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古微》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67537931
作者:徐梵澄
页数:240页

《孔学古微》的笔记-第1页 - 全书摘录

孔学古微
我们站起来的身子结实 ,但我们的头颅依旧无法昂起。
只有少数异常聪慧的头脑还能记住以往的细节。
消失在灰暗的空虚之中。
一直受到侵扰,又总是保持不变。
人类不断的共同前进。
(室利 阿罗频多)认为人类历史一直处于以五百年为周期的轮回之中。
最长的和平时期是周代,长达八百多年。
“天道”与星象相关。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次大变组成一个大时代。
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已经习惯于各种强烈刺激的现代人。
道教虽然不似佛教那般光彩夺目,亦是极具魅力。
儒教平和而冷静,无法牵曳住炽烈的性情。
其次是佛教,中国人视之既非宗教亦非哲学,仅为一“法”。
皇帝的偏爱可以引出王公大臣的资助,其教义可以更加便利地在民众中传播。
生命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找不出任何满意的解答。
佛教的基本教义相对简单。虽然佛教戒律已经发展成了一套极其复杂且精细的系统,束缚压抑人的生命活力,但是原初却是十分简易的。
“黄金法则”就是“没有黄金法则”。在中国,我们称之为“大道”。
文化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更具神性。
恒长且持久
(语言结构不同)思考形式因而也不相同。
公元前五世纪,即耶稣降生前五百年,是一个伟人辈出的时代。
此派(墨子)的杰出领袖都甘愿为其所追求的社会改革事业舍弃生命,于是他们的学说便随同他们的性命一样损失大半了。
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4岁),中国政府将这一天设定为教师节。
孔氏家族的血统在过去2500多年间一直未曾中断过。孔氏家族目前已传至第77代。颜子家族也以同样的传统生活至今。
在玩耍中领头的孩子长大后多能成为卓越的领袖。
种优土活才会花开奇彩。
“乘”是“车辆”的意思。车能载人而不论人之好坏,国史则记录所有大事而不论事之好坏。
这些态度源于撰史人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读者依据书写内容和行文方式读懂书中“大义”
谥号就是间接授予家族后人的荣誉,是生者莫大的荣耀。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心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齐国施于鲁国的压力甚或友爱都令鲁国痛苦不堪。
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在希腊神话中,如果某人具有超常的能力,就会招来神的嫉妒,注定命途多桀。
功勋卓著的人不能久居其位,已成惯例。
对此艳羡或实为嫉妒的并不是神,而是邻旁的国家。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们总能在枯燥的历史记载中发现虽无大义却颇为有趣的轶事。
鸟能择木,木岂有择鸟乎!
孔子未能成功,他的失败并非源于自身的不足,而是因为时代动乱不堪。孔子不是只失败了一二次,而是所有努力都以落空而告终。
以世俗标准来看,孔子的后半生可算是悲剧。
欲完全理解经典文字,学习并精通其原初语言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四十岁时,孔子已经没有困惑了。即是说,他不再怀疑内中的信念,不再因外部的情况而疑惑与动摇。
某物以一种方式起始或成功,也必会以这种方式结束或失败。
在他(孔子)之前是大演绎,在他之后是大归纳。
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翻译,也不是任何定义,而是正确的描述。
人在转念之间说可以拒绝冷漠枯燥的生活,付出并得到爱。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人类的爱充满了焦虑。
许多思想体系都曾教导人去除爱。这是虚无主义的倾向,为寻求安宁,最后诉诸于大“空”,快乐和痛苦都在其中息止。
践行尘世之路,直至牺牲生命。
他们将神圣之爱带到世间,因此可称他们为伟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人天生聪慧、机敏,有人不如此,却有慈爱之心。而后者更易于笃行此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儒家学者认为,“如果个人圆成只是为了自己的救赎,而非为了全体,那么有何用处呢?”儒学向外转的努力旨在社会进步,大众成长,人类整体最终得以超越。这使人们想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菩提萨埵。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乐与礼紧密相连。礼和乐基于仁爱而生。
将恕道推及至所有人,即是同情。积极地说,如果你希望自己免于痛苦,那么也应使他人免于痛苦。
宽大而又整全。
认识你自己。
一世就是三十年。真正的帝王就是能够创造这咱仁爱氛围的人。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容忍和溺爱
植树人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自己种下的树苗长大成材。
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君子无特殊缘故,不撤琴瑟
外部规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但其核心本质却不变。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和为贵
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晚年丧子。
平静福乐的圣贤时光。
孔门在春秋教授《礼》和《乐》,冬夏教授《诗》和《书》
秦始皇焚书。除一部分医药、农业、园艺书籍和占卜之书以处,所有民间藏书都被政府收缴焚毁。虽然后果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但这是对古代文化的致命一击。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焚书,但政府藏书保存完好。真正的悲剧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都城咸阳陷落。
一个庞大民族的文化遗产历经多次毁坏和重建的循环。
只要人类的本质不变,无论多么有价值或有用的书籍,都永远无法逃脱永恒的时间的宿命。
古代农业社会,物质进步或革新缓慢,时间因素从未如今天一样显著。
经典以当时流行的文字书写,形成所谓“今文”经。
儒家学者从此分为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我们现在读到的是鲁《论语》,属于今文经学派。
“雅”与“颂”是王宫或祖庙中举行仪式时所唱的歌,伴以音乐和舞蹈。
孔子在世时,礼崩乐坏最甚。
孔子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择了305首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深浸在这文化当中的人应当温柔敦厚,仁而爱人。
《毛诗传》属古文经
《尔雅》是一部古代词典。
乐师通常是盲人,听觉发达。
这三部经典(《周礼》《仪礼》《礼记》)被收入所谓“九经”或“十三经”。
学者欲要从政,须熟悉历史,遂多有讲习《尚书》
六经皆史
《春秋》是史书编撰的永恒范本。
他称自己是“述者”而非“作者”。换句话说,是保存者,而不是创新者。
阅读历史,无论是东方史还是西方史,我们会发现王宫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地方。
任何明智的君王都会意识到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自己头顶上。
《春秋》以哀公十四年获麟结束
孔子明觉的心思判断,用新奇事件作为历史书写的结尾是很自然的事情,可能并无什么深意。
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服孝子,谊足以动诸侯。
是乘乱而幸灾也。
不以义兵,恐劳而无功。
圆凿方枘
合理的解释是,仓颉将在当时已经流行使用的多种文字形制标准化,方便使用,传说才以此形成。
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这些符号(卦)渐渐不再使用。
他们只是确定地认为某种境况引起某个事件,而我们称之为偶然,但是该境况是不可知的。
同一事物在不同层面会表现出不同面相。
当我们不去思考其他层度的事物时,就能够睡地更好。
阴阳在根本上表明性别平等,一者不能离开另一者。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25—公元前475年)的哲学中有一种似是的真实,他认为宇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
“神圣圆成”,从根本上讲,这圆成应在宇宙中所有存在状态之理中寻。
欲要应对生命中出现的各种危机状况和无尽的兴衰变迁,获得圆满的成功……
化约繁多为一程式,即以不变应万变。其中有安宁和恒定,有简易和幸福。
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矛盾常是互补的,彼此依存的。
人类对未来一无所知,可预知未来的知识,自然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好奇。
洁静精微。
西方人遇到大的疑惑或挫折,常在《圣经》中寻找文句作为指引。
不必说希腊罗马世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伟大的心灵都相信神谕。
《易经》则完全不同,有确定的原则,表之以一组符号,使用时需要经过确定的计算。
3近似圆周率,被视为圆;4的平方根是2,被视为方。天圆地方并百物理之天为圆,地球为方,而是天地之道为“圆”(球形),为“方”(正立方体)。表之以现代语言,“天”或“精神”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自为一,故为球形。“地”表示物理自然,其多种多样的真理或物理法则为方。
神谕和占卜高度繁荣,科学便不会兴盛了。
人们只有遇到疑惑时才使用《易经》。
疑惑意味着至少有两种选择。当方向确定后,便不再需要咨询《易经》。
答案中的同一个字可能在另一义度上被理解。
不可揭露未来之事。古希望神话意味深长。
知晓未来者似乎只能是在上的全智者——上帝,任何企图从他手中夺取知识的人必受处罚。
他们依据特定的计算说出预言,结果必然是特定的,然而他们并不明白结果为何是这样或那样。
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因此,依据过去和现在预知未来并非完全不可能。
占卜进行的那一刻,问题的答案已经确定了。
我们必须承认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为一有机整体,处在一平衡的和谐中。
如果行动和运动停止,便没有和谐可言了。
最终,我们会发现,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外强内温,忠也。
此类智者多出现在最坏最不安稳的时代。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的幽默总是以安适、满足和冷静的态度在生活中显现。
学为圣者必须有天赋,或以现代语言说,具有特殊的精神能力——一切世俗担当对他而言都不重要。
子夏最为长寿。
六经主要经曲子夏传授于后学。
印度佛教中冠以“如是我闻”的文字亦形成于佛陀涅槃之后。
孔子不断失败而又成就非凡的一生。
他愉悦在真理之中。
只要有真实的内中觉悟,也能在2500多年的历史中享有盛名。这觉悟犹如悦乐之酒,在这悦乐之中,财富和名望皆微不足道了。
“鲁”意味着坚持、集中和耐性。大多数有成就的人并非所有方面都优秀,过于聪明或机敏的人往往最终收获甚少,或一无所获。其中原因可能是,机敏之人的神经能量很容易被强烈的反应耗尽。想要获得最后的成功,改变顽固自性所需要的是大力,而不是快速。
“恕”更是需要极大的仁爱。“道”广大且艰难。
汉语中,称对父母的爱为“孝”
爱本身是神圣的,在理性之上。
中国古代社会以大家族居多,一家三代共同生活,类似小部落。
这样的家族是一种原子形态的社会主义公社
家族是一个大的经济体。
家族系统有自然的等级结构。
指出父母的不当时要委婉。爱是最主要的本能力量。
这是个人生命进程中的一大停顿,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遇到两次。
25个月跨度为三年,为父母守孝又称“三年之丧”
从心理上讲,家族的安乐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上的丰富,却更在于和谐,而和谐最易于血亲之间。
古喻将法律比作只能抓住小虫子的蛛蛛网。
《大学》的作者是曾子。
《大家》中属于经的文字是孔子所教,曾子转述。
近于球形的儒家。
犹如镂空的象牙球。
郑玄认为,如果一个人对善有深刻的认知,那么善的事物就会至于他,恶亦如此。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不断研究事物可使人心思纯净、心灵净化么?
只有当接受者完全去除情命欲望时,真正的知识才会降临。此理古今皆然。
《大学》的教诲对象是帮国中的年国学者,多是太子或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不是隐士或僧人。
年轻的贵族子弟生活在奢侈的环境中,节制物欲是很不错的修行规范。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独立成书。
此类人(大众)努力使自己维持在平均水平上,不太好,也不太坏。然而这并不是中庸的真正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行事不走极端总是明智的选择。
行事极端会有厄运,最终耗尽自己。
“亢”是指一个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折中或妥协并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以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方,做出正确的事情。这就是《中庸》的主题。
人的本性得之于天(或上帝)之授命,本性为纯善。
人的本性先天为善,但后天的习性可能为恶。
这三种理论只坚同一问题选择了不同的着眼点加以强调。
“彼”超载我们的听觉和视觉感官,但是并不因此而隐或微。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并不认为“怒”和“哀”是完全负面的情绪,需要去除。
合于节拍。
即是说情感自然外发,合宜、适度或切制,而非疯狂的爆发。
在某种程度上愤怒是健康的,正当的表露可以治愈某些疾病。悲伤总是有害的,但悲伤也可使人保持清醒,净化生命力的涌动,有助于成长。无论如何,对于一个人在精神道路上的成长,二者不可或缺。
真理在根本上一定相同,表之以不同系统,外部表征可能完全不同。“苦”经由佛教进入古代中国人的知觉性之中。
中国人更注重生命中积极的一面,以其能增长生命之力,进至更大的悦乐和觉悟,然不注重以负极的趋向得涅槃求解脱。
人在此状态中觉的“思维”与“心”安于其整体存在的中心,无法言表,纯净并充满光明。
眼睛是灵魂之门,老师能通过眼睛敏锐地察觉到弟子的状态。
在这状态中没有激烈的情感和感觉的劳扰,喜、怒、哀、乐的涌动仅在表层游走。取而代之的只有更深沉,更平静,更安定的无限悦乐,可称为“阿难陀”。
音乐本身以和谐为其灵魂。
高度发展的心思指导个体依照特定的原则行为。
太阳不会永蔽于乌云
和谐无处不在
他(子思)认为行事符合自己的位置、境况或环境,即为中庸。
人在其中坚定地依规范行事,为愉悦,且更为自制,返回自我。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果能此道矣,虽愚心贤,虽柔必强。
诚者物之始终。
变则化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修久,所以成物也。
当你真的改变了,你周围的一切也就改变了。
只有精神之治的理想立于后人之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历史告诉我们,曾有“小康时代”部分地实现了这一理想(大同)。
“大同”却从未在整个民族中实现过。
霸主英雄之路,然而与孔子不二,他毫无意外地也失败了。虽然他备受尊敬,却并不被留用。
《孟子》为散文体,文风朴实清晰。
《孟子》主涉政治哲学。
儒学的中心原则是“仁”。
安吉之利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以实用精神说服他们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如果我们极其严肃地对待这些古代观念,一切价值都将被重估。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我们见到,这理想治域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以和平方式延伸整个世界,是为仁义之治。
都会衰颓,渐至无用。
“赤子之心”指一种无邪、质朴、纯洁和真挚的状态。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达之天下也。
最终只能说人性中隐含有善的种子,教育可使其生长并得以醇化。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个人对天命极少自知。
上帝塑造或“支配”着个体命运,个体必须服从。
寿命或长或短,遭遇或幸或不幸,都不应改变面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太难了)。这态度根本上源自对于人性本善的坚信,人应依此而。
养心莫善于寡欲。
外部环境影响内中有体,但最终一定是内中有体决定外部生命。
这内容就是真理,或善或美。在此种人的形式中,所有身体器官的功能在正常状态下都是良好的完善的。
愤怒(气)可改变心思,使人放弃原来的决定,或偏离正常轨道。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馁”是饥饿的意思。
杀身成仁的重要性
以困境磨炼自身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人们不再以古代心思程式思考。
有一则古代寓言讲穷人谈论黄金(贫子谈金)
知而不言,言而知。
当智者都已逝去,他们的文字还在。
个人要切身体会这些真理,不仅在一瞬间与之相合,而是永远与之相合。似乎只有如此真诚的方式才能达至高贵的欣赏。
高出你狭隘的苦行准则许多,一彻底的敞开,有体因此不再受限。
不使论断先行。
遂被称为“圣之时者”,义指能够随时间变化而进步的圣人。
大体上说,孔子遵照古礼过着非常健康和舒适的生活,在成熟的老年自然的离去。
孔子的目光一直望向人类。
孔子一生从未教导过如何止息和完全消除苦痛。他对生命也从未怀有过消极的态度。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熟知关非真知”——黑格尔
中西,尤其是中印,看待圣人的眼光是不同的,我们更注重德行,他们多看重神通。
不以“俶异之士”为然,25史把这种人归之于方技例传,如北宋的邵雍,史书记载他有过人的预知力和其他超自然的能力,但后人就是不把他放入宋诸子之列。


 孔学古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