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与中国金融政策

出版社:巴曙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03出版)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64215057
作者:巴曙松
页数:32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亟待建立 (一)人口因素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通过高储蓄率保证了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从而促使中国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的成功,但是这一增长动力在2004年之后开始弱化。诸多证据证明,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中国经济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同时,人口红利窗口预计也将在2013年前后关闭,而库兹涅茨拐点也可能来临,三大拐点的到来将改变中国经济的禀赋优势,从而为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的内需拉动型增长模式的转换提供了条件。 1.刘易斯拐点将拉动农村消费 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为中国经济带来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工资水平提升缓慢,而企业利润则出现大幅上升,财富分配倾向于资本,劳动报酬低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消费意愿,导致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长期面临内需不足的困扰。 诸多证据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可能已经于2004年前后结束。虽然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还存在诸多分歧,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短缺和工资上涨已经成为长期趋势。对比日本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在2004年前后已经经历了失业率的大幅下降,职位空缺率与求职人数比例也首次突破100%,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日趋下降,在2004年以后,每年城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5%,大幅低于2000年以前,而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则呈现加速上升态势,年均增速高达15%到20%。在省级数据上,劳动力的输出大省如四川和河南,其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2004年之后获得系统性提升,平均增速高达17%以上,远超过2004年以前不到9%的平均水平。 刘易斯拐点的越过,将从两个方面给中国经济扩大内需、促进转型带来机会。 一是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将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边际消费倾向高,农村居民收入提升所能带来的消费增长将快于城镇居民。同时,中国农村居民占比高达66%左右,但是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占比仅为30%左右,农村消费兴起仍有广阔空间。据统计,中国城镇耐用消费品兴起始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 000元之时,目前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也已达到这一标准,未来以耐用消费品消费所带来的消费革命和消费升级可以期待。 二是越过刘易斯拐点将逐步改变中国经济的要素禀赋。目前中国制造业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必将导致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日渐丧失,这将倒逼中国出口部门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在目前情况下,由于中国东西部区域差异较大,区域转移的成本低于产业升级,因此已经有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开始将眼光关注于国内市场,以内需替代外需的趋势可能正在形成。 2.人口因素转换带来消费兴起机会 根据207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以及联合国数据显示,中国人口高自然增长率、高存量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人口增速持续低于预期,老龄化程度持续高于预期,老龄化速度加快与后续劳动力不足并存。人口结构的这一重大改变将对中国经济的后续增长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内容概要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招商银行和包商银行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巴曙松研究员还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金融结构变化 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新趋势/3 国际经济结构外部不平衡:渐近修复,阶段反复/12 后危机时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市场与政策因素/30 后危机时期亚洲金融发展的新环境/36 量化宽松环境下的国际金融市场结构变化/39 美元大幅波动: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结构变化的标志/48 《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与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58 美国后危机时期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内容及评析/65 从繁复向简单回归: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展望/72 第二编  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及政策应对 从次贷危机到主权债务危机:国际经济“二次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宏观政策应对/83 在国际经济再平衡进程中立足内需,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88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需要金融结构转型/96 城市化与潜在增长率:基于长期视角的中国城市化增长效应评估/104 人口结构变化显著影响中国经济后危机时期走势/120 后危机时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转型/138 从人地匹配角度观察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147 中国保障性住房进入与退出制度的政策改进/198 第三编  后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结构重塑及监管改革 后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监管改革/205 中国金融结构重塑的重点应是促进双轨制利率体制的平稳渐进并轨/211 后危机时期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与时机选择/216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221 监管新标准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缺口及其应对/230 金融结构重塑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挑战与路径/234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245 人民币有效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机制转换与趋势/250 第四编  后危机时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 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269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亟待金融业经营模式转型/276 在服务小微企业中寻求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和提高银行利润的双赢/281 将小微金融发展作为后危机时期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285 后危机时期的中国债券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互动/304 后危机时期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改革发展趋势/313 后危机时期中国央企产融结合之道/320

编辑推荐

《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与中国金融政策》讲述从2012年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国际经济金融结构研究”列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基础学术领域课题,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对这一领域的持续跟踪研究。我被聘为这个领域的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落实课题的研究。我将这一大课题进一步分为几个不同的子课题,试图在已有的对策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历史等多角度跟踪研究,分析国际经济金融结构变化的理论脉络,加深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及其演变趋势,特别是这个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变化趋势的理解和把握,为决策者把握未来国际经济金融结构调整方向、制定中国危机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一点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作者简介

《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与中国金融政策》中收录的文章,就是我围绕“国际经济金融结构”这个主线,从不同侧面的一些思考。我希望这本《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与中国金融政策》是这个重点基础学术领域课题的抛砖引玉之作,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整个课题组以及各个子课题的研究都能取得新的成绩。毫无疑问,这只是整个研究起步阶段的一些思考,许多方面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人。


 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与中国金融政策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