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追思录》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11726607
作者:罗银胜 编
页数:552页

《顾准追思录》的笔记-赵人伟:《从一些片段看顾准的学术生涯和感情世界》 - 赵人伟:《从一些片段看顾准的学术生涯和感情世界》

【内容简介】
《从一些片段看顾准的学术生涯和感情世界》一文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在世纪之交对顾准的追思,并将他对顾准的了解分为三个阶段;然后高度评价了顾准不同凡响的学术生涯,并总结出“自学成才”、博大精深、纵横古今以及表达雄健与文风流畅等主要特点;最后通过其直接遇到的两件事情分析了顾准失衡或不对称的感情。本篇书摘主要节选和讨论了一文后半部分中关于顾准极度失衡的感情世界的文字供大家参考。
【作者介绍】
赵人伟(1933 - ),著名经济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杂志主编。因计划和市场问题的研究获1984年孙冶方经济学奖,因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获1986年和1994年孙冶方经济学奖。
【书摘】赵人伟:《从一些片段看顾准的学术生涯和感情世界》
本文第三部分,作者首先从自己直接遇到的两件事情谈起,第一件事是顾准对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写的《作为道德学的经济学》(Kenneth E. Boulding, 1969, 1970)一文赞叹不已,第二件事是顾准在读了德国的短篇小说《茵梦湖》(台奥多尔·施笃姆作,1981;孙风城译,1983)以后怆然泪下;然后,作者借由此探讨了顾准的道德情操与情感世界,认为他不仅关注经济人也关注道德人,不只是我国市场改革的先驱,也是一个具有道德情操的人,一个讲道德的人。
接着,就顾准的情感世界,作者认为他(顾准)的情感世界中的最大悲剧在于他在感情上的付出同他所获得的感情上的回报之间的极度不平衡或极度不对称——他热爱自己的母亲,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同他的母亲在地理位置上只有一街之隔,但至死不得相见,留下了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他热爱自己的妻子,但1968年4月当汪壁被迫害至死以后,他不但没有获得同妻子的遗体见面告别的机会,而且连妻子的死讯也对他隐瞒了很长的时间。他热爱自己的子女,但是他不能接受子女们同他这个两次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的父亲“划清界限”的现实,尽管如此他对子女们的一往深情却从未中断过。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哺育他成长的这块土地,但他得到的回报却是撤职罢官、两顶“右派”帽子、常年累月的劳动改造、三番五次的批斗和无穷无尽的交代与检讨。他热爱自己的生命,除了表现出一贯的坚强以外,仍然向我流露出对自己的生命之恋。
就此,作者认为,顾准对待他的感情世界的这种悲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哀而不怨”——“哀”是一种事实,“不怨”是一种态度,一方面不计较个人恩怨,另一方面不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着眼于未来。作者最后强调,顾准的这种态度,不仅是如上所说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表现,而且也是他个人品格中兼有激情和冷静(理性)这两种互补的特性的反映。

《顾准追思录》的笔记-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 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内容简介】
本篇书摘节选了王蒙先生的《我眼中的顾准》和李慎之先生的《顾准:点燃自己,照破黑暗》这两篇文章中就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思想历程以及顾准在《辩证法与神学》中的相关论述。点击原文还可看到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栏目2011年4月16日的影片《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时长44'58'')。
【作者介绍】
王蒙(1934 - ),著名作家。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李慎之(1923—2003),哲学家、社会学家。无锡人,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新闻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书摘】《我眼中的顾准》(王蒙)、《顾准:点燃自己,照破黑暗》(李慎之)
作者首先指出,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经验主义(相对主义)始终是知识界永远的一个矛盾,而在他看来,顾准是最自觉地、最早地论述这一过程的。
在《顾准文集》所收的最后一篇文章《辩证法与神学》中,顾准最明显地透露了其思想所达到的深度,借用他摘引的狄慈根的话说就是:“连天上的逻辑程序都要寻求,连一切知识的最后问题都要谋求解决”,并从马克思所强调的“历史和逻辑的一致”中看到了作为其底蕴的“神”、“道”或“逻各斯”。
“人要有想象力,那千真万确是对的。没有想象力,我们年轻时哪里会革命?还不是庸庸碌碌做一个小市民?不过当我们经历多一点,年纪大一点,诗意逐步转为散文说理的时候,就得分析想象力了。
我转到这样的冷静的分析的时候,曾经十分痛苦,曾经像托尔斯泰所写的列文那样,为我的无信仰而无所凭依。
现在这个危机已经克服了。
首先,我不再有恩格斯所说过的,他们对黑格尔,也对过去信仰的一切东西的敬畏之念了。我老老实实得出结论,所谓按人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的绝对真理论,来自基督教。所谓按人的思维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的绝对真理论,来自为基督教制造出来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体系。
我也痛苦地感到,人如果从这种想象力出发,固然可以完成历史的奇迹,却不能解决"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
……
我还发现,当我愈来愈走向经验主义的时候,我面对的是把理想主义庸俗化了的教条主义。我面对它所需要的勇气说得再少,也不亚于我年轻时候走上革命道路所需要的勇气。这样我曾经有过的失却信仰的思想危机也就过去了。
我还发现,甚至理想主义也可以归到经验主义里面去。”
在此,作者一方面认为,我们可以把顾准理解成一个英雄、一个志士、一个烈士,一个“举起肋骨,点燃光明”、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但另一方面,顾准的那种对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执着,对造神和终极目标的抵抗,本身就是经验,就是一个提倡相对的、经验的悲壮执着。
顾准再三慨叹中国人太聪明、太善于综合,是“天生的辩证法家”,就连对他的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也有人会说“你老强调相对,本身就是绝对”。对此,顾准说:”好!我就说绝对主义的相对主义,也比你那个绝对的绝对主义要好一些“。作者认为,顾准的价值,作为顾准这一代人,给人们的最大贡献是“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不是从经验主义再制造理想主义,而这个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任务是实践。作为一个实践型的知识分子,顾准谈的所有问题,所关怀的事情“是没有办法的”,也是这一代人“不可救药的”。他想的就是国家、人民、民族命运和人类发展——他想的问题都涉及到社会实践。

《顾准追思录》的笔记-柴静:《祭顾准》 - 柴静:《祭顾准》

【内容简介】
《祭顾准》一文分九个方面祭奠顾准先生,包括政治迫害、学术研究、个人信仰、感情世界、思想成就与人生追求等方面。本篇书摘主要节选其中个人信仰、感情世界和思想成就等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展现一个更加“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已经对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的顾准、一个“哀而不怨”的顾准以及一个充满着“穷尽事理的逻辑的力量”的顾准。点击原文还可看到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栏目2011年4月23日的影片《顾准之死》(时长44'45'')。
【作者介绍】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书摘】柴静:《祭顾准》(节选)
(六)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历尽劫难之后的八十年代开始沉痛的反思,回到的是巴金式的常识:“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而顾准却在文革没有结束的年代,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已经对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用笨重的力量返身逆流而上,一直上溯到马克思所尊崇的黑格尔哲学的源头,看到了杯子的底上刻着“神”这个字——“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前提——存在一个必然规律,而这个‘图式’没脱离宗教气味,不是以发现自然界与社会历史的奥秘,不断增加认识程度为其全过程,而要求一个世界图式,由此建立目的论,建立必然与自由等等一套伦理观念的东西”。他评价它“绝对真理不外是神界或是神界的化身”。这种智力上的进取,不是跪倒在世俗权力脚下的人类头脑能够创造出来的。他引述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箴言,是针对着凡是不承认人的自觉为最高的神的一切天神与地神而发的”。
这也就是他的信仰——人的自觉性是最高的神。有了这种穷尽事理的逻辑,就不可能扯谎,也不可能屈服。
(七)
他的妻子汪璧,原名叫方采秀,结婚的时候,他们都在做地下革命工作,顾十九岁,她二十岁,一起流亡,他当时发表文章的笔名多是"怀璧",情意拳拳。
他说过,她是他唯一可倾诉一切的人。
他被撤职后,"我对她说有些寂寞之感,她说读书了就不寂寞了,这是对的"。
每周六,她都准备一册小说读给他听,他喜爱《安徒生童话》。她出差,他在日记里写“悒悒寡欢”。他被打成右派到商城后,日子已经难熬起来了。“接秀信,语句公式化,来商城后第一次半夜呜咽”。这话让人心碎。她让顾用自己的四十元的生活费买书,她自己的工资用来抚养五个孩子和一个老人。他记下唯一忘忧的时刻,是雨雪中的凌晨四点半,在外厨房帮着烧火,“火大,有幸福之感,一时脑袋中想起想写的东西都忘却,简直是陶醉了”。
一九六六年,他被秘密羁押,在自述中说:“我在监狱中的态度非常顽固,直到了死不悔改的地步”。他是全国唯一两次被划为右派的人。
他的母亲这时已经八十多岁,在屋子里只语无伦次地重复一句话:“我怎么还不死呢?我怎么还不死呢?”他从被关押地回来把母亲送到山西的妹妹家,临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死死地盯住他看了半响”。那是他们母子的诀别。
大雪的小年夜,妻子提出离婚,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是从那之后得了心脏病的。方采秀给家人的信中曾说,一旦摘帽,可以立即复婚,顾准对此抱着迷信般的希望,在周口店里他痛苦于“刮胡子刀盒被马蹄踏碎,镜破之谶”。他仍然每周给妻子写信,方每信必看,但不再回。他们商量过,为了保护孩子,宁可让他们认为父亲是错的。他们之后只见过一面。他回家想看望家人,看见她满口的牙都脱落了,嘴瘪着,一脸病容,极度憔悴。“你害人害得还不够吗?”她说。他“实在不忍心”,走了。
冬天冷,他写信说回来取衣服,到了门口,发现所有的衣物都被放在门外,门关着,他久敲不开。走的时候,他把一张存折和粮票从门下塞了进去。回到单位,他收到一张四个孩子签字的脱离父子关系的纸,把他的户口和粮食关系也转来了。
他在日记里写:“从此以后,就连他们每月寄粮票来的字迹也看不见。我想念他们。”
一九六九年,他预感到妻子出事了,他向组织保证她死了,疯了,病重了,都一不影响改造,二不影响下放,组织告诉了他实情,但是“死期,死况,遗言,一概不知”。
汪壁是因为被揭发在五年前曾经帮助“反革命分子销毁资料”而自杀的,她把他的所有手稿用水浸湿,揉烂,再放到马桶里用水冲下去,资料太多了,以至于全楼的下水道都发生了堵塞。这样的事情,在解放前的革命年代里,她也为他作过。
他唯一得到的悲悯,是他可能终生都不知道,汪璧是喝消毒用的来苏水自杀的,死状极惨。
她的遗书只有一句话:“帮助反革命分子销毁材料罪该万死”。她对孩子都没有留下遗言。儿子说,她离婚是为了我们孩子,内心非常痛苦,在提出离婚之前,已经有自杀的念头。只有顾准明白“她已经实在支持不住了……”
他写,知道死讯后,“我就去打饭来吃,吃了几口饭,悲从中来,脸伏在饭盆上失声大号”。然后他写:“但我还是抑制住,努力要把饭吃完,我要活下去……”
在那之后的日记里,他再也没有往年的汪洋恣肆,几乎看不到任何个人化的议论和描述,仅有三次从梦里“痛哭而醒”的纪录,都是关于妻子的回忆:“此生所有欢乐场面,都是她给的”。
据骆耕漠回忆:“那时,顾准手头拮据,却买了一盏有两个绿玻璃灯罩的双头台灯。江明问他,为什么买两个头的灯?他只是沉默,不回答。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为了纪念死去多年的汪璧,仿佛妻子仍旧坐在他的对面。”
他后来看《茵梦湖》,写一个人失去自己所爱的女人,孤独终老,他泪流满面地看完,还书的时候说:“哀而不怨,哀而不怨”。
吴敬琏说:“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跟我说了一句,他说他一辈子只爱过一个人。”
他身上,我才理解了胡适说过的话:“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唯一方式是忍受痛苦——这话也适用于爱国与学理”。
顾临终前,签了认罪书,他哭了,他说这对他是奇耻大辱,但也许能改善孩子们的处境。
但那还是一九七四年,他的孩子拒绝在他临终前来看他,“在对的事业的热爱和对顾准的憎恨之间,是没有什么一般的父子关系可言的”。
十二月三日凌晨,大风雪,他去世了,“我已经原谅了你们,希望你们也原谅我。”这是他最后一句留给孩子的话。
(八)
顾准的孤独不同于因为境遇导致的落寞——落寞里还可以充满幻觉或者憧憬。他的孤独,是一个认识到绝境之后,又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这个绝境当中的选择。他曾经是最具备理想主义气质的人,等他一旦认为到理想主义变成专制主义的根源之后,几乎是在头脑中把自己杀死了一次。那是血肉模糊的厮杀,一个人对过去信仰过的东西不再有敬畏之情,要经历极大的思想危机,从"诗意的理想主义"到"转到冷静的分析"时,十分痛苦,他说自己像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那样"为我的无信仰而无所凭依"。但是他克服了。这个克服不是靠简单的仇恨和破灭。是靠认识,推导,批判。真正的批判,批判自己曾真诚信仰,并奉献了全部生活的东西。同时批判并不意味着"独断,骂倒,抹杀",而是重估一切价值,"能够继承和吸收一切良好的东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一切不正确的东西"。
他就像朱学勤说的,“黑暗如磐,一灯如豆,在思想的隧道中单兵掘进。”他曾一再批评中国人正因为没有笨劲,懒得穷根究底,所以,"中国有天才,而没有科学上系统的步步前进,不停滞、不倒退的前进。中国人善于综合,都是根据不足的综合。"他没有著书立说的机会,只能在和弟弟的通信中,用"热恋般的热情"写下厚厚的笔记,用他说的"穷根究底的笨拙憨态",写下《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用吴敬琏的话说,他对一切的研究其实都指向"娜拉走后怎么办?”——无产阶级的革命之后,政治和经济向何处去?
此时,文革尚未结束,他已经风烛残年,病入膏肓,他自己也知道,没有人会去听一个老人的喃喃自语,但他写道"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而不是依赖于民主才能存在的东西,因为,说到底,民主不过是方法,根本的前提是进步,唯有看到权威主义会扼杀进步,权威主义是与科学精神水火不相容的,民主才是必须采用的方法。唯有科学精神才足以保证人类的进步,也唯有科学精神才足以打破权威主义和权威主义下面恩赐的民主"。
靠直觉也可以批评,但是,顾准式的批判,是把包裹着理想外衣的绝对真理,从底部撬动的力量,这是铲除它的合法性的最强的力量。这就是顾准的力量,穷尽事理的逻辑的力量。
像贝多芬的四重奏里反复回旋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顾准追思录》的笔记-张曙光:《逆境中探索的思想家——顾准思想研究》 - 张曙光:《逆境中探索的思想家——顾准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篇书摘节选了张曙光先生《逆境中探索的思想家——顾准思想研究》就顾准先生在经济理论上的贡献、在政治哲学和政治学理论上的建树、在逆境探索和苦难中悟道以及对于顾准的评价等问题的丰富思考。点击原文还可看到第517期天则双周论坛就此主题的活动实录。
【作者介绍】
张曙光(1939 -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大天则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 其论著四获孙冶方经济学奖。
【书摘】张曙光:《逆境中探索的思想家——顾准思想研究》
(一)顾准在经济理论上的贡献
作者首先讨论了顾准的市场调节理论,指出:
(1)顾准认为我们现在的计划经济是经济核算下的计划经济,而马克思没有经济核算的概念;
(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货币的问题,斯大林的解释是因为存在两种所有制,而顾准认为主要是经济核算问题,企业有自己的经济利益。
基于此,作者同意吴敬琏的一个概括,即顾准是中国市场经济第一人。
然后,作者讨论了顾准的价格理论,认为在顾准的价格理论中,价格不光取决于成本、供给,而且决定于需求,并指出这是他在价格理论上很重要的一点,和这些人(薛暮桥等)的看法不一样的地方。
接着,作者着重讨论了顾准的“糊口经济”和“饥荒理论”。作者先是列举了顾准的“糊口经济”的特征,一是自然经济和自给经济而非商品经济,商品率极低;二是存在广泛的稀缺和严重的匮乏;三是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以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为唯一目的;四是没有经济剩余,也没有储蓄和积累。然后分析了这种经济形态的必然性,并紧接着指出顾准面对这种经济现实主张以“坦率、开明、宽恕、人道主义、文明”的方式取代“用说谎、专制、严刑峻法、无限制的斗争来完成历史的使命”。
(二)顾准在政治哲学和政治学上的建树
作者首先将顾准和陈敏之学术通信(《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中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关于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理论
根据顾准的说法,作为世界上的两种主要政治体制,民主政体发生于西方国家,立足于希腊的海上文明,专制政体分布于大陆国家,建立于陆上文明。在民主政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三件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希腊的城邦制度,二是基督教的历史演变,三是骑士军制和骑士精神。顾准紧紧抓住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学思想。
2. 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
顾准认为从直接民主到代议民主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一步是罗马传承,第二步是等级君主制的出现,第三步是议会的产生,第四步是权力分离和政党政治。他认为直接民主是复古,是复罗马、希腊的古,而直接民主的口号是一句空话,实际上不可能人民当家作主,那一定是无政府。他还明确指出,政治是一个专门的行业,政治家也是一个专业,不是什么特权。
3. 关于资本主义和异化批判
顾准认为资本主义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而且是一套法律体系,英国之所以工业革命以后建立资本主义,是建立了足以保护它的商业利益的统一王国,并以保护商业利益的扩张为基本国策,所以它才成为资本主义。更为可贵地是,顾准在60年代就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变化的。
4. 关于民主科学和进步史观
顾准首先对于科学精神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说明,同时主张进步的历史观。他认为人类没有什么第一原因和终极目的,这都是基督教的传统——是哲学的一元主义和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在他看来,民主是与不断进步相连接的,而不是与某个目的相连接的,没有什么终极目的的,只有科学精神或者只有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才足以保证人类的进步。
5. 关于理想主义和经验主义
在这个问题上,顾准不仅揭示了理想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实质和联系,而且坚决地走向了经验主义和多元主义。顾准有几句话是非常精彩的,也描绘了顾准的心路历程。他说:
“我也痛苦地感到,如果从这种想象力出发,固然可以完成历史的奇迹,却不能解决‘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只能经验主义的解决”(第432页)。
“当我愈来愈走向经验主义的时候,我面对的是,把理想主义庸俗化了的教条主义。我面对它所需的勇气,说得再少,也不亚于我青年时走上革命道路所需的勇气。这样,我曾经有过的,失却信仰的思想危机也就过去了”(第432页)。
“我自己也是这样相信过来的。然而,今天当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成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要为反对这种专制主义而奋斗到底!”(第454页)
这几句话既可以说明顾准思想的转变,也说明了他为什么能够达到今天这样一个高度。
(三)顾准的理论探索和思想发展
1. 1952-1955年:从受处分到在党校读书
2. 1956-1962年:“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
3. 1963-1974年:成熟阶段
(四)对于顾准的评价
对于顾准的评价,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有“两个顾准”(林贤治)——一个是思想者的顾准,一个是官方意识形态寄生体的顾准;另一种看法认为只有“一个顾准”(李慎之),就是思想家的顾准。
作者同意两个顾准的说法,但是不同意林贤治对两个顾准的界定,二不同意李慎之只有一个顾准的说法。在作者看来,一个是常人的顾准,一个是思想家的顾准,而认为李慎之在顾准的问题上是错的,仍然在造神,有意无意搞英雄崇拜。最后,他还特别指出,中国人何时能够不再造神,不再盲目崇拜,只有结局了这个问题,中国人的思想负担才能解除,中国社会才能进步。


 顾准追思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