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远征军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214069160
作者:汤普森
页数:373页

打过仗的人伤不起啊

咱们现在都生活在和平年代,经历战争的人都慢慢作古了,应该要记下他们的经历,不管是伤痛还是耻辱,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生死记忆,打过仗的人真的伤不起。。。。历史从来都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狼烟起,江山北望。。。

为甚好的东西,被翻译之后就会变味。

为甚好的东西,被翻译之后就会变味。出版社是不是在选择有意题材的同时,注重以下译者的水平和对题材的理解。翻出来的东西,咋就读起来这般不爽利。为甚好的东西,被翻译之后就会变味。出版社是不是在选择有意题材的同时,注重以下译者的水平和对题材的理解。翻出来的东西,咋就读起来这般不爽利。

且听他们口中的远征军

提到远征军,我的脑海里涌现更多的还是中国远征军的故事。这个很多年前从历史课本上认识的关键词,到现在,随着各种史料的浮出水面,以及其他层面的逐渐包容,这个原本的很单薄的几个字在脑海里变得丰满、完善,有血有肉。它已不仅仅是中国派出的部队在异域缅甸打了一场胜仗后来又被消灭的“故事梗概”了。舆论的开放使得关于远征军的细节开始在大众之间广泛传播,一本接一本的新颖、独特的书记开始贴上“远征军”的标签,这在中国远征军问题上更是大头。很不错,越来越多的故事逐渐为我们所知悉,越来越多的事实为我们所承认,越来越多的远征军老兵为我们所关注。在缅甸领土上同日军作战的,除了中国远征军,还有美国远征军、英国远征军、印度远征军、西非远征军、澳大利亚远征军。这是一次盟军的共同战役。他们口中的远征军是怎样的?是否真如我们从书籍中,从影视作品中所能看到的那样?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以众多亲历者的口述试图还愿一个其他远征军的故事。《远征军》是英国人朱利安・汤普森的作品。该书作者曾在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役34年,因战功卓著,升任少将,退役后成为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和军事顾问。在《远征军》一书中,朱利安・汤普森一共采集了173人二战时期缅甸战争亲历者的口述,从士兵到将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这里面有英国皇家军队,有印度军,有缅甸军,等等,他们都在缅甸战场上,面对共同的敌人——日军,并肩作战。在开始的时候,远征军们都非常自负,他们不相信装备落后的“三流士兵”日军能够对自己造成什么威胁。但当日军把他们赶带河里的时候,他们见识了日军的凶悍和果敢,自负在脸上存在的时间很多,他们很快就改变了自己天之骄子的想法。口述是挽救历史的一种方式。当它进入创作领域时,它成了最好的元素。正如有人所说,口述历史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过去的生活表象,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作为士兵采取行动时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是传奇,当传奇走到一起,你会发现,它真的不可思议。在173人的口述中,从第7/10俾路支兵B连指挥官约翰•兰德尔少尉的口中,我们知道了他为什么要杀掉所有的日军俘虏。从格洛斯特军团第一营军官安东尼•狄龙中尉口中,我们知道了他在缅甸经历了自己的第一次战斗,见识了日军的残暴。从缅甸步枪军装甲车分队第2旅士兵内维尔•霍根那里知道了,他和他的部队与中国远征军合作歼灭了来犯的日军。我们从随军家属玛格丽特•贝斯•布特兰德夫人的口中见证了她和难民们的27天逃难旅程。从第3/2廓尔喀步枪军第3总队丹尼斯•古吉翁那里我们为不会游泳的廓尔喀士兵而担忧。173人,各有独特的经历,哪个单独拎出来,也都有很厚重的历史感。朱利安・汤普森把他们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大胆言说。每一位参战者都回顾了战斗细节和心理体验,而朱利安・汤普森则对此进行重新“剪辑”,希冀能够还原从1941年至1945年最艰苦、也最血腥的战争过程。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传播的寻找、救助中国的远征军老兵让人感慨颇多。这些人为国家贡献青春,甚至生命,而朱利安・汤普森的《远征军》一书的历史见证者,也逐渐凋零,很多的故事也会随着他们的离开而成为现在更多的只能是默默地老死他乡,“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凋零”。其实,朱利安・汤普森《远征军》的口述者们也在“渐渐凋零”,还有更多的有故事的人不曾走进书本,更多的故事会随着他们的离去更成为历史尘埃。用口述留住历史,让人们了解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以期纠正我们曾经的认识误区。从这些人的口中,我们还能知道得更多,知道更多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远征军的口述历史拼图

远征军的口述历史拼图■禾刀作为二战亲历者的朱利安•汤普森,静心聆听173位缅甸战场亲历者的口述,终汇聚成这部超三十万字的沉甸雄书——《远征军》。透过这本书,我们于是获知,缅甸战场上除了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缅甸人,还有印度人、孟加拉国人,甚至包括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尼泊尔)。从兵种上看,有步兵、装甲兵、空军等诸多兵种。《远征军》通过这些亲历者的个人视角,首度向国内读者揭开了一些鲜为我们所知的内情。比如,因把日军的侵略看成是摆脱英国殖民的契机,当日军打算接管一个村庄时,“缅甸人要为他们举办一个公民招待会”。当英军小分队经过一些村庄时,有时会遭到村民们的伏击,有时会被一些看似友善的村民,偷偷带往日军驻地,领取50卢比的酬金。人人都知道战争十分残酷,但在口述者的眼里,这种残酷不仅仅表现在敌我双方的生死搏杀,有时还有面对战友的痛苦却无以相助,因为神经的高度紧张,那些生活中最为人乐道的人道主义色彩,在战场上不知不觉地失去了应有的光芒。在撤退期间,盟军军队里流传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军规,即一旦身负重伤,将被迫留在村庄中养伤。基于许多村民对英军是否友好的不可确定性,这样的军规,很大程度上无异于将重伤者的命运,转手交给那些残忍的日军。如同我们影视作品中的熟悉桥段,也有的重伤战士为了不拖累自己的战友,毅然选择自我了断——原来英国军人的血管里,同样也有这样的侠肝义胆。这部口述史并未过多涉及中国远征军,从整个内容看,英军的许多表现,并未摆脱中国人的既有评价。战争开始,英军只是不停地撤退,这一方面可能源自战略的考虑,另一方面,英军对日本人的恐惧可谓已达极点。即便是战争结束后,许多士兵仍旧坚信,日本军人是世界上最富战斗力的敌人,其战斗力超过德军,难以战胜。正因此,许多英军士兵,哪怕只是见到一个日本人,如果没有接到明确的命令,第一念头总是想方设法,尽快脱离战争,以免“被日军切断后路”。这样的评判到底是否真实公允,日军第55师第112团连队副指挥金泽悟少尉的那番口述无疑是最好的解答。当他们占领孟都的英军物资储备基地后,发现了大量的牛肉、腊肉、奶酪、香烟、朗姆酒、杜松子酒,他简直不敢相信,“这些士兵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打仗的吗?这也太夸张了吧!如果他们占领的是我们的营地,除了一些干鱼片和大米外,他们找不到别的任何东西。”飞行长官罗杰•科柏利则进一步提供了佐证,“航空兵每人每个月有四瓶啤酒,长官每人每个月有一瓶杜松子酒或威士忌”。近年来,致力于口述史的崔永元团队,已经采访了4000个人,300多份口述历史影像资料,500万张照片。按照崔永元的理解,收集这些人类文明的碎片,“千百年后让后人有一个研究的参照”。透过这173位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碎片,我们可以尝试复原历史的拼图。相较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全局性宏观式描写,这173位亲历者的口述,不论敌友,无一不是充满个人的体温。不过,别试图一一记住这173位亲历者的名字,他们只不过是缅甸战场上的一副群雕像:疲惫、饥饿,浑身散发着连自己都十分讨厌的汗臭味。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战争机器驱动下的一堆活物。

历史不能被遗忘

书中才用口述的方式,展现了二战时期真实的缅甸战场的战争画面,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各国远征军都在这里为反抗法西斯主义洒下了一片热血。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过去,熟悉这段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历史不能被遗忘,这些为了自由而战的战士不能被遗忘。

《远征军》:被遗忘的、被贬损的军队

《远征军》:被遗忘的、被贬损的军队作者朱利安•汤普森,在退役前官拜皇家海军陆战队少将,作为二战的亲历者,他指挥部下参与过不少登陆作战。退役之后,成为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和军事顾问,当时帝国战争博物馆开展了大规模的档案搜集,作者承担起缅甸战场方向的工作,完成对当事人老兵的大量口述,呈现在此书中的,是一百多个人的口述。让人遗憾的是,此书的翻译质量不敢恭维,除了语句生硬之外,涉及军事术语与英国文化背景的内容,错误连篇,闹出笑话。从文本上讲,这是一本被人诟病的烂书;但是从史料的价值上讲,对中国,这是重要的一笔档案,具有史料领域的破天荒作用。它开始在中国读者面前,还原曾并肩作战的英军的形象和功绩。自从官方开始肯定国民党抗战功绩,有关国军抗战的书籍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但有份量的书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是抄袭拼凑自1992年出版的“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12册中的《远征印缅抗战》,外加作者本人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和臆造,甚至意淫。这些书籍,都一无例外地沿用杜聿明、宋希濂对英国军队的评价,是如何自视高傲看不起亚洲人,是如何背信弃义不守诚信,是如何被日军打得满地找牙仓惶溃退,总之,我们的抗战史中对英军的描述,是卑鄙自私,只顾自己逃命的下三滥军队。但凡有作战失利,都把责任推给英军,是他们的擅自撤退导致中国军队后方或侧翼空虚,而一场仁安羌解围,被自己人吹嘘到九天之高的地位。在原始资料《远征印缅抗战》之后,我觉得对远征军历史研究有价值的人,在公认的成名者中,并不多。昆明有调查实地历史的戈叔亚、孙敏一干人,深圳有章东磐、晏欢一群人,北京有著书《松山战役笔记》的余戈,余下还真找不出几个人,民间或许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战史研究者。而这些人,都不属于专门的历史学家,而且,他们的研究和走访中,几乎找不到英军的踪迹。倒是章东磐,曾痛心疾首告诉我,国人自己对假话习以为常,张嘴轻易说人家背信弃义,须知老牌帝国的贵族气质中最讲究诚信。在此书中,各个部队、不同兵种、各级军衔的作战人员都有,所以他们的视野里包含了许多无可替代的真相和细节。战场的惨烈,以各人绘声绘色的追忆描述展示出来,“我”是怎样用武器杀人的,“我”身边的战友是怎样惨死在面前,脑浆溅了周围人一身,而这一幕太容易发生了,一发迫击炮炮弹从天而降就可以导演完成这个噩梦情景。日本人虐杀英军战俘毫不留情,动刑后的尸体惨状成为见证者们挥之不去的心理阴霾,反过来,日军的残暴和顽强,也激起了英军的杀俘行为。毫无怜悯地射杀日军俘虏,成为此书中四处可见的情节,一个装甲兵回忆,他们但凡在公路上看到躺着的日军尸体或伤员,首要反应便是先让步兵用刺刀去刺一下,坦克随后碾过去,绝对不让对方生还。有英军坦诚地说,他们会趁长官不注意的时候,将战俘杀掉,理由是以牙还牙加上不值得信任。有一个英国士兵躲在灌木丛里,眼睁睁看着突袭而来的日军杀光了野战医院里从病人到医生的所有人。此书正是靠如此多、仿若近在眼前的细节堆砌而成,在宏观的战场动态上缺乏构建,称不上是战史研究,只是一份详实的口述记录,将随着个体死亡而消散的个体记忆变成了基于共同生活经验的公共记忆。参加过缅甸战争的英军老兵,在日后也以“被遗忘的军队”自谑自称,这一称号不知道是谁创造的,但一经媒体采用后,社会也形成了某种默契,相比起欧洲和北非战场,在遥远的缅甸热带丛林里发生过的战事,显得逊色多了,无论是战场对整个二战局势的推动作用,还是战斗的规模。书中说,在这个被忽略的战场上,温盖特将军指挥的钦迪特突击部队,经过宣传的膨胀,风头盖过了浴血苦战的英军第14军,这是英军内部的战功还原问题。而在中国,远征军将士日后的生活坎坷,以及难得一现的装备、训练占优带来的扬眉吐气,丰富了我们面对历史可以挺胸昂首的谈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民族主义的情绪,我们真的以为自己的贡献超越所有盟友。远征军的历史已经被遗忘和歪曲多时,今有堂堂翻身之日,却也须讲究真实二字。这一切,需要有更多的英文、日文资料被译介到国内,没有资料,何谈历史研究,唯剩下小说家们的一派胡言,还有王楚英老人的神话升级。成稿于2011-06-09《远征军:缅甸战场亲历者回顾丛林战心理体验》(英)朱利安•汤普森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版

远征军团队

这么多的人组成的远征军,为了打日军而聚集在了缅甸,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愿望。虽然大家都很渴望和平,但在当时的二战人们不得已的去了缅甸,为了和平而战斗。我佩服远征军的坚强的毅力和战斗的决心。如果不是他们一直坚守在缅甸,我们就不会有后来的和平了。作者采用了远征军口述的方式来写出这本书,对于读者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大家还是喜欢真实的故事,讲述出来会比较有感情,而读者都比较喜欢。读完了这本书有一种令人振奋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了。

被遗忘的声音

最近几年,关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的影视作品《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让中国观众开始关注二战中的缅甸战场。不过,与此同时,一种不好的倾向在滋长,缅甸战场上英军的贡献被忽略了。某些人甚至偏执地认为缅甸战场的英军只是一支不停撤退的军队。英国将军朱利安汤姆森的《远征军》一书,通过口述史的方式,细致地呈现了英国军人的角度披露英军在缅甸战场的战斗情况。它不仅为对中国读者和军事迷呈现了缅甸战场英军的艰难与英勇,还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二战期间缅甸战场复杂军事形势的一本好读物。根据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缅甸战场的形势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日军处于优势,英军虽然顽强战斗,但是不得不以撤退换取更加时机;第二阶段,英军以印度为基地,与占领缅甸的日军处于相持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英军第14集团军从印度反攻,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反攻,逼迫日军向南向东逃窜。缅甸战场形势的确错综复杂。中美英三国虽然是盟军,但对缅甸战场的态度其实并不完全一致。美国承诺给予中国物质支持,让中国更好地拖住日本。当时,中国的出海口全被日本占领,临时抢修的滇缅公路成为援华物质运输的大动脉。中国出兵缅甸,直接目的是保护滇缅公路。英国本土遭到德国的直接威胁,政略重心无疑是在欧洲;亚洲战略更多是注重防守,底线是将日军挡在印度之外,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收复东南亚殖民地。缅甸战场第14集团军因为战略问题,一度被英国政府忽视,有人干脆称之“被遗忘的军队”。英国、日本、缅甸民族主义者在缅甸战场上的关系也异常复杂。缅甸的民族主义者一直希望早日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日本与英美作战,并且打着解放亚洲被压迫国家的旗号,迷惑了不少缅甸民族主义者。战争开始时,他们热烈迎接日军的到来,四处袭扰英军,缅族群众甚至主动帮助日军搜索、逮捕受伤躲藏的英军士兵。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甚至在日本支持下成立独立军,帮助日本人战斗。这直接导致了英军腹背受敌。英军士兵的口述史还反映出一些问题。战争初期,缅甸战场上英军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武器装备极为陈旧落后,很多士兵甚至是战争爆发时临时征召入伍的,部队甚至缺乏最适应缅甸战场的丛林战训练。而当时的日军,经过长年的实战磨练,加上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战斗力十分强悍。根据英军士兵的回忆,他们在第一阶段几乎就是一触即溃,不停向印度撤退。英国士兵撤入印度阿萨姆,甚至还受到当地农民的嘲笑。日本军人也嘲笑英军士兵“娇生惯养”,还不无得意地自称“铁血战士”。英国退守印度,缅甸战场重要性凸显出来,战争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政治上,英国为了换取印度人民的支持,承诺战争结束允许印度独立。他们还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加大对缅甸战场的投入,积极准备反攻。缅甸内部的局势也有了变化,独立军与日本的蜜月期结束,慢慢认清了日本的侵略本质,逐渐向同盟国靠拢。尽管第三阶段的战争依然艰苦卓绝,但相对于第一阶段的悲观失望来说,英军士兵在战争中明显表现出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以及英军的真实战斗力。缅甸战场形势对东南亚、南亚国家战后的历史走向的影响,在《远征军》一书中也已经初现端倪。缅甸民族主义者掌握的军事力量,英国对印度人民的承诺,增加了历史走向的变数。英国固然赢得了军事胜利,但是在缅甸和印度的直接殖民统治似乎走到了尽头。战争不仅是政治的延续,还会对政治的未来走向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刊载于《晶报》2011年6月19日B06版《深港书评•内地》

日本,可怕的对手

日本,可怕的对手——评朱利安·汤普森《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杨津涛刊于《法治周末》提起二战中的中缅印战场,我们首先想起的往往会是中国远征军。这些年来相关书籍不断出版,从邓贤的《大国之魂》、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孙春龙的《异域1945》,直至去年章东磐整理出版的大型图片集《国家记忆》,都为我们重新记起中国远征军血战滇缅的光辉岁月。此时我们其实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在缅甸作战的不只有中国军队,还有来自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西非的其他盟军。朱利安·汤普森曾在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役34年,因在“二战”中屡立战功,被授予少将军衔,退役后担任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和军事顾问。帝国战争博物馆为记录“二战”历史,启动了名为“反对遗忘”的档案搜集行动,朱利安·汤普森负责缅甸战场的采集任务。五年之后,有了读者面前的这本《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对中国读者来说,口述史并不陌生,唐德刚的《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但事实上,口述史学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回顾伟人的生平,而在于记述普通人的生活。在以前的军事史研究中,我们通常只关注元帅和将领们的决策与指挥,而如今史学的视角却转移到了士兵们的身上。作为战争亲历者的他们,其实才是战争的主体。正如美国《星期日晚邮报》评论的那样,“这些幸存士兵的口述,鲜活得如同发生在眼前!那些残酷而血腥的战斗细节,仍然令人不寒而栗。”我以前只知道英军在缅甸的丢盔弃甲,而从未想过那背后的惨烈战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所向披靡,很快即将兵锋指向了时为英属殖民地的缅甸。从1941年的年初开始,英军投入到了保卫缅甸的战事之中。原本对日本人怀有轻敌情绪的英军,很快意识到对手的可怕。日军素以残暴闻名,在缅甸战场也不例外。英军马斯格雷上校率领的部队被日军偷袭后,12名士兵成了俘虏。日本士兵将他们绑起来后,排成一排,用刺刀将他们杀死。幸存士兵威廉姆斯和一位准尉副官游过伊洛瓦底江,才侥幸逃脱。在日军看来,用刺刀杀死俘虏是一举两得的,既节省了弹药,又免去了看守的麻烦。在日本败局已定的1944年,鲁思·本尼迪克特被美国政府委派,研究日本人的性格特征,以为战后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参考。在其研究报告《菊与刀》中,作者剖析了日本人的双重个性,其中之一即为“刀”所象征的武士道精神。日军因而他们在侵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忍与忠诚,让盟军深深地震惊了。在缅甸,从未曾有任何的日本军官缴械投降。日军一旦被俘,很多人都会在第一周设法用他们要上缴的工具自杀。 一个名叫多米尼克·吉尔的少校由衷叹服说:“关于日本人,我想说的就是,他们是历史上最勇敢、最能打仗的士兵。”英军当然不会知道,在他们对手的作战手册上,写着这样的话,“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装甲兵马尔科姆·康诺利对日军极为痛恨,在战争后期,他和他的战友杀死了很多日军,“如果看见公路上躺着一具日军的尸体,你要做的就是开着坦克从他的尸体上轧过去”。但是他却也不得不承认一点:“我们还是比不过日军。如果我们能做到日军的一半,我们肯定能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日军不懂什么叫放弃,他们很执著。”然而,战争的结果我们已然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最终破灭。无论多么强悍的民族,在侵略战争中也难免失败的命运。http://www.legalweekly.cn/content.jsp?id=168412&lm=%E6%B7%B1%E5%BA%A6%E9%98%85%E8%AF%BB


 远征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