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的面子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305119729
作者:温方伊
页数:233页

内容概要

温方伊,女,《蒋公的面子》的编剧,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2009级本科生,被保送影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书籍目录


丁帆 为何寻觅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旧影
徐兴无 斯文在兹
吕效平 我们究竟做了什么
剧本
蒋公的面子
温方伊写作《蒋公的面子》
剧评
董健献给校庆的精神美餐——看话剧《蒋公的面子》有感
高子文“喜剧”的当下及未来——评南京大学戏剧《蒋公的面子》
水晶有氧喜剧——《蒋公的面子》
李伟就《蒋公的面子》指疵——回应吕老师
李伟关于《蒋公的面子》再次回应吕老师
押沙龙在1966面子和里子——由《蒋公的面子》说开去
吴海云谈谈知识分子
北小京一位戏剧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看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
话剧《蒋公的面子》
行在阳秋人事音书漫剧中
水晶《蒋公的面子》——我们历史上见
同人文
同人短篇
收到绝交书之后
晚饭
散会后
云来居
忆时任道与夏小山君
后记
与《蒋公的面子》一路走来

作者简介

温方伊编著的《蒋公的面子》是一部喜剧,但准确地说,是一部“吕剧”,所谓“吕尉”是我们文学院的同仁、师生们对吕效平教授编导的戏的“戏称”,更是“昵称”。和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相关的还有这出戏的题材,戏中的故事是否发生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对南大历史精神永远的释读,也是南大师生精神传统的真实反映。像一切成功的叙事艺术一样,《蒋公的面子》中的情节比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更具有“真实性”。


 蒋公的面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前天赶上导演吕老师和编剧温同学在中国美院里针对《蒋公》的剧本创作的座谈会,恰逢国美“先生回来”民国高知风骨大展。去得比较早的我们混在国美的志愿者学生中间,帮忙搬桌搬椅,占了展厅的一半场地。以巨幅的宣传字“他们的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为背景,诸位著名学者先生的等身高画像立于幕前,他们的手迹展柜为桌台,吕老师、温同学和主持人老师往大幕和桌台之间一坐,四周都是用心制作的展板。难怪嘉宾也说,这次讲座还真是一个以“民国”为契机的绝妙的机缘。回到剧本。这种先听主创座谈、再看戏的感觉真不赖。在此之前,我既不是“民国控”,也不算“民国空”,既没有对民国高知的细密了解、也对校园戏剧接触甚少。然而好的故事本子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让读者观者与其产生共鸣。之于我,共鸣契合之点在于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状之体会思索。温同学说,这个本子是作为南大校庆剧而生,自己是下了大工夫在历史考据上的。虽然事实证明蒋公请客不过一则趣谈,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曾经被加以光环的各位名教授渐渐被还原成日常血肉的真实人,温笑说见到这些鸿儒的琐碎絮语,他们伟岸的形象不断崩塌,因为再伟大的学者也跟我们一样有着性格的缺点、生活的烦恼,还有些人之为人的通病,这才更显得可爱。本子的创作初衷是反映那个时代的一些精神面貌。温说自己对于“当下”的命题并不是很感兴趣,只是想写一写“知识分子永恒的精神困境”,那就是,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不可能有完全的精神自由——即便是我们常常憧憬的“民国之自由”。创作时是单纯的,没想过影射现实,没有那么多暗喻,不过在九十多场的演出下来以后,观者给出的反映让主创者发觉,历史是一个圈,一种奇妙的巧合——比如剧中谈到的“以为骂两句政府就是进步人士了”、”中国腐败已是国际文明“、”宪政不是一条直线,但总会实现“之类,温是翻阅史料时从大师的手稿等资料里摘录出来的,并非针对所谓当下境况专做设计,这些往往让我们感觉,民国不民国,而恰恰就与当下重合了。就像时任道所言:“我研究了半辈子《史记》,仍看不清今日之乱象”,历史总是不断轮回,以史为鉴早已成为中国文人,或者说中国人之惯常思维,以至常常难以分清本子里的过去和现在。昨晚跟小伙伴们相约去看戏,买的便宜的学生票坐在剧场二楼,半是认真半是自我安慰道:二楼也好呀,虽然远但得以统观舞台全局。或许因为我和编剧同级,或许是我们在大学里的所受教育之氛围的相似,看着台上三位教授的可爱毛病,隐隐把自己敬爱的老师们胡乱带入一番之后,不禁微笑。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确有一些古而袭之的通病,比如学术上的执拗,比如不分场合的傲气,比如爱看轻人的毛病,比如原则方面的强硬坚守,等等。做学问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有的为了有趣、是单纯的无功利的独善其身;有的为展抱负,以成兼济天下之手段。而无论出于何种因由,知识分子对于“自由”的向往却是同一的。精神之自由,犹如清风明月、旭日大江,能容学者治学之浩浩然、坦荡荡。这种纯粹性,在现实面前往往是被当作理想主义的,正因为有太多干扰因素,使得对于自由的坚持往往显得艰难,以至心意不坚的人很容易退缩,才说这是知识分子的失节、是懦弱、是悲哀。《蒋公》故事发生的年代,政势局限之危危胁迫下,尚存铮铮傲骨,不愿给蒋公面子之人;时至今日,面子似乎成了“迂腐”的代名词,有种名曰“厚黑”的新式倡导。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学术进修阶段的学生,关乎“做学问”的命题尚显宏大,学识不精、学品不醇、底气不足的情况下,虽不敢乱抒己见,但关于学问,关于学者之精神的思考并非没有进行过。今天,我还是会崇拜那些个先生,崇拜他们的博学笃定,崇拜他们的厚重底气,但早就过了盲目迷信的年纪。民国可能是一个美梦,一个被知识分子不断美化、修饰和重温的美梦,这从另一方面又显现出他们隐藏的对于当下的埋怨不满和悲哀。人只有在不满现状时才会留恋过去,不是麽。谨以此本为记,连同学术追求和学术理想一起,希望能让我慢慢地找出知识分子本来的样子吧。
  •     《蒋公的面子》所取得的成功,对于身在校园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激励与鼓动。该剧原本只是90后大三学生温方伊的一次作业,却意外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如果你看过这出戏,也许会感叹她是个天才,拥有出众的才华和良好的机遇,因为舞台很光鲜,掌声很热烈,各大媒体上的赞扬与褒奖更是铺天盖地。当时我也无奈地觉得现在真是青年才俊辈出,我们这些奔三的阿姨可以赶紧洗洗碎了,文艺才女与凡夫俗子之间果然天差地别。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读一读本书,你可以从温方伊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我们和她一样,曾经走过或是正在经历青春。她会在接到任务的时候内心OS着“要亲命啊”,会顶着瓢泼大雨帮忙疏导排队买票的同学,会为自己笔下的人物二次创作同人文以满足自己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她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子,就好像我们记忆中那个恬静可人、活泼爱笑、喜欢读书写字且很有才情的同班同学。然而,当温方伊为这份作业查阅文献、拜访作者、修改剧本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可能聊着毫无营养的院系八卦,复制粘贴着学期论文,一遍遍刷着微博朋友圈,看到认可的观点或有趣的文章便点点赞或是分享转发,渐渐沦落到只能让别人来替自己发声而忘了如何开口说话。如果我们也以这样认真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业,如果我们有一位像吕效平老师那样心怀理想的导师,如果我们有这样南大中文系这样自由包容的平台,也许我们四年的时光就不会荒芜或是颓唐。神话从来就不是空降的,并非所有的功成名就都发生在迈入“成熟稳重”的毕业后。校园是所有人最怀念的精神家园,没有地方能有这里自由宽广,纯净和谐。如何合理利用这四年的自由,如何将琐碎的时间变废为宝,如何不放弃思考和表达,如何在这里把自己的缤纷想象融合进枯槁现实,这都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正视的问题,也是温方伊与《蒋公的面子》带给青年人的启示。我们的大学校园,高等教育,甚至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温方伊这样的学生,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需要清新自然的空气来排出混沌度日的污浊。当越多的人从酩酊或迷茫的状态下回过神来的时候,下一个神话,也许就在我们身边。
  •     “如果你知道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你就知道《蒋公的面子》在当代中国戏剧中的少有高度;但如果你知道世界戏剧的状况,你就知道《蒋公的面子》到底还是三年级本科生的习作。“这句话是导演吕效平自己说的。我们在看一部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混淆两个概念:作品传递的信息和作品本身的质量。《蒋公》的成功,最大程度地归功于展现自由和独立的学术氛围在遭遇政治行政的干预时,所处在的复杂矛盾中。看似此剧以史为镜,实则它就是在讲一个似有似无的南大轶事,在讲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意识挣扎与对抗。官员学者卞从周最后将时任道的尊严扒得一干二净,时任道依然守着自己的固执。这一部剧获得的响应,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很好的信息:如今,我们依然奋拥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剧作本身,诚然只是一部学院派中规中矩的作品。作为非专业的普通读者,我也不能对编剧说三道四。但是在戏剧现状中可以坚持写出这样的作品,起码它传递的信息目的已经达到,目前就已经足够了。我们看多了爱情、恶搞、谋杀,虽说商业戏剧图的就是快餐式的娱乐,但是偶尔爽口还有营养的小剧作,谁说不是一次有益无害的业内排毒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旅途上看了两遍。想去剧场里看第二遍。
  •     前年看完话剧出来买的,看的过程中就萌生的考研念头。想想那种心动真是美好。读过几遍细节真的很棒。
  •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雕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 话剧已三刷。
  •     看过话剧再看剧本理解就更深刻一些。我们不能简单对比民国和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所谓独立性的问题。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对政治权力的依附历时几千年,身体里已经带有这样的基因,如果只是用来挖苦和嘲讽的话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政治权力本身该如何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别喜欢书里的同人短篇,特别精彩。
  •     只是看了话剧,第264场。纯属个人意见,1.敬重文人的倨傲风骨,2.不会试图借助政治实现理想,3.文人与政治的关系难以完全撇开也无必要。4.倘下一秒开战,谁言文人多误国,愿提长剑挡雄狮。
  •     作为文化现象比剧本更有趣的剧,当然了短短的剧本加这么多评论凑本书也是让人发腻…21岁的作者已有文学创作者独有的那份“才气”,即基于阅读、耳闻目见和想象力去“得寸进尺”,塑造个性鲜明、对白生动的人物的能力;窘态和戏剧化的拷(烤)问,反而塑造出了更饱满的民国知识分子风骨。缺点嘛,最主要的是文革这半边以及戏剧的高潮不够饱满。这个剧火爆到成为文化现象,也许能反射出国内文化界不少问题:大学精神的失落和对其回归的渴望,对官本位文化的反思,优质文艺作品的匮乏…?等等吧~
  •     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     居然出自一个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之手,台词犀利啊,读完剧本很想看这个剧。
  •     为对白的机智和演员的演技给3星
  •     卞从周在这部话剧当中根本是缔造了欧·亨利式的结局,给了别人起初嗤之以鼻的噱头和未曾料及的角色性格反转的惊喜。他并非那种昧着良心不顾事实的官方走狗,而是知识分子中偏右的类型。
  •     两年前看过一场,觉得很有意思。今天又看了一场,觉得震撼!经过这几年的打磨,这出戏的光泽愈发闪亮!
  •     看的话剧,标记一下,还不错。
  •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雕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哪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吓哈倒,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悠悠昆曲,回忆往昔,蒋公的宴,赴与不赴,各有心思,妙语连珠,争论不休,一场口舌大戏,面子大戏颇为精彩!有才的编剧,用心的演出[强][强][强]
  •     人,是不是要有所坚持?面对权势,是不是也要问一问内心?中国,是不是需要多一点『知识分子』,跳出自己的生活,多为人民、国家计?
  •     本三学生的作业,不得不让人敬佩。更遗憾自己没去看现场……
  •     支持学姐~
  •     真是一出好戏,90后的姑娘能写出这样的剧本了不起。知识分子永恒的精神困境 既要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又要吃饭;既要有社会责任和担当,又要和官方、政治保持距离。时代并没有改变,人性的弱点始终在身上。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卞从周,而不是时任道。
  •     同名原创历史同人话题话剧的剧本,有点意思。
  •     能连续两年错过话剧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不过剧本倒是挺有意思的靠脑补,如果现场看可能还不能这样斟酌吧。好喜欢结尾戛然而止的样子……【所以最后有没有去吃饭啊
  •     难道只有我觉得意犹未尽咩
  •     从这个剧一出来,就想看,今天终于如愿,也是该剧的第253场演出,唯一的遗憾没能在南大的小剧场看。愿在南大的你岁月静好。
  •     想去南京大学当学生
  •     很佩服了
  •     夏小山是真讨喜。
  •     借近期锵锵谈舒舍予、傅怒安、陈梦家、张伯驹的机会,读了下剧本。不久前听道长讲过大致内容,读来仍觉得是挺新奇的视角,精炼而余味悠长。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当代的知识分子,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和当代的高等教育,有什么差别? 存在记忆中的历史是可疑的,基于历史的讨论却是真实的。
  •     去年看了话剧,结束后大厅的剧本瞬间卖光。台词什么的简直了,经典。知道这是作者大学的作业后更是膝盖都跪碎了……
  •     看剧本的直观感受是不如小说行文流畅。可能小说闲笔较多,而剧本大多是人物对白。
  •     驴得水
  •     情节矛盾点很生活化且自然——是否赴宴。 用时空穿插的方式来叙述整个故事,恰巧吻合了个人记忆不确定性的特征——一边回忆一边修正,一边回忆一边评价。 真相在不自觉间流露。
  •     话剧还是要现场看才有震撼力啊,小地方的我只能看看剧本了
  •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
  •     被花生米和豆腐皮一起吃有金华火腿味道的梗逗乐良久
  •     只能说看到作者个人履历的感慨多于看剧本的感慨……也许是离开附中久了,又学了历史的缘故……
  •     顶着雾霾去看戏。蒋公的面子,南大本科生的作品,好看,三个人物可笑可爱可悲。两个小时的戏全靠密集的台词撑起来没觉得烦虽然偶尔也想有字幕就好了。“不想给他面子却愿意领他人情”,爆发的人性大起底,台词犀利过瘾。
  •     喂喂喂,还打不打麻将了
  •     没有看过这本书,只是今天去看了这个话剧。 之前社会上对这个剧的评价很高,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看,今天终于如愿。 两个小时话剧,相遇、争论、回忆,在时空穿越中,矛盾分歧将话剧推上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整个过程笑声不断,但更让人心酸得想要流泪。 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个人的利弊抉择,这些问题放在今日也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     一服作者年龄,本科。二服其对人性世情洞察之老练,天生的编剧。我该是倾向夏小山,冷眼任情。知识分子和民国题材在现在背景下算突破吧,但还太浅。看那时的书更好玩,可我取向太多,没法深探了
  •     结尾有点仓促,但前面十分扎实。几年前公演没买到票,嚎啕大哭,我要再吃一碗牛肉面。
  •     以小见大,幽默风趣。
  •     人物清晰,台词准确,有匠有才。兼顾悬念,设计精巧。剧情上有三重,前二十分钟扣下楼之初的帽子和悬念,其实这人早已离开托病,行事最为老道。一是夏小山为吃,二是时任道为书,三是卞之周反炸胡,一切了然于心。其中第三之前又翻出夏和时的前史,照应开头。看完话剧再重看剧本和编剧本人的创作谈,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人物单场动机和性格,扣的很紧。若要说一点点的不成熟之处,人物略显出薄了。(书中吕效平老师的那篇文章,让人受益匪浅。
  •     十年骑马上京华 银烛歌楼人似花 今日江头黄篾舫 漫天风雨听琵琶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意志。知识分子 VS 知识阶级。 温方伊的同人文同样精彩。有幸认识艺术硕士剧团巨同学,和戏剧专业同事杨老斯,最近得到不少熏陶。
  •     不错的
  •     有底蕴,无技巧
  •     期待有机会看剧
  •     【人想要活的有些乐趣,要么沉浸于自身的悲喜,要么瞭望庞大的宇宙,唯独不要思考不大不小的所谓“国家”。】读到这段,想必温同学对人间世事看的已十分透彻了。
  •     面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向认真做戏剧的戏剧人致敬!
  •     看过这个话剧,最近又在读这本书,果然,这种剧只能出现在南大,深深佩服南大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自由气息,很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习,考入南大,感受南大的气息
  •     “国事已不可问,我辈且打麻将。”太可爱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