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之歌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08108394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页数:225页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一亿四千万册。
黑塞在文景:
《悉达多》《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黑塞画传》
《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

书籍目录

目录
译者序 朝圣者之歌
*浮生拾梦*
魔术师的童年
生平简介
我的信仰
神学摭谈
读书与藏书
阿西西圣徒弗朗西斯科的花冠
邂逅往日
说老
*往事历历*
忆父亲
忆我的兄弟汉斯
给阿德蕾的信
忆菲舍尔
致彼得•苏尔坎普的贺信
我的朋友彼得
*时事杂谈*
朋友们,换个调子唱吧!
如果战争再持续两年
世界历史
爱之路
你不可杀人
致一位日本同行
诺贝尔文学奖宴会上的书面发言
歌德奖答谢词
两封有关巴勒斯坦的信
黑塞生平及创作年表

作者简介

★黑塞常被人说起的是他的小说,也因小说闻名于世。但他同时也是位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这些散文多记录的是他对历史、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任何读过黑塞作品的人,都会为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以及浪漫气息所打动,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青年没能在青年时代阅读黑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尽管成年之后,重读时,会感受到这种懊悔,这就是一位只要有过阅读,就一定会喜欢上的作家,一个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
★《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以及《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是在《朝圣者之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的基础上稍作增删编成,后者在市面上已长期缺失。
★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阅读黑塞,与黑塞做伴,会多一点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怀疑的勇气。
《朝圣者之歌》是译者谢莹莹从黑塞全集中精选出的散文篇章,有其儿时回忆,有对战争的思考,有致亲友的信,有迁居杂谈,还有对故地、对老的追忆,所有都离不开对人生的感悟。不仅让我们充分认识了黑塞其人,更是从展露出他的心灵、思索、喜乐悲愁乃至愤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朝圣者之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来源:深圳晚报 时间:2013年3月3日 记者:李晓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散文集、诗选《朝圣者之歌》、《温泉疗养客》、《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日前由世纪文景策划推出。对于黑塞,中国读者并不陌生,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早已声名远播,当然也传到了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真正大量引进黑塞的作品是上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黑塞常被提起的是他的小说,散文、诗并不多见。作为该套书的编辑王玲说,其实黑塞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王玲介绍,上海译文出版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最早的,当然七八十年代也有黑塞的著作面世,但那是另一回事。世纪文景这方面与前两者比起步比较晚,2009年推出了黑塞的四部小说,包括《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悉达多》和《德米安》。特别是后两部,是黑塞早期重要的作品。而上海译文出版社主要是黑塞中期的作品,偏于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晚期的作品多。王玲介绍,《朝圣者之歌》是译者谢莹莹从黑塞全集中精选出的散文篇章,其中有黑塞儿时回忆、对战争的思考、致亲友的信,还有对故地、对老的追忆等等。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他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2000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500多页的一个册子,市面上早已断货。三本书即是在《朝圣者之歌》基础上稍作增删编成,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温泉疗养客》,一个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的自传体札记,是黑塞作品中少为人知的一部小书,记叙黑塞晚年因坐骨神经痛到巴登疗养的故事。不像黑塞的其他作品,此文可称最为风趣的黑塞,那种在病痛疾苦中所表现出的乐观幽默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然的思辨,深深打动人心。《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是黑塞的诗集,收录诗约百首。“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涵完全一致。王玲介绍说,黑塞的诗以前在中国没有出过单行本,内中还有不少黑塞不同时期的水彩画,也是目前国内少见的。王玲说,自从作为黑塞这套书的编辑后,她有针对性地阅读了黑塞的大量作品,感受最深的是,读黑塞读得太晚了。读黑塞的小说,你能感受到他只是在写自己,你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挣扎。王玲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黑塞都会有种切身的感受,特别对于当下的青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情绪,甚至病态的思绪、价值观,读黑塞,他会给你一个正面的引导,同时使你的能量得到一次释放,他会告诉你,你不一定要跟别人一样,你不必随波逐流。王玲说,黑塞的散文充分表现出他的喜乐悲愁,记录着他心灵的历程。他并不关注政治,他更关注的是人性。所以他逃离了法西斯的祖国,被骂为罪人。历史一页页翻过去,这个祖国的罪人早已是祖国的骄傲。王玲介绍说,黑塞的故居保护得非常好,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经常会举办一些纪念活动,表达对他的仰慕。今年是黑塞逝世50周年,德国《明镜》周刊做了一个黑塞的专题,有意思的是,封面文章的标题是“捣蛋鬼”,来纪念这样一位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一个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原文地址:http://wb.sznews.com/html/2013-03/03/content_2391764.htm
  •     我相信,初识一位作家的最好方式应该是小说,最好是长篇,在小说里,哪怕是自传体小说,我们看到的都是作家的镜像,这个镜像投射在“我”或“他”身上,投射在“我”或“他”说的话、做的事中,也投射在纸面背后的叙述者身上(并非指作家本人,对于一个作品而言,叙述者有两个,一个是期望读者看见的、因为逻辑不得不显现的,第一人称时以“我”的身份出现,第三人称时则没有身份;另一个是不希望读者直接看见的,隐藏于阅读过程之外的,被雾气笼罩的动笔者)而进一步了解一位作家的方式则是其杂文、散文、自传或访谈——我始终不认为他人写的传记或是研究文献会是入流的方式,更不用说种种的八卦轶闻——在作品中我们得到了一些猜想,其中有一些确凿无误的特性,为何说确凿无误呢?因“真正”的作品是不会骗人的,“真正”的读者有可能因驽钝或状态不佳错过这些东西,但他们不会分辨错,以为作家在接近天性的“真正”的创作时是把自己敞开的,也就是说,他可以控制整部作品,却无法掌控每个语句,可以掌控的部分是idea的碎片和写作过程的碎片,不可掌控的部分则是作家本人及其生活的碎片,我们得到了这些碎片,按自己认为本该的方式将它们排列出秩序,从而猜想和拼凑其背后的作者。我用了这许多了“真正”,出表达乏力之外,因虚假实在是充斥于无时不刻,我们只有用“真正”时才能将虚假稍稍隔绝片刻,其他词汇像“严肃”、“诚实”、“触及灵魂”这些词汇已经被污染而无法使用我曾是一位忠实的文本主义者,叫“文本清教徒”也行——举个最极端的例子,你理解史铁生时不需要知道他是残疾人,到现在我也对此保留着好感,只是难以抵制地,也接触了一些文本以外的东西——因为太过喜爱一位作家的作品而去了解他的生平,读他的信件往来,看他的散文和评论集不过我到现在或许也还认为——我不那么确定——光是文本便已足够,文本是本质性的,其他的最多只是辅助性的:我们能够从文本中得到我们想得到的一切(对作家而言),至于他写作时身体是否备受折磨,精神是否困顿,他一生爱过几个人,离过几次婚,是否年少丧父中年丧妻,他与哪个伟大人物有着书信往来,他被谁所影响,他的塑像屹立于何处他获了什么奖,这些其实都无甚意义,以最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文本中带着他的基因,而基因是完整的,我们可以得到这个人,当然,只有最最贴合的作者和读者间才有可能具备这种现象和能力,所以说,从最纯粹的意义上,我们在文本之后阅读一个作家的杂文集或传记,并不是在采集(“我们可以通过这本访谈录了解到一个完整的XXX”的说法既媚俗,又错误),毋宁说这种冲动是贪婪和耽于享受的共同产物——对于我们爱的,我们总是嫌不够;理解得到印证的瞬间太过愉悦,我们无法抵抗它我以前总说,黑塞和格林似乎并列在一起(仅对我而言),我如此喜爱他们,当我读格林时,以及读完格林的一段时间内,我会说我最爱的作家是“格林和黑塞”,而读黑塞时,这个答案变为“黑塞和格林”,然而,在读《朝圣者之歌》时,我意识到,这个答案其实一直是,以后也永远是“黑塞和格林”,甚至格林可以变为第二等,黑塞是唯一一个第一等,格林是唯一一个第二等,但我从感情上不愿这样想格林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慰藉,严重一点来说,他是我的迷幻剂,是我的大麻,格林的作品总是能营造出一个格林的世界,我是不多数有幸可以走进去的人,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像霍比特人的家乡一样芳草萋萋,它昏热或阴冷,潮湿,总带有黏糊糊的汗液,里面的人要么是不幸福而挣扎的,要么是恶棍或者傻瓜,他们被沉重的责任感或负罪感压弯,这个世界带给我的慰藉不好说清,但至少有一点是——格林的作品中始终有不作伪的痛苦和死亡,而我们的时代是属于快乐的生者的,痛苦只有一种,即得不到快乐的痛苦,而我们当然似乎终将有途径达至快乐,至于死亡,则永远是水下的、他者的、思维之外的和隐形的,人们不是在“向死而生”,死亡只是“不再活着”而已,格林则可以让我从甜腻的、“现实”的、充斥着快乐与寻不得快乐的痛苦的世界中暂时脱离一会儿,如果不那么恰当地说,他是与我平行的,受我尊敬和爱戴的一个作家黑塞则并非如此,我可以毫无耻感地说,黑塞是我的父亲,我的长兄,我自己,我的前世和祖先,我的族长,他是我有可能最好的道路上的引路人,对黑塞,甚至于连敬重和爱戴都谈不上,阅读黑塞的过程其实是自我发现的过程,那种狂喜也类似于现代年轻女性看到写自己星座气质然后将之对应到自己身上去印证的愉悦2012年于我是虚浊的一年,其他的不说,就阅读而言,若2011年最好的阅读体验是《玻璃球游戏》(也足以是有生以来最好的阅读体验,黑塞所说的“清醒状态”),那么2012年没有任何可与之比肩的,哪怕稍稍类似的体验,未想到2013年刚过了几个月,这种可令人几乎哭泣或跳跃的阅读过程又能降临,由于问题的不同,黑塞以原来的面容,但更加清晰的轮廓而被我再度看到,与先前不同的可贵的一点是,黑塞以前对我来说是完全和谐的。至融洽完满的、坚定而脱尘的,《朝圣者之歌》则让我隐约看到了他走到这一步的路程,他的徘徊和痛苦,这简直是无以伦比的鼓舞和慰藉!我从而得以被宽恕我本想摘一些黑塞的话,复述一些观点,这源自很难抑制的狂喜后的分享欲,但我随即发现不但无法选择摘的内容,这种行为也无甚意义那么只说一点非具体的——黑塞的深刻是简单的深刻,复杂的深刻是法国文史哲一体式的深刻,是堆砌的深刻,它有庞杂的背景知识、细密的渊源和逻辑架构,还有另一种深刻的深奥的深刻、是庞德式的深刻、符号性的深刻,黑塞与此二者皆不同,他的深刻源自一个无比精纯的“核”若将所有“好”的阅读体验区分,最初的、最普遍的、但也值得尊敬的是“理解”和“获取”——获取知识,“学到了一个道理”,这种体验每一个真正的读者在每一次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它之上的阅读体验是“吸收”——把一些密度(观念、认识、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从外面的世界、从别人的嘴里、从书中纳入到自己的世界——即“weigh and consider”;更不好出现的是“自我发现”——以阅读为媒介,更好的认识自己;与之并列而可遇不可求的是“升腾”——在某些状态下,体验某种超越性,起一身的鸡皮疙瘩;而近乎神迹的阅读体验是“交流”——你感到被作者所理解,作者在看着你,你与伟大人物站在一起,相互注视,我在此以一个非基督徒的身份,感谢主,让我遇到黑塞(虽这无疑是必然的),我在此感谢它,记录它PS.每每在豆瓣上看到黑塞的书评,就能感到黑塞被误读之深之广,他被许许多多的读者仅仅当做一位温和的富有高雅生活情趣的老者,视而不见他真正想要言说的东西,黑塞与其他大部分作家都不一样,对黑塞而言你无法看见他的核就无法发现他真正想要表达的,因其想表达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核,但转念想来,一则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这个时代而言,可以说读黑塞就比不读强,读严肃读物就比不读强,能够进行纸质阅读就比不读要强,那么人们读一读黑塞,学一学他的“生活态度”也算是一件好事,二则,仍旧是在这个时代而言,被误读才说明了他永恒的价值
  •     要不是看他的散文,我果真以为他的世界是一个属于边缘人的世界,是神的世界,神要昭示众人真理的世界。还好,不知道会不会坚持看下去,毕竟看《悉达多》比《荒原狼》好些,现在所不能理解的,我想是因为我还不够深刻,所以不怪自己,认真看认真记录自己的感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喜欢黑塞的原因太多了,当然不仅仅因为他也是处女座...
  •     我开始感觉到 最有趣味 最值得为它而活的东西 最能满足我们 使我们为之思索 为之全神贯注的东西 不在我们之外 而在于我们内心❤
  •     精神导师,黑塞,浪漫的骑士。
  •     最喜欢的部分是讲信仰和谈弟弟 后面写的蛮糟糕的
  •     第一次读他的散文,虽然文字风格与小说和诗区别蛮大,精神还是典型的黑塞。只是有了作为凡人更入世和纤弱的一面。
  •     黑塞的东西i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     黑塞的智慧与人道主义精神让我感到深深地折服啊!“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应当相信光,他应当通过无可辩驳的经历而得知光的存在,尽可能对它采取开放的态度,但是他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光明的使者、是光明本身。如果他这样做,窗户就关闭,而亮光无需依赖我们,他会绕道而行”
  •     读完
  •     读黑塞就像听一个年长的老朋友讲故事 虔诚通透 温和又深情
  •     本以为这本书会被一直放在书架上,没想到开始看后也很快就看完了。虽然前几篇看不太懂,但后面看起来也是很轻松的。
  •     太正。。。
  •     真是,一套一套的
  •     原来一直以为《在轮下》是他自己的折射,原来还有那么多他弟弟的影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看黑塞的作品,会心情抑郁,以后还是少看看吧。
  •     承认自己还没好好看完。为什么总读不下去黑塞。
  •     黑塞的随笔集合 因为收编的人并没有花时间去加上各篇短文写作的上下文 所以有一些读完不太理解,例如你不知道为什么某篇文章里他为什么不像往常那般冷静
  •     这本散文集放在手边断断续续拿起又放下,常隔几页就能有强烈的共鸣。就像黑塞自己说,自己的东西给青年人们照亮一小段路。不管多糟糕的世界,想他所想,太治郁了。
  •     算是初步了解黑塞,写小时候的文章比较有意思,保留了儿童的奇趣。
  •     冷静幽默。还是最喜欢汉斯那一篇。
  •     无论是德米安还是悉达多 那都是他自己
  •     这是黑塞最棒的一本。溢于言表,翡于诗歌。
  •     天才都有一颗孩子般纯洁和充满想象的心,正如黑塞,他讨厌战争,他捍卫艺术和人道主义;他画的树木有面孔,房屋会笑;他笔下的父亲、汉斯和朋友,都让人感到真切而自然的存在,就像我们自己身边的一个亲人和朋友;他拥有上帝赋予的魔术--写作的力量。
  •     没想到黑塞的文字读来特别有意思。他脑洞很大,会用各种比拟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小时候那个是不是出现让他俯首帖耳的小人就是,还有他幻想如果战争持续下去人们不仅需要生存证连死亡都需要死亡证才可以离开这个世界。他写自己的生平,写对神学宗教的看法,写虔诚者和理性者的对比,回忆他的父亲、弟弟和友人,也对时事发表评论。很好读。
  •     能跟随黑塞一起回忆一起思考。
  •     《忆我的弟弟汉斯》湖水一般透明的澄澈。
  •     黑塞自己和他弟弟汉斯的精神状态令我尤为触动,也意外地发现我很喜欢谢莹莹的译笔。
  •     单纯如孩童
  •     喜欢他的诗开始!!!
  •     第一本黑塞的书 入坑
  •     写的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黑塞啰啰嗦嗦的心灵鸡汤。和其他德语作家不一样的是,情感很奔放。
  •     非常的美
  •     应该早点读黑塞的,总能在他的文字中发现自己。
  •     如何犀利而谦卑地叙述自己的思想?黑塞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与生俱来的敏感让他拥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后天的教育和经历又强化了这一天赋,同时还将诗人的细腻笔触完美地运用在了散文上,融贯东西,博古通今,相见恨晚。
  •     汉斯,汉斯
  •     小时候看不懂,现在停不下来
  •     依秉性、后学和经历的差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可以由衷地感受而理解的作家,这也是黑塞平易又打动人之处,在我自己思考又未及的前方打开道路。抄几则:后者到了某一时刻就会被命定的痛苦驱向精神,即自然的遥远的对极,而摆动在自然和精神这两极之间的生命就应该像彩虹横空那样绚丽多姿和尽善尽美(《生平简述》)人成长为人的过程是从无罪到有罪,从有罪到绝望,从绝望到灭亡或解脱,即非为了逃避道德与文化而再返回童年的天堂,儿时去经受两者的洗礼直至能根据自己的信仰来生活…那些有过彻悟与解脱体验的人很容易再跌入第二阶段,重遭其法则、恐惧以及那些无法实现的生活要求的折磨…我早已不相信人们对纷繁的万事万象的认识与洞察会高于这幸福的瞬间所呈现的表面条理性,会高于这时不时可以体验到的小小乐趣,即在一秒钟内自我欺骗地把混沌想象成宇宙
  •     大一上。兄弟汉斯那篇看得我绝望死了……
  •     感觉太啰嗦了,还是喜欢黑塞的小说
  •     你知道想把作者从书里生拉硬拽出来熊抱强吻的感觉麽?对,就是这样。
  •     打算把能找到的他的作品都读一遍。
  •     朝露昙花
  •     往事历历里面那几封信看着眼泪都要下来了,特别是忆我的弟弟汉斯。
  •     记人的篇章和写给日本青年的信值得再看几遍。
  •     有不少想到一块的地方~
  •     半本
  •     补遗
  •     最喜欢《生平简述》这篇“推断式传记”,非常奇妙。《忆我的弟弟汉斯》读完最心酸。黑塞很合我的胃口,不过总有一天我还是会像告别木心那样告别他的吧。
  •     无意中读了这本,完全抑制不住想读他作品的冲动。。
  •     里面那篇神学摭谈真的非常非常棒。
  •     黑塞读起来意外地舒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