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的基本概念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50308578
作者:[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页数:285页

内容概要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ǒlfflin, 1864-1945),出生于瑞士苏黎世。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西方艺术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慕尼黑、柏林、巴塞尔等大学攻读艺术史和哲学。1893年接替导师雅各布·布克哈特(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史学家和艺术史家)在巴塞尔大学的艺术史教授席位。不久又接受柏林大学艺术史教授席位,这个位置在当时被视为个人学术生涯的顶点。此外,还在慕尼黑、苏黎世等大学担任教授。
沃尔夫林的学术特点是,不做系统的方法论陈述,而是通过方法论的实际应用来理解美术史,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对风格问题做宏观比较和微观分析。其最大影响就是对艺术中风格发展的解释。在西方现代艺术学中,其敏锐的观察方法早已被融化到学院的教学中,成为研究分析作品的基础。他的《古典艺术》和《美术史的基本概念》,至今仍然是研究风格问题的必读书。

书籍目录

中译本札记
第六版序言
第七版序言
第八版序言
导论
Ⅰ 风格的双重根源
Ⅱ 最普遍的再现形式
Ⅲ 模仿和装饰
第一章 线描和涂绘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素描
第三节 绘画
第四节 雕塑
第五节 建筑
第二章 平面和深度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雕塑
第三节 建筑
第三章 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雕塑
第三节 建筑
第四章 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建筑
第五章 清晰性和模糊性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建筑
结论
后记:1933年修订稿

作者简介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是整个二十世纪美术史的三部核心经典之一,不仅美术史读者必读,也是其他人文学者的必读书,它对二十世纪美术史研究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学术界,除了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没有哪一部美术史著作能够望其项背;它在中国的影响,也超过了任何一部美术史或者美学方面的著作。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933年的修订稿后记里,沃尔夫林谈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看到导师布克哈特遗著里的一则札记:“从总体来看,艺术与一般文化的相互联系是松散的;我们不难理解,艺术有其特有的生命和特有的历史。”这应该就是沃尔夫林思考“观看本身有自己的历史”(《导论》,P26)的起点。沃尔夫林提炼出五对概念——线描和涂绘、平面和深度、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和统一性、清晰性和模糊性——来分析16、17世纪艺术的差别,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阐释风格的问题。他不厌其烦地分析作品,像一个老手艺人告诉读者该如何去解剖一幅作品,将丰富的经验、深邃的见识和精湛的分析融为一体。沃氏反复强调:“视觉的方式,或者说想象的观看方式,并非自始都一样,也并非在各处都相同,它就像生命的各种形式,有自己的发展史”(《第六版序言》,1922年)。这种强调在当时的语境或许别有用意,面对艺术是反映世界的一面镜子这种论调,沃氏感到焦虑。他认为将风格看作“一个时代的表现,一个民族气质的表现,也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并没有触及艺术品的质量,以往的这种研究(似乎是针对丹纳)“还远远没有臻于完美的境界” (《导论》,P25),以故《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一书仅仅谈论风格而不关心作品背后文化,不对作品的价值作出判断。突出一端,往往就潜藏忽视另一端的危险。在1933的后记里,沃尔夫林作了新的声明:“人们对艺术进行历史的观察,总是把美术史当作表现史,总是从个别艺术家的作品中寻找艺术家的个性,从形式和想象力的巨大变化中看出其背后对精神运动的直接反应,而那些盘根错节的精神运动在总体上又构成了一个时代的世界观、一个时代对世界的感受。谁能够否认这种解释的力量和环顾整个文化的必要性呢?但是,片面强调这种解释会引起危险:它会忽视艺术的图像特点。因为总的来说,艺术正是借助于直观的想象发挥作用。造型艺术是观看的艺术,有其特有的前提和生产规则。艺术反映变化着的‘情调’,不像人的面部表情反映人的内心感情活动那样自然而有规律,换言之,表现系统在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要把艺术比作一面反映‘世界的’变化无常的镜子,那么这个比喻就具有双重的欺骗性:艺术创造和镜中之物不好进行比较;而且,即便承认这个比喻,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镜子和艺术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沃氏作了部分修正,但他依然坚信风格本身之于艺术的价值,这或许就是艺术之为艺术的魅力,也是艺术史研究的核心命题。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细致而精彩,虽然有些归纳未必苟同,但真知灼见时时闪烁:“风格很少取决于自然的单纯的观察;对装饰原理和审美趣味的信念,才拥有决定风格的最终权力”(P69),“在再现艺术的历史上,作为风格的一个因素,绘画得益于绘画的比它得益于直接模仿自然的还多。绘画上的模仿起源于装饰——再现性的绘画就产生于装饰品——这种情况影响了整个美术史”(P265),“认为一个艺术家在某个时候能够无前提就面对自然挥笔作画,这种一种浅薄的、半瓶醋的想法” (P265)。因此沃氏认为绘画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装饰史(P266)。这种观念或许就是贡布里希“先制作后匹配”的来源。沃氏此书译本众多,此版由洪天富先生从德文译出,范景中先生用英文版校对,前后磨了七年才成型,三年后方出版,可谓十年一剑。和流行的潘昌耀译本(此本译自英文,且秉持准确直译的原则,所以拗口,洪先生的译本更追求“达”)相比,此版不仅译文流畅好读,且印制精美,尤其是增译了1933年修订稿的《后记》,对理解沃氏后来的思想转变甚为有益。虽然价格略贵,但读下来觉得挺值,而且只印两千本。。。。。。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范景中这个翻译的……………………………………额%……
  •     西方文明收获期的大作。日耳曼真是欧洲的表率。本书印刷精美,然用胶不行,翻页有声,可惜。
  •     译文流畅。
  •     上次完整地读全本,还是个本科生……新译本赞!
  •     于我而言是一种方法上的补充。作品分析精彩,思路清晰,而且不玩弄概念,虽然着眼于纯形式,但也没有艺术至上那种论调。想到之前读过的吴琼老师关于视觉文化谱系的文章,结合起来应当非常好玩。
  •     基本观
  •     这本书于我,了解结论已非常不重要,看沃氏如何做风格分析才是最精彩最受教的。把它当作“书”而不是文献细细来看真的挺幸福,有很多溢出了寻常所谓“形式主义”的框子的有意思的地方。译笔雅正,总之很好。
  •     醍醐灌顶!有意思的是,粗略统计,本书有14次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神圣地位的评价。同时不得不吐槽!国美出版社的校对人员估计校睡着了!书中有至少三处标图错误!千万别买这个版本!
  •     范围并不像书名听起来那么大,也没那么基本;把视觉图式的发展通过五组概念来阐释,所以读起来感觉大刀阔斧非常畅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