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8
ISBN:9787500413516
作者:(丹麦)乔治·勃兰兑斯
页数:195页

《尼采》的笔记-第57页

尼采的一系列论证无不支持着他关于历史问题的基本见解。这种见解的内容可以归纳如下:历史并不象听起来或想象起来的那样,是一种给人以力量的教育因素。只有已经懂得生活,並为自己的行动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需要历史,才能利用历史;而其他的人,只会受到它的压迫,只会因认定自己是一位迟到者而丢弃其创造性,或者,只会被劝诱做一个成功崇拜者。

《尼采》的笔记-

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书可以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让贫穷的人拥有财富,让忧伤的人开始喜悦,让失败的人取得成功,让生病的人恢复健康,让年老的人回归年轻,让迷路的人找到方向,让失望的人看到希望,让困境中的人汲取力量

《尼采》的笔记-

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尼采》的笔记-第158页 - 勃兰兑斯致尼采

勃兰兑斯致尼采尼采致勃兰兑斯

《尼采》的笔记-第42页

人类必须为创造孤独的伟大历史人物而不停地工作——这一点,而不是别的什么,才是历史的任务

《尼采》的笔记-第1页

成为你自己
我们的年轻人,从其步入生活的那天起,就要碰上形形色色的集体观点,这些观点或多或少都是狭隘的。一个人越是将其视为自己的真实人格,也就越是要坚持追随畜群般的公众。此时,即便有一种身影在不断地告诫他,“成为你自己,你就是你自己!”他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谛听着这一切。他有一种“自我”吗?他不知道:他还没有意识到这种“自我”。(36页)
“雪莱无路如何也无法在英国生活下去,因为这里不可能存在着一个由雪莱们组成的种族”
文化庸人们的社会使生活成了杰出人物的负担。(39页)
在三十岁的尼采看来,要想使事情变得更好,就得气得发疯,这就是叔本华式的人物。……他的基本信条是:幸福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人所能期待的最高警方接只能是一种英雄的生活。(41页)
天才与庸众
他(哈特曼)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世界的毁灭是由那些禀赋最高的人自发造成的。同时,他也描绘出了另外一幅与此相关地图景:人类现在已经达到了人的状况,即是说,它已经走过了那种离不开天气的发展时期。(44页)
对历史的态度
谁没有丢弃所谓历史感的力量,谁就没有幸福。同样地,要想行动,就必须遗忘,或者更确切地说,就必须对过去一无所知。
因为醉心于历史研究,许多人抑制并扼杀了自己的创造激情。(49页)
因此,对于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大自然才是他们首先应该造访的处所,而美术馆或艺术中心反倒会使他们丧失应有的创作勇气。总的说来,历史的所有形式都将使人们难以适应今天的生活。(51)
只有已经懂得生活,并为自己的行动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需要历史,才能利用历史;而其他的人,只会受到它的压迫,只会因认定自己是一位迟到者而丢弃其创造性,或者,只会被劝诱做一个成功崇拜者。(57页)
反道德论
接下来就是所谓“无私”的问题。人们告诉我们,无私就是道德的,就是善的。但是,善意味着什么呢?对谁善呢?当然不是对自我牺牲者,而是对他的邻人。那些赞扬无私,把它说成是一种美德的人,其实是在赞扬某些对群集有益,同时却伤害着个人的事。他们没有看到,那些希望得到无私的爱的所谓邻人,其本身却并不是无私的。这种道德信条包含着一个根本矛盾:它要求和提藏为另一个自我而抛弃我们本身的自我。(64页)
他像道德哲学家们提出一个很好的忠告:与其试图教育人类,不如学学17、18世纪的教师们的榜样,集中精力去教育单独的个人。(66页)
人类的斗争不是为了生活——单纯的存在——而是为了权力。(83)
在尼采看来,一场运动的伟大程度只能由它所需牺牲人数的多寡来测量。所以,卫生学算不上什么真正的进步,因为它使千百万虚弱无用的人得以生存。事实上,这些存在物更应该去死。(85)
尼采反对这种观点(惩罚能够唤醒良知)。他坚持认为,惩罚只能使一个人变得冷酷、麻木。事实上,审判过程本身就足以令罪犯相信,他的行为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因为,在这里,他清楚地看到了一系列与他供认的作法完全相同的行为:刺探、欺骗、诱供和拷打等。并且,在对他实行处罚时,所有这一切都由于所谓公正的原因而得到认可和鼓励。……一般地,我们可以说,惩罚能够使人驯顺,但它并不能使他变得更好。(89页)
然而,禁欲主义的自相矛盾之处(为生活而反对生活)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上,它的理想恰恰表现了一个垂危的生命对于治疗和调养的急切渴望。(93)
对国家的批判
在他看来,国家是一切冷血怪物中最冷的一个。它的最大谎言就是:“我,国家,即是民族”。然而,这纯粹是胡说。所谓富有创造性的精灵只能是那些创造出了民族并且为其带来信仰和爱的人;而且,他们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服务于生活。每一个民族就其自身来说都是独特的,而国家则到处都是一样。对查拉图斯特拉说来,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在那里,所有的慢性自杀都被称作是生活”。(102)
然而,高贵的人呵,在你们肯定一种快乐之时,你们同时也就肯定了一种忧伤。(112)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就是战争……尼采并不异想天开地期待着以战争改变世界,他仅仅担心,如果没有战争,世界上的男子气将会荡然无存。(117)
这封信的署名是“凯撒——尼采”,而写给我的信的署名则是“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对人类的厌恶
至此,尼采仍旧言犹未尽。他愤怒地断言,总有一天,德国人将为他们对他本人的态度,他们的冷漠,他们的缺乏评判力,以及他们那埋葬了他一生著作的荒诞的沉默而羞愧难当,无地自容。(221)

《尼采》的笔记-第36页

  我们都出生并成长于这个文化市侩主义的社会之中,面对各种流行观点,并且不自觉地接受了它们。当然,这些观点有时也可能发生分化,但即便此时,他们也不过呈现为各种不同派别的观点,即所谓“公众的观点”(public opinions)。
  在尼采看来,“何谓公众的观点呢?那就是对个人懒惰的鼓励”。当然,这段格言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在很多情况下,“公众的观点”还是有用处的。约翰·莫利(Joho Morley)曾就这个问题写过一本很好的书。在某些背信弃义、践踏法律的粗野行为,某些对人权的可怕蹂躏面前,“公众的观点”常常会声称是一种值得遵从的力量。然而,从从另一意义上说,“公众的观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家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文化市侩主义的巨大工厂。
  我们的年轻人,从其步入生活那天起,就要碰上形形色色的集体观点(collective opinions),这下观点或多或少都是狭隘的。一个人越是将其视为自己的真实人格,也就越是要坚持追随畜群般的公众。此时,即便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告诫他,“成为你自己,你就是你自己!”他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谛听着这一切。他有一种“自我”吗?他不知道;他还没意识到这种“自我”。
  这是父母书架里不起眼的一本书,1987年版。大概初一时读过,那时只是知道“尼采”这个人名而已。近两天又拿起来翻翻,有些东西还是不理解。但这段话即使是现在也很有参考价值。

《尼采》的笔记-第1页

87-9-28

《尼采》的笔记-第141页 - 5 勃兰兑斯致尼采

勃兰兑斯致尼采勃兰兑斯致尼采(接上)尼采致勃兰兑斯


 尼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