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15
ISBN:9787508636023
作者:[英]奥利弗·萨克斯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闻名全球的畅销书作家。
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现任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从1973年起,他就开始以亲身的医患经历,写作了一系列的“医疗轶事”。萨克斯将患者案例文学化,将虚构与真实融为一体,饱含同情,着力描写患者的各种身心体验,给读者打开一道通往奇异世界之门。
奥利弗•萨克斯系列作品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错把妻子当帽子》
《钨舅舅》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
《睡人》

书籍目录

目  录
引言
1
无声的人群:邦纳综合征
2
囚犯的电影院:感觉剥夺
3
一丝红酒:嗅幻觉
4
听幻觉
5
帕金森病的错觉
6
改变的状态
7
图案:偏头痛患者的幻视
8
“神圣的”疾病
9
一分为二:偏盲症的幻觉
10
谵妄
11
睡与醒之间
12
嗜睡与噩梦
13
心乱神迷
14
分身有术:幻觉出另一个自己
15
幻肢、重影和虚影人
致谢

作者简介

我们的头脑捉弄我们的次数远远要超过你所想象的。
年老的女人静静地在病床上等待着从外地来拜访她的绅士。她催促她的亲戚离开,因为女人知道他们不可能看见他,她想要他单独的陪伴。一个男人经过面包店会听到屋里传出的歌声,便觉得非常孤独。他认为这首歌是每次他经过这里专门为他而放的。
人人都会有幻觉:沉睡者、偏头痛患者、瘾君子及老年人……
在本书中,萨克斯医生带着他的优雅、好奇与同情,将一个个他的病人以及他自己心神变幻的经历编织在一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色彩斑斓、充满奇幻的心智世界。


 幻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说到幻觉,完全没有经历过它的人和每天都在经历它的人都是少数。我相信,大多数人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都会和幻觉不期而遇。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发了高烧,虽然毫无睡意,但我还是闭着眼睛躺在床上等待进入梦乡。正烧得七荤八素的时候,忽然感到无垠的宇宙在我的眼皮下逐渐展现、扩张,而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太空中,在太阳系各大行星之间的虚空中逡巡漫步,耳中似乎也传来了宇宙深处低沉厚重、毫不停歇的响动。这段记忆一直没有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尽管近二十个年头一晃而过,如今的我仍然可以唤回这个难以置信的情境。此类个体经验在萨克斯医生的《幻觉》中俯拾皆是。他在书中告诉我们,幻觉并不是一种超自然现象,而是有迹可循、可以研究并且值得研究的。而如果进一步深入调查就能够发现,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论身处哪一个社会,幻觉现象总是能够作为拥有某种共性的文化符号出现:使圣女贞德拯救法国的神圣召唤也许是幻听所致;莫泊桑在晚年产生的强烈幻觉是他写下《奥尔拉》的动力;甚至“鬼压床”这种现象也可以在许多民族的民间传说中找到类似的痕迹……话说回来,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时代已经随着赛先生的到来而远去,但人们对于超出自己认识范围的事物,仍是抱有一种畏惧和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于无法解释的幻觉现象,能够像萨克斯医生一般静下心来搞研究的不多,大多数人则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乃至让别有用心、借题发挥之辈钻了空子。若非如此,打着科学旗号贩卖伪科学私货的骗子手何以在科学发达的当代屡见不鲜?前两天一款叫“ghost finder”的app突然流行了起来,据称它可以让人们在房间、办公室乃至通勤的地铁上,用手机作为“感应器”来寻找身边的鬼魂。虽然大多数人对此可能不过是一笑而置之,却也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心理的一种反照。因此,整个社会缺少的并不是对此类事物的好奇心,而是一种坦然面对、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幻觉》不仅是一部围绕幻觉现象的专著,也是一段医学社会史的精彩记录。奥利弗•萨克斯医生虽已年逾耄耋,然而他在TED以及SciFri(一个知名的科普Podcast)上用牛津音侃侃而谈的姿态,更像一个风度翩翩、思维缜密而措辞严谨的青年学者。萨克斯的经历和大部分医生相比,可谓相当具有传奇色彩——他曾主动地闯入幻觉的世界一探究竟,并为此付出过不小的代价。作为那个迷惘年代的青年人,他也与同龄人一样受到过迷幻药的诱惑;然而得益于他的深厚教育背景,这种诱惑却并没有使他堕落成一个不可救药的瘾君子,反倒成为了他研究幻觉现象的一个重要契机,而后更使得他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名专家。这种为了医学研究而略显疯狂的举动,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用自己的身体做心脏导管实验的沃纳•福斯曼(Werner Forßmann)医生。我想,正是这种将单纯的好奇心转化为科学研究的严谨与执着,才是人类医学不断前进的动力吧。(搬运自百道网中国好书榜·新知类,略有改动)
  •     专注于心理学著作的外行人,如我,多半是出于好奇。他们或许曾苦恼于某一时段自己异于常人的思想与感受:他们曾试图找人倾诉,却又害怕被扣上精神病或者精神分裂的帽子;或许他们仅仅是因为好奇:在幻觉里究竟能够看到什么,幻觉为什么可以放肆到没有人可以控制得了他们。他们奇怪于幻想与幻觉间的区别,不知当幻觉侵袭时自己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曾经有女孩亲眼目睹一场死亡。两个同校大学生因吸毒导致幻觉,从教学楼顶坠落身亡,就在离她不过200米的地方。她说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她总是一遍遍地梦见那个他们从高空坠落以及接触地面的瞬间,梦见满地的鲜血;每当她路过那个地方,总觉得路面上还残留着不论下多少场大雨都冲洗不掉的斑斑血迹。她说,那段时间她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出现了幻觉,还是一切都只是惊吓过后控制不住的幻想。她试图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告诉别人,却又前所未有地惧怕被别人知道。而事实上,即使未曾有过幻觉,绝大多数人总是有过幻想的。在幻想中人们习惯于把并不太如愿的现实通过反复强调、做梦等方式想象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从身边低着头擦身而过的人其实是因为太过喜欢自己而不好意思抬头;街头身着破旧的乞讨者其实拥有着一座绝大多数人都买不起的豪宅;桌上濒临枯死的植物在明天清晨会重新开出漂亮的花朵等等。而作者奥利弗·萨克斯,在本书开篇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幻想与幻觉之间的区别:人们不愿意在自己的想象中发现惊喜或新奇的东西,但是幻觉会充满惊奇,他们比想象更细致入微,迫使人去探究。 言已至此,不甘心的人便忍不住会去追问:那究竟什么才叫幻觉?幻觉和精神病之间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约等号拉平至等号?当我们出现幻觉时身体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为什么会有人不惜倾家荡产沉迷于药物或毒品所营造出来的幻觉世界?我们在幻觉里究竟能够看到些什么?我们之前所经历的那些所谓幻想是不是有一部分也可以被称作是幻觉?即便明知“好奇心害死猫”的训导,很多人还是会如此这般,希望有机会能够一窥那个自己所看不到的别人的斑斓世界。 而由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现任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的奥利佛·萨克斯所撰写的这本《幻觉》,绝不仅仅是一本满足上述人群好奇心的知识启蒙之作,虽然其中的确包含部分医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医学术语;它也绝不仅仅是一本题材离经叛道的天马行空之作:虽然它的确有为数不少的幻觉现象展示,但这些展示均引自作者行医期间接触过的病例以及作者自己的亲身幻觉经历等。 作者奥利弗·萨克斯,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不仅仅是一名杰出的精神病学专家,更是一名闻名全球的畅销书作家。《幻觉》是他从1973年起开始撰写的一系列“医疗轶事”中的一本。他将自己所接触的患者案例文学化,以细腻的笔触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身心体验详细地娓娓道来。既解释了人类大脑活动中复杂奇怪的现象学原理,同时也为读者展示了幻觉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本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幻觉》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优雅的医学类书籍。它详细地拆分了“幻觉病”的种类,耐心地带领着读者去认识那些被患有各种各样的“幻觉病”所困扰的普通人或者那些与“幻觉病”为伍的艺术家;它给读者精心准备好一张位于患者对面的藤椅,并且为读者巧妙地抛砖引玉出一段段让人震惊不已的故事;它为读者将这些故事小心收藏,并且为之附上详尽的分析注释以加深读者对故事的认识和理解。 时至今日,虽然核磁共振成像映射技术已经可以将幻觉的产生精确定位到大脑的某个部位,也可以轻松地解答出幻觉与普通知觉的异同,但《幻觉》一书却不囿于此。作者奥利弗·萨克斯从独特的视角出发,为这种超自然的“存在”从生物学方面提供了一条条“证据”,将这种医学上的病症点睛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让读者忍不住想要一窥那个名为幻觉的未知世界。
  •         一本内容像封皮一样敦实的书。       刚看完这本书不久,适逢《催眠大师》上映。竟发觉这个很容易被贴上怪力乱神标签的影片,一些基本原理其实都可以在《幻觉》中找到依据的。    “鉴于创伤性回忆的独特性,心理疗法的关键是把它带回到完整的意识的本土融入自传体式记忆进行重塑。”读起来可能比较绕口,带入到影片中就是,徐峥扮演的角色将创伤性记忆封印,但是还存在对事件东鳞西爪的“特殊闪回式回忆”;莫文蔚在整部剧中的努力就是唤醒他这部分尘封记忆,重新纳入意识领域完成治疗。    至于为何治疗要通过催眠这一手法实现,本书作者以一个叫安娜的患者说明:正常的安娜不能记住幻觉,被催眠的她却可以记住全部——和影片中的情况一样。    在第十三章,“心乱神迷”这个章节,萨克斯提到了暴力、死亡与罪恶引发的丧亲幻觉(包括但不限于逝者鬼魂)。暴力冲突、自然灾害、战争、抢劫、虐待、拷问或遗弃酿成的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在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尤为突出。不由想起,张东健扮演的上等兵在《海岸线》的结尾将刺刀直至街上的围观群众,金基德虽然用冷酷的全景呈现了这一幕,但那一刻,主角的脑内很可能出现了将围观者替换为敌人的幻觉。   所以,一些度量人心的悬疑、推理类电影,建议配合本书观看,风味更佳~甚至有点羡慕萨克斯爷爷的这个职业,病例是最富想象的素材集锦:       一位女士受外甥女提醒,加拿大已经由夏入秋,幻觉中的银叶子立刻变成了红褐色——偏盲症;    可以嗅到春雷的味道——癫痫病人的联觉;   《洛丽塔》作者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早年数学天赋异常,他在扁桃腺炎时巨大的数字在脑海膨胀,直至无穷——算术谵妄。    一个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不久的学生,形容自己接受了致幻药物试验后的奇妙感觉:医生的脸上爬满了虱子,眼镜有高压锅那么大,眼睛是两条巨大的鱼。脚凳在角落里抖抖停停缩成了一只蘑菇,站稳以后一跃跳上了天花板。电梯操作员的脸上长起了毛,变成了一只殷勤的大猩猩。    ······时间膨胀,电梯以百年一层的速度下降······每5个世纪左右,护士量一次我的血压······降B调的乐曲突然有了青草的味道,强硬了命令忽然有了嚼头(有点像小牛肉);    另一个人则在实验内透过尿液看到了旧电影或录像回放;    俱乐部里挤满了只有在卡洛的蚀刻版画和戈雅的凹铜板腐蚀版画上才能看到的离奇人物······    有人已经当我是爪哇人或印度教的神了:我的前额突出,鼻子如同象鼻一样在胸前蜷起,双耳垂肩,为了渲染令人敬畏的气氛,我变成了靛蓝色,像湿婆一样蓝色的神。 ——药物致幻;   器官和无生命的物体会说话;只要路过法式面包店,就会听到“云雀 可爱的云雀” ——听幻觉;    我是上帝 我在天堂 一切都挺好的——癫痫导致的狂喜性幻觉。      难怪萨克斯会说,一些幻觉让患者更有感性、创意、更风雅。并推想出贞德的神启也可能是出于类似的幻觉机制,以及“根据诗人们叙述,从荷马到耶茨,从声音幻觉中获得启发。”    “幻觉,超越了一切现实的经历,带来兴奋、迷惑、恐怖或灵感,为我们创造了或神圣、或恐怖、创意十足又充满戏谑的传说与神话,而这些是任何一个人或一种文化都不能彻底摆脱的。”    “我们必须超越、转换和逃避,我们要求深意、理解和解释,我们要看见色彩纷呈的生活。”    “原始的、动物性的对“其他人”的感知在对危险的察觉中不断进化,它赋予了人类感受玄妙之物、乃至超越常识的能力,成为宗教热情和信念的生物学基础。”    既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双重人格》瞪一系列作品都和癫痫幻觉有着隐约联系,那么,夏加尔的画、电影《一条安达鲁狗》,是否也可以由想象力的褒扬扩展到幻觉领域?    其实,用幻觉代替神力来诠释,是需要十足勇气的。这相当于劝诫体验者自动放弃“被神选中”的错觉;又或者,每个幻觉享有者都是“鸟人”,割除患病区域,就阻止了他们与“上帝”的交流,那么医生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只是一瞬间的疑问,不敢再在这个道路上深究······回到书本身,奥利佛·萨克斯本人首先是脑神经学家,然后才是以余力与兴趣摹写“临床逸事”的小说家。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类书的最大是不同是,这里不仅有鲜活的事例援引与恣肆的病人呓语,更有严谨的医学分析与学理支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非类“巫术”和神秘现象集。       长长的嗅束贯穿颅底,很容易折断,造成嗅觉丧失(敢情嗅觉就是靠这些长长的柱状体?支撑的啊);    自我从身体分离的体验是由于对身体和前庭信息整合的失败所致,癫痫、偏头痛、皮质层的电流刺激、服药、自我催眠、大脑缺血、心脏停搏、心律不齐、失血过多或休克时、分娩时都可引发出体经验(论分身术炼成);    人们能听到自右脑内部产生的声音,但左脑把它感知为来自神灵的外部信息(所谓神启无非是来自我们右半球的碎碎念);    音乐的幻觉可以源自中风、肿瘤、动脉瘤、传染病、发展性神经组织退化、中毒或新陈代谢紊乱、颞叶癫痫(哆来咪发,耳朵里的缪斯哟~~);    大脑左半球引发词汇幻觉,包括字母、数字、五线谱、人造单词;    冥想、灵修、疯狂的鼓乐和舞蹈,有助于进入和催眠相似的出神状态(某某功走火入魔之科学依据);    大脑右侧受损,影响与身体识别有关的右枕叶,引发幻肢、重影等幻觉;    右侧颞叶皮层通常参与面孔识别,它的异常兴奋可能产生脸部幻觉。相对应的左脑梭状回视觉字形区负责阅读,非正常的刺激可能产生对读物或乐谱的幻觉······       作者也有过癫狂岁月,以自己做实验以身试药的记录,更增加了魅惑性与可信度。    作者本人曾在吸食大麻后宣布“我要见到靛蓝色,现在就要!”(上帝说“ 要有光”,何其相似!),并如愿以偿——所有见过的颜色与之相比都黯淡无华;看到自己的手越来越大,穿过浩瀚宇宙到达无数光年,似乎成了上帝之手。所幸他仍保有理智,承认这次经历“是神经学和神学的混合产物”。    而在他在幻觉中看到汽车上乘客的头像特大号鸡蛋一样光滑白净,忽闪着像昆虫一样超大的眼睛时,发现最有效的自控方法是用客观的细节描述幻觉,那样才能从“一个无助的、内心发狂的受害者变成一个旁观者 ,甚至一名探险家。于是他随身携带纸笔,用描述和写作排解恐慌。最后终于走出了对药物的沉沦: “写作的快乐是真实的,比安非他命肤浅的狂热更充实、持久。”    在理智与幻觉的对抗中颉颃,仅凭强大的心智或许不能有十足胜算,这也算是对沉迷幻境众人的警世钟了。       然后读这本书一个很意外的感觉是“慈悲”。既然说的是临床轶事,很容易隔岸看花,陷于将不幸当作表演工具。但萨克斯在惊世骇俗、曲折离奇与人文关怀间取得平衡。很多幻觉的高发人群是部分听觉视觉功能丧失的老年人及病患弱势群体,幸运的是,我们在一个脑神经医生泛着冷光的镜片之下,字里行间可以嗅到“不忍”二字:       对八十岁老妇的幻觉,他的措辞是“羞于见人”,因为它“只在夜深人静她一个人坐着的时候才出现。”    独自听广播的老人,感觉客厅挤满了观众,这“已经是他乐在其中的一种社交生活”。    某位病人在白内障手术前获得了“音乐之眼”,能把博物馆的解说词看成了音符。萨克斯的解释是:大脑拒绝接受视觉缺失这个事实,所以用乐谱弥补损失。    他这样记述一个脑炎患者的幻觉反应:“快看那些可爱的龙,就是他牧场里的独角兽。”她的手在空中追随着它们无形的身影。“在这儿,接住”,她边说便把鬼影放进我的手心——孩童一样的不设防与单纯自然在我们眼前绽放,几乎让我忘了这是一个病例记录。    而一个叫格蒂·C的老妇人能老练地迎合并控制幻觉,她用愉悦而且可控的“梦境”填补了空白的社交生活,里面有令她倾心的帅小伙,并使它们在每晚8点以后出现——相当于每晚上映的电影。她对作者吐露心声:“你一定不会阻止一个对我这样失意的老女人有帮助的幻觉的”,看来萨克斯也默认了这一状况——豢养了哈尔的“女巫”,也是值得同情的不是么。    所谓“谈笑有鸿儒”,高度决定视野,作者所处位置使得他的观察对象中可以有一些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乏学术界权威。他们的幻觉描述,充满了职业特色与严谨的自省意味,读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下面是历史学家赛尔达的幻觉描述:    简直是一场演出,幕布升起。演员们舞到台前,但是没有人。我看见黑色的希伯来文穿着白色的芭蕾舞裙·····字母的上半部分像隔壁一样轻摆,下半部分活泼跳跃,配合得优雅和谐,从右到左依次上台。    这是一场镶嵌了学术妄想的嘉年华,宿儒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因幻觉的介入而立体、甚至可亲可爱起来。   最后,摘录一些萨克斯凭借海量研究做出的迷人结论:       我们不是通过眼睛在看,而是通过大脑;    大脑不能区分幻影和现实;    幻觉对那些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无计可施;    一些感觉形成了我们的身体自我和自我意识,在这些感觉身上“做手脚”,我们貌似牢不可破的对身体和自我的确信感会在瞬间瓦解。    ······      想起《睡人》中译版的介绍:“它不是幻想小说,也不是恐怖电影。这是发生在20个“睡人”身上的真实故事。”尽管如此说,它仍旧被改编为高分电影《无语问苍天》。或许正是因为他不是为来日改编成电影量身定做,却因多义与丰盈的质地更受欢迎吧。       PS,牛津修行、哥伦比亚任教的萨克斯充分挖掘了两座顶尖大学得天独厚的资料优势,在趣味横生的案例与深入浅入的结论间,旁征博引,插入许多其他书籍与影响参考。阿瞒现在这里摘录出书单,以飨感兴趣的读者(作者本人作品除外):   科林·麦金《心灵视线》   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   查尔斯·邦纳《对灵魂(精神)能力的分析》   杜威·德拉埃斯马《精神骚乱》   维吉尼亚·汉密尔·阿黛尔《甜瓜上的蚂蚁》   佐拜克《感觉剥夺:十五年的研究》   迈克尔·舍默《有信仰的大脑》   欧根·布鲁勒《早发性痴呆或精神分裂症群》、   约翰·沃特金斯《幻听》   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论失语症》   丹尼尔《缪斯、疯子和先知:幻听和正常的界限》   伊凡·拉乌达尔、菲利普·托马斯《理智的声音,疯狂的声音》   朱迪斯·威斯曼《两种思想,听到声音的诗人》   乔·辛普森《触及巅峰》   朱利安·杰恩斯 《双重心理崩溃时的意识起源》   詹姆斯·帕金森《震颤麻痹论文》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   华兹华斯《不朽颂》   艾伯特·霍夫曼《众神的植物》   德·昆西《一个鸦片吸食者的忏悔录》   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杰伊·史蒂文斯《躁动的天堂:LSD和美国梦》   大卫·艾宾《药物体验:瘾君子、作家、科学家和其他人的自述》   雅克·约瑟夫·莫罗 《大麻和精神疾病》   赫胥黎《众妙之门》《天堂与地狱》   班尼·香农《心灵的对砣》   克吕弗《幻觉的机制》   爱德华·利文《头晕、伴有呕吐的头疼和一些相关的失调:献给病理学的神经风暴》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S·A·金尼尔·威尔逊《神经病学》   克劳斯·波多尔、德里克·罗宾森《偏头痛艺术》   威廉·高尔斯《癫痫的边缘之地》   威廉·高尔斯 《癫痫症及其他慢性惊厥性疾病》   电影《平步青云》(又名《天堂的阶梯》)   彭菲尔德与赫伯特·贾斯珀《癫痫和人类大脑的功能解剖》   陀思妥耶夫斯基好友,索菲亚·科瓦莱夫斯基《童年回忆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双重人格》   马克·萨尔兹曼《醒着躺在床上》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 算术谵妄《说吧,记忆》   阿勒西娅·海特《鸦片和浪漫的想象》   皮拉内西《虚幻的囚笼》版画   埃米尔·克里佩林《临床精神病学演讲》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梅尔基奥博士》   停药或戒酒 伊芙林·沃《吉尔伯特·平福尔德的折磨》   弗朗西斯·高尔顿 《对人类能力的探求》   埃德蒙·威尔逊《纽约北部回忆录》   安德烈亚斯·马夫罗马蒂斯《睡前阶段:清醒和睡眠之间的特殊意识状态》   阿勒西娅·海特《鸦片和浪漫的想象》   伊娃·布兰《想象的世界:概述和真实》   迈尔斯《心灵及其不死》   埃德蒙·格尼《生命之灵》   比尔·海斯《睡魔》   罗伯特·麦克尼什《睡眠的哲学》   欧内斯特·琼斯《噩梦论》   谢莉·阿德勒《睡眠性麻痹:夜晚的梦魇、反安慰剂与身心相连》   H·G·威尔斯《飞蛾》   狄更斯《圣诞颂歌》   马丁·吉尔伯特《孩子们》   威廉·詹姆斯《威廉·詹姆斯对超常心理状态的论述》   阿道司·赫胥黎《卢丹魔鬼》   欧文·戴维斯《噩梦、睡眠麻痹和对巫术的控告》   劳里·温·卡尔森《塞勒姆的热病》   约翰·格兰特·富勒《圣·安东尼之火燃烧的日子》   弗洛伊德、布鲁尔合著《癔病研究》   西莉亚·格林《出体经验》   雷蒙德·穆迪《死后的生命》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仆人的儿子》(自窥症)   埃德加·爱伦·坡 《威廉·威尔逊》   居伊·德·莫泊桑《奥尔拉》   威尔·米切尔《乔治·德德罗案件》《神经损伤》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   威廉·詹姆斯《失去肢体的意识》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   韦德·戴维斯《归于沉寂:大战、马洛里和埃弗勒斯峰(珠穆朗玛峰)的征服》   拉玛钱德朗《脑中的幽灵》   威廉·米切尔《反射性麻痹》   作者《单脚站立》   简·德克·布洛姆《幻觉字典》《幻觉:研究与实践》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这本2014年的书,知识性丰富了很多,相对于《睡人》的病例集,《错把妻子当帽子》的趣味性和《钨舅舅》的自传体来说。更偏好这类能涨知识的详实作品。睡醒之间等篇章,部分解答了我心中关于降神,出窍之类(瑞裔老太太那本《生命之轮》中提到入灵异团体的经历,守护灵之类一度留下的)的困惑。在看了神经科学家不失感性的表述后有了一定的认知。有机会会买一本收藏着翻翻的。
  •     看看
  •     萨克斯越老越不像神经病学学者,越像心理医生。
  •     幻觉好神奇 希望自己也可以有机会体验一下哈哈
  •     不是我口味
  •     字超级大,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     读完此书后,以前看不懂的心理学电影瞬间豁然开朗
  •     凡是你认为科学不能解释的神秘现象,要么是魔术,要么是你的幻觉。萨克斯的这本书讲述了大量的幻觉“病人”的亲身体验,其中最精彩一章是“改变的状态”,作者精彩地描述了自己服用致幻剂后的种种幻觉体验,令人神往。本书的一个缺点是许多病例远离生活,各种幻觉的体验大同小异,读多了就没意思了。
  •     材料很多,观察描述详细,到了啰嗦的地步。提到不少闻所未闻的神经疾病。分析没什么特别之处。我忍不住瞎想,是不是中国人平时缺少想象力,病了也缺少丰富的幻觉。不过书里明确说了,幻觉和想象完全不同。
  •     这本有Kindle版哟!萨克斯爷爷的书一如既往地好~翻译也不错~【他有时候吃着饭就陷入昏睡,刀叉从指间滑落,也有可能话说到一半或者刚在电影院落座就不知不觉入睡←就是波特卡斯.D.艾斯的症状嘛!
  •     全面提供了各种情况下出现的幻觉的实例,包括视听嗅的幻觉、帕金森、大麻、梦魇、睡与醒之间、分身幻影、偏头痛、邦纳综合症,还提到了穆迪的Life After Life,了解了别人眼中幻觉的样子和感受,很有意思。很多人看到相同的几何变化、蜘蛛、小矮人、东方图案,表现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生理共性。尽管书里用神经细胞学作为解释的基础,就像《癌症-众病之王》一样,用西医方法分析并追踪到相应细胞,本书具体到开颅动到大脑哪个部分幻觉就加强。但经历过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把这真实的幻觉感受最终归因于宗教和超自然的范畴,我也同样更乐意于相信由神秘力造就,正是大脑受到不同刺激产生不规则运行或变得更加敏感,才能看到那些切实的幻觉景象。
  •     没有过幻觉的人生好像很无聊啊
  •     如何科学的解释撞鬼、鬼压床、鬼打墙、阴阳眼等现象。
  •     颇长见识,原来有那么多可能产生幻觉的情形,好神奇。很好奇那些药物的作用。
  •     幻觉不是问题,精神病也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些出现在主体身上的现象哪怕被科学地分析仍然无法遮蔽整体的主体问题,对于任何此类的著作,都可以做如此的评述。
  •     才知道以前听到过人说自己脑袋中有人在说话,这就是一种病。另外不知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的患者应该是有这种案例了,忘了。
  •     推翻了儿时读濒死体验时已建立起的世界观,富于朋克精神的萨克斯老爷子通过本书的案例表述一切灵异现象都只是幻觉…持怀疑态度,另外妥叔的案例更让我坚信精神失常即体现之一为所谓幻觉极可能是三维时空的我们得以接入神圣多维宇宙精神的途径
  •     好吧我被完全地科普了一回,所有的神灵鬼怪,各种类型的知觉,原来都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欺骗。
  •     恩……在3和4之间犹豫了下。觉得有趣的是除了精分外,幻觉们都还挺……美好的……但和阿玛一致同意想看到点更深入的东西。
  •     大概是想留着做病历,作者记录了许多种精神疾病和幻觉。但解释不强,
  •     大麻、安非他明、仙人球花、牵牛花种子…作者嗑了好多药呀
  •     作者年轻时嗑药然后发现写作比嗑药更爽就停止了(。)这真是令人羡慕嫉妒恨……另外《错把妻子当帽子》里面那位嗑药导致嗅觉异常的“朋友”果然就是作者本人啊www
  •     当成微型故事集来看,快速翻过。想起了小时候爱做的一个游戏,用来训练注意力,跟P266的睡前游戏如出一辙:闭上眼睛,一团漆黑,然后是点点光斑。接着将这些光点调动起来,使劲让其构成某样物体的轮廓。但总是不能如愿,创造出来的线条总是殊无定形,瞬息万变。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又试了一次,想像一匹马,结果看见了一把椅子,跟《梵高的卧室》里那把床头椅一样。另外毫不奇怪地,幻觉在文学上几乎被无所不用其极,书里也出现了好几个惊喜的作家名字。如果科技提前发展,布勒东、阿拉贡、德思诺斯那拨人想必早就争先恐后地去注射LSD了。
  •     对于通篇幻觉的描述没什么感觉,总隐约想起弗洛伊德那本《梦的解析》。可能相关专业还适合些。
  •     这本书真不是一般的牛逼 推荐!
  •     窥探那些你所未知的斑斓世界
  •     有点乱。案例有意思。人体有太多未知。
  •     更喜欢火星上的人类学家和错把妻子当帽子两本一些。这本不是不好,只是案例有似曾相识感,自传的部分略大。
  •     罗辑思维赠书,真是福利
  •     我奏是喜欢这位医生的书……偏头痛那一章!我不是一个人!
  •     新颖、全面、真实的病例和体验!
  •     迷幻药,鬼压身,谵妄,灵魂出体。 这本书太赞。 更赞的是这些作者基本都有亲身经历。。。你还活着真是奇迹啊作者。。。
  •     是当年做逻辑思维会员时的赠书。觉得看了后,和自己没啥关系。也不是心理工作者,也不是患者。除了多点同理心,感觉没有找到读这本书的意义。
  •     对有些幻觉的描述……真是奇异诡谲。用镜箱来观摩幻肢的设计太太精妙了!话说,要是基督徒看这个应该会来火得紧吧。贞德有颞叶癫痫和bipolar什么的……
  •     我想看的大部分书,都被中信出版社给引进过来了。这是最新的一本,奥利弗·萨克斯,值得信赖。
  •     里面提到帕金森患者会产生幻觉,想到了姥姥。那时不理解她变了忘了,但她最后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什么样的世界
  •     只不过描述了幻觉的现象,没有解释
  •     fantastic
  •     全面的提供了各种幻觉的实例,科普性很强。
  •     幻觉现象学文献集,搜集了大量病患及个人的亲身体验及这些幻觉所带来的影响,诚如作者所言"幻觉的力量只能以第一人称加以感受"。
  •     癫痫与宗教体验的关系
  •     缺少我最关心的机制问题,大部分是案例
  •     真难读。
  •     当当限时免。《错把妻子当帽子》的作者,写得一如既往有意思,但这本的医学分析较少~~最后一章关于断肢幻觉,可作素材,整章截屏保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