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校释》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020026548
作者:(宋)严羽
页数:296页

我来说说《沧浪诗话》的坏话

《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从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可以看出严羽本人颇为自信。据我看来,诗辨因为涉及的是文艺理论中的基础问题,讲的是文学的共性,再加上严羽阐释的颇为精当,和者也较多。而其后如诗体、诗法、诗评等,因为属个人的欣赏趣味,比较个人化,再加上有欣赏角度的问题,本不必强为定论,无奈严羽过于自信,也就有很多不是很妥当的地方。考证一文,因为师心而非师证,其文也就流于轻率和臆断,自相矛盾和强以为证也就不免了。《沧浪诗话》跟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一样,往往本身也是审美对象。。只是中国古典诗学,很多是感想片断的抒发,未能俨然成自洽的理论体系,也未见严谨的逻辑思辨,终有不足之处。这一点,《沧浪诗话》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诗何以为诗?——《沧浪诗话》关键词

一、引入:嚴羽《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僕之詩辨,乃斷千百年公案,誠驚世絕俗之談,至當歸一之論。其間說江西詩病,真取心肝劊子手。以禪喻詩,莫此親切。是自家實證實悟者,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李杜復生,不易吾言矣。妙喜自謂參禪精子,僕亦自謂參詩精子。二、關鍵詞:(一)以禪喻詩與言意之辨1、何為“禪”?“禪”,“禪那”的簡稱,意為“思惟修”、“靜慮”。“禪”最初之意,是“禪定”,是一種修行的方法,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打坐、數息,使心境和身體止於一境而不散動。禪宗的重心並不是禪定,而是心悟。(比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由此引申出禪宗的特點:(1)不主張念經研習,而是因一些事件、行為而領悟佛理;(2)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Zen:a Japanese school of Mahayana Buddhism 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meditation and intuition. ORIGIN:Japanese, literally 'meditation', from Chinese chán 'quietude', from Sanskrit dhyana 'meditation'.2、“以禪喻詩”的幾種體現方式(1)禪宗術語的使用(爭議?)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远;由入門之不正也。故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先須熟讀楚詞,朝夕諷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從顶寧上做來,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入也。(2)以禪論詩(可能性:禪法、詩法相類。方式:譬喻,類比)詩之法有五:曰體製,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淒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優游不迫,曰沉著痛快。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蓋寡也。(3)“通禪於詩”(途徑:文字禪。旨歸:詩道)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若小乘禪,声聞辟支果,皆非正也。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曆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声聞辟支果也。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臨濟下也。學大曆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天下有可廢之人,无可廢之言。詩道如是也。若以為不然,則是見詩之不廣,參詩之不熟耳。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则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岂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於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務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嗟乎!正法眼之無傳久矣。……今既唱其體曰唐詩矣,则學者謂唐詩誠止於是耳,得非詩道之重不幸邪!……輒定詩之宗旨,且借禪以為喻,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 (二)詩有別材,詩有別趣原文: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背景:“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1、別材(1)特別的才能:a separate kind of talent (劉若愚 2006: 58)“材”與“才”相通,“才能”之意,詩歌創作要有特別的才能,不是只靠書本學問就能寫好詩(張少康 2010: 177)“妙悟”的能力稱之為“別材”(葉朗 1985: 316)詩人所特具的一種善感的材質(葉嘉瑩 2014: 268)(2)材料,題材:余則以嚴氏所謂別材別趣者,正為真性情所寄也。(張宗泰語)2、別趣(1)趣味,情趣:詩歌有特別的趣味。……美好的形象,感發人的意志, 激動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審美趣味(張少康 2010: 177)詩歌意象所包含的審美情趣(葉朗 1985: 314)詩歌中所表現的一種感發的情趣(葉嘉瑩 2014: 268)(2)自由的活動:詩提供一種不為語言所筌的別趣(葉維廉 1992: 108)(3)meaning?意義指向?a separate kind of meaning (劉若愚 2006: 58)3、興趣說(1)理論提示:詩之法有五:曰體製,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其作多務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唐人尚意而理在其中。(2)什么是“興趣”?(3)創作論?本體論?鑒賞論?還是三者兼而有之?由於內心之興發感動所產生的一種情趣(葉嘉瑩 2014: 267)“興趣”的核心內涵就是情感。只不過作為詩歌本體,“興趣”並不是指純粹的情感本身,而是指情感的形式化——融會於某種物象之中,并藉助於豐富的富於特征的言辭呈現出來。這是一種情感的象征形式,是情感的審美升華。它的功能意義不僅僅在於令接受者覺知到這種情感,而且更能在其心理上激發起類似的情感體驗。(李春青 2001: 251)張少康:嚴羽把詩歌藝術特點歸納為“興趣”二字。(張少康 2010: 178 - 179) 兴趣 →興趣:盛唐諸人惟在興趣(趣)興致:近代諸公……多務使事,不問興致(興)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意象)(興:側重作者;趣:側重讀者) (三)“心物傳統”在《滄浪詩話》中的體現1、“興趣說”與“心物傳統”葉嘉瑩先生關於“由於內心之興發感動所產生的一種情趣”的解釋實際上包含了兩個維度:(1)《毛詩序》之“情動于中而形於言”,詩人內心中情趣之感動;(2)《禮記·樂記》之“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興”暗示的感興之意,包含了外物對內心的感發作用。因此,她認為,由外物而引發的一種內心情志上的感動作用,在中國說詩的傳統中,乃是一向被認為詩歌創作的一種基本要素的。(葉嘉瑩 2014: 267) 2、“識”,來自佛教術語vibhajana,對對象進行分析/分類所起的認識作用。(普惠、孫尚勇等2014)側重內心對外境的判別。(張少康 2010: 182)是由心及物的活動過程。3、“興趣”,劉若愚譯為inspired,或inspired feeling/moods,是指由詩人之觀照自然所引起的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或情緒。(劉若愚 2006: 57)是由物及心的活動過程。(四)延伸思考:理論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論: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它包括:(1)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这种研究强调多学科话语分析,偏重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去取代文学史的进化模式,从而把文学文本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互文性本是一个复杂的否定过程:它繁殖语言和主体位置,为创造新文本而破坏旧文本,并使意义在文本与文本无休止的交流中变得不确定。人们对于文本的所有批评、欣赏与阐释,都不过是对于前文本的尝试性增补。每一次增补, 又必然受到前文本和其他相关文本的污染,必然携带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踪迹。因此,对于单个文本的形式分析,永远不足以描写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剽窃的文学:文学不过是对其他文本的重写或回收,它是寄生的。这一发现致使传统的原创与剽窃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本文为作者2015年5月19日PPT文稿

盛唐月影清,但听沧浪言

为了参此书,因此有了静下心来细读李杜的机会。不乏灌顶之论。尤其对于气象和词的双重性,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两点体会很深:气象,究其根本,是一种人格精神的体现,通俗讲,是头脑之明晰的极致。词、理、意兴。恐怕就是“可学不可学”的问题了。现代诗者数以万计的理由正在于此。词语本身的力,很多时候是事物本身而来——换句话说,感受事物,在当代变成第一位。然而重在妙悟的盛唐气象,于此远非天壤之别哉!现代诗虽已诗称,然其技艺、宗旨浅寡,强调人的多元参差,有教无类;盛唐气象则精工剔透,以气统领全篇,不涉理数,不落言筌,只此一义,不外二道。刹那间遗人若无路。然则西方诗谚有云:诗即真理。诗人是真理之传播者。此言几分可取?于此语境又当何解。愚以为白石道人言之甚允:作诗求与古人合,不如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如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极是。

读书笔记

郭释“入门须正”,说沧浪之“入门须正”“只从艺术上着眼,并不顾及内容”,与儒家之朱熹不同。他大概是想说,沧浪讲到的正,是学习“法”和“旨”,比如“五律以杜为法“,参李白等“备其旨”,也就是说前者学其形,而从后者得其意。此处意非内容,而是说spirit之神。朱熹所谓“入门须正”内容第一,强调其所信奉之哲学纲领原则必须遵守,不能有所“谬误”。简单区分,前者沧浪是文人,因而重文;朱熹是儒家学者,因而重理或道,morality。沧浪宣扬学习古人,学形又学意,观点接近Edward Young的观点。他还谈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这是一个涉及学习者(authors)自身才华的问题。还谈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我还没有看到有西方文艺评论者谈到这个问题。

这不是老古董

如今时代失去的东西,自白话文盛行便失去的一块本有的天份。简练而微妙的诗歌词话难道不比那无病呻吟和冗长繁文来得亲切?只是我们还没把握好兼容二者的门路,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是,其实三明治吃法真的味道挺不错。


 沧浪诗话校释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