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水位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39972750
作者:刘瑜
页数:328页

内容概要

刘瑜: 学者,作家,就职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著有《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

书籍目录

自序:春天里
观念•此处
素什么质
民意与伪民意
给理想一点时间
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恶之平庸
贵族范儿
迷人的愤怒
肩负自由的疲惫
告别印象主义
今天您施密特了吗
弹性的限度
怎样推销糖果
标签战
没来的请举手
法治何以可能
他也可以是我
合同异
权力的道德捆绑
观念的水位
观念•别处
倒霉的英国议员
提问时间到
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
沉默罪
大家一起来算账
敲开最好的可能
让政治变得家常
绞死银行家
民主的裤衩
吵吵更健康
苏东巨变:20年之后
俄罗斯的徘徊
当“革命”成为家常便饭
“亚洲特色”的民主
当民主缺失中产阶级
历史螺旋式终结
选举式独裁
宪法这只兔子
我们在输出什么
有多少资本主义可以重来
新自由主义的两种命运
从更人道的到更霸道的

幸福的与被幸福的
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
成圣又如何
红旗未曾下过这只蛋
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
底线时分
超越那些“想当然”
当自由遭遇一丝微风
在黑暗中消失之前
重新发现我们自己
法治的“秘密”
你比你想象得更自由
诸善之间
像一滴水一样
从经典到经验
电影
愿像那水中浮木
快乐的可能
如此优雅的平庸
没有你们就没有他们
语言的贫困
爱是
善的理由
回到巴黎
剩下的
琥珀之城
记得当年草上飞
另一个高度
请别让我消失
兔子跑什么跑
最好的时光
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等待
在死亡的强光中
论时尚
那些剩下的东西
附录
国家转型多种样式

作者简介

闾丘露薇、赵薇、任志强、蒋方舟、张力奋、宁财神、黄集伟、方泉倾情推荐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观念的水位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刘瑜是年轻一代政治学者中,名望较大而文笔犀利的一个,因此每每带着才女的光环,属于那种观念新颖却游离在体制之外的声音,虽然通读下来鲜有对当下中国的针砭时弊,可无处不体现出了“用理性讲真话”的精髓。但也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指出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想必刘瑜老师也是心有所戚,而不能肆意发挥的吧,这种属于“中国式文人”的悲哀,让中国知识分子无不背负着某种“污名”,于是知识界、思想界不能充分为社会提供营养和助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民意与政策的沟通管道,不能形成一个国家制衡与先进的力量,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写不写这篇读后感,我是很犹豫的,谈论政治要面对的一个是“说不好”,另一个是“不好说”,这两扇紧闭的大门。幸运的是,我还有些常识能够形成独立的观念和思想,于是读到开篇的自序中就谈到了中国的“中产阶级”,我就按捺不住表达的渴望,想去陈述自己的观念和感受。现阶段中国无疑是存在着阶级的,但对“中产阶级”的定义,在中国还没有一定的结论,如果按可支配收入来看,似乎是有着这么一批人,达到了西方“中产阶级”的标准,但我们不能忘记,“阶级”二字是有着某种政治地位和政治诉求的,而中国目前只能说有 “中产收入”的群体,他们在政治上又有什么影响和力量,能对得起“阶级”二字呢?这些人要么善于利用规则投机,要么就是靠自身的勤奋、智慧,而成为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但若谈到政治和阶级,恐怕大部分人甚至连自己的利益都是无法明确的。一位公司的前辈曾经对我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是好的,如果想法都一样就糟了,这个观念我认为是正确的,举凡是国家、社会,甚至是企业、社群,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必然会有观念的差异,于是美国就有了“驴”和“象”,英国也有保守党和工党,我们不是也有左派、右派、带路、五毛吗?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国家或者社群的良性发展,决定性的力量恰恰不是这两种人,而应该是更为坚定的中间群体,在西方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吗?如果按收入或者说社会地位进行的划分,我觉得可能过于片面了,当然也不应该是按人数的多寡来划分,在我的观念里,中间群体应该是这样的一群人,或者有着这样的属性:1、中立、客观、不依附于任何利益集团;2、有足够的良知与智识,能用理性讲真话;3、能明确和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4、能够公平的理解和善待一个社会中,其他族群或阶级的利益和差异。而当下中国却充斥着太多要么明哲保身,要么只认权力不认道理的人,以至于在不该妥协的时候屈服或盲从,而在该妥协、博弈的时候又剑拔弩张,最后往往一拍两散。一个人的身份或者说是社会地位成了话语权的背书,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胆量和决心,去揭露事实真相维护公平理性,而有胆量、有决心的人又不一定有文化和知识,去认清现实、理性诉求。也许我的标准过高或者过于理想化了,但如果这样的人所发出的声音,在社会中能够占主流并能充分影响社会和政治,那么我们就不会面对无穷无尽的党争,在政治和经济上我们也许会少走一些歧路,也可以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可能性。不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以“体制型”为主导力量的社会里,而不是以“机制型”为主导力量的社会,于是,思想成了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难免会割伤自己。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光明也总在黑暗之后,没有黑暗又哪里会有光明,现代文明与社会,民主和人权,不正是在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中诞生的吗?但是,如果人们不肯拿掉那双遮蔽眼睛,而属于自己的手,那么黑暗就是永恒的。偶尔翻阅历史,常常为历史中的偶然和必然所感叹,西方历史中因为有着古希腊优良的文化与哲学,才有了文艺复兴;因为有过极端的宗教迫害与黑暗的中世纪,才有了启蒙运动;也是因为有着重商主义和契约精神的文化传统,才有了资产阶级的兴起。人们为坚持信仰和思想所流的血、发起的战争历历在目,每一次社会动荡都能带来一定的进步,于是西方人才会格外珍惜信仰与思想的独立,才能尊崇民主政治和公平自由。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又有着多少为思想和信仰所发起的战争呢?在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主要有以下三种起因:1、人口过多,而生产力低下,土地兼并严重所导致的流民起义;2、豪强和门阀的崛起,中央政权虚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内部战争;3、外族入侵,所造成的民族战争。可这些没有一个和信仰和思想有关联,而同权力和财富有关,绝大多数战争的结果,只是政权的更新和替代,而没有根本性的政治或国家组织形式的突破。无论对于统治者还是造反者,思想和信仰都只是工具,可以拿来蛊惑民心或加以利用,但不值得也没有人为此发动过战争。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以宗教信仰为立国的根本,但偏安一隅很快就腐化堕落了;孙中山和他的三民主义,也不敌军阀们枪炮。只有共产主义所领导的革命,是中国第一个基于思想和信仰,进而取得了胜利和政权的革命,但我们的国民,背负着二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基因,是缺乏民主和自由传统的国家,也是疏于自觉与自省的民族,而民主和自由这两个词,前者意味着秩序,后者意味着要有所约束。对于政治而言,没有一种思想或是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首先是一个思想和过程,而很难说是一种现成的方法或经验,代议制政府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方法,但显然不是唯一的方法。每个国家的情况各有不同,这点本书中也有印证和表述,对于有些国家而言,混乱的民主还不如专政,秩序是自由的前提,甚至比自由更为重要,是通往自由和民主的先决条件。问题或悖论往往是:达成秩序的方法和准则是否公平有效?是否具有可行性与普世性?又由谁来监督和捍卫秩序?而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中间群体”来实现,而不是越来越多的“五毛”和“带路党”。
  •     有一位读者的书评写的真好:《是什么遮蔽了启蒙》对刘瑜的文字,批评与赞美都有。前者认为她写得太浅,情绪多于理性;而后者认为她坦白而诚实,在启蒙理想日渐凋零的当下,她承担起了读书人的责任。有一种东西叫做“意识形态”,某些意识形态告诉民众“政府仅仅是民众的雇员”,而另一种意识形态则教导我们,“你都有裤子穿了,还不赶紧感谢政府”。--我妈这辈子都在感谢政府。我也感谢政府感谢了几十年了。当然灵魂丰盈的人几乎是不幸的。灵魂里那么多瓶瓶罐罐,背在肩上,栓在脚上,挂在脖子上,造成身心严重超载,如何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竞争中求发展”--讽刺的相当到位。该不会有一头狮子,或者一匹狼,走到沙漠边上时,凝神片刻,突然用爪子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吧。--这样的口气写灵魂,像是信手拈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的时光。一个太平洋鼓捣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我们都还在找地上的便士。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尝到的是什么滋味。阿甘的妈妈其实也可以说:人生就像一盒口香糖,嚼着嚼着都一样没有味道--被打败了。如果牛顿出生在中国,20岁的他,冥思苦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空中飞并把这个困惑告诉他人时,他爸爸会不会一巴掌扇过去,说:你吃饱了撑的是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不赶紧讨个老婆去!--说不定还真有人这么想过,然后被扇了巴掌。哈哈。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与北京的国子监成立时间大致相当。问题是各自都在教什么呢?中世纪剑桥大学的课程包括:逻辑学,几何,数学,法律,医学,修辞,音乐,当然也少不了神学。国子监呢?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滔滔不绝的发泄一个人的幸福感怎么可能取决于他居住的城市它只能来自于你的内心。我想说到底巴黎的什么可以让你实现人生的价值呢,埃菲尔铁塔卢浮宫还是香榭丽大街。--这个只言片语太唯心了。不同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原文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是她的读后感。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他的玷污。所以我的读书里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从”经典“堕落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主义“的历程。不是说我对经典失去了好奇心,而是我希望引导我去读经典的,是问题的箭头在不断指引,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餐桌上的虚荣心。形象。我也虚荣过。尽量以后不虚荣。不浪费生命。但正如杀牛刀无法用来做心脏手术,大卡车无法穿越小胡同,国家这家大机器应对社会毛细血管的具体问题还是过于庞大笨拙,”重新发现社会“,就是恢复我们做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敏感、灵活和丰富。--好像好有道理,我只能点头。人类的头脑充满智慧,但是我们的脚却自有它的主张。它不善于表达,但爱自由,而且嗅觉无比灵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比我们高举标语的手、能言善辩的嘴、荷尔蒙涌动的头脑更诚实、因为它有足够的谦卑去屈从于常识。--这里是论证在资本主义国家高喊社会主义好的人却留在资本主义社会享资本家的福。苏东地区在转型初期呛了几口水之后,现在似乎学会了在自由经济中游泳,而且游的还挺快。--什么什么中游泳,而且还。。。挺有意思。一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写道:”资本主义之所以如此成功,部分是因为它允许亏损甚至破产,是失败的可能性创造了成功的机会“这种现象自然令人想起两千年前陈胜吴广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日本的政治民主制度并不是选民投下一张选票然后翘起二郎腿等待政治家给我们端茶倒水的”懒人“体制,而需要民众对政治经年累月地”巡逻“促成垫底改良及至水滴石穿。也许努力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努力降血脂并没有什么错,人们只是需要更加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和健康饮食,直到血压、血糖、心肺功能、消化功能等都达标为止?--值得推荐。就像开头的书评人说的那样。她承担了读书人的责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刘瑜的文字还是这么犀利 可能是写上层建筑的所以少了点幽默感 没有当初看送你一颗子弹时的捧腹 但还是受益匪浅 她在里面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你所置身的世界与自己 我觉得这本书做到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考虑一个问题不能只看你能看到的 书里许多话也让我感慨颇多 比如可以绝望不要唠叨 不要让绝望成为自恋的一种形式 所以啊 还是少表现一点好
  •     初读觉得妙语连连,像是给人的灵魂一个助推器,以跳出固定的躯体壳子来在高空审视这个世界。
  •     刘瑜其实是在用感性的方法来讲社会学和政治学。现在觉得她和周濂这两口子一定很有趣。
  •     最好看的部分果然还是很私人的日志,刘瑜讲道理时也总是很有说服力,不过专栏结集的形式会让人觉得有内容的重复
  •     想起之前有人告诫我不要关心政治,读完后发现政治背后的人文与哲学跟吸引我呢。好几篇以前看过,重读还是很过瘾。
  •     文人看世界,站得高,看的清。很想试试,当自己站在作者的高度时,所看所想又是什么。
  •     "公民"必修课
  •     随着年龄的增长 读刘瑜的书依旧觉得犀利 不过已经没有初读时的惊艳了
  •     我这种穷苦的野蛮人也明白那些道理,也希望所有人都明白,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
  •     给的标签是 女性 随笔,但是她写的内容绝对不仅限于此,但我欣赏和喜欢的部分职能在这个部分。她既有女人的细腻感触,也有男人的理性知识,这本书畅销应该就不奇怪了吧。多多学习!
  •     刘瑜的书真是太适合我等理科生了 通俗易懂 有理有据 不自禁就接受了她的观点
  •     31.万圣节,悦览树。早读三五年会有一些震撼。现在可以扩充书库,也好
  •     对比《送你一个子弹》这本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很不尽兴,有点失望
  •     冷夜旧地重游,书店打烊匆匆从架上挑的书(似是履行某种仪式,或者说强迫症),不想是杂文集。因为是专栏之类,所以多用时事话题穿针引线,谈政治、社会、观念、文化,谈民主和实用主义,还有书评影评,间有锐利之洞见,一路看下来颇为欣喜。尤其喜欢关于爱情的篇章,说出了某些我从未去细加辨析的东西。我还很喜欢那个关于思想之精细的说法(针对公共讨论中将他人观点极端化取消其意义的现象)。重要的是,刘瑜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完全可以从关于公民权利意识和个人价值等层面平移到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这大概是每次回乡我所深刻体会到的那种沮丧无力感的缘由。
  •     特别喜欢刘瑜的文字,干净,就事论事,通过实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总的来说整本书是跟(送你一颗子弹)的姊妹篇,是作者之前写的博客和随笔的整理,不过这个侧重于观念,就是人的观念,人的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存在的意义是思想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比如一个国家的制度,比如教育体系所钳制,束缚在一个壳里。我们所要做的是思想的解放,辩证地看问题。
  •     教三年书下来,我发现最好的学生都有一个特点:充满好奇心。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地追问和反问你
  •     非常好的一本書!通俗不失深刻。對討論電影那部分沒興趣,跳過去了。另外,這個作者推薦的幾本書我也打算去讀呢!推薦!
  •     #kindle第一本#目前看来还不错//好吧,我承认不喜欢醉钢琴这本书,喜欢送你一颗子弹的那个她。主义主义各种名词太多,逼格上去了,反而没有通俗详尽那么好
  •     常识普及
  •     其实我看不懂。。。
  •     非常值得一看的杂书
  •     补标
  •     时评的部分没有太多的新观念,算是个提醒别觉得自己活的很幸福,表述很清晰直接,不卖弄术语,语言思辨看着有“智力上的愉悦感”。书评跟影评的部分挺喜欢的。有空再看一遍回忆些有力的句子。
  •     语言犀利 思想闪光。。。。
  •     喜欢刘瑜。更喜欢她的文字。
  •     言语幽默,我一直认为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和深刻的道理讲明白的就是高手。刘瑜就是。ps 她和男神结婚生子了?好吧,果然神只能和神在一起,我羡慕,不嫉妒更不恨啦。
  •     一篇篇细细读下去,还是挺有道理的
  •     她的书一直让人安心,品质始终维持一定的水准。作为政治的入门书,值得推荐。
  •     还蛮喜欢听刘瑜讲道理的
  •     短短续续读了好久,我缺乏这样狡黠清晰的思维。
  •     精装的也好看啊
  •     政治学老师推荐,看得很开心~
  •     碎碎念,不过,当我知道连她也对那些“高高在上”的经典感到无力时我心理一下子就平衡了,也对我以后的读书方向有个指引。
  •     比喻高能 排比高能 观点赞同的居多 可看
  •     刘瑜最近第一本书吧 她进步了 文章有点难懂了
  •     刘瑜写东西一向通俗有趣又发人深省,写和社会政治相关的内容最容易偏激,但是刘瑜作为一个女性,本身又幽默风趣,再兼结婚生子,所以文中全无戾气,但是读多了还是容易生厌的。
  •     很多观点都很不错,自从阅读品味降低后就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嘻嘻
  •     弃读
  •     喜欢刘瑜。
  •     不错的 很多一直不知道怎么总结怎么表述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答案
  •     虽然有些政治名词读起来有点拗口,但观念的水位这个形容我很喜欢。现在不得不承认自己从小受的教育根深蒂固,很多言辞和意识流难免不够自由开化。喜欢有观点的文章,类似新周刊。
  •     刘瑜第二本,应该也会是最后一本,但也实在是不如初见送你一颗子弹来的惊喜。关于此处和别处的观念里的文章因为篇幅所限的关系吧总有点到即止没尽兴的阅读观感。书的部分可以增添我的阅读书单。这些书应该在高中和大学时阅读很是不错的。
  •     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愤青不太好吧?
  •     语言犀利,思想闪光✨
  •     灵动精巧,异彩纷呈。能把社论写得如此栩栩如生的学者,国内怕是找不出第二个。刘瑜老师在书里不断地强调一点,所谓素质和国民性之类的概念是在缺乏公共政治生活和实际的政治操练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果”,而非“因”。国人现在动辄倒因为果批判国民性只是打错了靶子。
  •     管理会计课的食粮
  •     笔下全是理性的思考
  •     出于突然爆发的焦虑,重读了一遍这本书。重读本是自我强迫的任务,却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惊叹。前半本关于政治的似懂非懂,但作者的思辨和用数据/事实说话展现了她的思考习惯;后半本影评书评则绕不开三观及对灵魂与拷问灵魂的依赖。再者,文笔实在太聪明。
  •     twice
  •     1.虽然有很多篇幅,观点却很近似—中国需要体制改革。(如果能看到作者相关的可操作性建议可能更好)2.我觉得这本书的深浅刚刚好,本来也就是一些专栏和时评的汇总。3.学者都应该有自己真实独立的观点(而不是标签化的左与右)。4.人类社会的终结社会体制会走向何方?呈现何种特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