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始末》书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108045188
作者:温功义
页数:193页

大家小书

初识此书,还是大学时代混天涯社区的时候。闲闲书话的斑竹梁由之曾经力荐。可此书至2000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后就此绝版,芳踪难觅。三联能将此书重版,可见其作为老牌出版社的眼力。温先生是大公报旧人,退职闲居后写作了此书。老先生态度谦和平易,语言从容淡定,见识中正通达,发为文字别有韵味。这种韵味我只在金性尧、高阳等少数作家身上见识过。据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曾参考过该书,对照两书,就会发现万历十五年中世间已无张居正这一章开头部分在语句上和此书相关部分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此书虽写的是三案,但对明朝的政治制度如内阁内监等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说明。有明一代,由于制度设计的原因,君臣之间,文官之间,文官与内监之间斗得不亦乐乎。要斗争就得找题目,三案便是极佳的题目,明末各方势力都围绕此题目大作文章,三翻四覆,迄于明亡,所以作者说要了解明末历史,三案是极佳的入口。

明朝宫廷政治那些事

孙骁骥/文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有史家回答说,宜从明史说起。为什么别的朝代不提而偏偏提明朝?这是因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发展到明代,各个方面已臻于成熟,最具代表性。汉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里对明朝的评价就颇高,他用一种近乎仰慕的口吻写道:“从1368年到1644年的明代是人类历史上政府有序、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在相对和平的二百七十六年内平均人口约为一亿左右……总之,明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十分稳定,以致1644年至1911年在外族的清朝统治时(政治制度)又基本没有改变地保持了二百六七十年。”  然而,古代帝制发展到明朝,虽然表面保持了稳定,国家呈现出一片和乐融融的盛世之景,但华丽的旗袍之下,覆盖的全是跳蚤。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提出的著名论断至今还常常被人提及: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用粗疏的道德教条代替了科学的国家治理,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黄仁宇眼里,明朝政治犹如“潜水艇三明治”(submarine sandwich),政治上层的文官集团,好比一块大而无当的长面包;底层散乱无序的农民阶层也是一块长面包。这块硕大无朋、随时可散架的制度面包,却是靠尊卑男女老幼的道德勉强维系着。此乃中国封建政治的稳定基础,也恰恰是其潜在的危机。  当然,我不是故意要挑大师的刺,但我总觉得所谓的道德,难免成为肉食者拿来糊弄大众的工具。道德家最擅长的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人前反三俗,被窝看毛片。道德之下,肯定还藏着什么别的门道。如果确实如黄仁宇所说,剥开明朝“盛世”之皮,底下全是虚浮的道德,那么再进一步剥开道德的皮,底下又将有何物呢?一位名气不太大的业余史家回答说,道德所掩盖的是官场厚黑和权力斗争,并且,他还顺便回答了费正清所说的明代“政治和社会制度十分稳定”的原因,也恰恰是因为“官场权斗”四字。明代上演的一出又一出官场权力角斗,朝臣们整天忙于党同伐异、搞政治运动,精疲力竭之后,自然没有人再有心思打皇帝宝座的主意。  这位史学家叫温功义,他在《三案始末》一书里给读者提了一个醒:谈历史的时候,不要以为问题都到道德为止。恰恰相反,历史上大多数问题,正是从道德开始,顺藤摸瓜往下看,可有好戏瞧呢。温老的观点,大致来说就是:中央政府内的党争表面上看确实有利于权力制衡,稳固皇权,但长期看来,它也为一个政权的覆灭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统天下后最大的心头病就是权高震主的宰相,他为了保全基业,最大手笔的一项就是废宰相,把中书省的职能分配给六部,而宰相的职能则被分给了一众阁臣。阁臣们在殿阁里商量的事必须上报皇帝,经由皇帝批准才能执行。这种“制度创新”的确巩固了朱家王朝的稳定,但也由此带来了朝廷中的另一大麻烦:由于权力被分散、各部门相互制约,朝臣们抱团结党的风气自此大为盛行,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长期这么搞下来,到了万历年间,朱家王朝的朝廷内已经是派系林立、遮天蔽日的景象了。  再看看这帮朝臣,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看家本领并不是处理政务,而是窝里斗。逮着任何一件事他们都千方百计推给政敌,然后群起骂之,彻底把对方批倒斗臭。颇为巧合的是,当朝廷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宫廷狗血剧的时候,皇宫内接连爆发了史上著名的“明末三案”,这一下,可就把明末的宫廷连续剧剧情推向了高潮。  所谓“三案”,原是指“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个宫廷案件。就事论事来看,三案并无可影响明朝政治走向的力量。简言之,“梃击案”是指万历四十三年,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后被捕一事。“红丸案”则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光宗病重时,李可灼进献红丸仙丹,光宗服后暴毙的案件。所谓“移宫案”,指光宗死后,妃子李氏与太监魏忠贤密谋,企图移居乾清宫,挟皇长子以自重,后被逼移出乾清宫之事。它们看似各不相干,但在权力斗争你死我活的政府高层眼里,每一个案件都是大可做文章的政治资本。  拿皇族那点家务事来做政治文章,首先就得搬出“道德”两字。道德是一根棍子,忠奸是一顶帽子,谁被扣了帽,就会惨遭政敌摁住一顿痛打。道德在现实中的化身,便是封建礼法。上到庙堂,下至闺房,明朝所有的事情都要被道德礼法管束起来。当中,也包括了皇帝“下半身”的那点事。万历皇帝极宠爱郑贵妃,却不小心和宫女发生了一夜情,生下长子朱常洛。万历并不喜欢那个意外获得的长子,他更想立郑贵妃生的第三子朱常洵为王储,但他这点心思很快被朝臣洞悉,狗血剧情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自古立幼废长不合于礼法,万历的决定亦不例外。朝臣听闻后哄然,不少人拿出了祖宗的道德规劝皇帝。户科给事姜应麟上奏说:“礼贵别嫌,事当慎始,贵妃所生陛下第三子犹亚位中宫,恭妃诞育无嗣,翻令居下;揆之伦理则不顺。质之人心则不安,传之天下万世则不正。”他一把鼻涕一把泪跪求,“伏请俯察舆情,收回成命”。心太软的万历皇帝见拗不过,只好使用拖延战术,对立储的时间一拖再拖,拖到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长洛年届二十,朱常洵也年至十六,还迟迟没有结婚。眼看皇子成了“剩男”,万历终于妥协,册封皇长子为太子。  但故事到此远远未结束,因为这时“朝中竟自形成了一种风气,便是以是否主张立储,作为忠奸正邪的辨别”。主张立长子的传统派、同情郑贵妃的投机派、摇摆不定的骑墙派以立储为基础,搬弄是非,大做文章,搅得大明朝的后院鸡犬不宁。从这个角度看,后来的“三案”源头上在于党争,党争又是由立储的问题所引发,而立储的争执得以发生,直接原因还在于皇帝没能管住自己的下半身。——但皇帝有义务管住自己的下半身吗?当然没有,全天下的女人理论上都是属于他的,爱谁谁。顺一遍下来,党争问题根本就是无解。  当手拿凶器的张差被法医鉴定为精神病时,拥护太子一派就有人说,这是心狠手辣的郑贵妃派人要杀太子;当没做几天皇帝的朱常洛吃错药暴毙时,又有人散布阴谋论说,郑家有人谋害了皇上……总之是谣言四起,辟谣也四起,人心浮动。满朝文武都在忙着扮演大型宫廷真人秀,没心思搞“实干兴邦”的动作了。而高高在上的皇帝们呢,则是新褡裢换个破口袋,一代不如一代。“明代的皇帝,除去朱元璋和朱棣活得较长之外,寿数都不算高,大多是才过中年便下世了”。有了党争、攻讦不断的朝廷,有了分权的制度,朱家的皇帝们自然可以高枕无忧,玩女人、玩银子、炼丹、修道……反正什么都玩,玩得骷髅形骸、精尽人亡,就是死都不理朝政。国家至此,可以休矣。  温功义总结道:“三案都属于宫廷案件。在元凶已获,罪人斯得,原已可算了结。但由每一案件自发生以至暂结,都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关系,盘根错节,很难了断,以至每案虽结,却都不能彻底……这是由于明代自始便是以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来增重帝权的,随之而来的便是诸臣之间互相勾结,渐成门户。”这道破了中国宫廷政治的本质,其实就是一锅六必居酱菜,糊成一片。皇帝腌好菜,群臣放作料,再用道德、党争的棍儿一搅和,成就了大明梦。

成业制度,败也制度

明朝是中国封建制度集大成者,所以中国封建文化的优势以及劣根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明朝,皇帝可以长期不理朝政,国家照样能运转如故,可见封建的官僚机器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弊端还是在《三案始末》中非常清晰地体现了出来。此三案为明末梃击、红丸和移宫三案,均发生在皇宫之内,从案发,到翻案,再导平凡再翻案,可见中国传统封建体制之下的律法,名为律法,视为攻击异党之锤棒,正也使然,反亦使然。不过总结下书中对于明朝制度的症结对比今朝还是有很多借鉴异议的:1. 明朝开始大力剥夺宰相权力,巩固皇权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改为入阁制度,强加皇权,这便让国家的命运更多的绑架在皇帝的能力上了,赌国运于基因显然失败的概率还是太高了。而且废除宰相加上懒政的皇帝,就给了阉党兴风作浪的机会了,魏忠贤就是代表了。2. 嫡长子集成皇权结合上一点,皇权还必须集中于嫡长子,顺位继承而不是清朝的择优选用,的确这样的皇位继承制度不失败都难。3. 制度的完备,进步的桎梏三案中的梃击(意图棒杀皇长子)和移宫(前朝皇后赖在乾清宫不走)都是和皇家体制相关,可见体制在封建王朝的重视程度,但是如果举国上下的能人志士都将精力集中于体制,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4. 法律只为强者服务这里直接引用原文的一段话:“在封建皇朝,所有的规例等等,在要它发挥左右时,倒像是铁的定则,不可或违;在不需要用它时,那些规例就又成了具文。”

从明代的宫廷案件所折射出的国人性格

最初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的要买。主因是从高中到大学的几年间,虽然重点看的是清代和唐代的材料,但是因为各种关系,也对明代有过深入的了解。其次,是因为在之前,有人说了一句话,大意是国人的性格其实大约在明代就已经形成,之后经历清代到现在,都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的。为了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解,也非常希望去看这一本书。第三,哈哈,就是见到好书总是忍不住的要买了收藏。先说一下买书的曲折,看到出书之后,从网络上到昆明的各家书店,都奔波了好几次,最终都没遇到。然后周六,校友请吃饭,就顺便去了南屏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了新华书店,没想到居然买到了。很开心。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就很轻松的看了一遍,虽然记不住那许多人物的名字,但是大概的内容还是知道了。全书的开始是从明代的开山之祖朱元璋和朱棣说起,主要是介绍二者在宰相制的变迁中起到的作用,而这些的最终目的就是中央集权于皇帝一身。但是权力的集中会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掌权者的精力有限。在有限的精力和权力的集中两个矛盾之间进行博弈和平衡,最终出现了一种替代的方法,就是内阁(阁臣)的出现,利用阁臣来弥补掌权者在处理众多繁杂事务时的身心不足,同时又因为阁臣在权力的掌握和地位方面无法形成对王权的抗衡,从而实现了良好的国治。但是,阁臣的出现是利益团体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各个团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稳定的格局,虽然不免在特定的时期出现一方独大的局面,但是这种相互抗衡的格局使得明代的统治阶层没有出现较大的动乱。而且即便是掌权者从这样的统治框架内消失,该框架的稳定性足以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而且明代和清代最大的区别在于皇子的管理制度方面有很大区别,在明代,除朱棣外,其它的皇子(藩王)几乎很难构成对政治权利的威胁,而清代在雍正或乾隆之前,几乎都被困在各皇子对皇权的威胁之中,直到雍正采用了暗立皇储的制度。从阁臣阶层向下,这种团体的构成方式势必延极社会的各个阶层,并进而影响名族性格的行程。这一点似乎不可忽略。但是具体的形成过程,多种原因的抽取和综合分析,还有待深入的阅读文献。明代后期最重要的万历皇帝,被普遍认为是明朝灭亡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而且三个案件的发生也恰好就在这个时期。书中多次提到明代皇室成员在贪财这一点上的嗜好,并由此最终导致破国。而这一点上的分析来看,其实万历之后至少三代皇帝的命运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万历的左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皇位只有一个,但皇权在同一时间内却有分散的可能。

光看这本书讲的三个案子的名字还以为是故弄玄虚的侦探类小说,结果从开篇寥寥数语,就发现作者拿捏历史举重若轻的叙述语言,讲述的全部都是朱姓皇家的家务事。这本书作者溫功义居然百度不到什么资料,比起《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历史戏说的作者,这个作者低调得有些神秘,不过这种印象跟他把握历史的文字功底倒是很相称。一言一语搭构的明朝政治少了几分戏谑,多了几分稳重,从开篇至尾都能明晰地感觉到作者想表达的对于分析明朝皇权的煞费苦心。作者的论述让人不得不颠覆从前的印象:皇帝可以为所欲为。皇帝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同一时间内皇权却有很多种分配的可能。皇权可能分散给宦官,可能分散给后宫,可能分散给阁臣各党,而皇权的不平衡自然导致各种明暗相争的奇案发生。不论案件发生的真相如何,最后都是权利最大的一方得到给案件最终定罪的权利,比如那个梃击案最后是疯子被杀,主谋不明,因此仅凭当时的记录,我们根本无法确信所谓的史实是怎样的,作者的意图也就由此显现,任凭文字如何评说,历史如何记录,只有权利的争夺才能左右最后的结局。读史的意图对于我来说应该就是读故事,所谓的读史以明智,应该是像作者这样的人才有的境界,简单搜索了一下溫功义,可能正是见证了中国混乱时期的变迁的人,是可以用自己的史学功底去思考一些我们窥探不到的智慧,其中的趣味还需要我自己读更多的书去理解。


 三案始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