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4076496
作者:刘涤宇
页数:17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理想主义的情怀和决心抵挡不住资本自身的强烈要求。建筑方案竞标时,一个个方案强烈的差异性让位于资本自身的抽象性和对经营安全性的合理谨慎。 退后一步说,即使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每一个地块自身的差异性在面向地块间的竞争性时,也无法进而形成更大的区域乃至城市的差异性。由拒绝平庸而造成普遍过于用力,并导致过度设计,目的是突出特色,而结果恰恰模糊了特色。 有幸得以建成和运营的城市综合体,必然还要有招商这样的环节。而这一步几乎是在现存有限的可能性中做一道选择题。这个环节里面,不同城市综合体之间的差异与特色被进一步削弱。那些商业街、商场或者购物中心里,不同城市综合体容纳的都是相似的品牌、相似的logo和标准化CI.餐饮也是一样,随着档次定位的不同,各城市综合体中餐厅品牌有些差异,但同一个品牌很少只在一个城市综合体设置自己的店铺;电影院更不用说,院线安排本来就是惊人一致的;不同城市综合体的游乐场也充斥着相似的摩天轮、充气攀岩、摇摆机…… 竞争依然是存在的,但已经不是质上对差异的追求,而演化为量上对资本、对细节、对妥帖性的比赛。前期刻意追求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被一点一点地抹平,直到最后虽然也不能说全无差异,这种有限差异却成为均质无特色的必然陪衬。随着一块地接着一块地这么运作下去,原有的城市逐渐被这种综合体所侵蚀。

前言

文中收录的文章有随笔,有杂文,有对话,也有脱胎于学术论文的文字。有的只是千字左右的杂感,有的篇幅相对较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慷慨激昂的少年意气也渐被中年的平和充盈所取代。但文字间依然贯穿着明确的思路。虽然该书的文章具有较大的明确性,但是在刘涤宇看来,他很希望有一天,《扎根》中所针对的大部分问题和现象都不复存在,未来从图书馆一个僻静的角落找到它的同行惊诧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曾经连这些问题都无法达成共识。他相信这一天会存在。如果本书因此而速朽,反而令他欣慰。在这一点,刘涤宇与《野草》自序中鲁迅先生的期望是相同的。

内容概要

刘涤宇,山东沂南人,1972年生于黑龙江省甘南县,2012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以“南萧亭”的笔名参与网络建筑讨论至今,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书籍目录

取下标签的建筑
——取下标签的建筑
——走出手法
——建筑的理论是为了给你打开一扇门,而不是关上
——巴别塔•修补匠——作为交流平台的建筑理论
——关于建筑本土化的思考
——过度设计:从第五代电影的教训谈起
——形•式
——向西方不学什么?
扎根
——设计介入运作——建筑创作的一个机遇
——扎根2000—2010——中国前沿建筑师事务所十年
——“奇观时代”之后——一次网络对话记录
——从“启蒙”回归日常——新一代前沿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运作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新洛可可
——本不该微弱的声音——建筑师和居住话题
——城市综合体与被综合的城市生活
回过头来的阅读
——回过头来的阅读
——宋画中的流水别墅
——《长物志》,材质所呈现的
——通向一位建筑师和一个村落的虚拟旅行——普列赤涅克与鲍高依那基督降生教堂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与《现代建筑语言》的比较阅读
——记忆中的《S,M,L,XL》
——卡洛•斯卡帕:“返魅”之路
图片来源

编辑推荐

《扎根》编辑推荐:1、该套从书是中国出版界第一次系统性地关注并出版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之发展的评论性文集,主题内容围绕当代建筑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2、当代建筑思想丛书的作者均为建筑专业出身,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3、专业的态度,中国的视角让观点和内容具有了理性精神和成熟性思考的特质,能够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4、最理性的声音:所有评论者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最成熟的批评:所有评论者均是建筑界专业人士,属于内行评论内行;最中国的视角:所有评论者均具有国际视野,并以当下中国的视角进行思考;最具建设性的参与:所有评论者均坚持批评是更好的改进的态度,以从技术层面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5、喧嚣过后才有理性,批评之后才能从容。中国出版界第一次系统性地出版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呈现当代中国建筑界最理性的声音,最成熟的批评,最中国的视角和最具建设性的参与。

作者简介

本书的文字与此时此地当代中国建筑专业和行业的语境密切相关。相关的文字都是针对特定问题而写,即使其中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师、建筑或建筑相关问题的评论,也都有对当代中国的特定时空中中国建筑一些侧面的特别针对性。本书分为三篇:“取下标签的建筑”中聚焦于当前对于建筑和建筑理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扎根”则关注当代中国建筑师,尤其是前沿建筑师,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的土壤中生存并推动建筑作为学科的发展,以及这种土壤给建筑师探索的推动力和局限性,与近年来这种社会条件土壤的变化导致新一代前沿建筑师的实践运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回过头来的阅读”关注的是古今中外建筑历史上的特定案例,选择标准仍然在于有助于理解当代时空下的相关问题。


 扎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取下标签的建筑_《扎根》第一章阅读有感阳光很好的下午读完了这本书,合上书页后盯着极少主义的封面发了会呆,嗯,确实很容易拿反,特别是在乘坐地铁时或是吃盒饭时,翻开封面却发现是封底时,就更觉得十分有趣了。当然了,这是玩笑话。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的,全书又3个部分组成:“取下标签的建筑”讨论了一些建筑及建筑理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扎根”则关注了前沿建筑师的实践运作; “回过头来的阅读”则是作者独特视角下的经典案例分析。对我(正在建筑学专业学习的人)来说,对第二部分的信息涉猎可能相对较少,而对一三两部分传达的信息显得非常亲切。说是亲切,并非表示产生了多大的共鸣。而是作者用最最浅显的语言,讲出了平日里建筑教育不会涉及的内容,而回过头来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正是在过去的若干日子里,头脑中闪现的一个又一个疑惑。时间过去了,这些疑惑或转化为更大的疑惑,或消失不见。而我想,消失不见的疑惑,真正被解决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被教育(建筑教育)传达的信息覆盖。在信息渠道畅发达的今天,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接触到的信息肯定不少,但是绝不能说成系统。姑且可以将其总结为一种“高强度的线性接受信息的模式”。所以说在这种“线性”接受信息的模式下,新的信息源源不断的涌入,一遍又一遍地覆盖了头脑中的原有信息。可不平衡在于,我们缺乏对信息选择的能力,更缺乏权利。只有老师告诉可以告诉我,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图书馆中的杂志,如此繁多,有光亮如新的、有翻得不成样子的。但追究到底,看杂志的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经验上的快速积累、抑或是寻求自己思想与建筑杂志传达思想的快速靠拢,这种机械化、功利性的阅读,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低廉的图像消费,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低投入换来的貌似高但是实际很低的产出。鲜有人阅读那些文字(一方面是原版书偏多,可能对非母语的语言排斥是个正常现象;另外就是确有不少同学仔细钻研文字,那么这样看来我这个观点有些许偏激),鲜有人仔细思考杂志上那些建筑师在何时何地何种情景下,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课程如此紧张,我们只需了解,这个人这样做,现在大家都这样做,那么我也应该这样做。正如作者提到,“你发现自己陷入’应该’的海洋……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而这种对“应该”的膜拜会导致失语和习惯性无视。而后,在自动屏蔽掉某些信息后,我们就会抓住能抓住,也是最容易抓住的信息——手法。作者将建筑设计的过程简单比喻为走钢索的跋涉过程,其中手法就如同行走的技巧——是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习得了这个技巧之后,这一过程本身、或说过程的起点和目的地,往往就被人忽略了。当前的城市中,对西方建筑简单低劣的模仿比比皆是,对建筑大师剪切再组合的比比皆是,过度设计、表象拼贴的比比皆是。“取下标签的建筑”一章,分散而集中地阐述了诸如“手法”、“形式”、“过度设计”、“建筑本土化”等诸多平日里经常困惑的问题。看了书中文字,若说困惑解决了,那定是在撒谎;倒是,心中多了一丝宽慰:原来大家都在经历同样的问题,大家都有同样的困惑。庆幸自己意识到的同时,又顿时感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靠自己日后努力体会了。最后,分享一下全书我较喜欢的章节可能是,“向西方不学什么”这一章(当然了,可能是其余章节我没有看懂)。最喜欢的一个段落,便是040页的第三段,在此花费两分钟将这段做个完全摘录:对对立面的刻意抵制其实是对自我要坚持的东西不够自信的表现。勒柯布西耶足够强大,他在做设计时完全没必要一直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能做装饰,不能做斜屋面……而一直那么对自己喃喃自语,那么对自己画地为牢、束手束脚的建筑师,往往是柯布西耶三四流的追随者仅仅是这一句,便使我有了一种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冲动,继续阅读,作者用了一个养花与绢花的比喻来说明问题,我们“学”,只是学到了绢花美丽的外表,虽说不能否认美丽的外表的价值,但是更为重要的土壤、气候等因素,是我们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因为我们根部就得不到这方面的信息,换句话说,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这样的信息,因为毕竟环境不同,有如此的闲工夫,不如下功夫挖掘一些我们自己身边的土壤。多年以来,支撑着西方建筑学发展和演进自有其身后的土壤,这种土壤包括学科自身的根基和周边文化与技术思维的推动。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应该是这美丽外表下的土壤,我们若是意识不到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学也仅仅停留在低级“模仿”的层面,那么偶有亮点产生,也多为漫漫历史中的偶然因素罢了。写到这里,发现实在拖沓冗长,不忍继续写下去,可能需要静静思考。打算贴上网时发现,这本书的阅读者竟然如此至少,点开书评期待着找到共鸣,结果也是一片茫然。也许是确为新书,仔细读过的人数寥寥;也许是描述性的文字过少,评论性的文字过多,没有引起读者兴趣;也许是确有若干人仔细读过,没有像我一样将内心幼稚的观点说出来,而是保持沉默。总之,正如南萧亭老师在序言中说的那样:……希望有一天,本书中所针对的大部分问题和现象都不复存在,未来从图书馆一个僻静的角落找到它的同行惊诧于这个时代的人曾经连这些问题都无法达成共识。我相信这一天会存在……若要给个综合型评价,即使本书文学性语言丰富,没有一本图纸资料集上线条那样精确无误,没有像各种手册上那样细致的问题明细,没有花花绿绿杂志上的信息爆炸。但是,好的文字,确实仅仅是文字足以,静静沉在心底足以。
  •     近几年来,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风潮。茶、中国建筑(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式设计,只是这样我觉得太狭隘了,故按“中国建筑”来统称)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们去年推出的《中国式休闲:茶楼》一书,从销售渠道反馈,不仅获得国人的推崇,而且在各大海关、机场等处书店热销,成了众多国外友人的读本。当年出版茶楼一书,是因为长安大学习晋教授和我一个下午的交流,使我深深地热爱上了我们老祖宗的瑰宝。当时我就想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除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外,还有五样在世界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即:陶瓷、丝绸、茶、中医、中国建筑。当时他特意向我介绍了中国建筑,中国建筑是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建筑,它讲究的是自然、人文、循环、节能、环保等,应该成为炎黄子孙的标志和符号。机缘巧合之下,我发现茶楼是很好的载体,它不像普通住宅那样只是简单的搭配,更不像酒店那样只是细节的融入。茶楼不仅综合了茶、陶瓷、中国建筑,其实它还含有中国的文化——儒家文化。在每一个茶楼,你不仅可以闻到特有的茶香,看到各式的陶瓷制品,还有中国文化散发的墨香,小桥流水、竹韵飘香、清雅幽静⋯⋯这些元素很好地把中国各地的文化融入其中。这次推出的《中国式休闲:茶楼Ⅱ》,精选出来的作品比上一次更具代表性,东方文化融入得更深、更纯粹。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一点作用,在若干年后,翻开这本书,还能感受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气息。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三个部分都很有内在联系的逻辑,尤其喜欢第三部分。
  •     文笔金秋野 理论青峰侠 务实者冯路 脑洞唐克扬 还有不在场却总躺枪的慕容周 南萧亭这本嘛 哪边都沾一点 哪边也似乎都不占 从学生到学者有多远的距离?
  •     刘老师的语言质朴却不乏深刻,论述严密而不冗杂。很喜欢这本书。绢花与养花的比喻印象深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好好培养,扎根,生长。
  •     自己的书就不评价了,敝帚自珍是一定的,很希望大家也能喜欢
  •     这个系列的建筑评论丛书最爱南大侠写的,文字少了些理论的绕来绕去和感情迸发似的矫情,多了些理性的分析和总结,每一篇写得都短小精悍并直奔主题。
  •     是我至今读过最喜欢的中国建筑思想评论书。不见得最好,但最适合我,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最喜欢《走出手法》、《取下标签的建筑》、过度设计:从第五代电影的教训谈起。
  •     很诚恳的写了中国建筑的现状,不装
  •     很有启发性;大学接触的理论皮毛和现在工作所接触的实践方式之间的矛盾巨大,书中梳理出了许多自己想不通的头绪,值得推荐
  •     前几篇还行,从中间那篇软文之后就没货了
  •     走出手法。
  •     这本书是该作者曾经在各个杂志上的文章集合,写的真有见底,现在才读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的
  •      形势之辨
  •     还行
  •     思想的泡泡,中文,可以给你想象
  •     很具启发性。看《卡洛斯卡帕:返魅之路》一篇,搜了下这位大师,震撼到了。在所有元素中,节点是装饰的起源,细部是对自然的崇拜。
  •     南萧亭老师短篇文章合集,每篇都不错看,关于历史的反思,中国现代建筑的设计和运作现状,中西方对比etc。特别推荐《过度设计》《城市综合体》《<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与<现代建筑语言的比较阅读>》等几篇!此书适合放在案头随时拿起来翻看看!
  •     作者是个实在人,写的都是实在话。
  •     思想的交流
  •     取下标签的建筑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整本书是作者十余年的写作收录,作者在书中讲述的一些有关时代发展进程的感悟虽然读者没有经历过,但是作者深刻的感悟还是能触发读者一些启示。
  •     是直抵要害的问题,精辟的总结。我自己模糊的思考变得清晰无比,自己犹豫的结论获得肯定。我只想说声谢谢。
  •     书薄如刃,笔锋可运。欣赏这样的为文
  •     传递了建筑师的使命,发出了建筑师的声音。
  •     建筑实践者的用心思考与总结, 很多文字有点醒的感觉。 初级选手真的需要更用心钻研才能不负 “建筑师”这个称号。
  •     好书,值得一看,感受作者是如何思考的
  •     拖拉了好久,此书不好读。
  •     设计介入运作,而不仅仅是设计,显然提出了非常高的全面能力要求。何况你我这种知前期不知后期,做后期不会做前期,会画图不会操控项目进程的瘸腿建筑师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