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3年3月第1版
ISBN:SH10019-3422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906页

内容概要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的名作之一。在译后记中讲,这是他最反动的一部作品。

作者简介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的名作之一。在译后记中讲,这是他最反动的一部作品。


 群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群魔》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也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头等角色,而是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一个民族若是丧失了这种信念,它就不再是一个民族了。”在陀翁的心中,俄罗斯就是唯一“体现了上帝旨意”的民族,那种对本民族刻骨铭心的爱让人读之震撼。在每一个俄罗斯的心中,都蕴藏着一份丰厚的“俄罗斯理念”,那就是一种忧国忧民、关注整个人类命运的感情与信念。他们虔诚又自律,严肃又天真,有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宗教情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对此曾说,“一个民族的理念不是它在自己时间中关于自己所想的东西,而是上帝在永恒中关于它所想的东西。”也许正是这种对自己民族天生的爱与虔诚,俄罗斯人民在其文化领域所创造的艺术成果,滋养着整个俄罗斯民族甚至一切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在短短的俄罗斯历史上,俄罗斯文化的天空上始终是群星璀璨,尽管这个民族历经磨难,她的人民备受煎熬,但是正是这种伟大的“俄罗斯理念”从来没有减少他们对这个民族赤子般的眷恋与热爱。也正是这种爱与磨难,这种坚执的理念,使他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学、杰出的绘画,独一无二的音乐……翻开俄罗斯艺术的史册,普希金的诗歌吟唱,犹如心灵的翅膀飞翔在整个人类的心中;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绝响,每一个音符都震动着这个民族的心灵之弦;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信念,“虽九死尤不悔”,即使被流放,却一如既往的研究和关注自己的民族;列夫•托尔斯泰、果戈里、涅克拉索夫、陀斯妥耶夫斯基……,他们用手中的笔抒写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与信念,用博大的爱与宽容拯救沉沦的心灵;库因芝笔下的《白桦林》,象征着这个民族忧郁而又乐观,博大又沉厚,是“触动着每一个观众的诗(列宾)”。这种对于本民族的爱与虔诚,在俄罗斯最终以极端的形式予以表现像“十二月党”人,为了这个民族的未来,放弃了贵族的身份与待遇,而宁愿冒险反抗和革命以致被流放到荒寒的西伯利亚;他们身处府邸的娇妻,也宁愿和他们的丈夫一起去承受死亡和苦难的折磨,互相呵护、互相温暖;还有那么多优秀的俄罗斯知识分子,放弃贵族的身份,优越的生活条件,反抗专制与极权,追求自由与民主,不惜被打压、被监禁、被流放、被杀戮。青年作家王开岭在《俄罗斯课本》中深情地写到,没有哪块土地上的黑暗像它那般漫长,动荡和凶桀;没有哪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被编成如此浩荡无际的流放队伍;亦不见哪个国家的文学青年出于良心忧虑或几个诗幻的念头而遭受那么多的煎熬与苦刑……我们得承认,在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无名的爱的基因,因其爱,爱的沉重,爱的无私,才终究塑成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性格。阿•托尔斯泰有一部小说《俄罗斯性格》,书中写到苏军的一个坦克手,名叫德略莫夫,他参加了战争,和德国军队打了好几年的仗,战功非常卓著。然而,就在战争就要结束的时候,他的坦克被击中了,整个坦克着起了大火,他被烧得面目全非。最后经过医生的整容,谁都认不出他来了,连声音都变了。当时,给他拆绷带的时候,护士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然后就转过身去,不敢去看他。德略莫夫看见了,对护士说,没什么,我这样也一样能活下去。不久,德略莫夫想回家看看,但他怕父母伤心,就说他是他们儿子的战友,说他们的儿子一切都好。父母亲对他十分热情,还留他在家住一晚。第二天,他又见到了自己的未婚妻卡佳,卡佳看到他的样子使他决心离开,他当天就走了。回到部队,家里来了一封信,说你的战友来看过了,但是母亲觉得那就是你,那怕你变成那样子也没关系,我们只会为你感到骄傲。又过了两天,他的母亲和未婚妻来部队看他,母亲说,你是我的骄傲;未婚妻卡佳对他说,我一辈子跟着你。托尔斯泰在故事的结尾这样说,看这就是我们的俄罗斯性格。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从平凡与细微之中透露出一种对俄罗斯民族的理解与热爱。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让你永远地琢磨不透,永远地唏嘘感慨,如果你读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读过涅克拉索夫的《谁能在俄罗斯过好日子?》,读过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读过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读过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读过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读过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那么你肯定会流着眼泪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啊!19世纪俄国著名的诗人丘特切夫曾说过:“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因为在它那里存在着特殊的东西。”正是这种无法真切传递的爱与理念铸就了特殊的“俄罗斯性格”、“俄罗斯道路”、“俄罗斯思想”还有“俄罗斯意识”,生生不息地传递在每一位俄罗斯人的心中,热爱他们的民族,热爱他们的人民,热爱他们广袤又寒冷的黑土地……。当索尔仁尼琴于1994年的5月返回祖国俄罗斯时,距离他的离开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人世变幻,白云苍狗,这二十年,他独自漂泊异乡,流亡在没有归依的土地上。这位“牛犊顶橡树”的顽强斗士,为追求心中的理念,受尽折磨与屈辱,《癌症楼》、《古拉格群岛》、《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忧伤、粗砺的文字证明着他艰难生存的真相。然而,肉体在摧残,精神在煎熬,但思想永远锋利,对祖国和民族的挚爱永远炽热。当他在斯维特兰娜街中心的广场上,看到欢迎的人群时,他流泪了,深情地对人们说,“我流亡期间一直关注着祖国人民的生活。……我知道国内还存在许多反常现象,人民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我坚信命运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即使这片土地曾经令他那么地伤心和绝望,但祖国的一声召唤便让他义无返顾的回归,这种对祖国的爱是包含着苦难的,那是儿子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的温暖与幸福。远东大学教师索罗金夫妇带着小女儿奥莉也来到中心广场,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这样的人物都回来了,说明俄罗斯还没有完蛋。”在俄罗斯人,尤其是那些思想敏锐的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一个无法化解的民族情结,这种情结来自于生命中最原始的情感和力量。诸如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位一生都处于穷困中的伟大作家,正是用他手中的一支笔,通过他的小说,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罪恶与高尚的精神挣扎中为这个民族奉献上属于心灵的深邃与美丽,来表达他心中对于俄罗斯的一腔痴情。他在小说《白痴》中,写到他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梅什金的“白痴”,他最初在瑞士治病,治了五年,病情没有什么好转,这时他决定返回俄罗斯。而决定返回俄罗斯的原因是由于菜市场上的一声驴叫,把他从睡梦中惊醒,突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使命在俄罗斯,于是立即决定返回俄罗斯,去实现自己的使命,俄罗斯的使命。这种情感和力量,只需要轻轻的一点刺激,就会激起内心中的惊涛骇浪。其实,哪一个民族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的历史上又何尝没有那些可歌可泣的壮美故事呢?也许许多民族精英的觉醒,正是菜市场上的那一声驴叫惊醒了他们沉睡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和力量!让我们为每一个民族呼唤那一声惊醒心灵的驴叫。
  •     群魔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而他也是一个很高产的俄国作家。但这本小说看完之后的感受,总觉得他有一种强烈的倾述欲在里面,他拼命地表达着什么,这种感觉更接近一种吠叫,有点刺耳。陀氏在这本小说里有过多的介入,影响了小说里人物的塑造。虽然小说里仍然有陀氏典型的有着冲突性性格的人物,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人物,但群魔里没有在他最擅长的角色刻画上下工夫,政治的,个人性的东西太多,淹没了主题。虽然它的部头很大,上下册的厚书,有时候想想那时候他们都用手写的方式来完成这些小说,真觉得很难以想象这样工程的浩大。写的时候,应该非常辛苦。但这仍然不算是一本成功的小说。
  •     把《群魔》搬上戏剧舞台,使我们重新面对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全世界文学的最神秘的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对尼古拉·弗谢沃洛多维奇·斯塔夫罗金的态度也令人惊讶。他浪漫地爱着自己的主人公,被他俘获和吸引。他从来也没有这样迷恋过一个人,这样浪漫地描写一个人。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弱点、诱惑和罪孽。别的主人公他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来鼓吹,而对斯塔夫罗金的了解却如同了解恶与毁灭。 恶的经验本身就是道路,毁灭在这条道路上不是永恒的毁灭。 尽管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爱斯塔夫罗金,不把他让给任何人,让给任何道德·任何宗教说教。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个高傲的强有力的贵族美男子,是“伊万王子”、“哈里王子”、“雄鹰”;人们都期盼着他做出非凡而伟大的事业,所有女人都迷恋他,他的面孔是一副英俊的面具,他整个就是一个不解之谜。他完全来自对立的矛盾,一切围绕着他就像围绕着太阳一样。同样是这个斯塔夫罗金,萎靡不振、了无生气,无力去创造太阳和生活,感情麻木不仁,有足够的能力而一无所求,无法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两极间作出选择,不能爱女人,对一切思想漠不关心,虚弱得没有一丝人的气息,荒淫无度,厌恶一切,语无伦次。在斯塔夫罗金英俊冷漠僵化的面具下面,隐含着毫无生气的情欲、完全衰竭的力量、伟大的思想、人的极端强烈的追求。《群魔》没有直接明确揭开斯塔夫罗金的秘密。要揭开这个秘密,必须更加深入、跨越小说本身,潜入小说之前就已经展开的动作。如同所有人的个人秘密一样,只有爱情可以解开斯塔夫罗金个人的秘密。只有通过寓言,只有直觉地揭示作为世界现象的斯塔夫罗金的神话,才能理解斯塔夫罗金和《群魔》这一象征性的悲剧。如果只是对着斯塔夫罗金的尸首作宗教道德说教,我们就不会解开他的任何谜。不能像答卷似的解答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人公的悲剧,解答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塔夫罗金、梅什金、维尔西洛夫和伊万·卡拉马佐夫的悲剧。这会有损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否定他的一切真正独特的新意。《作家日记》的所有积极的学说和纲领,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的启示来,是多么可怜和平淡无味!陀思妥耶夫斯基见证了经历恶,经历无数考验和最终自由的积极含义。通过斯塔夫罗金、伊万·卡拉马佐夫以及其他人的经验,发现新意。恶的经验本身就是道路,毁灭在这条道路上不是永恒的毁灭。斯塔夫罗金的悲剧之后没有倒退,退回到他在自己生与死的道路上失落的地方。小说《群魔》的情节开始于斯塔夫罗金死后。他的真正的生活是在以前,在《群魔》开始前。斯塔夫罗金耗尽精力,撒手人寰,死人摘去了面具。在小说里全社会的疯狂中,只有这个令人恐惧和不解的死亡面具。斯塔夫罗金已经不在《群魔》里,《群魔》里除了斯塔夫罗金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群魔》的象征性的悲剧的含义就在于此。《群魔》具有双重含义和双重内容。一方面,这部小说带有现实主义的情节,有形形色色的出场人物,有俄罗斯生活的客观内容。涅恰耶夫诉讼案是写作《群魔》的外部动因。从这方面说,《群魔》有很多缺陷,很多失实之处,几乎像是一部谤文。60年代末的革命运动不是《群魔》所描写的样子。这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也有艺术的缺陷。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的俄国革命和俄国革命者,隐藏在社会政治运动外表下的宗教深处,与其说是真实再现所发生的一切,不如说是预言俄罗斯生活中即将发生和展现的一切。背负最后的极度宗教痛苦的沙托夫、基里洛夫,在我国直到20世纪才出现,那时,俄国革命者的非政治本性才显现出来,对于他们,革命不是社会的建设,而是世界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先于尼采预见到许多直到今天才揭开的东西。但我并不想从这个最明显不过的方面研究《群魔》。《群魔》也是世界的象征性悲剧。在这个象征性的悲剧中,只有一个出场人物——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及其影响。我希望将《群魔》作为斯塔夫罗金内在的精神悲剧来解读,因为,直到今天它也没有被完全破解。《群魔》中的一切确实就是斯塔夫罗金的命运,人的灵魂、他的无尽的追求、它的形成及其灭亡的历史。作为世界性悲剧的《群魔》的主题,就是表现巨人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在他一手制造并引发的混乱和疯狂中耗尽一生。我们见到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时,他已经没有丝毫创造性的精神生活,他完全无所作为。他的全部生活都在过去。斯塔夫罗金是一个创造性的天才。一切新鲜的极端的思想都是他的产物:什么俄国民众拜神的思想、人神的思想、社会革命和人类蚁穴思想。伟大的思想出自他,又造就他人,再传给另外的人。斯塔夫罗金的精神引出了沙托夫、维尔霍文斯基、基里洛夫以及《群魔》的所有人物。斯塔夫罗金的精神造就和生发的不但是思想的载体,而且还有所有那些列比亚特金和利普金们,所有底层的“魔鬼”、一般的精灵。斯塔夫罗金精神的色欲诞生了《群魔》的所有女人。一切线索集中在他那里。所有人都过着斯塔夫罗金曾经尝过的内心生活,所有人都对他有不尽的义务,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出于他,所有人都期待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爱情中都作出伟大无限的事业来,所有人不分男女都爱上斯塔夫罗金。所有人都被他迷住,所有人都既把他当作偶像崇拜,又憎恨他、侮辱他,因斯塔夫罗金厌恶自己的为人而不能原谅他。斯塔夫罗金的感情令他憎恨和厌恶。斯塔夫罗金的精神悲剧何在,它的独特个性的奥秘何在?如何理解斯塔夫罗金的软弱无力,他的灭亡?斯塔夫罗金仍是一个未解的矛盾并引起相反的感情。能揭开他的奥秘的,只有虚构的斯塔夫罗金这个创造性的世界个性,他什么也没有创造,却在他散布的“群魔”中耗尽生命。这是物极必反的世界悲剧,是没有限度、不加选择、不择手段,无节制的极端妄为造成的个性衰败与毁灭的悲剧。“我到处尝试我的力量•••在为了我,为了展示我过去整个一生的试验中,它是无穷无尽的•••但这个力量用在哪里,却从没看到,现在也没见到•••我仍像以往一样,愿意做好事并且从中得到满足;同时我也希望做坏事并同样得到满足•••我过过骄奢淫逸的生活,为此耗尽精力•••我像他(基里洛夫)一样,从来不能失去理智,也从来不能相信思想。我甚至也不能致力于思想。”斯塔夫罗金这样向塔莎描述自己。但在写信的时候,它已经筋疲力尽,气息奄奄,生命垂危,他万念俱灰,一无所求。他用自己的生命与死亡证明,超越保持人貌的限度和选择,一切欲望等于毫无欲望,同样没有明确的方向,无限的力量也等于毫无力量。这个创造性的、充满极度欲望的人不能创造任何东西,甚至不能生活,活下去。极度的欲望导致没有欲望,极端的人格道至丧失人格,失去平衡的力量导致软弱无力,混乱不堪的生活了无生气,难逃一死,无节制的肉与最终失去爱的能力。斯塔夫罗金饱经一切,历尽沧桑,既见识过伟大极端的思想,也体验过极度的淫荡和玩世不恭。他不能强烈的企望并献身什么。有坏传言说,它属于一个教唆未成年人的秘密组织,就连德•萨特侯爵都对他充满羡嫉。出于可怕的肉欲,斯塔夫罗金总是冲向无辜的人,抓他的鼻子或咬他的耳朵。他既从善也从恶中寻找极端和无限。一个上帝对他来说太少了,他需要完全超越限制和极限,投入黑暗、投入恶,投入魔鬼一边。他不能也不想在嫉妒和反基督,神人和人神之间作出选择,他既肯定这边也肯定那边,他想要一切,一切善和一切恶,想要极端、无限、无边无沿。只肯定基督而否定反基督,这就是一种选择、范围和界限,而在斯塔夫罗金的精神中还保存着对神人的了解,由于自己无限的追求,他又不想放弃基督。《群魔》的悲剧是着魔和疯狂的悲剧。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中揭示出俄罗斯精神形而上的歇斯底里。所有人都着了魔,所有人都发了疯。只有斯塔夫罗金一人没有发疯,他惊人地平静,私人般地冷漠,他无声无息,有气无力,完全僵化。这就是《群魔》的全部实质所在。斯塔夫罗金造就了这种混乱不堪,他释放出所有魔鬼,并将自己的内心生活注入周围的一片疯狂中,自己则萎靡沉沦,黯然熄灭。······斯塔夫罗金的命运是巨大的创造型人格的瓦解,他不是创造新生活和新的存在,创造性地从自我走向世界,而是消耗在混乱中,迷失在极端里。经历没有变成创造,而是走向人格的自我毁灭,当巨人遭遇毁灭,经历被挥霍滥用,就必然导致脱离个性的力量疯狂释放。疯狂取代创造,这就是《群魔》的主题。 斯塔夫罗金的毁灭本身有如一切毁灭,既不是彻底的也不是永远的毁灭,这仅仅是一条道路。······悲剧性的毁灭后将会新生,将会复活。我们将用对斯塔夫罗金的爱帮助他复活。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理性从来也不能确定善与恶,甚至都分辨不出善与恶,即便大致上分辨一下也做不到,正好相反,理性总是可耻而又可怜地混淆善恶;而科学则借助拳头来解决问题。
  •     斯塔夫罗金是非常深刻的人,基里洛夫让人更有共鸣。
  •     一个人因为信仰或信念而真诚,真诚到可以让人把他的自杀作为一次行动成功与否的筹码。想想觉得挺欣慰的,但也让人后怕。欣慰的是,人居然可以做到这样,待人接物不屑于玩伎俩;后怕的是这种真诚几乎不可能,所以当它夹杂利禄之心时,它们之间战斗的结果会不会给人带来伤害甚至死亡。
  •     初版本
  •     充满了所谓革命者的卑鄙卑鄙还是卑鄙的嘴脸
  •     什么叫高级黑?这尼玛才叫高级黑啊 应该把那帮只知道 雕词琢藻 弄风吟月的货都拉过来读读 丫们还好意思下笔不。
  •     离校后从图书馆盗走下部 终于功德圆满 奇耻流芳
  •     我的脑回路真的变了吗,看得一点感觉也没有。。很群~魔~,很超~现实。斯塔夫罗金实在太神秘了。叙述者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记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似乎只出现过一次叙述者自称“我”,并且完全是旁观者(当然也同样复述各种内心独白和对话);而这部小说中“我”也算一个参与者,但他与斯捷潘的友谊,他对事件的态度都让我觉得莫名其妙><急切地想看下一部小说《少年》
  •     ……
  •     搏击俱乐部
  •     “完全彻底的无神论者与达到完全彻底的信仰仅一步之差”,思路早就有了,就是解不出来。呵呵,斯塔夫罗金阴魂不散。
  •     要重读。
  •     终于有时间看书啦
  •     个人认为群魔这个书名译的比鬼要贴切
  •     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解读,比如陀翁的政治立场,人物原型,此外更重要也更深刻的应该是人的信仰的问题,无神论者(基里洛夫)是空洞冷漠的,不温不火(不作信仰选择之人,尼古拉)者也是不能存活的,都摆脱不了自杀的命运。这是作者的设计,完全不是没有道理。至于陀翁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反对革命运动,批判贵族放荡萎靡的生活。名著值得常读,必定会有重新的体会。
  •     反动?我看是最清醒最尖锐的著作。乌鸦看别的东西都是黑的。
  •     下册很是迷人
  •     “救世的盛宴必将到来,斯塔夫罗金将应邀赴宴,在那里,他将消除那极度的饥饿并满足自己无限的渴望。"
  •     20160331 残念的一本书,标记在这里,日后重读吧。
  •     作为小说来说有点太狠了吧,几乎团灭啊……一点希望也没留,作为政治预言,倒是准得可怕,本书中读到的最傻逼的是译后记,直接可以撕了。
  •     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没有疯的话,也已经远远超越我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了。有几段很难懂,但因为读起来完全停不下来,体力透支不行了。
  •     一直忘了添加
  •     16.8.12这才是小说。光荣的19世纪。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没有让我失望过。187×年。
  •     不知是译本问题还是原书就是这样,这本书都是大长句,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看起来费力了不少。
  •     超前
  •     基里洛夫自杀之前说:「要是上帝存在,那么一切意志都是他的意志;要是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意志都是我的意志,那么我就是上帝。」
  •     原來皮是這樣的啊一中的圖書館的都沒皮的...陀思坨坨夫斯基..頹唐是如此的吧..
  •     忍受了冗长的前戏和喋喋不休的铺垫终于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没有信仰的人克制着毁灭自我的冲动,在煎熬中走向堕落。革命者的一些政治手段的确近似恶魔。总有小人跃跃欲试,想用思想和制度来控制民众,煽风点火,公报私仇。斯塔夫罗金道德没有沦丧,作为贵族,不屑于使用那些卑鄙恶毒的伎俩。他需要女人抚慰他精神上的失落,富于幻想的女人们也乐于舍身用爱的力量拯救这位浪子。
  •     最早度过的版本,也是最早收藏的,降价书店买的,惊心动魄
  •     小说在下部的下半部分终于进入高潮,书有种放不下但又不想那么快看完的感受。启示录里那段,上帝希望我们要不冷要不热,而不是中间状态。书里最后自杀的那位,最后是如何结束此种状态的?其救赎之路即是如此吗?陀氏的心理刻画实在是太厉害,值得一看再看。最sb的是这个版本的译后记,还有中间的注释,剧透什么叫剧透知道吗?剧透的下场知道吗?哼哼
  •     群魔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而他也是一个很高产的俄国作家。但这本小说看完之后的感受,总觉得他有一种强烈的倾述欲在里面,他拼命地表达着什么,这种感觉更接近一种吠叫,有点刺耳。陀氏在这本小说里有过多的介入,影响了小说里人物的塑造。虽然小说里仍然有陀氏典型的有着冲突性性格的人物,一
  •     我印象,这是我初中,高中阶段读的最有一部小说,因为当时的水平,葬送了以后读小说的能力。看这说10多年后,仍然拣不起读小说的这个爱好了。或者是写马克思的盗火。应该是同时的事情。看小说的本事就这样丧失。
  •     太戏剧化了,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喜欢这一句话:“人毫无作用,却发明了上帝,为的是活下去,不自杀;这就是迄今为止的全部世界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