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560985930
作者:孙胜杰
页数:297页

章节摘录

第一节赫拉克利特:死亡是醒时所看见的一切一公元前2000年,在爱琴海岸有一个爱奥尼亚人部落,他们本来散居在这里,后来在小亚细亚定居后开始形成一个共同体。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希腊殖民的爱奥尼亚地区有两个最著名的城邦,一是米利都,一是爱菲索。因为地处海上交通要道,这里商业繁荣,人才济济,除了盛产商人外,还有比商人更让人珍惜的哲人。米利都向人类贡献了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史称“米利都派”。和米利都比起来,爱菲索显得逊色不少,没有形成什么爱菲索学派,但也有一位赫拉克利特(前535—前475)足以让后人铭记。赫拉克利特一生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他出生在爱奥尼亚地区的爱菲索城邦的贵族家庭里。他是祭司王巴斯鲁斯的儿子,原本可以承袭王位,但他还是让给了他的兄弟;他也可以应波斯王大流士之邀去波斯宫廷讲授他的哲学,但他毅然拒绝了,他说他对显赫有着本能的恐惧,只喜欢所有渺小的东西;他经常跑到阿特米斯神庙附近,同孩子们玩掷骰子的游戏,认为这也比同一些人一起参加所谓的政治活动更有趣。他一生没有结婚,一生只有一个好朋友——赫尔谟多罗,他的朋友被故迫害时,他愤怒地高呼:“爱菲索的成年人都应当被绞死,把城邦留给未成年人。因为这些成年人放逐了他们之中最高尚的人。”这个诅咒让我们看到了高贵的哲学家也是性情中人,为了一个优秀的朋友,敢于与整个城邦作对。他生性孤傲,不屑与任何人为伍。有人因为他行为怪异,竟怀疑他精神是否正常。希腊哲学家讲究师承,唯独他前导师,自己也说他不是任何人的学生,后继承,他也不像别的哲学家那样招收门徒,延续谱系,好像天地间偶然蹦出了这样一个人。世俗的一切,包括家庭、财产、名声、权力,都不在他的眼里,他讥讽那些有声望的人说“博学并不能教会人们拥有真正的理解力”,“像荷马一样,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容易相信表面现象,而荷马比所有希腊人都聪慧”;他思想独特,被人称为“晦涩哲人”;他也曾因认识到“万物常流,物常驻”的道理时,十分悲哀地痛哭了一场,被人冠以“哭泣的哲学家”称号。二他的精神品质如同夏日正午的阳光,光芒四射,在超越自我、获得永生的心路历程中,同他的精神品质一样的还有他的思想。在赫拉克利特一生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赋予哲学“一个完善的开端”。他还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的哲学家,他说:“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赫拉克利特有些话确实不好理解却又似含深意,比如说他有关睡醒、生死的一些话。他在唯一的著作《论自然》中指出,“睡醒”是“从睡梦中醒来”的意思,但是,人们的这种“睡醒”是不是也还是“如睡梦一般地醒着”?即他们以为自己醒着,却并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我们普通人有时也说:“人生就像一场梦。”但那是比喻。日常生活中“梦”与“醒”还是很好区别的,只要你用手掐一下自己就知道了。赫拉克利特说:“清醒的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世界,然而在睡梦中人人各有自己的世界。” 有一些人“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就像忘了自己睡梦中所做的事一样”。这些话都还好理解,而下面的一些话就不那么好懂了。他说:“人在黑夜里为自己点起一盏灯。当人死了的时候,却又是活的。睡着的人眼睛看不见东西,他是由死人点燃了;醒着的人则是由睡着的人点燃了。生死、睡醒互相点燃。”“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睡眠就是我们梦寐中所看到的一切。”他告诫我们:“不可以像睡着的人那样行事和说话,因为在睡梦中我们也以为在行事和说话。”但赫拉克利特又把睡着的人称作“宇宙间各种事件的工作者和协同工作者”。 其实他说的睡着的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睡着的人”即“死者”, 我们可以说那些智者虽然死去,但智慧留存下来,给我们以启迪;另一种“睡着的人”即“蒙昧者”,可是说创造世界必须要由“爱智者”和“蒙昧者”合力才可以完成。而当今处在“创世”的状态中,太阳、光明被黑夜遮蔽的时候,我们要寻找一盏灯,为自己点上,继续前行。他说“世界是一团活火”这就是“一切是一”。用“火”统一了世界,“火’是世界的本原,灵魂也是一团活火,“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燃灭”。他把这种规律称为“逻各斯”,说它是“驾驭一切的”,以致太阳也“不能超出它的限度”,论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眼里都是一团活火。而这个世界又是不断运动的,他把万物比喻成像一条河一样地流着,说“一切皆流,物常驻”,因此形象地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人,会不断遇到新的水流。他说:“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三这种观点是朴素的哲学观点,对世界就是“火”的理解可以看成是哲学家的隐喻。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隐喻竟然在这位哲人身上应验了,最后真的是被“水”灭了。他在60岁死去时,得了一种很恐怖的疾病,他的身体里充满了水,这是因为这个奇特的人在生命的最后10年十分厌恶周围的人,他离群索居,那双高傲的眼睛始终仰望苍穹,不愿再看大地上的众生。于是他离开了城邦,到处流浪,走过山间,穿越森林,因为不食人间烟火,他终日只吃草根啃树皮,这种饮食使他得了水肿,他把自己关在牛棚里,给自己覆上牛粪,希望热力会使他变得干燥。但最后,他的生命之火还是被水熄灭了。他说:“干燥的灵魂是最智慧、最高贵的灵魂”,“一个人如果喝醉了酒,那就被一个未成年的儿童领着走。他步履蹒跚,不知道往哪里走;因为他的灵魂潮湿了。”从他留下的残篇中可以看到他是个乐观的人,他相信未来。他那句世人皆知的名言透露了他乐观积极的性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他是相信人的人,他相信每一个人,他说:“思想是人人共有的。”他还说:“每一个人都能认识自己,都能明智。”他相信优秀的人的力量。现在赫拉克利特仿佛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但他永远不会被人遗忘,因为在未来的时间里,只要我们需要一种本真的求索精神,就需要那绝妙的辩证方法,那么,赫拉克利特就会随时向我们招手。尼采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为他立传,把最优美、最动人的溢美之词献给了他。历史上爱菲索少了一位国王,但是多了一颗永恒闪耀在人类哲学史上的巨星,爱菲索因为养育了这样的伟人时常被后人提起。爱菲索,当年你是否知道你的儿子——赫拉克利特,他的哲学是那么灿烂夺目,那么光芒四射,那么摄人心魂?

前言

吉光片羽、白驹过隙,岁月匆匆之时常会忆起年轻的往事,寻找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又或者追思那些身外的浮尘俗物。大千世界,你是一个角色、一份宿命、一场酣畅淋漓,还是寂寥的剧目?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人们思考一生中所发生的一切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这样写道:“哲学家们论证了人的尊严,人民将学会享有这种尊严,并且把他们被践踏的权利夺回来,不是去诉求,而是把它牢牢地夺到自己手里。”对于那些配得上“哲学家”称号的哲学家来说,他们的职责是启发人们的智慧,提示生活的真理,概括和总结世代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关于死亡,他们有着常人法理解的观点和做法。但哲学家也不是超脱凡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兴趣和弱点,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每一位哲学家都是一个神秘故事的作者。人的一生,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讳的话题。假如神赐给人类永生。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过去后,也许人们看到的会是这个星球上万物腐朽,到处生活着的是脸上布满皱纹的老者,而且注定这些还将永远地衰老下去,永远得不到解脱。在这样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中,你会感到,其实死亡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对于生命的终极思索,赫拉克利特说:“死亡是醒时所看见的一切”;德谟克利特说:“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奥古斯丁说:“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苏格拉底说:“死可能比生更好”;伊壁鸠鲁说:“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柏拉图说:“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亚里士多德说:“神圣理性不死”;奥勒留说:“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着死亡”。死亡是人生必经的过程,那么面对疾病、意外,直至死亡的时候,我们又应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态呢?罗素说:“让死亡的恐惧缠住心是一种奴役”;狄德罗说:“活要充实死要愉快”;克里希那穆提:“生命是与死亡携手并进的”;王国维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季羡林说:“面对死亡不饮恨不吞声”;梁漱溟说:“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卢森堡说:“我愿变成一支两头点燃的蜡烛”;韦伊说:“生于他人的苦难死于自己的痛苦”;波伏娃说:“死是人比神更强大的地方”;莎乐美说:“爱的神秘比死亡的神秘更伟大”;桑塔格说:“死亡是对人性的否定”;海伦•聂尔宁:“安然告别挚爱美好人生”;法拉奇说:“没有后代而死等于死了两次”;萨特说:“人的死亡和出生一样是荒谬的”。其实,我们在何时何地死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我们知道死亡会来临,我们等待着它。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如何活得更充实、更浪漫?当一个人有能力时,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有尊严地离开人世。人活着,就要认真地活;人走了,便要洒脱地走。只有坦然面对生死,超越生死,才能使你的一生变得丰富而长久。真正属灵的人,都是真正活在永恒里的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死可能比生更好。    ——苏格拉底    死是人比神更强大的地方。    ——波伏娃    让死亡的恐惧缠住心是一种奴役。    ——罗索    面对死亡,不饮恨、不吞声。    ——季羡林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众人在文字的田野辛勤耕耘的结果。本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以下同仁的心血,他们是:黄慧婷、毛莹、黄亚妮、樊云霞、李秀峰、李婧、海晓红、王海翱、薛帅、李增文、卢浩文、李潇、李辰杨、郭晓霞、刘国妮、崔立之、李宁、李玲、曾昕、杨寅红、李婧、崔金英、毛望成、李景鑫、张耀文、刘艳丽、李哲、王珏、丁巧玲、孙小芳、盛海霞、张洪、秦晶、毕陆扬等,在此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但是,囿于所学,写作中难免有错失之处。在此还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内容概要

孙胜杰:女,黑龙江人,兰州大学博士,擅长社科类图书的写作与翻译工作。 已出版《成吉思汗传》一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终极思索
第一节 赫拉克利特:死亡是醒时所看见的一切2
第二节 德谟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7
第三节 奥古斯丁: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14
第四节 苏格拉底: 死可能比生更好22
第五节 伊壁鸠鲁: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30
第六节 柏拉图: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36
第七节 亚里士多德:神圣理性不死42
第八节 奥勒留: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着死亡50

第二章 死亡尽是力量的喷薄
第一节 塞涅卡: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才能得到生58
第二节 阿奎那:人在尘世生活之后还有命运64
第三节 笛卡儿:我们的灵魂比身体更经久71
第四节 康德:想得多做得多活得久77
第五节 第欧根尼:好好活着,因为我们
会死很久82
第六节 黑格尔:死亡是对上帝之爱的
最高行为89
第七节 斯宾诺莎:自由人的智慧不是默思死
而是默思生97
第八节 卢梭:憎恶死亡是人的天性103
第三章 死亡的角落是围城
第一节 费尔巴哈:死亡是生命的最后表露114
第二节 叔本华: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120
第三节 海德格尔: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128
第四节 柏格森:死后继续存在非常可能138
第五节 克尔凯郭尔:与死亡携手反对生命148
第六节 尼采:一切决定性的东西都
在逆境中诞生155
第七节 荣格:死亡是生命的部分转换162

第四章 死神的脸庞总微笑
第一节 卢森堡:我愿变成一支两头点燃的蜡烛174
第二节 韦伊:生于他人的苦难死于自己的痛苦183
第三节 波伏娃:死是人比神更强大的地方190
第四节 莎乐美:爱的神秘比死亡的神秘更伟大196
第五节 桑塔格:死亡是对人性的否定206
第六节 海伦·聂尔宁:安然告别挚爱美好人生213
第七节 法拉奇:没有后代而死等于死了两次223
第八节 萨特:人的死亡和出生一样是荒谬的233
第五章 对死亡的虔诚面对
第一节 罗素:让死亡的恐惧缠住心是一种奴役242
第二节 狄德罗:活要充实死要愉快248
第三节 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256
第四节 李叔同:悲欣交集264
第五节 梁漱溟: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273
第六节 季羡林:面对死亡不饮恨不吞声282
第七节 傅伟勋: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291
后 记297

编辑推荐

《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一书,讲述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师面对死亡的人生哲学,体现出一种人生的豁达。《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对哲学大师的人生历程分析的十分透彻,是一本直通哲学大师内心的读物。读者阅读《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犹如与众多哲学大师进行心灵对话,进而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本书汇集了众多哲学家对“生与死”终极话题的思考。
哲学家告诉人们:在何时何地死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死亡。
我们知道死亡会来临,我们等待着它。
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如何活得更充实、更浪漫?
当一个人有能力时,是否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关于死亡,哲学家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观点和做法。但他们也不是超脱凡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兴趣和弱点,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每一位哲学家都是一个神秘故事的作者。


 向死而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清明来临: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向死而生“,严寒过后是春天,有衰落、有死亡就有生机、有盎然,相辅相成,生命就这样延续,文明就这样传承。对话古今中外哲学大师,笑谈生死。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太软。
  •     很好的一本书,集故事性与哲理性于一身。
  •     很少会苛责一本书,但是这本实在忍不住要吐槽了。本来很期待,这本书会是引述哲学大师们对死亡话题的观点,或者详加阐述这些观点,也就是说核心是关于死亡的主题。但是我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被坑了,至少是被封面和目录忽悠了。“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这本书的标题的正确理解是哲学大师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录。。的确像那哥们评价的,这就是一本名人传,用6到8页来讲述每一位哲学大师的一生经历。不是死亡笔记,最多就是人物小传。如果这本书的名字是“哲学家的故事”,我想我不会有丝毫责备之意。想来写书也不容易,不知是不是出版社为了包装而把书做的名不副实、表里不一,就说这么多吧。
  •     详略得当,增长智慧,大家值得购买
  •     可以作为辅助理解每个哲学大师思想来源的综合性贯穿性文摘
  •     跟向死而生没什么关系,只是一些哲学家的简介而已。
  •     我看就是一名人传,哪里是什么哲学大师笔记!
  •     打动我的竟只是封面的一句引用黑格尔的话 哲学的意义就是要挽救人类的尊严。 书中内容以介绍哲学家为主,并没太多实质哲学内容。旨在以哲学家个性来介绍一下关于死亡谁做到怎样而已。 不过版式编排和一些有个性的哲学家的描述还是很有趣的,值得一看。
  •     挺好的
  •     开始觉得是很好的一本哲学启蒙书,我读的很慢,在慢慢消化,也产生了对某些哲学家的兴趣,蛮好的是不是。后面就有点像读者的感觉了,没有什么营养的在介绍不同的“哲学家”。啧
  •     哲人小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