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校释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020026548
作者:(宋)严羽
页数:296页

内容概要

严羽 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可推知他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他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均有诗名,号"九严"。  严羽生活在南宋末年,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但在元军入侵、国势垂危之际,仍很关心时事,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颇多不满之词,如《北伐行》、《四方行》、《有感六首》等。所以戴复古说他"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引自朱雯《严羽传》)。他的七言歌行仿效李白,五律除学李外,还学杜甫、韦应物。但主要倾向仍为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一路。他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诗歌理论,著有《沧浪诗话》。创作成就远逊于理论贡献,历来诗论家多指出这两方面的差距。《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创作"志在天宝以前,而格实不能超大历之上","止能摹王孟之余响,不能追李杜之巨观也"。  其诗集名《沧浪先生吟卷》(或名《沧浪吟》、《沧浪集》),2卷,共收入古、近体诗146首。有《邵武徐氏丛书·樵川二家诗》本。《沧浪诗话》则附于诗集之后。

书籍目录

校释说明
沧浪诗话
诗辨
诗体
诗法
诗评
考验
附录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附辑

编辑推荐

沧浪诗话附见沧浪吟卷,自言见到宋本;明都穆重刻沧浪先生吟卷,亦言元刻本。今以宋元本均未见,置不论。其别出者以说郛及津逮秘书二本为最流行。此后各种翻刻之本,大抵不出此三种。但此三种实亦同出一源,无大区别。《沧浪诗话校释》中校释之语以一部分是旧稿,原係文言,虽经删改,未必能改得纯粹。为求统一起见,即此校释说明,也不免难些浅近文言,这是需向读者声的。

作者简介

《沧浪诗话校释》主要内容:
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于谈诗的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由于诗的形式和艺术性也是诗学中重要的问题,所以它对于后来的诗论和某些诗人的创作,会发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又由于作者的论点有主观唯心论的倾向,所以难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却也招来了比较多的非难和攻击。现在加以整理,以供研究我国古典诗歌和文学理论上工作者的参考。
沧浪诗话附见沧浪吟卷,自言见到宋本;明都穆重刻沧浪先生吟卷,亦言元刻本。今以宋元本均未见,置不论。其别出者以说郛及津逮秘书二本为最流行。此后各种翻刻之本,大抵不出此三种。但此三种实亦同出一源,无大区别。
校释之语以一部分是旧稿,原係文言,虽经删改,未必能改得纯粹。为求统一起见,即此校释说明,也不免难些浅近文言,这是需向读者声的。


 沧浪诗话校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从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可以看出严羽本人颇为自信。据我看来,诗辨因为涉及的是文艺理论中的基础问题,讲的是文学的共性,再加上严羽阐释的颇为精当,和者也较多。而其后如诗体、诗法、诗评等,因为属个人的欣赏趣味,比较个人化,再加上有欣赏角度的问题,本不必强为定论,无奈严羽过于自信,也就有很多不是很妥当的地方。考证一文,因为师心而非师证,其文也就流于轻率和臆断,自相矛盾和强以为证也就不免了。《沧浪诗话》跟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一样,往往本身也是审美对象。。只是中国古典诗学,很多是感想片断的抒发,未能俨然成自洽的理论体系,也未见严谨的逻辑思辨,终有不足之处。这一点,《沧浪诗话》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     一、引入:嚴羽《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僕之詩辨,乃斷千百年公案,誠驚世絕俗之談,至當歸一之論。其間說江西詩病,真取心肝劊子手。以禪喻詩,莫此親切。是自家實證實悟者,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李杜復生,不易吾言矣。妙喜自謂參禪精子,僕亦自謂參詩精子。二、關鍵詞:(一)以禪喻詩與言意之辨1、何為“禪”?“禪”,“禪那”的簡稱,意為“思惟修”、“靜慮”。“禪”最初之意,是“禪定”,是一種修行的方法,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打坐、數息,使心境和身體止於一境而不散動。禪宗的重心並不是禪定,而是心悟。(比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由此引申出禪宗的特點:(1)不主張念經研習,而是因一些事件、行為而領悟佛理;(2)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Zen:a Japanese school of Mahayana Buddhism 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meditation and intuition. ORIGIN:Japanese, literally 'meditation', from Chinese chán 'quietude', from Sanskrit dhyana 'meditation'.2、“以禪喻詩”的幾種體現方式(1)禪宗術語的使用(爭議?)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远;由入門之不正也。故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先須熟讀楚詞,朝夕諷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從顶寧上做來,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入也。(2)以禪論詩(可能性:禪法、詩法相類。方式:譬喻,類比)詩之法有五:曰體製,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淒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優游不迫,曰沉著痛快。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蓋寡也。(3)“通禪於詩”(途徑:文字禪。旨歸:詩道)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若小乘禪,声聞辟支果,皆非正也。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曆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声聞辟支果也。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臨濟下也。學大曆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天下有可廢之人,无可廢之言。詩道如是也。若以為不然,則是見詩之不廣,參詩之不熟耳。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则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岂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於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務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嗟乎!正法眼之無傳久矣。……今既唱其體曰唐詩矣,则學者謂唐詩誠止於是耳,得非詩道之重不幸邪!……輒定詩之宗旨,且借禪以為喻,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 (二)詩有別材,詩有別趣原文: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背景:“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1、別材(1)特別的才能:a separate kind of talent (劉若愚 2006: 58)“材”與“才”相通,“才能”之意,詩歌創作要有特別的才能,不是只靠書本學問就能寫好詩(張少康 2010: 177)“妙悟”的能力稱之為“別材”(葉朗 1985: 316)詩人所特具的一種善感的材質(葉嘉瑩 2014: 268)(2)材料,題材:余則以嚴氏所謂別材別趣者,正為真性情所寄也。(張宗泰語)2、別趣(1)趣味,情趣:詩歌有特別的趣味。……美好的形象,感發人的意志, 激動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審美趣味(張少康 2010: 177)詩歌意象所包含的審美情趣(葉朗 1985: 314)詩歌中所表現的一種感發的情趣(葉嘉瑩 2014: 268)(2)自由的活動:詩提供一種不為語言所筌的別趣(葉維廉 1992: 108)(3)meaning?意義指向?a separate kind of meaning (劉若愚 2006: 58)3、興趣說(1)理論提示:詩之法有五:曰體製,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其作多務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唐人尚意而理在其中。(2)什么是“興趣”?(3)創作論?本體論?鑒賞論?還是三者兼而有之?由於內心之興發感動所產生的一種情趣(葉嘉瑩 2014: 267)“興趣”的核心內涵就是情感。只不過作為詩歌本體,“興趣”並不是指純粹的情感本身,而是指情感的形式化——融會於某種物象之中,并藉助於豐富的富於特征的言辭呈現出來。這是一種情感的象征形式,是情感的審美升華。它的功能意義不僅僅在於令接受者覺知到這種情感,而且更能在其心理上激發起類似的情感體驗。(李春青 2001: 251)張少康:嚴羽把詩歌藝術特點歸納為“興趣”二字。(張少康 2010: 178 - 179) 兴趣 →興趣:盛唐諸人惟在興趣(趣)興致:近代諸公……多務使事,不問興致(興)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意象)(興:側重作者;趣:側重讀者) (三)“心物傳統”在《滄浪詩話》中的體現1、“興趣說”與“心物傳統”葉嘉瑩先生關於“由於內心之興發感動所產生的一種情趣”的解釋實際上包含了兩個維度:(1)《毛詩序》之“情動于中而形於言”,詩人內心中情趣之感動;(2)《禮記·樂記》之“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興”暗示的感興之意,包含了外物對內心的感發作用。因此,她認為,由外物而引發的一種內心情志上的感動作用,在中國說詩的傳統中,乃是一向被認為詩歌創作的一種基本要素的。(葉嘉瑩 2014: 267) 2、“識”,來自佛教術語vibhajana,對對象進行分析/分類所起的認識作用。(普惠、孫尚勇等2014)側重內心對外境的判別。(張少康 2010: 182)是由心及物的活動過程。3、“興趣”,劉若愚譯為inspired,或inspired feeling/moods,是指由詩人之觀照自然所引起的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或情緒。(劉若愚 2006: 57)是由物及心的活動過程。(四)延伸思考:理論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論: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它包括:(1)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这种研究强调多学科话语分析,偏重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去取代文学史的进化模式,从而把文学文本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互文性本是一个复杂的否定过程:它繁殖语言和主体位置,为创造新文本而破坏旧文本,并使意义在文本与文本无休止的交流中变得不确定。人们对于文本的所有批评、欣赏与阐释,都不过是对于前文本的尝试性增补。每一次增补, 又必然受到前文本和其他相关文本的污染,必然携带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踪迹。因此,对于单个文本的形式分析,永远不足以描写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剽窃的文学:文学不过是对其他文本的重写或回收,它是寄生的。这一发现致使传统的原创与剽窃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本文为作者2015年5月19日PPT文稿
  •     为了参此书,因此有了静下心来细读李杜的机会。不乏灌顶之论。尤其对于气象和词的双重性,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两点体会很深:气象,究其根本,是一种人格精神的体现,通俗讲,是头脑之明晰的极致。词、理、意兴。恐怕就是“可学不可学”的问题了。现代诗者数以万计的理由正在于此。词语本身的力,很多时候是事物本身而来——换句话说,感受事物,在当代变成第一位。然而重在妙悟的盛唐气象,于此远非天壤之别哉!现代诗虽已诗称,然其技艺、宗旨浅寡,强调人的多元参差,有教无类;盛唐气象则精工剔透,以气统领全篇,不涉理数,不落言筌,只此一义,不外二道。刹那间遗人若无路。然则西方诗谚有云:诗即真理。诗人是真理之传播者。此言几分可取?于此语境又当何解。愚以为白石道人言之甚允:作诗求与古人合,不如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如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极是。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唉,又是竖排字,又是繁体字,很不习惯,看得比较辛苦,阅读速度大打折扣
  •     生气活泼,著者与校者都在赌气。沧浪自许“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自得之情溢于言表。郭绍虞则本着“尊之太甚固未当,抑之太下亦非是”的原则,“每为代找出处”,指出“实则沧浪即使袭用时人之论,而能融为自己语言,使一知半解之说,成为四通八达之谈,使抵牾枘凿之见,化为融会贯通之识”
  •     学其上,仅得其中,故立志要高且入门须正。
  •     每有不可解處則批判嚴羽無視詩歌之現實性,以純藝術論攻擊宋詩之純藝術論傾向。郭未讀懂滄浪反誣其為“模糊影響”之見。
  •     诗歌爱好者必备小书。严羽以短为难,也许这是其一句评论比司空图还简之由。诗辩、诗体(很多诗体都是第一次听)、诗法、诗评、考证(似《管锥篇》)、附录。
  •     五星献给郭老辛勤的校释。
  •     古人诗话只是断言,毫无论证,读来甚觉其装逼无限……校释仔细详实,好~
  •     二百零八页,校注第六条。按:《遁斋闲览》的作者应为陈正敏,《读书志》小说家著录此书。昌彼得《说郛考》对此事有所考辩。近日读《能改斋漫录》引用此书亦作陈正敏。
  •     有点难读懂,对于我这么一个十四岁的姑娘来说
  •     「诗」言大义。我虽不懂诗,却学诗。对于韵律部分,不得不说我真的不懂。学术理论性的作品其实方见个人真知。
  •     读诗指南
  •     买回来了,一看还是竖排繁体字,高兴坏了,要是没标点就更好了。
  •     释义太闹心
  •     精华在开篇:“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是后世无数诗文评论都会引用到的一段。至于书中“诗体”“考证”两节可作考究用,“诗评”则太蜻蜓点水,“诗法”一节则多用叠句,对句来阐述作者对写诗的想法。其中“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可谓精辟,有些人老喜欢用些不痛不痒的词,找些似是而非的意象,还美其名曰朦胧美,确实诗意是很难抓住的,但之所以写诗,正是为了通过使用言语来不断地向诗意靠近,技艺不够纯熟,“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就努力啊,别找借口。
  •     作者个人的感情因素和偏爱太重了,有失偏颇。
  •     这本书很耐看,是要细细琢磨的那种,慢慢的品读思考,一定会有收获的
  •     我很喜欢严羽的文笔耶~可是看不懂郭绍虞先生的校注耶~所以基本都是靠自己理解看-_-||不过严羽的话不能全肯定=_=
  •     總之嚴羽就是想說「寫詩是要靠天賦的,你們這些普通人別想了」
  •     读研时认真读过的一本古代文论经典。
  •     郭释拎出沧浪家底的一五一十之后,深感沧浪名不副实。。朱东润提到的对沧浪诗话的标榜,似乎流风未灭,二先生当时亦似同有拨正之意
  •     《沧浪》本身有长足的创见,论述之如数家珍可少费些寻名词解释的力。郭老先生的评释还是较为中肯,主要诟病沧浪太过夸耀自己的特识,指为其翳热病根之所在。以至于论妙悟而结果使人不误,论兴趣而结果成为兴趣索然,论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而结果却成为生吞活剥模拟剽窃的赝作。最新张健的《校笺》。
  •     竖排版的,繁体字,对现代人来说虽有点不习惯,但也不妨锻炼自己的古文功底,值得一看。书中的思想在反复琢磨间也可体味良多。
  •     这是经典,还在慢慢品读中。古文论必备
  •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郭氏出品,质量保证。
  •     花了3年时间,找得好苦
  •     以禅论诗虽有趣味,但总觉得没大意思。最后附的纠谬说他只是浮光掠影不懂禅佛
  •     “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     文学批评史必须要研究的书。书很不错,很新,送货也快,不过价格是一点也没便宜。。。
  •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这就是我读《沧浪诗话》印象最深的一句了。
  •     吐槽萌死了~~郭绍虞的注再加一星,四星半
  •     清楚梳理了严羽《沧浪诗话》流传至今的三种文本系统—《诗人玉屑》文本、《沧浪严先生吟卷》文本和单行文本,指出:单行文本系从《吟卷》分离出来,即“通行本”,而《诗人玉屑》文本则是流传至今最早的文本,其宋刊本为现存最早的刊本;《沧浪吟卷》不存在宋本,现可见最早的是元刊本;最早以“诗话”命名的《严沧浪诗话》为明正德本,此乃《沧浪诗话》得名之始。对三种文本系统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多种版本从宋、元、明、清迄今的产生、流传及变化,《校笺》在“前言”中梳理得十分清楚。 其次,重要问题,也是《沧浪诗话》的核心问题—严羽的论诗主张,或谓严羽藉《沧浪诗话》所阐发的诗歌理论,《校笺》作了系统集中的阐述和概括。对这点,包括郭绍虞在内的历代诸多学者,多有论及,且不乏精辟论断。
  •     经典
  •     读个中文今天才看这个诗怎么能乱说……不光是读诗,接触万事其实都应该有个先优顺序,不过我们现在大多是吃坏肚子的人
  •     便宜,质量又好,喜欢。
  •     自己清晰,没什么看不清的地方。书的整体设计也很大气。总体上来说,值得一买。
  •     严羽对自己的评论“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旁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李杜复生,不易吾言也”。而郭绍虞校释表达的则是:原创个毛,丫只是综述罢了。
  •     师兄说,这是对他最有启发的一本书之一,另一本是《笑傲江湖》,因为它们中的禅味。可是我还没有读出深刻的见解和体会,先放下
  •     学力与妙悟,可见与不可见,可说与不可说。以禅喻诗,妙悟是达到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最高境界的唯一和根本途径,以“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悟活动反对北宋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现状,因为诗要有别材别趣,“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理性知识无法实现的。不过,尽管妙悟为艺术之源,“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坚实的知识积淀可以作为妙悟之底蕴。在严羽悟的层级论中,理与悟妙合无间才是第一性之悟,汉魏之诗词中二者融合无痕,乃至高之悟。
  •     本體論:趣味、氣象、入神、言語;詩體論:發展、自然雄渾;主體論:興趣、妙悟、理識、熟參;技法論:道技合一、標舉盛唐;方法論:以禪喻詩、以生命喻詩、辯證意識、針對性(南宋、江西詩派)
  •     郭紹虞的注釋很詳實,讀之其實也是在讀中國古代文論史。
  •     优秀的一本。留边比较充裕。可以注点。
  •     校注得真好!
  •     这本书纸张和封面设计一般般,不过是郭绍虞先生作的注,是一个很好的注本。全繁体,从右到左的竖排文字。
  •     考研呀欧诺个的,参考。。
  •     释文着力挖掘沧浪受时代风会影响处。然而注释者自己的审美判断更是时代产物。
  •     竖排繁体,看起来很不错!
  •     虽则严羽自认为「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郭注却竭力要证明所论皆有所本,以禅论诗确非原创或合适的类比,对宋诗的评价也有失偏颇。单从理论本身看是有矛盾的。
  •     古代文论的一大特点就是“虚”,什么冲淡、味浓等等都是靠心去悟去感受,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不像西方文论有着一套科学论证体系和思维方法~无所谓哪种更好,都是审美的一种角度而已
  •     盛唐为师
  •     QWQ 最近在撸这套书哎……第一本就读的是这个,很早就想读了,然后……我还是不会写诗o( ̄ヘ ̄o#)
  •     此书与《人间词话》,一诗话,一词话,不可多得。
  •     大家之作,一定要买的
  •     很好的一本书,只是这一套书字体设计不太好
  •     牛逼 信息量好大
  •     一本好书,爱好诗词的要看看
  •     1.滄浪主張學古,以漢魏盛唐為師,並以『氣象』為分唐界宋的標識。2.借禪論詩並不是好辦法,禪家本就不可捉摸,加之滄浪於禪並無深得,由此陷入純藝術論的窠臼。3.最有趣的是提出了古詩和今詩在用同樣的修辭時卻並不會取得同樣反響的問題。而這在於口頭語和書面語產生距離,修辭標準發生了變化。4.錢振鍠對滄浪是有多不滿啊,說話非常惡毒w
  •     一代风气,说的玄乎。释做的好,都是攻击力比较强的。
  •     花了2、3个晚上通读了一遍。直截根源,单刀直入。禅门顿宗入诗,深以为然。
  •     个性的评论,参考一下就好了,千万奉为圭臬。
  •     以禅喻诗。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仅得其下。
  •     书是繁体竖排,质量很好。只是里面加入的校释的确挺多,稍稍影响了正文的阅读。不过解释多也自有好处,各有所爱吧。
  •     这个版本的书很好,沧浪诗话我就不说了,值得推荐的是《文心雕龙》,注解多摘录前人著作,从各个方面考证了文心的章句,或许它的注解比原文更有用。。。。。。。
  •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手抄了一遍《沧浪诗话》,唯一的感觉就是读书真的会量变引发质变。虽然变不成李杜,起码能做个严羽。
  •     体系的可怕就在于它啥都说了,又什么都没有说。沧浪诗话实在是嗝着我了。
  •     注释详尽,原作也甚有胜义,不以时有偏见臆说为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