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的答案》书评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0866292X
作者:[美] 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
页数:368页

【书评人俱乐部】物理学家看世界

我们总是提到三观,这三观分别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中世界观,是说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另外,从专业角度考虑,通常来说这是哲学家主要思考的问题。这种情势下我的思维有些定型,很少去把自然科学与对世界的认识这个问题联系起来,然而自然科学往往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物理学家对此的看法也与哲学家们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这本《给世界的答案:发现现代科学》,作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很是不同,就连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文本相比,蕴藏的观照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本书分别四个部分,分别是:希腊物理学、希腊天文学、中世纪和科学革命。这本书着重探讨的科学家是牛顿,而我主要关注的是笛卡尔。本书作者斯蒂芬·温伯格写道:他的哲学思想在过去和现在一直备受推崇,在法国和哲学家中均享有极高声誉。这令我很是费解。对于一个声称找到了寻求可靠知识的正确方法的人,笛卡尔在关于自然界许多方面的认知存在重大错误,这让人不能无视。斯蒂芬·温伯格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找到了寻求可靠知识的正确方法,那么笛卡尔的所有的推论都应该是正确的。如果存在错误,就证明笛卡尔没有找到寻求可靠知识的正确方法。这个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事实情况来看,笛卡尔的很多看法存在错误,但也存在正确性,合理性。就像作者所说,他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这说明关于笛卡尔找到寻求可靠知识的正确方法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但不代表其他所有的问题都是有问题的。另外,本书给读者一种情理上的异样感受,这位物理学家似乎对前人的科学成果有些不通情理的认知。我们中国人喜欢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人对前人不能求全责备,抛开祖先崇拜这种迷信权威感来说,世界是变化的,用已知的,已经证明的问题去对前人未知的问题的推论去进行否定,情理上似乎有些难以接受,当然,在逻辑上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也是比较要人警醒的部分。除了我之前提到的这套逻辑,还是类似的内容,比如说指向培根的内容。在这里我想说,用“犀利”来形容此文的风格比较贴切。在这里作者提到笛卡尔最著名的推断,我思故我在。我曾经顺着这个思路思维下去,倒是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后我便没有办法继续理解下去。我是这样想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理解他的意思是,我在怀疑,我无法怀疑怀疑本身,正在怀疑必定有怀疑的主体。证明了主体的存在。可我再想,睡着了就没法证明我思故我在了,那么能说睡着的我是不存在的么?我至今没有想通这个问题,多数时候都是搁置着。如果有朋友通晓,还请不吝赐教。

黑暗与曙光——科学背后的故事

如果让我回到远古,清除掉所有关于现代科学的认知,我是否也会像原始人一样在吃饱喝足后仰望星空,那是神灵在召唤?亦或是居住着如我一般的人类…?环望四周…闭上眼,周遭一片寂静,世上的一切会让我感到惊奇?还是可怕?当我发现野火烹制出的熟食更美味,便不再恐惧火焰,有了那取火的欲望;当我发现野外更为锋利的石头和木材可以助我获得更多的猎物,便不再惊恐于地质运动,有了制造工具的想法…科学也是这样,宇宙的规律从这颗美丽的星球形成之初便默默运行着,而发现它们的动力便是人类了解这个世界并为我所用的最原始的认知渴望。 科学最早从18世纪慢慢从宗教中独立出来,而这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包含着几乎所有学科但却禁锢着科学这个孩子的庞大知识体系犹如一位古板而让人恐惧的母亲,她隐藏着真理,迷一样示人,不难解释晚年的牛顿深根于此,破解其中奥秘,因为百姓对此深信不疑,哲学家对此不屑一顾,却是政治家手中统治利器。虽说科学的步伐和历朝历代并无太大关系,但宗教和政治格局却深刻影响着它,无数科学家为了捍卫自己的话语牺牲着社会本应赋予它们的一切甚至于生命,而科学的火种却从未熄灭,无论朝代更迭、黑暗时代抑或是战争和平,都无法阻挡这颗科学之心了解、改造这个世界的决心。从肉眼能观察到的实体物质到借助仪器才能了解的微观世界,从微观世界再到庞大的宏观宇宙,一处处的谜团被解开,音乐、诗歌、数学、哲学与技术又与科学相辅相成,如同姐妹般互相启迪,互相发展。 特别喜爱本书中的古希腊章节,那是一个我所向往的多元化且开明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也今当今社会羡慕不已。智慧型神学与科学并驾齐驱,百家争鸣: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在历史中闪闪发光的名字手握缪斯女神的真理光环,人们环绕在各派学院中学习、发现、思辨。科学、哲学、天文学的相互进步,理性思考着这个世界,延伸到整个无垠宇宙。虽然那时许多科学理论在现在看来幼稚甚至可笑,可那是人们一次次发现世界的坚实脚步,没有反复的碰壁与不断论证,没有不断的推翻和重新建立,没有金字塔最底端的坚固铺设,就不会有现代科学顶端的辉煌。科学的脚步向前,世界的面目也越来越清晰,期待未来,人类的足迹将会遍及宇宙的各个角落。

了解科学发展史,探究科学真谛

《给世界的答案》书评:了解科学发展史,探究科学真谛科学探究与发现一只伴随着人类,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因为有了科学,人类才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农耕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从最原始的生理本能,到拥有了科技,从蒸汽机、电灯的发明到现在的电脑、手机、互联网、核武器等都得益于科学技术。从地下飞上了天,从太空飞向世界宇宙。人类因为有了科学而变得非同一般,变得生活优越与幸福。然而科学的发现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科学的道路充满着曲折、荆棘、坎坷与艰辛。未知的科学领域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使命。斯蒂芬• 温伯格的《给世界的答案》一书,就给我们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看看这本书的作者简介:斯蒂芬• 温伯格诺贝尔物理学获奖得主,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刘易斯• 托马斯“诗人科学家”奖等多项殊荣。现任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身兼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美国哲学学会会员等。温伯格出版了多部极具影响的理论物理教材。在专业领域之外。他致力于将科学理念与人文知识相结合,所著的《最初三分钟》《终极理论之梦》《仰望苍穹》等书畅销全球,被译为多种语言。斯蒂芬• 温伯格说自己是一名物理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但是多年来对科学史的兴趣与日俱增。科学史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特别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趣的故事之一。而对于斯蒂芬• 温伯格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与他们也息息相关。了解过去能够辅助并启发今天的研究,科学史的知识也有助于激发科学家当前的工作。希望科学家们的研究能为自然科学的伟大历史传统做出贡献,不管这一贡献是多么微不足道。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是斯蒂芬• 温伯格在大学的讲稿而成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作者在科萨斯大学先后多次为本科生开设有关物理学和天文学历史课程,授课对象都是没有科学、数学或历史等方面专业背景的学生。所以这本书的定位是浅显易懂,更适合大众普通人阅读。斯蒂芬• 温伯格带我们回顾了从古希腊到科学革命的认知发展历程,足迹从古代的米利都到中世纪的巴格达和牛津,从柏拉图学院和亚历山大博物馆到沙特尔教会学校和伦敦教皇家学会。温伯格有启发性地探索思考世界和分析世界的方法,说明了找到现代科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何等的艰难,并论述了这一发现对人类认知和发展的影响。同时,温伯格还探讨了科学和各大竞争领域(宗教、技术、诗歌、数学和哲学)的历史性冲突与合作。他将学术资源和科学史知识结合起来,研究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解释世界的努力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本书分成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希腊物理学。第二部分是希腊天文学。第三部分是中世纪。第四部是科学革命。以历史发展时间为轴,从公园前6世纪希腊科学前期讲起,在这个时间轴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科学发展史中的诸多科学家、科学理论研研究的著作以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风趣轶事。比恩培多克勒提出了万物都有水、空气、土、火组成。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再比如欧几里得、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波义耳、惠更斯、牛顿这些科学大家的理论及轶事都可以在这本书窥探一般。除了名人科学知识外,书里面还有很多的科学物理学的定理理论知识,也有很多的物理数学公式。这本书籍非常适合对物理学科学感兴趣的人,也特别适合高中生当做读物。只有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历史与进程,才更会激发人们对未知科学探究的热情与信心。——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拾光书屋(书评)】—如何认识我们的世界

人类自从脱离了大树,来到地面进行觅食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随着直立行走、钻木取火、学会使用工具,人类踏上了创造自己文明的漫漫长路。世界,或者应该说是宇宙,更精确点的描述我们的世界就是指的地球及跟它有关的若干星球。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对世界的探索可能源于抬头的一个仰望,望向浩瀚宇宙、望向远处的山山水水。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地球的秘密,原来“天圆地方”的说法是错误的,地球不是方的,是圆的。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这一概念,然而他的这种想法不是根据客观事实得出来的,而是因为他认为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后来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的,给出了第一个科学证据。16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然后向东行驶进入太平洋,最后进入印度洋沿着非洲西海岸回到欧洲,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17世纪末,牛顿通过研究地球自转,提出了地球应是中间赤道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的推测,并得到了证实。于是地球是圆的这一客观事实被大众所知。再比如潮汐现象。千百年来,潮涨潮落,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进行捕鱼作业。后来经过一些人的长期观测,发现潮汐竟与月球有关。如古希腊人、我国东汉王充、唐代窦叔蒙都发现了潮汐与月球有关,并推算出了半日潮周期。但是这些看法、认识没有理论作支撑,很多科学家如伽利略、开普勒都不相信。直到1687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地球、太阳、月亮的相对运动及引力变化造成的。此后人们对于潮汐才真正有了全面的认识,从而对其加以利用,促进人类发展。对于世界的了解,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期间肯定少不了会走很多弯路,产生很多现在人看来很是匪夷所思的想法,如我国晋朝就有人认为潮汐—海水的定期涨落是因为有一条无比巨大的海生动物定期出入海宫而造成的,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地球和人一样,也要呼吸,潮汐就是地球的呼吸。这些想法都与当时的人类文明程度息息相关,他们的想法对于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的贡献,因为一切探索、发明都是始于好奇,并借助于大胆的想象。如今,社会文明高度发达,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面对着茫茫宇宙,处处散发着“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壮志豪情。但是,人类在宇宙面前,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很渺小的,我们只有像前人那样,像本书里讲的那些哲学家、科学家们一样,以谦卑的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发现事物的真相,一点一点的去探索,才能获得最终的真理,认识未知的世界。

【拾光书屋(书评)】给人类自己的答案

我们身处世界一隅,感受世界的变化。随着文明的演进,科学,帮助人们解开诸多谜团和不解,使内心的混沌变得澄明,使迷途的道路变得通畅。古往今来,科学的出现使世界在科技进程当中大放光彩,科学的光辉洒满整个星空。居里夫人曾在《我的信念》中说“我认定的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地景色中,好像迷醉与神话故事一般。”《给世界的答案》确实是这样一本图书,不用具备科学知识的储备,翻开书页就能领略近代科学一步一步发展的历程,以及人类在追求科学思维,解释世界的魅力。作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带领我们回顾古希腊到近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从神话、宗教到科学,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这不仅是一部科普的精品,也是一本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著作。从古希腊文明演进中的诗歌、数学、哲学、技术和宗教无不透露着人类的智慧,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初现物理学和数学,亚里士多德的假定原则等,在科学的进步上发现问题的方法,尽管当时这些琐碎的知识或有文字记载,或零散与世间,但不可否认的是都对欧洲文明的开端和起源产生巨大影响。在古代世界,最富成果的天文学,解释天文现象的理论也富有实用性,观测星星运动的规律来指导农业种植业等,对天文星空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中世纪之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始用数学方法表达客观规律,并运用实验的结果与观测结果对比验证规律。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用计算和观测揭示天体运动的规律,迪卡儿和培根试图为科学研究制定规则,牛顿集大成者使天空和大地在物理学中统一,对电磁学和光学做出解释,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深度进一步扩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脚步不断前进。对于本书的精华除了从希腊神话、宗教中探索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世纪巨人们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在技术札记中,满满的都是干货。数学公式,数据和图形解释,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最为普罗大众的知识,越读书,越成长,给世界的答案,也是给人类自己的答案。

【书评人俱乐部】给世界的答案

(首先说明一下,本文绝不能算书评,因为书是好书,怪我才疏学浅,所以我自认对于这样一本著作是绝无资格评说的,不如勉强称为“读后感”好了。)在未读此书之前,仅凭封面就有了好感,也不知道是哪个困素使然,将这本书在我的大脑里同“历史”相连接,等到开心的拿到书并满怀期待的翻开后,相信我的脸上瞬间冒出了一大堆的问号和惊叹号。老实说,其大部分内容完全不在我平时的阅读范围内,就连这本书封底上的那六个背书人物,我也只认得最后一位“伊恩-麦克尤恩”,我很喜欢读他的小说。在纠结了十几分钟后,我决定还是走入其中,尝试阅读我感兴趣的部分。首先认识一下这本书——《给世界的答案》,其内容“从古希腊到科学革命的认知历程,足迹从古代的米利都到中世纪的巴格达和牛津,从柏拉图学院和亚历山大博物馆到沙特尔教会学校和伦敦皇家学会......”,极其丰富。而本书的作者斯蒂芬-温伯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当我无意中看到作者在前言中的第一句说到“我是一名物理学家,不是历史学家”时,内心是崩溃的,相较物理,我绝对更爱历史啊。没办法,那就随他的思路来领略一下我平常不大接触的世界吧。翻看目录,本书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希腊物理学”、“希腊天文学”、“中世纪”以及“科学革命”。平时看到“希腊”二字,首先联想到的是“古文明”,希腊神庙,希腊的艺术,希腊的风景,希腊的神话,甚至是刚刚结束的夏季奥运会的发源地。但当它与“物理学”及“天文学”相连接时,我的脑袋里基本已经收讯不良了。所以我只能从小标题中寻找略微相熟的,为此我还用了晚上宝贵的阅读时间恶补了一下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翻开“希腊天文字”读了其中一部分,除知识欠缺外有些人名倒十分熟悉,托勒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一一闪过,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吗?脑袋里突然闪出了这个问题。当阅读进行到第三部分“中世纪”时,感觉就像漂泊在外多年回到故乡终于看到了熟悉的风景时那样感到心安,这部分果然是全书中我最看得明白也最喜欢的部分了。我曾经好奇中东战火为何会一直不熄的原因,为此我试着了解过他们宗教历史的脉落。也许有一天我会努个力把整本书啃完,在我翻282-283页时不会再眼晕退缩的时候,但现在我准备将此书送给喜欢这一类书的朋友,莫辜负一本好书。疯猴勿杀8.22

【书评人俱乐部】怕这届读者不行,所以这本故事书硬披上了科学外衣

重要的事情先说三遍:千万别把它当作科普著作来读!千万别把它当作科普著作来读!千万别把它当作科普著作来读!不然?不然你看两页就会丢,然后骂骂咧咧:“什么XX玩意儿啊~”不信你就翻开这本书瞧瞧,我擦密密麻麻的字,充满了科学及其相关术语,好不容易字没那么密集,你放心,那一定是置放插图和公式的地方。当它作为一本科普书籍存在的时候,你会完全丧失“学习使我快乐”的幻想,然后抛开书来个“葛优躺”,闷睡过去。可是本书的作者的确是在一字一句的记载科学相关,不是吗?当然。我从来不否定这个客观事实。但即便如此,仍然建议大家当这部著作是一本故事书来读,效果会好很多。SO,怎么做到呢?要搞懂这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理解“故事”本身开始。所谓“故事”,即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那么本书中有这样的内容吗?答案是——有的。而且不少。比如,在中世纪乃至更久以前,是什么在阻碍科学的发展呢?现在我们基本都有共识——神学,或者说是教会,在其中的阻力作用最为强大。那么?具体怎么个表现呢?这本故事书给你并不为所有人熟知的答案。早在基督教的萌芽时期,圣保罗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你们要谨慎,当心有人用哲学和虚妄的谎言,照着人间的传统,照着世上的小学,而不照着基督,将你们掳去。”圣保罗警告的,正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科学的思潮。另一方面,基督教也会为教会中的青年才俊提供充分的晋升机会,按理说,这是好事。但请不要忘记,这些得以晋升的年轻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原本可以成为科学家。主教和长老们一般对普通民事法院的诉讼有豁免权,且无须纳税,其政治权力也远大于亚历山大博物馆和雅典柏拉图学院的学者。面对这样的诱惑,就连大名鼎鼎的尤里乌斯·凯撒也不能免俗,想想学识渊博的凯撒最终的成就吧,不是科学家,而是帝国权力顶端的王者,对了,别忘记他与教会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神学对科学的阻挠一种。类似这样可以作为谈资的故事,书中比比皆是,比如书中关于笛卡儿的追随者和莱布尼茨对牛顿理论的排斥,达尔文和华莱士的恩恩怨怨……这也让本书除了科普作用外增加了别样的阅读趣味,最重要的是,倘若你是一个对科学本身并不感冒,却想读一读这一类书籍扩充知识面,这样带着听故事心态进入的阅读,实在是再好不过了。KK在《科技想要什么》中主要讲过三个关于技术的颠覆性观点:1、科技是有自主性的;2、会像所有生命系统一样,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永生;3、技术的进化有自己的节奏和安排。理解起来有难度,不是吗?但,的确值得深究细品。科学不是科技,科学要比科技更接近于真实的本源,在人人追求科技,思考科技的今天,回归本质去思考科学,恐怕不仅不会显得老土,相反,会对我们这些标榜自己很科技的人来说会是不小的帮助。毕竟科学作为科技的源头答案,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自己和未来。不懈的坚持和追求它,也将会是“人类历史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给世界的答案》,从记录科学的萌芽到发生、起步史开始,“人类历史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至于它的看似枯燥,也许是作者怕这届读者不行,所以这本故事书硬披上了科学外衣吧。毕竟,本书换一个角度来读,让人心旷神怡。

来自现在的未来和历史

史蒂芬温伯格1933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79年因弱电统一理论与格拉肖和萨拉姆分享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文学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国家天文学会会员,美国哲学和科学史学会会员,美国中世纪学会会员。曾任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机构顾问,美国防御分析研究所顾问等职。他的《广义相对论与引力论》《最初三分钟》《终极理论之梦》等书曾风行世界 。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出自于什么人之手,也注定了这本书在同类书中的地位。
如今科学发展的速度飞快,但是我们对于科学的历史所知却甚少,只有足够的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进步。这些东西不是枯燥的,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尝试,是探索人生的有意思的过程。这本书十分全面,并且百分百的专业。这本书描写的是人类宏伟的事迹,诉说了人类是如何战胜大自然并驾驭它。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种看三国小说的感觉,这群给人类历史做出无法磨灭的贡献的伟人们,所想所做都是那么振奋人心。让我们了解了他们那些骇人的事迹,认识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大科学家。温伯格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轻松描绘出了广为人知的和不为人知的事,让我们爱上科学,了解科学,共同创造新鲜事物。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应该纳入到高中的教材当中,是一本综合性很高的教科书,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索其中的一些知识理论。看着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听袁腾飞讲历史,和看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有意思。里面有常识性问题,也有专业性问题,全面的解释使我们完全学会这段历史。
书中还有很多公式,虽然这些共识硬看还是能看出点头绪的,但是毕竟高考过去三年了,我也就再也不想接触这些数字了。虽然我跳过了这些,但是不带表这些不好,我只是力不从心啊。
如果说,在我高中的时候这本书是教科书中的一本,我肯定会研究得透透的,就连树种的公式都会熟记于心并加以运用,没准我将来还会从事书中的某个行业呢。但是相见恨晚,如今大局已定,我只能做一些了解,希望将来能给我的孩子科普这些知识,让他们爱上科学爱上历史。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名人名著,适合所有年龄所有行业的人阅读,它能引领我们前进,也能奠定踏实的基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部人类用物理、数学解开世界秘密的发展史

对于物理、数学定理,我们毫不陌生。一个学龄儿童就能够轻松说出勾股定理、浮力原理、太阳地球月球运行规律。但这些规律、定理绝不是凭空而来,是经历了几千年艰苦的探索而得出来的,从而成为我们打开世界未知大门的钥匙。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蒂芬•温伯格以其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幽默的语气,将科学理念与人文知识相结合,编写了《给世界的答案》一书,结合诗歌、数学、哲学和宗教等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物理学、数学、力学、光学等基础物理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进步的大门。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向我们展示、理顺了一条解答世界秘密的科学思维路径。这条路径与各个时代的文化产物,如诗歌、数学、哲学、技术、宗教等,紧密相连,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但又彼此存在差距。——以天文学研究为主线。最早的科学研究始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比如日起日落、风雨雷电,在通过神话故事予以解读的同时,科学的先贤们没有放弃对世界的理性探索,首先开始的研究就是天文学,其研究历程长达5000年以上,古人们试图通过理解天体的运行,来解释人类生活的难题和困境。因此,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天文学的兴起、发展和壮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示了人类对于宇宙未知的强烈探索精神,并通过物理学的知识,对天文学进行了入门级的讲解。虽然本书中没有对中国天文学方面的探索进行阐述,但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研究也是相当的深刻,日晷、天文历、彗星记载等等,都通过系统的记录和理性的分析,对世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即使是科学日益精进的现代,人类依然对天文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随着高阶的弦理论、量子理论等的诞生,我们人类探索的触角不但延伸到了月球、火星,甚至开始伸向宇宙纵深。——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理论的修正历程。科学理论始终处于调整、修正、不断改进的状态,从开始朴素的理论不断地调整、充实、完善直至完美,期间必定会有反复,必定会有挫折,但这些反复和挫折不但没有扼杀人类对科学研究的渴求,反而更加刺激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解开世界谜题的决心。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直到爱因斯坦,无不为解开世界的奥秘而费尽心血。特别是布鲁尼等生活在宗教的阴影下,用生命解答世界的答案。可以说,我们今天的科技成果,都是这些探索者筚路蓝缕的汗水和血水所成就的。——融汇重量级科学“怪人”。书中囊括了古往今来科学界著名的大咖、大腕,既有希罗、托勒密和阿基米德,还有笛卡尔、惠更斯、开普勒、第谷,更缺少不了牛顿、爱因斯坦等人。这些名字我们都不陌生,因为他们基本都是物理、数学界的泰山北斗,几乎每个人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定理、定律。正是这些定理、定律,才成就了我们当代的基础物理、基础数学,为科技时代探索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名家、大家通过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探索精神,为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几乎无法撼动的阻力。宗教是人类对世界最省力、最直观、最简单、最理想化的解释,只要拥有上帝,一切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对于科学而言,这确实实力最为强大的阻力。从公元380年以来,天主教完全控制了科学,包括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甚至牛顿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凡事都要从《圣经》中求得依据。布鲁尼因为日心说被火刑烧死,伽利略被终身软禁,牛顿晚年也开始研究神学。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好奇永远没有终点,也只有这种探索的精神,才成就了人类的今天。在书中,不但有科学的发展历史,还有对各种理论的解读。虽然复杂的公式让外行人不知所云,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本书对整体大局的掌控。相反,这些复杂的公式反过来印证了我们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步伐。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很远,且尚未抵达终点。因此,对于世界的探索,我们从未止步。

探索科学,让世界更“合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看到封面就印象很深,有点时间简史的味道,打开书籍不出所料。虽然有些人会觉得这种类型的书有些枯燥,写书评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跟个刺猬一样,很多名词都没听说过,更不要去解释它是什么意思了。但是对我来说,只能说还好,因为学术要求原因我一直以来看的就是这种科学文献,反而觉得比较亲切。虽然没办法解释科学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每个人不都能否认我们享受到了科学发展的成果,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变以及提高都离不开科学发展的原因,简单点说,科学是一种等待人们去发现的技术。这本书的作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虽然我不是物理专业的,但是研究内容却离不开物理学发展的成果。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研究生,虽然没有文科生们辞藻华丽,各种公式推导程序代码也略显枯燥,但是那也同样是一个精彩的世界。我们的思考方式简单直白,我们的推理方式严谨认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时候证明错反而比证明正确要更重要。作为理工科的两座大山,数学以及物理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也可以称之为我们研究的基础。作为经典物理学之父的牛顿,恐怕稍微有些知识的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牛顿集传统物理学理论之大成,完成了经典物理学的创建工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机械力学三大定律,创立微积分以及光学理论,这一切使他名列人类文明的史册。 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牛顿的另一面,牛顿活了80岁,但他40年用于科学研究,另外40年他居然沉迷于神学。他用许多“科学现象”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甚至在研究地球有多少岁时,他居然用《圣经》推算出6000年。这样鲜明的对比,很难让人们把这些事与这个科学巨人联系起来。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迷信,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会去研究神学,其实这并不是他无知(恐怕没人敢这么看牛顿),恰恰是因为他对于科学的执着,因为他坚信任何现象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可以用科学原理去解释的,当有一种现象我们没办法那物理原理解释的时候,他想到了神学,他认为那是上帝把那种原理隐藏的更深了一些,那是在等待我们去发现的科学。当然科学研究很多时候都会朝错误的方向进行,可以说科学体系刚建立起来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都没有走向正确的轨道,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同样是孤独的,不断推导的错误结论,不断忍受的孤独有时候真的会把一个人逼疯,但是我们还是取得了现在的成果,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为我们世界上大多数现象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创造了科学成果,剩下的一些还未能解释的原理就如黑夜里的一盏烛光,光亮微暗,想要发现它需要更多的科学家们不断寻找。向那些孤独的探寻者们致敬吧,正式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那么“合理”。

科学的三观如何被毁及重建?

自从人类进入科学时代以来,科学通过认识和改变世界,体现了自己的力量,如今科学几乎等同于真理,是人们世界观主要的构成部分,也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信仰,亦或者是迷信。科学一直试图解释我们这个世界因何存在?我们处在宇宙什么位置?世界是怎样运转的?也就是说科学最早的目的是给世界答案。所以科学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又是由一系列自恰观念的组成的体系,犹如无数观念碎片组成的拼图。但是,回顾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可谓错误百出,人们的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三观不断被毁又不断重建,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我们所处的属于第四阶段。第一节阶段:亚里士多德——哲学世界观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最早关于世界的解释是哲学家负责,方法是根据日常经验与想象,对于世界的本质给出答案,比如世界的组成基本要素,地球中心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构建的一整套世界观。最早的哲学家非常缺乏实证精神,就连现象也常常被忽略,哲学家们的理念常常来自于思辨臆想,经典例子就是亚里士多德说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但是他就是不去找自己的老婆数一数验证一下。所以,诺奖得住温伯格说,哲学家表达对世界的认识是诗人式的,就是出于美学效果而选择语言,而不是为了说明心中的真理。第二阶段:基督耶稣——宗教神学世界观随着古罗马的衰亡,哲学世界观被毁,基督教的兴起,科学欧洲赶到了伊斯兰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信神,听取神的启示,于是神创论开始成为主流世界观,世界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我们处在世界的中心位置,世界的运转都是因神的旨意。第三阶段:牛顿——经典力学世界观启蒙时代的到来,科学出现了大爆发,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世界观开始成为主流,科学的方法,最早是通过想象观察,然后归纳假设,再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科学结论。科学发展对原有世界观颠覆最大的可能是天文学和生物进化论,天文学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并非宇宙的中心,其实,我们人类也并非上帝创造的至高无上的万物灵长。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世界观看来,世界如同一台遵守绝对规律的精确机器,也就是机械宇宙。牛顿经典力学世界观影响深远,就连我们今天已经身处第四阶段绝大多数人抱持依然是这种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处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交替的位置,毁三观又即将来临。第四阶段:量子世界——不确定性的世界观在牛顿的机械宇宙里,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经典力学世界造成了冲击,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相对的,在卫星上的人时间要比地上的慢,极端的说就是“天上方数日,地上已千年”,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空间会变形,物体会发生收缩,相对于还有一点重要的发现就是对于引力的重新认识,引力是质量对于失控造成的弯曲程度。相对论,让我们对于宏观宇宙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我们所处的四维世界(长宽高加时间)也已经提升到了十一维,对于高维度世界我们是难以认知的,引力可以跨越维度,所以电影《星际穿越》里,主角父亲通过引力与女人进行跨维度沟通。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冲击更严重的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像性,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既可以是波又可以是粒子,观测时是粒子,不观测时是波,不精确的比如,就是我们看它时,它是实体存在,我们不看它时,它就不是实体存在,我们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相对论适用于宏观世界,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世界,但是两者难以统一,直到弦论出现,讲二者统一,世界的形成,如同琴弦发出旋律组成不同曲子一样,弦通过震动产生了万物。不管是相对论的宏观世界还是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都离我们所处的世界太远,加上两种理论都非常难懂,表述的规律又与日常经验相差太大,所以量子世界观一直没有普及,何况本身作为世界观而未形成观念的体系。结语:互联网世界观的普及量子力学不确定的世界观正在切入到我们的生活,不通过教育,而是通过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互联网的的不确定性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有着高度的相似,所以,人们要接受量子世界观,随着互联网普及,尤其是虚拟世界的扩张,不确定性的世界观将逐渐普及,如今在管理、互联网商业引用,我们能看到这种世界观。不确定性世界观是低层规律,但是作为具体的认知论,还是复杂系统理论更为实用,里面包含了混沌理论、进化论、热力学、网络科学等诸多前沿科学理论。新的世界观正在重建,原有的三观即将被毁,有人开始准备,有人积极探索,有人在无知的等待,等待也容易变成淘汰。那么,你在干什么?

自然科学之旅——《给世界的答案》有感

提到科学,就不得不说到科学与宗教在这近两千年来的彼此冲突。而到现在,科学也已经大致分为两大类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而其中的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注重观察和逻辑推理,而且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学由于其基本属性决定了其对世界上的超自然等神秘现象持根本的反对态度,这也与宗教的基本理念相冲突,所以自然科学在人类ishid的进程中的发展也是曲曲折折。这本由美国作家斯蒂芬-温伯格所著的《给世界的答案》就是一本介绍自然科学的书籍。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五个章节,在这些章节中对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的笔墨渲染得比较多,例如第一二部分就专门探讨了古希腊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这里我跟随作者的脚步看到了在古希腊时期的米利都人如何将物质与诗歌相联系。从第一位有史可查的米利都人泰勒斯的“万物本原”观点到其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得出相反的“单一物质本原”观点,从阿那克西米尼的“空气本原”说到色诺芬尼的“土本原”说等等可以发现古希腊人在探索物质起源时的这个过程几乎就可以用一首诗歌来形容,当然更不用说后来的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大家。当然本书作者在介绍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时不是单一的按照时间来进行编排的,而是按照内容来进行分类叙述的,如果阅读比较细心的话大家可能还会发现本书的侧重点不是简单讲述自然科学的发展史,而是在梳理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一角来探寻其中的思想方法,我个人觉得这才是其中的精髓所在。例如第十二章“实验开始”一章中通过伽利略著名的‘铁球自由落体’的实验从产生的背景到设计都进行了阐述,尤其是简要介绍了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里对于运动轨迹的理论探索的部分,这样也使得我在阅读中可以很方便的形象的模拟伽利略的思路,这样的思考方法值得我去学习。当然,可能我说到伽利略的“铁球自由落体”实验,在现在的很多人眼中看来觉得相当简单,但是在伽利略所处的时代,尤其是物理学的学硕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学硕占据主流时,伽利略通过实验物理的方法来推翻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在这个章节中我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其如何想到设计这个实验的思维,更要学习那种尊重科学的进取精神。当然在本章中除了伽利略还有惠更斯的波动理论,“托里拆利真空”等等著名的实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实验物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当然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正文结束之后的“技术札记”部分,这一部分为我们科普了很多自然科学的经典定理,例如‘泰勒斯定理’、‘柏拉图固体’、‘勾股定理’、‘反射’、‘圆的面积’等等,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前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虽然他们的身体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消失,但是他们留下的在科学上的成果就使得他们足以令后人牢牢记住,精神永存。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各位读者。


 给世界的答案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