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孔子

出版社:高专诚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2-01出版)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37836661
作者:高专诚
页数:29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二节孔子出生·少年立志 人的一生,是由不同的成长阶段组成。不过,客观地讲,人生的每个成长阶段,对人之一生的影响,作用轻重却是不同的。寻常人也罢,伟人也好,幼年、童年和少年时的成长经历,相对来讲是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孟子讲到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时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如果上天打算让一个人承当重大使命,就会从精神、身体和行为等方面对这个人进行最严苛的考验,目的就是培养他坚强的品格,让他的身心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孟子这个著名的“大任”说,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是针对人生的哪一个阶段而发的,不过,对于孔子来说,这种考验从他出生之后就开始了。虽然不能说早年的生活磨难一定可以造就伟才,但它有助于伟才之成长却是毫无疑问的。说到孔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虽然种种相关史料之所述多有抵牾,但总的来讲,生活在其中的孔子是相当不幸的。 出生,童年的磨难 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的婚配是“野合”的结果。因为在这篇传记中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所谓“野合”的确切意思也就一直存在着不少的争议。 事实上,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从来就不乏有人望文生义地理解“野合”的意义。有人误认为是叔梁纥强抢民女,更有甚者,认为孔子乃是私生子。其实,在孔子时代,“野”的本义是指城市和近郊之外的田野之地,就是距离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较远的地方。因为生活在这种地方的主要是农夫,身处社会下层,没有机会接受礼义教化,所以,以这部分人为代表的相对质朴、不加修饰的言行,也称为“野”,这是“野”字的最直接的引申之义。孔子批评弟子子路说:“野哉,由也!”使用的就是“野”字的这一引申之意。 很明显,“野合”的本义与“野”字的上述引申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孔子本人就使用过“野合”之辞。《左传·定公十年》对孔子相礼“夹谷之会”的记载中,当齐景公要求在盟会之后另外招待鲁定公时,孔子意识到齐国人不怀好意,是想另找机会为难鲁君,于是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孔子认为:“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就是说,在朝廷之外的地方不适宜举行正式的宴乐,因为正规的礼器不能携带出朝廷。另外,《春秋·庄公二十三年》记载说:“萧叔朝公。”意思是说,鲁国的附庸之国萧国的君主来朝见鲁庄公。因为这时候鲁庄公并不在鲁国都城,而是在另一个地方会见齐国君主,所以,杜预就解释说:“凡在外朝,则礼不得具,嘉礼不野合。”显然是间接引用了孔子的观点,意思是说,因为在都城之外,没有条件举行正式的会见仪式,鲁庄公就没有举行正规的仪式会见萧国君主。这就说明,在“周礼”的规定中,正式的礼仪不能“野合”,即不能在条件不具备的环境下简陋举行。这里的“野”就是不合正式规矩的意思,“合”则是举行或完成的意思。 所以,《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叔梁纥与颜氏女的“野合”,是说二人并没有举行正式的婚娶仪式。在儒家的传统经典中,有一部专讲士人之礼的《仪礼》,大约成书于战国到秦汉之间。在这部书中,专有一章《士昏(婚)礼》,详细记载了“周礼”对士人婚娶的标准要求,那种繁杂程度是今人所无法想像的。尽管《仪礼》之内容添加有作者理想的成分,尽管在孔子时代“周礼”的约束力正在下降,但在《孔子家语·本姓解》的记载中,当叔梁纥与颜家的亲事定下之后,“徵在既往”,所谓婚娶仪式,也不过只有“庙见”一项。如果这也叫婚礼的话,即使在后代,即使在今天,这个婚礼也过分简单甚至简陋了。一言以蔽之,颜徵在只是被迎娶到家庙,而并没有在城中举行正式的迎娶之礼,就开始了家庭生活。 那么,造成“野合”的原因是什么呢?传统的解释都把重点放在二人在年龄上的悬殊差别。或者说二人年龄差距太大,不符合当时的礼仪规定;或者说叔梁纥年龄已经超过了正常的生育期限,属于非正常结合和生育。这样的意见有一定道理,但却并不周全。因为《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都没有说明叔梁纥迎娶颜徵在时的具体年龄,即使当时有相关的礼仪或习俗的规定,也无法确知叔梁纥是否违反了这样的规定。 其实,考虑到《史记·孔子世家》对于孔子一生的记载虽然相对来讲是最详尽的,但却也是最繁乱的,并且对于“野合”二字也没有相关的解释和说明,因此,不去细究“野合”之含义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的。然而,又考虑到“野合”之说的巨大影响,任何讲述孔子出生的文本,都必须提供一个明确的意见。既然各种记载都缺乏确切记载,所以只能从情理上做出分析,并把分析的依据主要放在直接记述叔梁纥求亲的《孔子家语·本姓解》之中。 叔梁纥以正规的士人之礼迎娶颜徵在为妻至少有三方面的困难。首先,根据《孔子家语·本姓解》的记载,当叔梁纥求亲于颜氏之时,已经育有九女一子,根据当时的婚姻习惯,他的年龄应该是在四十岁左右了。而颜氏有三女均未出嫁,颜徵在又是三女中最小的一个,年龄应该在二十岁以下。这种年龄上的差距,应该是第一项困难。其次,《孔子家语·本姓解》并没有交代为叔梁纥生下九女的原配之妻是否在世,如果其妻在世,叔梁纥主要是为了生儿子而寻求婚姻,这应该成为第二项困难。最后,自孔子五世祖木金父从宋国迁居鲁国以来,经过四代人的经营,还有两代人做到了邑大夫,这个家族恐怕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叔梁纥虽为家族首领,但在婚姻大事上,或者因为上述两项困难,或者与家族沟通不够而遭遇到家族的阻力,这有可能成为第三项困难。面对上述困难,虽然《本姓解》说“遂以妻之”,认为叔梁纥娶颜徵在为“妻”,但在事实上,很可能“妻”的称号只是双方私下的约定。因为只是私下约定,当然就无法举行各方认可的正式的婚姻仪式。所以,《史记·孔子世家》的“野合”之说,是说叔梁纥娶颜徵在为“妻”,只是事实上的妻,而不是符合礼仪之妻。 从结果上看,无论《史记·孔子世家》的“野合”之说是否有根据,叔梁纥最终是与颜徵在生活在了一起。从颜父征求三女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颜徵在显然是一位有主见的女性。所以,在进入叔梁纥之门以后,《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说,颜徵在清醒地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要为叔梁纥生育一个男孩子。这一想法既是叔梁纥娶妻的初衷,更是考虑到叔梁纥年龄偏大,生育后代,还要生育男性后代,都是比正常情况下更为困难的事情。为此,颜徵在私下里去了鄹邑城外的尼丘山,祈祷神灵赐福给她,让她早日实现丈夫的意愿。颜氏此举当然是受到了当时风俗的影响,尽管此后不久颜氏就生下了孔子,并因为祈祷于尼丘山而以“丘”字为孔子之名、“仲尼”为孔子之字,但从现代人角度来看,那也只是一种有益的心理慰藉而已。古人的名与字之间一般都有联系,尼、丘二字与尼丘山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究竟是因为“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的原因,还是仅仅因为尼丘山位于鄹邑城外的原因,后人也不必一定要寻求一个肯定的答案。另外,因为孔子有同父异母之兄孟皮,所以取字仲尼。孟、仲是古人为家中之子排序的用字,孟或伯为长子,仲或叔为次子,季则是指三子。那时的人尊称有地位或有德行的人为“子”,所以,“孔子”一名更见流行。 综合上述,孔子的出生,显然是个困难重重的过程。孔子是父亲朝思暮想的儿子,但偏偏是父亲年长之后才出生。孔子的母亲并不是父亲的原配之妻,这在那个时代有可能对一个人形成终身的影响。《论语·八脩》记载说,孔子的敌手们称孔子为“鄹人之子”,这是一种明显带有歧视的称呼,暗示孔子的出身是有某种公认的污点或不足之处的。尽管孔子很好地把这种舆论的不利压力转化成为自己不断上进的积极动力,但这种无妄的困难始终是一种不可否认的事实。 孔子的出生地是鲁国鄹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时间是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但也有记载认为,孔子是公元前552年所生。历代有许多学者为此而各执一辞,聚讼不已。在这个问题上,或许钱穆的意见更为平和,他说:“今谓孔子生前一年或后一年,此仅属孔子私人之年寿,与世运之升降,史迹之转换,人物之进退,学术之流变,无足轻重如毫发。”

前言

撰写一本真正的孔子传记,是此生追随孔子思想的愿望之一。二十多年前写过一本早期的孔子传记,名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以孔子传记的结构出现,但重点在于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且线条太过粗疏,言不尽意之处甚多。这多年来,几乎所有的读书和写作,都是围绕着完成一本较为理想的孔子传记进行的,设想的是以一本厚重的“孔子传”作为研习孔学的收山之作,那自然应该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不曾想,北岳文化艺出版社诸位贤达,从社长王灵善学兄,到责编孙茜学棣,无休止地鼓噪、动员,说是不妨以现在的研习所得,写一本中期的孔子传记,并共同命名为《先师孔子》,也不失为一件美事。踯躅徘徊良久,终于说服自己,即便是以总结近二十年来景仰先师之所得为由,把当年孔子传记中的缺憾之处略加弥补,把这些年来的新思考略加呈现,或者作为未来“孔子传”之基础或大纲,此时完成这本《先师孔子》,也应该是一件能够说得过去的事情吧。于是就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当年确定的孔子传记的结构不想改变,因为现在看起来依然较为合理。结构不变,但内容增删了许多,基本上是重写的一本书。出于时尚的考虑,还附了不少图片,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在辛苦读书的时候有片刻的休息。在每幅图片之下加了一些文字,试图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深化。坊间的孔子传记甚多,本书比较个人化,力图把内心的收获奉献给大家。追随孔子思想三十年,收获与感慨并存,沉思与奋发同在。依然有许多言不尽意,更有许多心强力拙,盼望得到批评指正。再次感谢灵善兄、孙茜棣,但愿我的力拙不要影响了你们对本书的付出。高专诚写于太原二〇一一年岁末

内容概要

高专诚,山西大同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孔子•孔子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听听孔子怎么说》、《孔子的仁爱世界》、《论语通说》、《孟子通说》、《孟子的理想王国》、《子夏与三晋儒学》、《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老子通说》、《御注老子》、《老子的政治蕴意》、《专制之父韩非子》、《风起云涌话战国》、《三晋纵横家》等;译著有:《新加坡的挑战──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原著:杜维明)、《孔子与中国之道》(原著:顾立雅G.H.Creel)、《荀悦与中古儒学》(原著:陈启云)。

书籍目录

自序 绪论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第一章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立志001 第一节孔子世系·前辈遗产003 第二节孔子出生·少年立志016 第三节青年求学·使命在肩027 第二章三十而立——行教之始035 第一节心忧天下036 第二节思想卓立038 第三节早期行教043 第四节行教初探051 第五节初次游仕066 第三章四十而不惑——师生切磋075 第一节思想认识的全面成熟076 第二节行教再探讨087 第三节不仕的考验095 第四节孔门中的德行弟子100 第四章五十而知天命——共同的政治求索115 第一节短暂的从政辉煌117 第二节“五十而知天命”134 第三节流亡生涯的前期142 第四节孔门的政事弟子148 第五节孔子政治思想的缺憾之处169 第六节孔门的任侠弟子175 第五章六十而耳顺——从希望到失望183 第一节流亡生涯的后期185 第二节天命观念的消极转变193 第三节曾子、有子的思想贡献201 第四节孔门中的激进思想215 第六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失败与荣耀223 第一节回到鲁国,从心所欲225 第二节文化教育事业开新篇234 第三节孔门的文学弟子241 第四节孔子弟子的思想分歧与“中庸”原则250 第五节生前的失败与身后的荣耀259 第六节世界的孔子273 孔子及孔子弟子年表287

编辑推荐

《先师孔子(插图版)》编辑推荐:孔子和孔子弟子都是我们的先师,而孔子是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儒学上已凝结为一个整体,要理解孔子,首先要理解他的弟子,这也是了解孔子最好的突破口,如此也更客观地去看待孔子,更加真实地还原孔子。《先师孔子(插图版)》特点如下:1.结构新颖:《先师孔子》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这也是有关孔子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可靠的依据,其结构之新颖在有关孔子研究之书中是独树一帜的。2.内容充实:不仅讲述孔子的一生,更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通过孔子的弟子来还原孔子的形象。3.行文流畅,可读性强:作者多年来出版了多部社科通俗著作,行文流畅,可读性强。更重要的是,以作者多年的专门研究为基础,辅之以作者的哲学功底,其行文既有可靠的历史真实感,又有深湛的道理铺陈,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4.图文并茂,四色印刷:《先师孔子》配以大量插图,可以让读者在辛苦读书之余有片刻的休息,并且在每幅图之下都有文字说明,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加深。

作者简介

《先师孔子(插图版)》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讲述孔子的一生,从少年立志、行教之始到师生切磋,再到政治求索,最后希望变失望,失败与荣耀并存。并且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将弟子分为德行弟子、政事弟子、任侠弟子、文学弟子,理解孔门弟子为理解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先师孔子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还好不错知识性很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