析尼采这个人,起因就在于当尼采选集全部出齐后,尼采的妹妹弗劳·弗斯特·尼采又决定出版尼采生前未出版、而且以手稿的形式沉睡了二十年的《看,这个人》。在这一章里,作者围绕着尼采与德国人(德意志精神)的关系展开了进一步分析,认为“他毕竟未能于生前从德国获得荣誉,这一事实深深地刺伤了他的心,并强有力地促成了他对其国人的不可遏制的憎恶感。”


 尼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今天下午,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勃兰兑斯的《尼采》。勃兰兑斯是19、20世纪之交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现在都还被欧洲文学研究家们奉为圭臬。勃兰兑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和介绍尼采的人。在尼采籍籍无名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哥本哈根大学里举办了名为“德国哲学家尼采”的系列讲座。他向西方介绍和推荐尼采的论文《一篇关于贵族激进主义的论文》(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篇研究尼采的论文)发表之后,尼采几乎一夜成名。成为你自己“谁没有丢弃所谓历史感的力量,谁就没有幸福。同样地,要想行动,就必须遗忘,或者更确切地说,就必须对过去一无所知。”因为,“醉心于历史研究,许多人抑制并扼杀了自己的创造激情。”所以,“对于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大自然才是他们首先应该造访的处所,而美术馆或艺术中心反倒会使他们丧失应有的创作勇气。总的说来,历史的所有形式都将使人们难以适应今天的生活。”在尼采看来,现代教育是非常糟糕的,必须打倒的。因为,现代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历史感的教育。在学校中,老师教给我们的是知识,而绝非思想。通过现代教育,我们在学校中获得知识。我们不知道这些知识的真伪。只有进入生活,获得的知识和外界接触之后(这样的接触往往是很少的),我们才能够真正懂得并掌握这些知识。所以,我们在学校里获得的许多知识注定是无用的。谁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越多,谁就在生活经验方面失去更多。而且,现代教育让我们过早地接触到卓越的思想(现代教育还迫使人们去接触所有的思想。譬如说,一个大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之前,他的指导老师一般要求他将相关方面的论文全部找来,并一一读完。在那些浑身都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教授看来,只有这样,只有对于以往的研究都了然于胸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殊不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思想。因此,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要永远将他的导师视作思想上的敌人)。在这些卓越的思想面前,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驻足。有哪一个初学写作小说者敢将自己的作品和《战争与和平》(在小说艺术方面,托尔斯泰或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师了)相提并论呢?对于一个想要成为自己的人来讲,阅读经典是一件非常可怕和糟糕的事情。谁对文学经典了解得越多,谁就离自己的文学主张越远。现代教育,更多地是让我们成为成功的崇拜者,而非创造者。不幸得很,我就是这众多的“崇拜者”中的一个。而人,真正的人,不应该成为崇拜者,而应该成为创造者。英国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做学问就好像是艰难的攀登,你想要去的地方很高,必须借助梯子;当你到达那个地方之后,就要将梯子撤掉。也就是说,人应该由崇拜者成为创造者。尼采恰是这样的人。在青年时代,尼采将叔本华作为自己的导师。他说,当他看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行文字开始,他就知道,他要读完这位哲学家的所有作品。到写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的时候,我们已经看不到叔本华哲学的任何一丝痕迹了。(对于生活在现代教育的阴影下的我们,完整的学习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接受影响——摆脱影响——成为你自己)快乐与忧伤“他的基本信条是:幸福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人所能期待的最高境界只能是一种英雄的生活。”“然而,高贵的人呵,在你们肯定一种快乐之时,你们同时也就肯定了一种忧伤。”对于无处不在的生活,叔本华说,它就好像是钟摆,在无聊和痛苦之间徘徊,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得不到满足就痛苦。人受欲望,抑或意志的驱使,永远处于这么一种无可如何的状态。人想要改变这一可怕的处境,就必须彻底消灭自己的意志(在叔本华的哲学中,“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是“欲望”的同义词。因此,有人说,在笛卡尔那里,哲学是:我思,故我在;而在叔本华这里,哲学则是:我要,故我在)。尼采和叔本华一样,将痛苦和绝望视为人生的肯定,而将快乐和幸福当做否定之物。快乐往往是肤浅的。我们很少能够想起令人愉快的往事,而常常会为尘封多年的伤痛落泪。在幸福和痛苦之中,痛苦更容易让我们感动。一个真正聪明的人绝对不会去追求幸福。他想要做的,是如何去避免痛苦。在青年时代,尼采将这种以生命意志为主导的哲学奉为圭臬。但是,不久之后,他就完全否定了自己原先的主张。他认为,即便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即便人生是个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来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这便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的核心观点。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中,尼采倾向于后者。他认为,在对于艺术的迷狂中,人们可以避免,或者忘掉,甚至热爱痛苦。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尼采说:“人啊,请你注意听”,“世界是深沉的,它比白昼所能想象的更深。它的哀伤是深沉的,而它的快乐更深”。天才与庸众“雪莱无路如何也无法在英国生活下去,因为这里不可能存在着一个由雪莱们组成的种族”“文化庸人们的社会使生活成了杰出人物的负担。”“他(哈特曼,德国著名哲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世界的毁灭是由那些禀赋最高的人自发造成的。同时,他也描绘出了另外一幅与此相关的图景:人类现在已经达到了人的状况,即是说,它已经走过了那种离不开天气的发展时期。”当你真正知道和了解尼采的哲学主张之后,当你知道他的“超人哲学”的确切含义之后,你还会喜欢他吗?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用诗一样优美的格言对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蔑视。在他看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的人们,在本质上并无改变。他们依然习惯于顺从。他们依然遵守因为可耻的公正和怜悯而产生的道德。尼采认为,现代人只是过渡者,中间者。为了“超人”时代的到来,无论多么巨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在尼采看来,一场运动的伟大程度只能由它所需牺牲人数的多寡来测量。所以,卫生学算不上什么真正的进步,因为它使千百万虚弱无用的人得以生存。”尼采很喜欢罗马时代的大独裁者凯撒。凯撒有着优雅的气质,英俊的外表,勃勃的野心(野心在尼采的哲学里,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权力意志)。罗马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了凯撒这样伟大人物的引导。尼采所谓的“超人”时代,并非是人人都是“超人”,而是说由“超人”来引导。只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时代,才会是伟大的时代。尼采似乎很矛盾。他对基督教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他认为,基督教有很多不可原谅的罪状,譬如说教人顺从,教人坚忍,受难。顺从是人性中最为恶劣的品性之一。而他理想中的“超人”时代又由“超人”来引导,其他人顺从。尼采在很多方面确实是矛盾的(譬如说他厌恶基督教,却将虔诚的基督徒,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引为唯一的知音),但是,在这一点上却并不矛盾。那些整天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人也能够称为人吗?在许多著作中,尼采都对庸众进行了格外尖锐的批评。譬如,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说,“人啊,你要远远地离开城市而生活,因为那里生活着太多的淫荡者”。对于普通人喜欢的文化,尼采也很不以为然,他轻蔑地称之为市侩文化。在他看来,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自我。“我们的年轻人,从其步入生活的那天起,就要碰上形形色色的集体观点,这些观点或多或少都是狭隘的。一个人越是将其视为自己的真实人格,也就越是要坚持追随畜群般的公众。”这个时候,即便有人告诉他,你就是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他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听着而已。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看上去熙熙攘攘,人很多。其实,真正的人并不多。在尼采看来,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九的人都不过是伟大人物的复制品而已。正如王尔德所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他人”。天才才是重要的,至于平庸的大众,实在不足挂齿。在尼采的哲学里,我们看到另外一种高傲,即对自身天才的骄傲。尼采为了证明自身的高贵,一再申明自己是波兰贵族的后裔,虽然他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来。尼采似乎以贵族这一身份而无限自豪。与尼采相对,真正的贵族,托尔斯泰倒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平民倾向。托尔斯泰竭力否定自己身上的贵族气,其实,再也没有比他这种否定更加贵族气的了。尼采蔑视庸众,而托尔斯泰则蔑视贵族,谁更高傲,不言而喻。世界是由天才来主导的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石公言, “足寒伤心”。其人生平已不可考,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庸众的重视。如果将国家比作人,庸众无疑是支撑整个躯体的双足。双足受到伤害的同时,心肺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胡适晚年的时候说:“虽则我现在头发都白了,还是无所专长,一无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乐,因为我没有依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到现在虽然一无所成,但我生活得很快乐”。对此,唐德刚说,胡适是大学者,大使,大文豪(唐德刚是一个书生味很浓的学者,一生对胡适推崇备至,其实,“一事无成”的胡适并不像他说的那样伟大),总之,是个大有成就的人。但是,这个世界上,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是“没有成就”的普通人,因此,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没有成就”的人的世界。因此,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应该教育一个人怎样做个“没有成就”的普通人。唐德刚甚至认为,“我们多难的祖国,不正是被一群‘超人’搞乱了?”时下有一种观点,就是,我们需要一个人民素质普遍提高的国度。这种主张和尼采的观点已经很接近了。人是应该被超越的。但是,倘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超人”,那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反道德论“接下来就是所谓‘无私’的问题。人们告诉我们,无私就是道德的,就是善的。但是,善意味着什么呢?对谁善呢?当然不是对自我牺牲者,而是对他的邻人。那些赞扬无私,把它说成是一种美德的人,其实是在赞扬某些对群集有益,同时却伤害着个人的事。他们没有看到,那些希望得到无私的爱的所谓邻人,其本身却并不是无私的。”“尼采反对这种观点(惩罚能够唤醒良知)。他坚持认为,惩罚只能使一个人变得冷酷、麻木。事实上,审判过程本身就足以令罪犯相信,他的行为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因为,在这里,他清楚地看到了一系列与他供认的作法完全相同的行为:刺探、欺骗、诱供和拷打等。并且,在对他实行处罚时,所有这一切都由于所谓公正的原因而得到认可和鼓励。……一般地,我们可以说,惩罚能够使人驯顺,但它并不能使他变得更好。”“然而,禁欲主义的自相矛盾之处(为生活而反对生活)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上,它的理想恰恰表现了一个垂危的生命对于治疗和调养的急切渴望。”尼采认为,生活从来就是不平等的,就是无情的战斗。谁更有力量(力量在尼采的哲学里,是美的一种标志,抑或要素),谁是最终的胜利者,谁就有权享受生活。真正美好的生活,并不靠社会契约,而是依靠人类的本能。每个人都应该凭着自己的本能去做事,一如希腊神话中的时代(其实,在希腊神话中,那些神身上都散发着可贵的人性,他们往往比人还愚蠢,还喜欢犯错误)。基督教诞生之后,人的本能被禁止。基督教宣扬,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有罪(即原罪),只有忍耐,顺从,无私,禁欲才能减轻我们的罪孽。对此,尼采有格外精辟的论述。他说,人在出生之后,就发现自己永远被监禁在一个不可侵犯的社会之中。这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原来,那些本能,抢掠,冒险,对权力的欲望都被社会贴上了不道德的标签,并且逐渐打上了有罪的印记。在强大的社会面前,个人无所适从。他们的欲望再也不能向外,只能向内。于是,人们的罪恶感和内疚感就产生了。基督教是应该被打倒的,因为它限制了人的本能,限制了人的发展。在人向“超人”过渡的阶段,基督教,以及其他的宗教伦理道德是最大的障碍。只有卑怯者才会遵守这些教条,真正的英雄会主动突破它,顺着自己的本能,去追求那太阳一样光辉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拿破仑并非暴君,而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活在理性里的是人,活在激情里的是神。人,在尼采看来,并非莎士比亚笔下的“万物的灵长”,而是一些与猿猴无异的怯懦者,可笑者。孤独者“同人生活在一起,注视着人,我的心便会破碎或变得冷酷无情。”“孤独了,我又孤独了。我的周围又是大海和下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认为,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在给勃兰兑斯的信中,他说,“我已经为德国人提供了他们可能拥有的最渊博的著作”。写完之后,他似乎觉得这样还贬低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于是接着说,“我已经为人类提供了他们可能拥有的最渊博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文学性,思想性,在世界历史上只有《圣经》可以与之媲美。(以上一段均是尼采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评价)在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尼采正是将查拉图斯特拉当做一个孤独者,一个过渡者来称颂的。在另外一些著作,譬如《善恶之彼岸》《快乐的科学》中,尼采也对孤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朋友啊,不离开你,我如何能够将你仰望”,在独处中,人往往容易获得许多精微的知感。诗言志,我们大概可以说,尼采喜欢孤独,热爱孤独。事实上,尼采最伟大的作品都是在孤独中完成的(尼采确实是历史上罕见的天才。譬如,他的巨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共四部,其中每一部都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尼采创作速度之快,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在早期给勃兰兑斯的信中,尼采说,他只希望为一小部分人写作,只希望得到一小部分人的理解。因此,对于勃兰兑斯的看重,他感动莫名。尼采真的喜欢孤独吗?还是说,他不得不孤独?在星空中,有这样一种耀眼的明星,它们的光芒要很久才能到达地球,才能为人所知。尼采就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星。不为人知,不被理解,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尼采似乎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1888年对于尼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勃兰兑斯的推荐和介绍,他一夜成名。很显然,尼采不曾预料到这一变化。他那颗孤独的,喜欢在沉静中思索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他开始渴望和同时代的一些伟大的人物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于是,他在信中请求勃兰兑斯给他一些名人的地址,他要给他们邮寄自己的著作。在勃兰兑斯的帮助下,尼采和斯特林堡(瑞典伟大的戏剧家,曾多次称赞过尼采),易卜生等人都有了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对于尼采来说,这样的理解和赞誉似乎太迟了。在给著名作曲家比才的遗孀的信中,他对人类,尤其是德国人对他的不理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仇恨。他说,发出信之后一星期,他将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召开欧洲列国君主会议,判处年轻的德国皇帝死刑。在信的末尾,他署名“凯撒——尼采”。他希望夫人在给他回信的包裹栏中的邮寄者栏上写下“反基督主义者”。几乎与此同时,他给唯一理解他,向别人介绍和称赞他的勃兰兑斯写信,他说,“亲爱的乔治,你曾经发现过我,找到我是容易的,现在的困难是,如何摆脱我……”这一封信的署名是“钉在十字架上的人”。那个高喊着“上帝死了”的哲学家最后皈依了基督?或者说,作为人,渺小的,应该被超越的人,他在不可侵犯的社会面前还是过于无力?在尼采濒临疯癫的那段日子中,他对德国文化进行了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否定。众所周知,德国是音乐家和哲学家的国度。在世界历史上,有哪一个国家能像德国一样,孕育出如此之多,影响如此巨大的哲学家和音乐家呢?巴赫,康德,黑格尔,贝多芬,马克思……他们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然而,这些,在尼采看来,都微不足道。对于大家一致称赞的康德,他说,他不过是“欧洲知识总体上得最大的赘疣”。对于德国人“音乐家”的美称,他进行了激烈地否认。他说,“德国人根本不知音乐为何物。事实上,所有被称作德国音乐家的都是一些外国人。”至于他自己,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自然更不是德国人。他一直自称是波兰贵族的后裔。在晚年的作品中,他反复强调:德国人应该为他们在近四百年利犯下的滔天大罪而内疚。他尖锐地批评了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他看来,路德让基督教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这是最大的罪恶。同时,对于德国人对拿破仑的反对,他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愤慨。当拿破仑要将整个欧洲融为一体的时候,德国人却进行所谓的“解放战争”,导致民族主义泛滥成灾。对德国文化进行全面否定之后,他言犹未尽。“他愤怒地断言,总有一天,德国人将为他们对他本人的态度,他们的冷漠,他们的缺乏评判力,以及他们那埋葬了他一生著作的荒诞的沉默而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尼采让我想到了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也让我想到了孔夫子的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始至终,尼采追寻的都是一种落寞的,孤独的英雄主义。尼采也让我想到了易卜生的话剧《社会支柱》。在《社会支柱》中,医生说,“最孤独的人,也是这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尼采读过易卜生吗?如果读过,他看了这句话,或许会感到些许安慰吧!后记关于尼采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对于冗长的研究著作,我一向头疼,因此,看得不多。不久前去潘家园旧书市场,不经意间看到勃兰兑斯的这本小册子——《尼采》。我很好奇这位伟大的批评家是如何看待尼采的,于是就买了下来。昨天随意翻翻,想不到有很多收获。勃兰兑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批评家。别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他却不。因为,每当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一种文字之后,他便会受到那个国家的驱逐,或制裁。由此可以想见他的影响力。勃兰兑斯写有很多著作,现翻译成中文的,只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和《尼采》。勃兰兑斯虽然以《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而享誉世界,但其最受欢迎的作品还是一系列人物传记,如《莎士比亚》《凯撒》《米开朗基罗》等。可惜,这些优秀的著作到现在都尚未翻译过来。此外,八十年代出了很多好书。以最近读的这本小册子而言,不仅译文流畅,注释详细,在书的后半部分还留有大量空白的篇幅,供读者写读书札记。想到这点,真是令人感慨,今不如古啊!白夜癸巳年三月廿九至三十日 北平
  •     对,就是这本黄书让我知道了尼采。没看本书前我既没听说过超人哲学也没看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翻开本书,前言无不遗憾地说到了89年,本书被社会一部分人打成“黄色书籍”的经过。我这才明白了某宣传部门对“黄色书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也就在某小朋友说出了“很黄很暴力”时解读出了其中的哲学意味。再见吧,尼采,因为上帝还活着,你死了。
  •     乔治•勃兰兑斯为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著有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87年,尼采先后将自己的两部书寄给勃兰兑斯,从此开始两人之间的友谊。在尼采四处碰壁之时,勃兰兑斯算是欧洲大陆第一批认识到尼采价值的人,所著《弗里德里希•尼采》一书也是对尼采最早的介绍。作为文学家,勃兰兑斯是以艺术的眼光来感受尼采的天才,在其心中,“尼采是一位好战的神秘主义者、诗人和思想家,一位不倦的宣传自己主张的非道德论者。” 尼采所有的著作都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独立甚或孤立的品格,一种“贵族的激进主义”。尼采自豪于他的“波兰贵族”身份,也醉心于一种世界文化,重估一切价值,“改进”人类。勃兰兑斯和尼采通过彼此的著作和通信互相了解、建立友谊,信中的探讨也颇多有趣之处。尼采认为所有俄国作家,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源泉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心理有着最深刻和最丰富的洞察。而正如勃兰兑斯致尼采信中所言:“他(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可恶的生灵;在感情上,他是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又是一个十足的迫害狂。他的全部道德观念正是您曾为之命名过的所谓奴隶道德。”尼采回信中说:“我绝对相信您就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一切;我敬重他,另一方面,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感谢他——为了那些据我所知是最有价值的心理学材料。但是,就最深的天性而言,我们两人可能正相反对”。尼采的道德和陀思妥耶夫的道德或者说尼采的非道德和陀思妥耶夫建立在上帝和爱之上的道德,也许他们正相反对,但都是对这个枯燥乏味、危机重重的人类“现代社会”的最深刻观察和拯救。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没有上帝和爱,一切恶都是可能的,一切善都是无益的。而对尼采来说,上帝是无益的,人只能自己拯救自己,自己超越自己,这是最深刻的孤独。勃兰兑斯说“他生活于人类世界之外,徜徉于山间那清冷、明彻的泉水之间。”尼采说:“我想,我大概更是一位音乐家,而不是一位浪漫主义者。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对于我就将是一种错误。”他深深的怀疑理性,更愿意直接去体验这个世界,而不是去论证这个世界,通过音乐,而不是辩证法来理解生活。在精神陷于疯癫前,尼采寄出了给勃兰兑斯的最后一封信,用铅笔写在一张纸上:“您曾经发现过我,找到我是容易的,但现在的困难是,如何摆脱我……”,署名“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一个时代终结了,下一个时代走向终结,我们仍然无法摆脱,尼采这位时代的“继父之子”独自一人走过,我们的问题还在继续。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勃兰兑斯写谁都能写嗨~
  •     大家写大家,没话说。安老师的翻译总体流畅,不过因为80年代的缘故,许多基础知识尚是空白,会有些莫名其妙的错。比如被译成西泽尔·波吉亚的凯撒·博吉亚,书后所附人名索引里说他是“一世纪的一位红衣主教”——天主教会的名字都是二世纪才出现的,一世纪哪来的红衣主教?这里提到的“凯撒”,显然是备受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推崇的那位教皇私生子(当然他的确一度做过红衣主教)。。。
  •     尼采,你像流星一样飞逝过黑暗的天空,展现生命的光芒,你却不在了,,,魔鬼的思想,伟人的见识,上帝死了··唉··
  •     “贵族激进主义”,妙!
  •     八十年代都在此书中
  •     删节版。太短了。
  •     第一本有关尼采的书
  •     神作者加神翻譯
  •     可以吧
  •     两只大牛逼间的碰撞真是火星四溅!
  •     思想家的嗅觉
  •     图书馆角落里的意外收获 旧的一塌糊涂 清明节读完
  •     家里翻出来的老书,不了解尼采,读完还是不了解。哲学家难道都愿意别人把自己当做天才吗?反正在读尼采和勃兰兑斯的信件时,觉得也是泛而空
  •     单单一个“尼采的发现者”有些委屈勃兰兑斯了,或者应该看看他写的文学史?
  •     贵族激进主义-尼采
  •     操,碰了尼老师之后,萨老师瞬间就成了渣渣了。
  •     一个不属于太阳的人
  •     有时候卖了疯装了傻 才能跟上这个时代,多么悲哀。 可更悲哀的是 遇见的是未来 也就是我们的时代
  •     里面有尼采和作者的往来书信,能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人
  •     初读会觉得勃兰兑斯和尼采这么惺惺相惜呢,这本名为传记,实则是勃兰兑斯为北欧读者介绍不名一文时的尼采的一篇论文,和他俩之间的一些通信。译者序有一点说的很对,勃兰兑斯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尼采的思想,但却充分的理解了身处上上世纪末德国思想和社会氛围中的尼采本人。最后一封回信,尼采落款是“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令人扼腕。
  •     本书虽只是对尼采哲学做一番轻捷的回顾,却难掩勃兰兑斯作为丹麦文豪的不世才华,在二人的通信往还中,更能一窥作为不被身处的时代所接受的尼采的孤独身影。
  •     勃兰兑斯与尼采,两个超人碰面,火花四溅
  •     初识
  •     只有真正的基友,才能在你名不见经传的时候用一种直觉去发现你的光芒,才能用尽自己毕生所学去赞美你肯定你,并将贵族激进主义的美名送给你,才能勇敢指出你的问题,不留情面地提出对你的质疑。也只有真正的基友为你写的论文,才能空谷传响,历经多年仍能感动后来人啊!
  •     他们之间的唯一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并提出一种鼓舞人心的伟大理想,反过来讲,只有一种伟大的理想才可能为人们提供一块从事伟大指头的坚固立脚点。然而,这种理想又往往表现为两个相反的极端。在康帕内拉、托马斯、莫尔以及形形色色的乌托邦主义者笔下,它们直接就是未来的一块乐土。而在卢梭、尼采等人眼中,它们却意味着往昔、甚至草昩和洪荒时期。狂醉的梦幻者,终生未能弃之所恨、归之所爱。 所谓时代精神,只能诞生于极少数天才的大脑之中。 叔本华的基本信条是:幸福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人所能期待的最高境界只能是一种英雄的生活。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对于我就将是一种错误。
  •     非常珍貴的書信往來
  •     我手上的是父亲在我出生后不久买的版本。
  •     小时候读的
  •     很好
  •     天才总是孤独的,彻底的无可救药的孤独。
  •     旧书店里发现的,买回来,读了,感觉不错。对于了解尼采思想很有帮助。
  •     这是我读过相当好的有关尼采的书了。
  •     八十年代的小书,译者口气真大啊
  •     译者导言和后记都是垃圾!!还把莎乐美当成男人。。。
  •     序言里面说作者是把尼采当作家看的,我觉得尼采的这位好友是在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别人。这本书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可以给我们最保鲜的尼采的感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