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茶座。第2辑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1
ISBN:9787209038539
作者:王兆成主编
页数:159页

章节摘录

书摘2005年7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首航600年纪念。西洋,是沿用当时的旧称,指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以及非洲东岸的海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这个海洋大国,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自己的辉煌,也曾是世界历史上头等的海洋强国。600年前,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统率威武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横跨印度洋,遍访亚非三十余国。这一航海壮举,想起来就令人感到鼓舞,感到自豪。    可惜自郑和以后,中国的海洋开拓精神消失了。郑和这一壮举,也被执政当局视为弊政,连有关档案资料也被视为废物,遭到销毁。郑和和他开拓的伟大事业,也被人遗忘一空。幸好在1905年,梁启超先生发表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吸引了人们对郑和航海壮举的注意,揭开了郑和研究的序幕。由梁启超先生开创的“郑和研究”距今正好一百年,这也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由于郑和远洋航行的档案资料被销毁一空,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是一团迷雾,甚至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销毁了这批档案,也说不清楚。正史中没有记载,几种明人笔记上提到是刘大夏销毁了这批档案,但似乎还是证据不足,“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还不能定案。P026

书籍目录

卷首语文质    历史是依然活着的过去话题瞿林东  正视历史剧的责任阎崇年  文化人要正确传承历史马宝珠  让历史剧回归自身王子今  虚构的合理度肖黎    态度决定一切史家有言王戎笙  郑和下西洋的迷雾陈梧桐  明代清官循吏的数量与声名仲伟民  鸦片:从天使到魔鬼孙家洲  醉眼蒙咙观“君人南面之术”乔还田  慈禧、李鸿章与《马关条约》往事葛剑雄  殉葬品和掘墓人:“文革”期间的中学教师徐思彦  《历史研究》与“百家争鸣”虞云国  习史杂记梁晨    民国年间清华园里的“神仙”生活名家张伟然  对学术的诚敬——邹逸麟和历史地理口述力伯畏  王凡  任弼时、高岗去世的现场目击解读巴人    蛛丝马迹之于历史——读《杨尚昆日记》张国刚  《鲁滨逊漂流记》里的中国形象学界杨玉圣  史学评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胡学常  延安的整风话语与纺车叙事王家范  晚明人眼中的晚明世象曹树基  盲人摸象:有关大饥荒的不同回忆        ——关于《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的写作说明札记苏双碧  从鲁迅不想做皇帝说起王曾瑜  反常思维、变态心理与历史王春瑜  老牛堂明史札记三则宋德金  “善疑求实”与“文过饰非”李乔    刀笔师爷现代版邸永君  藏书与读书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学文集,它还涉及到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例如,《里的中国形象》、《晚明人眼中的晚明世象》等就是这样的文章。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史学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本辑《历史学家茶座》,你还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一点探奇心理,因为,书中讲到了郑和下西洋的迷雾、民国年间清华园里的“神仙”生活等对读者较有诱惑力的内容。

作者简介

这是面向历史文化学界、面向社会知识大众定期出版的杂志书。它不是纯学术的杂志,也非单一地介绍历史文化知识的书刊。本书试图从思想和历史文化知识的结合中,探寻一条可读性强的办历史学的Mook(杂志书,Magaz ine加Book)的路径,为专家学者与社会知识大众搭建一个平衡的支点,贴近知识大众,服务知识大众,活跃历史文化学界,拓宽历史文化学界生存、发展的空间。


 历史学家茶座。第2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习惯性购书已经有若干年,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书籍的要求也逐渐在提高,鉴别书籍优劣的水平也一直在稳步上升。自认为在所购入的书籍中事后后悔的实在屈指可数。尽管很少,但依然存在,并且令人十分不快。这一套《历史学家茶座》便是如此。说这样的话或许不是太厚道,作为一种辑刊,它一共出版了十多辑,而我仅仅是根据阅读过的第一第二两辑来判断。管中窥豹,面对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刊名,我对它的内容,只能说十分失望。不妨把它和与之相类似的期刊《随笔》和《炎黄春秋》作一个比较。我本人对《炎黄春秋》也不是很喜欢,但是它有一个别的刊物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它的作者群基本属于体制内的人物,并且很多曾经身居要职,这样的一个作者群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就不是我们很多体制外的人所能想象或者了解的。尽管很多文字文笔显得逊色,但在体制内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已经很不容易。《随笔》的优势在于地处广东这样一个前沿位置,从文字风格上说是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传达普世价值。个人感觉,《随笔》上的文字文笔普遍要好,说理透彻,有时候甚至十分尖锐,直达当下的某些禁区。《历史学家茶座》从风格上因为作者群基本为高校历史专业的教师,给我预设的一个预期便是重证据少讲或者是不讲道理。从这一个标准上说,它是基本做到了。但是,无论从文笔上还是从思想性方面,它始终没有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快感。它所涉及的很多观点是我多年以前就已经具有,说句极端的话,很多文章的观点依然在重复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尤其让我感觉惊诧的是,在第二辑开头的一组讨论古装剧的文章,很多观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对古装剧的批评甚至有批判的嫌疑。我读过之后,第一感觉就是他们在试图清楚精神污染。其实这些学者大可不必那么焦虑,电视这是娱乐,如果有谁信以为真,也不会出现学者们所担心的事情。担心本身就显出学者们的一种精英主义的傲慢。如果剧作者公然说谎,完全可以诉诸法律。最见不得的说法就是诸如对历史负责等等,该对历史负责的似乎还轮不到那些编剧。当然,对这些电视剧的确有可批评的地方,比如当这些歌颂君王的剧目成为对民众试图教化的工具,其背后站着一个巨大的权力的时候。但是我没有看到学者们对背后的权力说什么话,是没有想到呢,还是出于某种忌讳?总的感觉,《历史学家茶座》有着某种犬儒主义的气味。不过还文字也有,比如第一辑中葛兆光的《以“国家”的名义》。可惜,这样的文字太少了。或许后面几辑会好一些吧。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当年看到评古装剧那部分时候确实有现在“雷人”之感。攒那么些个稿子,夹杂点老派先生的文章也是难免。编委会名单也能透露点取向。不过这个事是好的:)
  •       习惯性购书已经有若干年,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书籍的要求也逐渐在提高,鉴别书籍优劣的水平也一直在稳步上升。自认为在所购入的书籍中事后后悔的实在屈指可数。尽管很少,但依然存在,并且令人十分不快。这一套《历史学家茶座》便是如此。
      说这样的话或许不是太厚道,作为一种辑刊,它一共出版了十多辑,而我仅仅是根据阅读过的第一第二两辑来判断。管中窥豹,面对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刊名,我对它的内容,只能说十分失望。
      不妨把它和与之相类似的期刊《随笔》和《炎黄春秋》作一个比较。我本人对《炎黄春秋》也不是很喜欢,但是它有一个别的刊物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它的作者群基本属于体制内的人物,并且很多曾经身居要职,这样的一个作者群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就不是我们很多体制外的人所能想象或者了解的。尽管很多文字文笔显得逊色,但在体制内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已经很不容易。
      《随笔》的优势在于地处广东这样一个前沿位置,从文字风格上说是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传达普世价值。个人感觉,《随笔》上的文字文笔普遍要好,说理透彻,有时候甚至十分尖锐,直达当下的某些禁区。
      《历史学家茶座》从风格上因为作者群基本为高校历史专业的教师,给我预设的一个预期便是重证据少讲或者是不讲道理。从这一个标准上说,它是基本做到了。但是,无论从文笔上还是从思想性方面,它始终没有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快感。它所涉及的很多观点是我多年以前就已经具有,说句极端的话,很多文章的观点依然在重复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
      尤其让我感觉惊诧的是,在第二辑开头的一组讨论古装剧的文章,很多观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对古装剧的批评甚至有批判的嫌疑。我读过之后,第一感觉就是他们在试图清楚精神污染。其实这些学者大可不必那么焦虑,电视这是娱乐,如果有谁信以为真,也不会出现学者们所担心的事情。担心本身就显出学者们的一种精英主义的傲慢。如果剧作者公然说谎,完全可以诉诸法律。最见不得的说法就是诸如对历史负责等等,该对历史负责的似乎还轮不到那些编剧。当然,对这些电视剧的确有可批评的地方,比如当这些歌颂君王的剧目成为对民众试图教化的工具,其背后站着一个巨大的权力的时候。但是我没有看到学者们对背后的权力说什么话,是没有想到呢,还是出于某种忌讳?
      总的感觉,《历史学家茶座》有着某种犬儒主义的气味。不过还文字也有,比如第一辑中葛兆光的《以“国家”的名义》。可惜,这样的文字太少了。或许后面几辑会好一些吧。
  •     有收藏
  •     通俗性历史书出的很多,像吴思、李零等都是普通知识分子谈历史,现在历史学家也不再高高居于象牙塔开始谈通俗历史了,呵呵
  •     大三下。通读,选抄,有博文记。所谓mook,以书代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