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繁叶茂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810964593
作者:海因利希·盖格尔
页数:168页

书籍目录

前言
1.“外”和“中”——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时间模式:“中”和“外”之间的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2.“根”和“枝”——第一次鸦片战争直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根”
“主干”:上海
题外话:上海市工部局乐队的历史、结构、纲领
“主干”和“分枝”:上海、哈尔滨、北京及各位音乐家的生活道路
3.“洋为中用”——西方古典音乐在共产主义的中国(1949年~1978年)
1949年后中国音乐的两个阶段
“文化”和文化大革命
样板戏及其京剧的发展
折断了的“枝”
多样化在中国——历史回顾
开始扎根:“新音乐”
延安精神
“洋为中用”
歌曲
4.明星的时刻——西方古典音乐在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的中国
意识形态和实践的差异-1978年后从缝隙间发展的西方古典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及反思民族身份:爱国主义和民族声誉
世界一体化——文化的差异
贝多芬回来了
公共精神的殿堂
新潮音乐
触及思想与创新——世界音乐关联域中的中国音乐(谭盾)
屋漏偏逢雨——中国音乐与市场经济
“我”的新迷信
崇拜与冷眼——新星
新、老英雄模范
5.两位西方古典音乐的传播者——德理格和谭抒真
接近和陌生——中国历史与外国人打交道
从皇宫到教会学校
德理格(1670年~1746年)
时异境迁:从德理格到谭抒真
谭抒真(1907年~2002年)
附录:小提琴及其制作在中国
6.音乐是快乐——论中国音乐的“中国性”
新音乐的折衷主义、音乐的智慧、断裂的认同
音乐里的中国智慧从何而来?
中国音乐的基本特性
音乐的意义
中国音乐的普遍性和“中国”性
文人音乐和钟子期的故事
7.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枝繁叶茂: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将通过与近代史事件、文化史和精神史的背景,来阐明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历史是靠内在的能动性,并非所有音乐文化都有这种能使自己的音乐文化普遍化的能动性。为什么中国音乐有时候能与西方音乐共生,有时候则否?我的讲述经常离开了狭义上的音乐史,但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西方音乐在中国的这个发展过程开始了她的普遍化,尽管它有时总一再由于政治缘故或间隔停滞、或由各种最不同方式的文化对抗成为一种负担。


 枝繁叶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即便是普通的业余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也很少会问这样的问题: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西方古典音乐似乎已经像是空气阳光一样自然而然的存在。一个点是『西方』,其实较之中国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传播也更为广泛有力;另一个则是『古典』,即便流行音乐受众更广,许多古典曲目也能通过广播电影也渐渐深入人心。这本《枝繁叶茂——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是以西方人视角写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从远处描写的道路,异乡人的目光,可能反倒更为客观。同样的视角,经典的作品有如记录Isaac Stern中国之旅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又如记录柏林爱乐2005年在中国的旅行演出的《亚洲之行》。文中援引Zofia Lissa的话:”在应视为近代音乐文化整体的情况下,我们不得忽略在各个文化圈子、地理位置、文明、民族、种族里传统和发展线索的原则差异:不同的声音材料也许产生于对音乐聆听的不同敏感;在这种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乐音系统,产生乐音材料理性化的不同类型和程度;不同的构建原则要求线性聆听(单音)或垂直聆听(多声部)的优势;最后,这种艺术在所涉及的文化的宇宙概念中处于不同位置,所有这些还不算今天世界上许多不同的音乐文化。”——作者将这些描述应用于研究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之间的能动性关系。时间上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的羽管键琴,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徐日升引入了西方音乐的基础,德里格以柯莱里风格创作了演奏曲。但此时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的文化交流,真正的”扎根”,要来到近代,作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末西方势力逼迫中国的开放阶段、1949年后关闭的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除了历史背景之外,作者的文化理论视角也很具有启发。值得留意和发散思考的几个细节:1881年成立的上海市工部局乐团,是中国最早的管弦乐团之一,这支乐队不属于学校或公司,而隶属于从事国际租金管理的上海工部局。——这一点尤其使我想到西方艺术中艺术的兴旺无不与经济物质上的繁荣有关,而中产阶级的兴起,恰恰提供了艺术繁衍的市场。事实上,中国皇朝是世界观上中性的国家,历史上始终与不同文化相遇。到了近代,『中』和『外』、中国和西方的直接对峙是虚构的。意识形态运动推动这种对峙,以至于它阻碍了文化间的视野。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一旦开始就很难摘下,尤其是思维习惯上的,新音乐的革命色彩如《黄河》,延安精神延续下来的样板戏。而为了化解中国解放后社会要求和现实间的矛盾,中国的音乐也具有折衷主义现象,诸如《梁山伯和祝英台》和《黄河》。回到当今世界上的音乐文化,作者认为不能简单地以东方西方两个封闭的体系来归纳。他采用贝尔格《全球文化的四种特征》的分类:第一种特征”达沃斯文化”,完全国际化,是一种精英文化,民族、文化的起源对它不起作用。第二种特征是”学科俱乐部精英”。第三种特征是”麦当劳的世界文化”,即全球的流行文化。第四种特征是”基督教的新教”,它被证实为现代文化的传送者。由于”全球文化的四种特征”,东西方彼此进入一种互联的关系,交往结构不再沿着古代的文化界限前进。梅纽因便称:”利用我们及所有民族和文化拥有的伟大能力、付出和汲取、传授和学习这种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特别义务。因为,我们终将彼此依赖。”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译者是刘经树。。。添加条目的同学啊。。。看过后更觉老调重弹,毫无新意。15块钱虽说不多,那也是一碗烩面钱呢,还我烩面来!
  •     这种视角本来可以写得很有意思,但偏偏行文如此沉闷。结论有点奇怪,互联关系产生的文化间性被归到全球化的作用中去?还是我的理解有误?
  •     总体上很喜欢这本书的视角:西方人汉学家看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当中也涉及到蛮多中国人自身可能不敢触及的历史政治面(毕竟,音乐是『资本主义的』,逃脱不开这段历史)。短小精悍,原可以展开写一大部头的,如今浓缩至有些地方的衔接不够。文化理论也足够多,就是太简练了,权且当做索引。(翻译有不少或文法或逻辑上的瑕疵。)
  •     对西方音乐在中国如此了解的外国人,确实少见。书中整理列举的1949-1978年间的诸多中央政策原文,以及海外及港台的参考文献,是很有价值的。
  •     翻译或者原文让我读的头大 不过还是不错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