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40463540
作者:野夫
页数:173页

内容概要

野夫,本名郑世平,网名土家野夫。毕业于武 汉大学,曾当过警察、囚徒、书商。曾出版历史小说《父亲的战争》、散文集《江上的母亲》(获台北2010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大奖,是该奖项第一个大陆得 主)、散文集《乡关何处》(被新浪网、凤凰网、新华网分别评为2012年年度好书)。散文集《身边的江湖》同期出版。

书籍目录

代序 废墟上生长出来的好时光 敬文东 土 家人野夫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文革”中当过少年樵夫,“文革”后,上过一所三流大学和一所名牌大学,当过公务员,做过像模像样的警察。身为体制内前途一 片光明的干部子弟,后来却被时代风暴吹打成了“牢头狱霸”。在狱中,他奇迹般地和一些狱卒结为朋友,在劳改队导演春晚,并在当年首创犯人图书室。出狱后, 他为谋生而成为著名书商,兢兢业业战斗在民间出版发行的渠道。 他还干过很多职业,经历过太多江湖生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与他交往有很长一段时间,只看出他纵酒贪杯,热情豪迈。但都不知道,野夫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也许,这才是他被遮蔽多时的老本行和旧身位。 新 世纪以来,野夫写下了一批力透纸背、光彩夺目的文章——《地主之殇》《组织后的命运》《坟灯》《江上的母亲》《生于末世运偏消》《别梦依稀咒逝川》《革命 时期的浪漫》……这些文章旨在通过自己与家族中人或友朋的遭际,揭示曾经的时代是如何摧残宝贵的人性,如何在矢志不渝地蚕食中国人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价值 观念。 这是一种惹人深思、让人久久无法释怀的文字,这是一种催人泪下,却只能让读者一个人向隅而泣,并经由暗中的泪水透视惨痛历史的文字。汉语的 光芒在野夫笔下得到了恢复,得到了张扬;诚实、诚恳,而又无比节制。但让人惊讶的是,即使在述说惨痛至极、压抑至极的故事,野夫的文字也无比灵动,毫无凝 滞之态,有一种风行水上的感觉,顶多是飘逸、向往自由的风被故事拉拽了一下而已。 沉重和土地有关,飘逸则同天空连在一起,这是汉语当仁不让的两个 极点。野夫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土地特质与天空特质,他的文字是土地与天空按照某种比例的神奇混合。中国的历史太沉重,土地特质因此始终是汉语的焦点;汉语的 天空特质则必须受制于它的土地特质,汉语的天空始终是同尘世相混合的天空,是被土地震慑住的天空。 野夫深谙汉语的两极性,而汉语的两极性则为他的写作对象提供了绝好的对称物和衍生物。听命于语言,但更应该听命于情感,尤其是情感中沉重的历史成分:野夫恢复了汉语内部最正派、最高尚的那部分品质,经由这些品质的指引,野夫拯救了一种被官僚体制蹂躏了多年的语言。 熟 悉野夫传奇生涯的朋友或许都知道,完成于德国科隆的中篇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不过是对一个真实故事有限度的加工、改写和润色。诗人赵野和野夫相交 甚深,他在他写野夫的散文中,曾经旁证过与此相关的那个原型。在他看来,现实中的那个女主人公,“虽然岁月沧桑,韶华已逝,眉宇间几分英气尚存”。 1980年代的青涩青年如今已到霜鬓中年;1980年代的初恋如今早已成为回忆的对象:它是那个年代过来人记忆深处的隐痛。辛波丝卡有一个非常好的诗句,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我为将新欢视为初恋向旧爱致歉。”沧桑感是时间给予有心人的馈赠品。 野 夫在德国科隆访学的不眠之夜,回望遗留在祖国的青春和初恋,仿佛是在回望自己的前世。过来人都愿意承认,1980年代是奇迹,是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清纯时 代,是废墟上生长出来的好时光。那时,野夫年轻,爱情更年轻;那时,野夫纯洁,不敢亵渎神圣的爱情。在1980年代,拉手、在夕阳或月光下散步,是爱情的 万能公式。蔑视权贵和金钱,崇尚才华和艺术,则是爱情的最低标准。不像现在,一切都需要货币去定义。因此,前世的爱情构成了野夫心中隐秘的骄傲,那也是整 整一代人的骄傲。他回望80年代,不知道是为了给今天疗伤,还是为了讽刺今天,或是为了给自己增添活下去的力量? 显然,野夫算不上虚构能人,他仅仅是一位非虚构叙事的大内高手。幸运的是,他的传奇经历本身就是小说,在贫乏无味、缺少故事的我辈眼中,已经是结结实实的虚构。 《1980 年代的爱情》之所以感人至深,很有能力挑逗读者的文学味蕾,考验读者的泪腺,仰仗的不是故事情节的复杂(故事情节一点都不复杂),而是野夫对汉语两个极点 的巧妙征用:在需要天空特质的时候,他让读者的心绪飘忽起来,沉浸在对初恋的回忆之中,轻柔、感伤和对远方的思念统治了读者。在需要土地特质的时候,他让 读者的心情向下沉坠,沉浸在对那段荒诞历史的思考之中,漫无边际的沉重统治了读者;野夫在小说叙事中,对天空特质和土地特质毫不间断地交错使用,按摩着读 者的心绪,让他们从头至尾都处于坐过山车的状态,肾上腺素居高不下,配合着、应和着速度加快了二分之一的心跳。 对汉语两极性的重新确认和巧妙使 用,是野夫迄今为止全部文学写作的最大特色,是他有别于所有其他中国作家的奥秘之所在。也是他以区区数篇文章和少量小说,就彻底征服许多读者的秘密之所 在。放眼中国,或许找不出第二个人会像野夫那样,如此看重和依靠汉语的两极性,甚至是过度开发和使用汉语的两极性。这让他的文字像书法中的魏碑,古拙、奇 崛、方正、守中,从表面上看毫不现代,但无限力道却尽在其间,以至于能够寸劲杀人。 《1980年代的爱情》取得的成就溢出了小说的边界,它让读者 越过故事,直抵语言的核心部位——让读者欣赏的是语言本身,而不仅仅是过于简单的故事。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钱锺书的《围城》,如果没有语言自身的狂欢、 撒野和放纵,《围城》恐怕连三流言情小说都算不上。如果没有魏碑式的语言从旁压阵、助拳,作为小说的《1980年代的爱情》该会多么单薄。和《围城》一 样,《1980年代的爱情》也以对语言自身的开采,为自己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2013年5月8日北京紫竹院
文摘
1. / 80年代初,山中的乡镇公路像是结绳记事的麻索,疙疙瘩瘩地蜿蜒在山谷之间。一辆三十八座的旧客车,近乎是一个浑身叮当作响的货郎,费力而又间歇着行走在那山路上。 下坡的尽头,是一棵古树,古树的后面隐约看见一些瓦脊——通常这就是一个街口,街身则埋伏在那些曲折的土坡岩石之后。 客车沿坡冲下来,很早就开始踩刹车,发出吱呀的怪叫。甚至刹车片被摩擦出黑烟,像一个打屁虫似的连滚带爬地滑下,很臭地弥漫在山路上。但它仍旧准确地停靠在了小街头,最后停稳前一刻的晃动,把车上所有人都摇醒了。 我 怀抱吉他最先下车,在路边放下吉他。同行的乡民和街头的闲散老少,都好奇地盯着这个奇怪的乐器打量。我从车后爬上车顶的货架,掀开网绳拎起行李跳下来,一 脸迷惘地问路,然后迟疑地走向乡公所。沿街的皮匠铺、理发店和端着碗吃饭的大人小孩,都古怪地看着我这个形貌时尚的外乡人。 那是1982年的秋天,大学毕业的我,就这样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叫公母寨的乡镇。
2. / 公母寨是鄂西利川县最偏远的一个土家族乡镇。 镇 子被铁桶般的高山围住,一条来历不明的河流,嘻嘻哈哈地迤逦在街边。临河的房屋,都是土家人典型的吊脚楼——看上去似乎一半的木楼,都被几个柱子斜撑在河 面的石础上。这些老屋年久失修,次第层叠的瓦顶,俯瞰多是歪歪斜斜的,仿佛一群戴着斗笠的醉汉,依偎在一起取暖似的。感觉如果抽掉其中哪一个房子,也许整 条街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地连串倒塌。 作为“文革”结束之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应届生,毕业之后却从城里分配到这样一个穷愁潦倒的乡野,我的内心不免郁闷至极。我看见那时的我,扛着和整个乡镇完全不和谐的行李,一副明珠暗投的负气模样,趾高气扬地找到了乡公所——这个画面令我惭愧至今。 乡公所在上街的一个老院子里,除了门口挂着几块木牌,注明了这是基层政府之外,基本看不出来这还是曾经的土司衙门。只有门口蹲着的两个傻大粗的石头狮子,缺胳膊断腿的满身伤痕,提示着这个院子的曾经威仪。 我进去打听,经人指点走向后院深处的党委办公室,给书记递上介绍信。书记先是打量了一下我那一身不合时宜的着装,然后低头看县人事局的介绍信。我略略有些局促不安地王顾左右,不知道我人生的第一位上司,要将我如何发落。 书记看完,起身很稳很重地握手,看似热情地说,欢迎欢迎,小关,你可是来我乡的第一个大学生!人事局早就给我们来电话了,说你是回乡的才子啊。 他回身对门外叫道:老田,那间招待室收拾出来没得?这是新来的宣传干事。 那个被唤作老田的老头,应声从厨房钻出来,搓着手点头哈腰地说:这就到了么?我马上去马上去。 书记略有不豫地嘀咕了一句:早就喊你弄好的,日马又喝麻了忘了吧? 老田也不言语,急忙帮我把行李拿着,走向了后院的一个木楼。我跟书记点点头答谢,就跟着老田来到了我的新家。 房 间很小,隐隐有一点霉味,木楼板走着咯吱咯吱作响,就像是和一个哮喘病人在同居。屋里恰好放下一张床、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床板上已经铺上了新收的干枯稻 草,老田咕哝说刚换的,没有臭虫。他帮我把我带来的棉絮被单等铺好,推开那唯一的狭小的窗户说透透气。我听见了窗外的哗哗声,俯身过去,看见了那条唯一让 我顿时感到亲近的无名河流。翡翠般的清波,蠕动在大小不一的卵石上,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使生活顿现温软。 老田一看就是那种近乎木讷的老实人,浑身油腻邋遢。后来知道,他是唯一的伙夫,同时还是整个乡公所的杂役,还要负责打扫卫生和看守院落,等等。他面对我这个县里派来的后生干部,依旧有着拘谨和敬畏的表情,微笑里既有传统乡民的质朴,还有一些惶然。 他 帮我收拾行李时,不小心一下子碰到了吉他的琴弦,琴声大作,他似乎被吓了一跳。他紧张不安地看着这个不明所以的响器,惶惑得有些不知所措。我那时还有着刚 出校门的大学生的傻逼德行,我装模作样地说:没事,这是“给它”。老田疑惑地重复一句——给它?还是不解地苦笑了。他让我先休息休息,一会儿饭好了,再来 叫我。 那时的乡公所,办公室内没几个人。乡干部们几乎每天都要下乡。由于辖区在深山老林之中,面积很大,下乡的人通常一走就是几天,不是开大会,很少能见到全镇的干部。 我这个所谓的宣传干事,是一级基层党委必需的配备;实际上没有正事,就是帮领导起草各种文案和讲话报告。顺便还要负责书写横幅标语之类,拿去小街上悬挂。 书 记是基层老吏,文化不高,但经验丰富。明显看得出来,他并不喜欢我这种城里来的所谓知识分子。但是,他能立马洞穿我这种城里长大的官宦子弟,是他不必得罪 的对象——我既不会是他的权位竞争者,更可能很快调走,甚至未来变身成为他的领导。因此,他对我的工作安排,显得不卑不亢,不像对其他吏员那样,可以经常 呵斥臭骂。 他也懒得派我下乡,知道我下去,不仅于事无补,甚至更是农民的负担。于是就叫我守办公室,或者偶尔说,小关,你先看看这几份文件,结合党报的提法,回头起草一个关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动员报告。 我 通常起身接过,点头,坐下无聊地看报纸写文件,也无须格外地搭讪找话说。某次内急,我冲进乡公所那没有隔栏的公厕,发现书记正一脸愁苦地蹲在那里,白花花 的屁股有些触目惊心。但我不能退出,只能也哗啦一下蹲在边上,喷薄而出。两个大男人屁股几乎挨着屁股,在那儿各自锣鼓喧天地排泄——这情景无论如何都显得 有些尴尬。 书记真是人情练达的人,为了转移视线,打破这种沉闷且臭气熏天的局面,率先关心起我的私生活——小关啊,你谈朋友没有啊? 那时,似乎恋爱这种话题,特别适合在厕所研讨。我憋红了脸嗫嚅说:谈是谈了一个同学,人家在省城,天知道能不能走到一起。 书记在艰难挤出了一截便秘之后,断续而语重心长地劝慰我——个人大事嘛,还是要依靠……组织。晚婚晚育好,计划生育很重要。你别看不起我们这个乡镇,呵呵,其实也还是有些好姑娘的,我看街上小学就有一个,可能适合你…… 我一边道谢,一边赶紧屁滚尿流地起身提裤,落荒而逃。无论如何,和顶头上司如此亲密地裸裎相对,我还是不免尴尬。我甚至担心,我还未婚,他就要动员我结扎。 3. / 乡公所的干部,家都在街上或周边乡里。到了晚上下班之后,院子里只有我和老田住着。也就是说,晚饭只有我和老田自个儿吃。中餐人多,伙食稍有一点油水,晚餐基本就是

作者简介

《1980年代的爱情》这是一段发生在80年代末期的爱情故事。故事主人翁小关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鄂西利川县一个土家族山寨工作,偶遇了自己的中学初恋丽雯,两人再续了一回纠葛虐心的 爱恋。最终,以小关回城作结。时隔多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两人再次邂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后,两人终于无法抑制深藏在内心多年的暗涌。而小关在最终 明白丽雯对自己的深情后,将再也无处安放剩下的余生…… 野夫回望自己的前世,将共和国历史上那段清纯时代的爱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娓娓道来,让人经由暗中泪水透视惨痛的历史之时,明了了作家及一代人心中隐秘的骄傲!


 1980年代的爱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5条)

  •     故事发生的年代比故事本身更让我着迷。80年代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才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可是我对我出生前三四十年的中国的一切我都想要去探究。我没有走过那个时代,我的家人也没有在那个时代有太多刻苦铭心的记忆。但通过各种类型的作品(书、电影、纪录片等),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点样子。那个时代的人,生活在单调的黑白里,却有着最浓烈的情感。而不像现在,生活在霓虹的世界,却连黑白的情感都没有。 作者的文笔也比故事本身更让我喜欢。尤其喜爱“又是一年秋将尽,听风听雨到天明”。简素而有味道。故事本身,一开始颇有娓娓道来的味道,但结局稍显仓促。有种不是一个人写的感觉。更奇怪的是,两种风格还挺和谐,不会觉得狗尾续貂。故事中,一个女人成就了一个男人。在男人失意的时候,一次用最纯真美好的年华,一次用热情的躯体,去唤醒一个男人的雄心。每一次都恰到好处,少一分矫情,多一分沉重。相对于“伟大”我更愿意用“智慧”去形容这个女人。这是一个充满了智慧会让每一个男人着迷的女人。是的,是着迷,超越了爱的迷恋。这也是我认为的关雨波对丽雯的情感,不是爱,是迷恋,因为这是一个太智慧的女性。再加上她的美貌与风情。 之所以不认为是爱,是因为,窃以为,凡是错过的,都不要说爱。又是一年秋将尽,听风听雨到天明。
  •     野夫的文字,大抵因《江上的母亲》而成名。驾驭文字的能力加上时代的苦难所赋予的悲悯情怀,令其作品充满时代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情怀来升华了其魅力。野夫的文字大抵是和血写的吧,读至悲处令人恸哭。有些事不是我们去争取就能得到的,有些事我们宁愿相信其仅存于故事中。无论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还是新世纪,心存爱即爱,与时代无关。诚然时代的巨变带来无可避免的割舍剧痛,个体的悲剧在时代巨变前甚至算不上什么。感谢野夫,用文字温暖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谢谢。
  •     某人买了这本书,还没看。我昨晚眼睛痛写不了论文,就躺在沙发上把这本薄薄的小说看完了。已经不记得上一次读当代小说是什么时候了——研究生时王安忆的《长恨歌》?故事是老套的故事。女主角当然是美丽的。“我”与丽雯在中学阶段的朦胧爱意,于四年离别后,萌发在贫瘠的“家乡”。然而,这份爱恋并未得到善终:为了“我”那远大的冲动(文中用富于八十年代气息的词汇:充满力比多),我离开了家乡,历经沧桑,终于在1990年代与丽雯重逢。在一场缠绵后,两人再次分开,直至丽雯的葬礼。从技法上看,这篇小说的语言并未臻至极高水准,手法也不算完美,甚至出现了视角转换不当。人物的对话,更显得生硬。但它还是不断给我带来对八十年代的回忆。如果把这部小说放在八十年代,那么语言的不纯熟,技法上的生涩就很可以理解了。那时候,除了汪曾祺等老一辈作家,新生代作家几乎就没有一个不是青涩而勇敢得像一头到了新环境的猫。 在今天,这样的小说,若想获得好评,就得有些超乎技艺之上的东西了。 八十年代,与其他所有年代一样,是复杂的,但在很多人眼中,它似乎是简单的。“理想”“青春”,就可以概括很多怀旧八零年代的人的思绪。本书也不例外。丽雯是完美的,爱情是理想的。而所谓的障碍,其实也只能说是心里过不去的那一关罢了。故事进入了九十年代,青春已逝,时代也从“理想”走向金钱与肉欲。于是,有了书中的性爱。爱情没有肉身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当爱情在此简化了情感,而以肉身为唯一表达形式,即不免令人困惑而怅然——“我”在第二次离开丽雯时,再没有第一次离开那么纠结。“我”心目中的八零年代,也如这爱情一般,纯净,而似乎不带丝毫“肮脏的”肉欲。文中屡次提到,丽雯的父亲是一个“民国”的知识分子,只不过受了时代大潮的卷裹而不得不加入到“文革”之中。对“民国”的反复强调,大概与当下对民国的盲目追思有关。 “我”与丽雯说的话其实不多,还不如与丽雯父亲所说的。当然,丽雯父亲大多是在独白。但,八零年代不是民国之子,正如“我”也不是丽雯父亲的儿子——连“半子”都不是。但“我”无疑是在期望自己成为“民国之子”。“我”是无家可归的,说是回到了家乡,遇到了丽雯,但家乡于“我”是完全陌生的。而且,这个家乡,于丽雯也是没有感情的。——是的,“我”,丽雯及丽雯的父亲,都是“有知识”和“教养”的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被埋没于这个“闭塞落后”的乡土中。他们怀着一丝恐惧,那就是会被这乡土同化而成了那个前任教师、现在的乡政府杂役。这恰恰就是“民国之子”们的问题:他们是如此之无力,以至于不愿意也就无能于与土地接近。因此,他们永远只有那一场场幻梦——八零年代的,30年代的,甚至于……那久远得只剩下发黄书卷的古代,或者,远在大洋彼岸的异乡。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起来很快,文字透着一股力量,一股柔情,娓娓道出1980年代的爱情,90后无法理解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却又长情
  •     先是看的电影,大山里的青涩男女,电影刻画的很美好,那段岁月在屏幕那头静静流淌,配上小娟的声音,真是岁月静好,有那个年代独特的烙印。书里虽然很多句子很美,但组在一起过于拼凑和刻意,有纯净的画面被过度修饰的生涩感。
  •     前面的篇章好于后面,出狱之后的日子,变得恶俗和愤世嫉俗起来。而在前半部分,在八十年代的湖光山色里,沉默隐忍而绝望的爱情非常美好,很有张力,让人落泪。
  •     在喜马拉雅听小柯读了几章,对上世纪的青年一直是好奇而颇有好感的,就像「平凡的世界」、「人生」里面的青年一样。能感觉到野夫散文功底之深厚,运用到这本书里也是行云流水一般,云淡风轻,尤其是离开乡下去往省城,然后重见天日那一篇章,真是轻描淡写又饱经苦难啊,然而这只是野夫经历的冰山一角…
  •     土家野夫因熊召政告密而被判六年牢狱之苦,95年出狱后,于03年写下此书。划了一些不错的句子,多多少少流露出一些凄悲。
  •     仿佛看到了那个懵懂无知小心翼翼的自己
  •     不觉得狗血吗。作者美化了自己的经历,有种拼凑之感。男主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吧。
  •     野夫老师的作品都挺喜欢看的
  •     前半段还可以 后面一段情感宣泄个人感觉过于浓重 但是阅读的很顺畅
  •     我是哭了,对这没什么悬念的故事。可能跟bgm有关系
  •     尝有好奇地思忖爱情小说与言情的区别:言情小说通过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剧情的刻画表现单纯的爱恋本身;而爱情小说则是通过爱、往往还是非常平淡的爱情的叙述反应时代的沧桑与生活的苦乐。爱情小说就超越了其顾名思义的爱与故事的边界,跳出了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的藩篱。 作为一段爱情故事本身,《1980年代的爱情》是单薄,甚至有些寡淡的,然而作者野夫却用薄如蝉翼的文本和精妙的叙事语言表现了生命所不能承受的时代之重。每一个时代都是另一个时代的翻版,每一种语言在当下语境中都有着弥新却雷同的意义。年轻一代读这些书也许无法对50年代的热忱、60年代的压抑、70年代的窒息、80年代的激情产生共鸣,然而却依旧能够照见自己心底的渴望,那份被90年代后愈演愈烈的物欲所掩埋的最简单、最纯净的心之向往。
  •     丽雯究竟爱不爱雨波?我觉得不爱。她把雨波推的太远了,爱情应该是想见他想和他坐在一起烤火说话。当然了他们说爱是无私的,但我很自私,我喜欢别人的同时爱自己。“蚕吐丝是无私的吗?-不是,那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想法。“
  •     隐含着作者对于共和国两段不愿直视历史的看法,丽雯父亲的前车之鉴似乎预示着“我”未来的命运。人终究是渺小的个体,只能被历史洪流所裹挟前行。前半段写的更细腻,后半段到结局草草收笔,非常急促。读毕,让我想到了《边城》。
  •     大概是被乡关何处情绪渲染的太过,然后就没有感动过。 80年代的爱情大概就是这样,矜持,小心翼翼,最后不得不错过。
  •     刚死里逃生又被一把推入变幻莫测的新世界,看的过程中并不难过,只因没有经历人生的起伏。本书只是用来纪念的,纪念与反思那些动荡苦难的年代,纪念那些纯真与理想的年代。丽雯的某些话句句戳心锕。再读
  •     堪称可怕……
  •     导读的推荐将野夫与钱钟书的文字驾驭能力所比拟,看之前还怀抱着一点小期待,不过看过几章后实在是大失所望,总觉得文风有种说不出来的蹩脚,使我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消失殆尽。
  •     隐含着对共和国两段不愿面对的历史的看法,又追忆着自70年代萌生的爱情,被历史驱赶着走过了平静中带着湍急的80年代,来到了一切尽失的90年代。简单俗套的爱情故事中,有糅合了不简单的历史。有些像《边城》。
  •     真是个美丽的故事,高贵的爱情。这样的女人一生都不会被忘记的吧。在80年代禁锢克敛的气息里,包裹着的是炽热与诗意。现在,只剩套路了……早没有了认真二字,在游戏人生的飘摇里,可被珍重的已经所剩无几。
  •     爱情故事,关于时代,关于离别时候的情感。2015.4.24
  •     自己可能是农村人,觉得很好。
  •     有那么一丢丢的感动,也仅仅是因为女主的傻和莫名的爱情方式。文笔细腻却略显刻意,十分的情只写出了三分。他辜负了她,就这么回事。
  •     可能对80年代的爱情感触不深吧,对这样胆小懦弱的或许还无法称为爱情的故事实在看来没劲。
  •     故事像在回忆,真假难辨,情节比较简单但也很感人。不论什么年代生人,青年时代的爱情总是纯洁美好真挚的。只不过80年代初的青年仿佛劫后余生,爱的那么小心谨慎、压抑而且顾虑重重,当他们步入中年之后才终于随着国家改革的大潮让自己的真性情奔涌出来。丽雯的爱是无私的努力为对方着想,这样的好女孩实在难得,如果男主在勇敢一点,冲动一点,也许他们的结局会更幸福一些。书中借着回忆这段爱情往事,夹杂了大量对改革开放以前的国事以及人生、理想等问题的思考评论,论点倒是中肯合理的,但这种直白地通过心理描写、人物对话交代作者观点的方式,似乎相比其他大家名著中不着痕迹地暗暗折射再由读者自行体会出来,略逊一筹。不过,在当代流行的一些著作里,本书也算是上乘之作了。
  •     面对爱情和前途选择了前途,说明爱情在他心中并没有多重。得不到承诺的爱情总是让人不敢全力以赴。
  •     在书里野夫谈到爱情,谈到时代,谈到命运,本身乏善可陈的故事一沉浸在他庄重而轻盈的笔调下便显得晶莹剔透。
  •     听说会读到热泪盈眶,文风优美又不失情节停不下来的至深夜读完,然而并没有流泪。只是觉得结局又是悲剧,想起了《穆斯林的葬礼》中的韩新月,然而相比后者太缺乏厚重。反观并没有留下深刻戳心的感觉。还是我并不能感动那个年代里只为了成全的爱情了?
  •     似乎也夹着潮润的雨声 故事很普通 但觉得那个时代的南方很美 喜欢也是要沉在雨水里的那种
  •     也就是了了小时候对故事结局的一个念想吧。结尾真是让人脸红啊喂!
  •     真难看
  •     不管是八十年代还是现在,现实永远是不能够逾越的鸿沟,让人一次次的错过。这个年代好的地方就是,爱可以说出口,同时也不再是一封信一辆马车,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年代,物质泛滥、肉欲横生让这个世界“困苦不堪”,无法让人专注于一个人一件事情,选择太多却也让我们无从选择。其实,这个世界依然不能包容木秀于林,反而更甚,连谷歌专门为中国创造的英文单词都在讽刺,称中国的ship是中国独有的,称为“Guanxi”,称中国的公务员为“gambler”(赌博的人),愤世嫉俗、不卑不亢,最后都会被社会同化,变成“老油条”,当你在愤慨旁人可以靠“油”直上,你的内心难道没有一丝丝羡慕甚至想要去模仿吗?这会使你慢慢接受这个社会。(这后面几句就开始乱说了…脱离了书本…其实…都在乱说…)
  •     一个人的悲剧在大时代的变革里是微不足道的
  •     “50年代的单纯,60年代的压抑,70年代的扭曲,80年代的觉醒和挣扎,90年代的颓废”每一个年代的爱情都有各自的历史痕迹,我们这个年代又该是哪个名词? 文字还是稚嫩些,显得矫情造作。
  •     故事其实没有什么亮点,文笔奇特,看着还是有初恋的感觉,不过太纠结于过去,第二次相遇感觉恶心。
  •     2015年 读过最好的小说。 为什么呢?因为好读,不造作。 可又埋了极深的情感 在其中。 如同学校凋落的樱花 一样令我惋惜。
  •     很纠结~很虐心~明明爱~就是不能在一起~
  •     前半截还行,后面转的也太突然,画风完全不对了。狗血撒一地。
  •     前半篇在乡村那一段读来还比较清新,然而后半篇糟糕,"我"是怎么入狱的没有交代(可能是我看不懂),然后出狱后又遇到了初恋,友情一炮后分开,后来初恋得了癌症去世,后悔莫及,实在套路。作者文风还比较合胃口,给四星
  •     湘西风景纪录片,五分给湘西
  •     野夫的文笔没得说,能够很好地契合较为单调的剧情,相比之下更喜欢他的《乡关何处》。这部小说以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之爱为主线,但有的剧情显得比较单薄和突兀,靠着细腻的描写还是能感受到人物情感的波动。
  •     “正因当下的不可思议,才觉得这样的爱情太过虚幻。”爱情故事还是诗人写的最美
  •     诶……我觉得挺好看的诶……我太喜欢乡土风了怎么办……
  •     时代背景下的放弃与妥协,一方不想成为另一方的累赘。这又是何苦,苦了彼此,苦了一生。
  •     改变阅读习惯之后 很多书都能看下去了 这本也是 开篇场景就性感 这种嘻嘻哈哈的自恋 可爱
  •     世上大多数的爱,都是为了抓住,以至于我们都忘了,还有这样的爱,不为抵达,处处都是为了成全…
  •     那个年代的爱情,充满禁锢,却饱有那个年代的清纯。即使后来再次相遇,那份感情已经变味
  •     虽谈不上十分出彩 但依旧在故事结尾时打动了我 突然发现这本书里所讲的爱情不是去获取或者紧紧抓住 而是将爱的人推出去 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爱情 这是一种很多人都做不到的爱情
  •     真的觉得很感人,多羡慕那个单纯的年代。 给差评的是为啥呀
  •     人与人的缘分 都是有限量的啊
  •     张嘉佳,大冰之流的鼻祖。只是故事变长长,语言加妙。对这样的讲故事方式始终欣赏不来。序中说《围城》抠了语言三流,这本大概连钱钟书先生《围城》尾灯都看不到,后跋又以沈从文先生讲故事自比,雄心壮志是好的。1980年代的爱情,跟80年代其实也扯不上什么关系。主角光环护体,作到人见人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