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历史不再徘徊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1
ISBN:9787010023069
作者:凌志军
页数:281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前言

本书的写作始于1989年夏,用了7年才算完成,初版和二版的印行也都是1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引起一些争论,有人持有尖锐的批评态度,结果被当作“问题图书”暂停发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几位专家受邀审读,给予正面评价,所以才有二版的重印和发行。经过一番周折之后,竞又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项。这一过程也许反映了那时候社会思想的莫衷一是和蹒跚前行。在关于这本书的种种褒贬中,万里说过的几句话叫我难忘。他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也是本书所叙述的诸多事件的亲历者。1978年他是安徽省省委书记,后来进入中南海,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他的最后职务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97年2月,他听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争论。他说他已经看过这本书,接着又说:“这本书写得好。写的是历史,材料真实充实,从中可以看到农村一系列'左'的政策及其严重恶果。'左,的危害对社会主义革命、对共产党太严重了。这样的'社会主义'这样的'共产党',人民怎能真正拥护?照此下去不亡党亡国才怪呢!”他还说:“人民公社的书,好像过去还没有看到谁写。这本书实际上写的就是人民公社的兴起与失败。有人说'失败'二字不好,不赞成用'失败'。我看'失败,这两个字用得好,这是事实,而且是历史的结论。”现在时过境迁,很多人不太知道这本书了。但总有些朋友对我提起它。有人说它是我写得最好的一本。我不敢说“最好”,但它的确是我写得最痛快的一本书。我特别怀念写这本书的那些日日夜夜。不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更因为当时心境特别纯粹,一心一意秉笔直书,没有保留,不像后来写作时总要瞻前顾后。2008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可以说,今天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从1978年开始的。若要了解更多的来龙去脉,则须追寻到70年代、60年代和50年代。所以1978年在我看来是承前启后的一年,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最重要的一年。也许正因此,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对于重新出版这本书表示浓厚兴趣,这当然也是我很乐意的事。就让我把这本书献给那些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们,作为我的一点敬意吧。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记述人民公社盛衰史的书,用无数珍贵的史料,勾画出那段悲壮的、悲哀的、悲痛的历史,那段我们不该忘记的历史。读过它你就知道,这位记者的使命感、勇气和忠实严谨、埋头做事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   ——《中国青年报》这是一本严肃又严谨的书,一本厚重且沉重的书。作者的叙述是客观的,分析是理性的,没有那种令人生厌的亢奋的情绪化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直笔,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饰,也不曲意躲闪更不违心涂抹,努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叙述、解析历史,这确实是很可贵的。   ——《解

后记

本书初版一万册于1996年1月付印,并于6月发行。最近,责任编辑李春林来电话,说要将此书再版。较之第一版,现在的这本书作了一些修订。大部分是文字方面的错误,包括错别字以及用词的不严谨。也有些是事实细节及时问顺序方面的错误。现在有机会修正这些错误,在我是一种幸运。至于书中基本脉络、事实和观点,均一仍原议。感谢读者的厚爱。我知道今天的读书人大都居住在城里,与乡下较少直接联系,所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读者倾心于这段出自农村和农民的历史。也感谢所有对本书第一版提出意见的人,包括周瑞金、姚力文、吴长生、张广友、章世鸿和马立诚。尤其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郑惠、韩钢。作为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给予本书以充分的肯定,打消了我对自己工作最后的疑虑,他们提出了十九条修正意见,使我有可能将一些史实表述得更加准确。

内容概要

凌志军,1953年生,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编辑。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十多年来,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经济改革尤其是农村经济方面的调查与写作,遍访20多个省市区的乡村和城市。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中国农村改革》、《瞬间与历史》等。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小岗寒夜
―― 二十位农民的契约文书是否赝品
―― 中南海关于人民公社制度的争论
―― 农村两亿人食不果腹
―― 无力回天的陈庭元终于大彻大悟
第二章
合作化中的“大同梦”
―― 邓子恢被批判,导致农村社会主义改
造加速进行
―― 中国农业史上对合作化最具威胁力量的事件
―― “包产到户”的首次出现
―― 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诞生
―― “六十条”:人民公社第一个成熟的制度
三年“自然灾害”的悲剧
―― “浙江出了两个半单干理论家”“包产到户”使四百万人受牵连
第三章
五万个人民公社为城里人提供了多少食物
―― 几百万农民乞讨为生
―― “三年决战”与安徽“六条”
―― “真理标准”讨论对人民公社的影响
―― “责任制”: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含义变化最多的概念
―― 凤阳的“四级所有
第四章
1978年12月13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与“新六十条”在同一天通过
―― 省委书记的迂回战术
―― 中国的改革从改变人民公社制度入手
第五章
“张浩事件”
―― 陈永责的辉煌与黯淡
―― “要吃米,找万里”
―― “包产到组”:向人民公社制度的挑战
―― 尊重农民的选择
第六章
从“包产到组”到“包产到户”
―― 三个不怕死的县委书记
―― 张世贤和迟世光为何未能成为英雄
―― 人民公社最后的意识形态屏障
―― 人民公社在九个贫困省区开始瓦解
第七章
昔阳的欺世盗名昭揭于众
―― 经济问题缘何演变成政治问

―― “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制度
―― “学大寨”:号令六亿农民的政治旗帜黯然失色
―― 公社精神永远不会再放光彩
第八章
“切三刀”:关于“包产到户的折中方案
―― 秋后算账:人民公社不如包产到组,包产到组不如包产到户
―― 1982年第一天中共中央再次颁布关于农村的新文件
―― 人民公社失败原因的种种分析
―― 人民公社最后的解体
后 记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编辑推荐

《1978历史不再徘徊》中国三十年大变革源头再现,作者七年磨一书写风云真相!五万个人民公社为城里人提供了多少食物——几百万农民乞讨为生——“三年决战”与安徽“六条”——“真理标准”讨论对人民公社的影响——“责任制”: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含义变化最多的概念——凤阳的“四级所有”!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人民公社历史的纪实著作。本书所叙述的人民公社的历史,是本世纪中国乃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凝重的一幕。
作者是职业记者,为完成此书耗时工作。书中以人民公社二十七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公社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描绘了人民公社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农村的历史透视当代中国的历史,通过农村的改革透视社会主义运动的改革,并作出颇有见地的分析。


 1978历史不再徘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之前是栽吴晓波的博文中知道凌志军和这本历史不再徘徊的。对于那段历史的评价,除了疯狂、丑陋之外,竟然还有这么真实和有趣的细节,虽然我也算是经历过那个年代一段小小尾巴的人,但之于其来龙去脉,实在是知之了了,而凌志军细致入微的解剖,才让我们知道那段历史除了疯狂和丑陋之外,还有更加恶心的东西。两个农民,毛和陈永贵,把中国人内心中最阴暗、肮脏的东西发挥到了极致。可是他们居然到现在还躺在神殿之中,虽然在很多人心里,已经将他们凌迟了无数次。庶民的追求无非是丰衣足食,政党的理想却往往被冠之以“伟大”这两个形容词,于是,在“伟大”的旗子之下,个人的野心、欲望得以变本加厉的发酵,中国式的人性之恶,在这一段历史中,达到了巅峰。再不要去评说历代帝王之得失,甚至慈禧,在老毛面前都应该甘拜下风,那只是一个妇人的短见和平庸而已。太可怕了。
  •     这本书回答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农民能够忍受饥饿和死亡?或者说,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在一个没有竞争和奖惩的组织里生产?这本书不是编年体,也不是纪传体。也许是资料太过丰富,显得有些罗嗦,时常出现反复,大事件往往与小细节不协调地穿插在一起,显露出当时思想和意见的混乱。这本书的文笔还是不错的,只是有太多地方表现出对《万历十五年》的刻意模仿,充满了过来人的口吻和姿态。说到底,包产到户是底层的突破,而非上层的解冻,是当代中国农民主导的一场革命。只是事到如今,制度激励已成强弩之末。当然也不可否认大包干的负面影响:1、不利于农业机械化;2、缺少深耕,造成土地盐碱化;3、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4、有毒农产品的出现;5、粮食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人民公社的负面影响是:1、乡村的社会功能至今没有恢复过来;2、中国现在仍然忽略个体忽略家庭,还有爱厂如家的称呼,还有不少人把单位称为,家。
  •     这是一本不仅仅围绕人民公社制度而写成的关于农村的并不规范的“史书”。之所以称其为史书,是因为作者于其中讲述、分析的是从1952年至1983年这一大跨度的历史,而这部历史的聚焦点,在于中国乡村,而在中国乡村的具体焦点,则又集中在山西大寨和安徽凤阳小岗这两个地方,而这两个地方之所以重要,皆是围绕着“人民公社”这一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概念而成败兴衰的。之所以说这是一部并不规范的史书,是因为作者所描绘的历史图景,虽然丰富,但未免凌乱,其中有官方叙事,也夹在民间“真相”,在史料的运用上,除了中共中央的文件之外,主要依赖各种报纸的报道。不过,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爬梳出如此一部作品,已经让以“学问”为职业的所谓知识分子足够汗颜——作者是个记者(当然,也足够让当下的记者汗颜)。来具体说说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收获:其一,人民公社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在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是核心,在一个公社内部,分为三级所有,而三级所有中的最低一级,不是家庭,更不是个人,而是“生产队”,而“所有”什么呢?最为重要的是对劳动产品的所有权、支配权。曾经,在究竟是“生产大队”所有还是“生产队”所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清,直到发现一旦所有权在生产大队,那么农民本已不够旺盛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更加大打折扣,因此最终将这一权力降到了“生产队”这一级别。其二,我们都知道当时所有的农业生产都是为了国家快速工业化做贡献,也就是所谓的剪刀差问题,那么如何使得农民甘愿如此,或者不愿如此也必须如此呢?作者指出国家就是通过人民公社这一制度而实现的,因为这里面,公社通过意识形态而直接控制了每个社员,同时又通过控制粮食作物的生产、分配而使得国家直接干预私人生活,加“社会主义”的统购统销政策,促成了这一状况。其三,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前两种分配方式的关键点在于生产队或者“组”有着独立的核算权力,有了这一权力,那么分配权实际上也就掌控了,而包干到户到后来之所以几乎和分田单干的“资本主义”画上等号,也就在于在包干到户是使得每个家庭重新获得了独立的生产权、核算权,进而激发生产的积极性。这里面,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包产到户开始推进的时候,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对其反对,这些人为什么会反对包产到户呢?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其四,已经有数据显示,在最初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时候,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即从1953年开始慢慢有的互助组及至后来的初级社,这些措施都是取得了一些成效,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一到了高级社或者说是“人民公社”,成功一下子销声匿迹了呢?林毅夫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人民公社中社员没有退社的自由和权力,以前的时候,如果合作社效率不高,社员可以退社,对剩下的人是一种激励,也是对不劳动者的一种惩罚,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而退社的人员一旦看到合作社效率提高,又会回来,但是后来这些自由都没有啦。我认为这个解释很有值得进一步考虑的空间,其根本或许还是在于最初的互助社也是基于“私人”关系而成的。(323-327)其五,作者指出人民公社制度所依仗的是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即毛时代是以理想和意识形态治理国家管理经济,而这种政治的、道德的、意识形态的要求是和农民基于生存的、经济利益的需求所格格不入的。作者认为这或许是人民公社制度最终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解释很有力度。这样来看,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属于“公”的范畴,而提及利益的,经济的,往往我们很自然的划归到“私”的领域,这点对于理解公私关系在思想史上以及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变迁有所助益。另外,需要引起我们重视或者说反思的是,当我们为经济建设去除掉了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外衣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一个弱肉弱食的、道德不再的不同情弱者的社会。这就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其六,所谓“大同”。中国历史上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可以说历史上朝代的改弦更张和起义革命,无不与这一平均主义的大同世界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井田制到废井田、开阡陌,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再到毛时代土地改革中的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及至后来的耕者有其田和所有耕地收归公社,最近的一次大变革应算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种种变革,无不是在先富和共富的问题上或纠结,或争夺,或徘徊。直到今日,我们又重提效率与公平,在两极分化极为明显的今天,重提公平优先。我们会发现,均贫富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我们从没有真正实现过的理想,而就是为了这个理想,历史的 指针就如同钟摆一样不断地从孟子摇摆到了涛哥。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一部并不规范的史学著作
  •     傻儿子送我一本历史书干嘛
  •     对于了解改革初期农村问题的种种曲折很有裨益,看到出作者对这本书十分用心,资料准备上功夫下的很足。唯一的缺憾,文笔有点刻意模仿外文的口吻,也可能就是这种风格吧
  •     条理不是特别清楚,但是话比较实在
  •     值得一读,笔者对问题不回避,直接了当,应该可以真实的反应当时的状况!
  •     文笔流畅,能重现当时的历史,并发人沉思。让人读着觉得很痛快!
  •     我买“1978历史不再徘徊”最初的动机,是看到内容介绍中的那首歌词,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这首歌的旋律小时侯是依稀记得的,依稀还记得的是小时侯母亲每每谈起“低标准”那种谈虎色变,心有余悸的语气。虽然没有亲历过那段历史,但是却一直希望了解那段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凌志军先生的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途径。是什么使我们从农村起家的党,在进入城市后不久就陷入了一个背离自然规律的历史怪圈,其原因除了对以理想主宰经济、主宰行政、主宰法律、主宰人的意识、劳动和劳动所得的痴迷外,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承认个人的利益的。而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人。既然是理性的人,就会本能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哪怕是农民。不承认这一点,片面的希望依靠组织和道德的力量剥夺人们正当的利益需求,其结果就只能是在走了许多年弯路后回过头来重新补课,其代价则是不仅浪费了整整一代人的理想和热情,而且白百浪费了二十年的发展机会,教训不可谓不惨痛,认真汲取这段历史教训,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对我们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01/09/2010-01/17/2010
  •     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一段值得思考的历史……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思考,多少有些情感思维的痕迹,像作者在08年再版前言中说的:“有人说它是我写得最好的一本。我不敢说‘最好’,但它的确是我写得最痛快的一本书”
  •     质量不错,物流还可以。
  •     都很好。。价格实惠。。历史真实。。。
  •     人民公社,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一场人类历史上的悲剧,但愿在中国永远不要重演。
  •     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真实、犀利,重现建国后农业政策的惨烈历程,也清楚地阐述了中国经济30年腾飞之改革的起点:万事从“包产到户”做起。“包产到户”,如今看来简单而易懂的一件事,在当年却是艰难推动历史车轮的第一步。我只想说,人们最有意义的朋友就是自己的历史。历史帮我们犯了几乎所有的错,多和历史一起聊聊,很多错误就不会重现。人类由两种力量推动:创新能力和史鉴能力。
  •      虽然对政治毫无兴趣,但读起来痛快
  •     Intriguing!!!
  •     本书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世上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一个最庞大的政党所创造。它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却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悲剧。本书揭开了一个共和国的伤疤,我们想去隐瞒,但这不会阻挡有志之人追寻的努力。每一个人看后都会觉得沉重,但不会丧失对我们前进方向的信心,我们只有在不断总结和思考后才能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向凌志军同志致敬。
  •     我读过最震撼的一本书
  •     这本书不错,研究的比较深,拓宽了视角,增长了眼界
  •     了解农村改革的好的参考书,语言好,可读性强!
  •     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公社。。。
  •     当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才真正迎来曙光。可惜,后三十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消灭无法富裕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不知会将我们引向何处。
  •     不错,值得看看,老公喜欢。
  •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今年看了这本书,也有非凡的意义。我是八零后,但是对于党的历史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虽然没有亲历那个时代的历史,但是父母也讲述过很多的关于那时的事情。其中有这么一段:“党的理想从来就是用集体化的道路来取代自耕农的乐园,但是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无论是合作社还是人民公社,都没有足够的力量让每一个农民为大家劳动比为自己劳动更有热情,于是只有借助道德的力量来规范农民的意志,其结果,意识形态的强制仍然不能弥补组织制度的缺陷。”道出了那个时代的实质。
  •     !!!
  •     历史是转折点,从此我们走向幸福的未来!
  •     2013年6月12日读。2013-130。
  •     追寻失落的历史... 尽管那历史并不遥远...
  •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这段历史。作者尊重事实,对领导人的失误不讳言,难能可贵。
  •     内容实事求是,很真实,让人反思!少有的历史读物!
  •     人名公社为什么会失败
  •     断断续续的拜读了几天,作者的视角很犀利,在沉重的历史中时不时带点黑色幽默。但言词间总感觉有些激进,而且前后连贯性不是很强,此外,建议作者再版时对相关历史人物,背景再稍多一些注释,不过总体说来,对于了解新中国后,中国在曲折的道路上如何蜗行摸索,改革,是一本视野独特,深入剖析的历史分析书,值得读一读。
  •     从人民公社说起,就必须提到陈永贵,还要再说到某些人的政策方针问题。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姑且不论叙事背后的陷阱,实在是一本十分好看的书。而且作者记者出身,熟悉且注重党媒运作,对我而言有不少意外收获
  •     不清楚
  •     很好的扫盲读物,可惜分析浅尝即止
  •     1978年的中国。1978年的人民的心态、
  •     本书不错,还要仔细看看
  •     了解了人民公社的由来和衰败,遗憾的是66年到76年的内容介绍的太少了
  •     徘徊的确是不再徘徊了,但谁又能说“勇往直前”是一个褒义词?
  •     我觉得写得还算客观,记述了那个社会变革的过程,作为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有时候难以想象,,
  •     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饰。只是越接近历史的真相,越有种无奈与无力的悲凉。
  •     纯文献资料的堆砌。
  •     近来很想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所以买了,书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