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克勒问题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32764150
作者:(英)霍华德·雅各布森
页数:425页

内容概要

霍华德•雅各布森,英国犹太裔小说家、专栏作家以及电台主持人。雅各布森曾在悉尼大学授课三年,回到英国后,在剑桥大学塞尔文学院任教。其主要作品有:《强大的华尔泽》、《此刻谁抱歉?》、《卡鲁奇之夜》(入围2006年布克奖长名单)、《爱情迫害狂》等。2010年凭喜剧小说《芬克勒问题》摘得布克奖。雅各布森最擅长描写犹太裔英国人的困境,并以此题材创作喜剧小说而出名,他的写作风格睿智幽默,辛辣讽刺,自诩为 “犹太裔的简•奥斯丁”。

作者简介

2010年布克奖作品
“犹太裔简•奥斯丁”霍华德•雅各布森最出色的喜剧小说
“《芬克勒问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充满了睿智与幽默、忧伤与感性。它使人大笑,但却是在黑暗中大笑。”
——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英国诗人安德鲁•莫申
“又一部杰作……阅读霍华德•雅各布森的作品而不为其音乐般的语言、塑造人物的力量以及深邃的洞察力所折服,几乎不可能。”——《泰晤士报》
特雷斯洛夫是BBC前广播制作人;芬克勒是著名的犹太哲学家、作家和电视名人;利博尔年近九十,曾经教授捷克历史,兼职好莱坞专栏评论员。三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却常年保持友谊。利博尔与芬克勒新近丧偶,成了鳏夫;特雷斯洛夫经过数次失败的男女关系后,也沦为了“名誉鳏夫”。一次意外遇袭后,特雷斯洛夫对自己的非犹太身份产生了动摇……
小说以特雷斯洛夫及他的两个犹太朋友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展现了英国伦敦犹太人的生活境况,亦庄亦谐的口吻讨论了犹太人的身份认同、反犹主义等严肃问题,堪比一部犹太史的缩影。


 芬克勒问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与其说《芬克勒问题》是写犹太人在英国的种种境遇,倒不如说是迷茫的个人对于群体认同感的寻求。霍华德笔下的特雷斯洛夫就是一个缺少存在感,然后看起来一直很蛋疼的人。有着一份很蛋疼的职业——专职替身,有两个很蛋疼的犹太小伙伴利博尔和芬克勒——都刚刚成为鳏夫。他从未结过婚,却不知不觉得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喜欢带有病容的娇弱女子,却又被好友利博尔的“健康”的侄女所吸引,后来觉得自己是个犹太人,希望能够融入到这个无限受难的群体中去。于是,脆弱着,自我排斥着,自卑到骨子里,只能不停的逃。他简直就是重度受迫害妄想症,以此来刷存在感,所以这书看得我也很蛋疼,即便我没有蛋。我一直觉得在如今这个选择很多的花花世界,与爱人走失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缘起缘落,本就不是个人可以掌握的事情。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忘掉一些人。但在霍华德描绘的这个老男人的世界里,就像他在书中说的,“失去你爱的女人是件可怕的事情。”这三个失去了生活的锚的老男人,实在是太可怕了。特雷斯洛夫就不用说了,他总是预感不幸的事情,不认同感会发生在他的身上,自己总是受害者,真真会把人逼疯。利博尔,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一直都是缅怀爱妻的戏份,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一起欢笑的人,而直接选择死亡。芬克勒,哲学教授,妻子生前各自在一直偷情,也说不清楚到底是谁报复谁,到头来发现原来最想念的人已经不在。因为作者一涉及到犹太问题的时候就不好好说话,所以译者也是十分的纠结,虽然不是很连贯,整本书读起来却是真的让人感到十分地悲伤,时不时的直指我们每个人的痛处,比如“运动不是让他转移了抑郁;运动把他的抑郁表达了出来。运动中期望的落空,就是他自己期望的落空。”一种人艰不拆的感觉,有木有?我经常有一个脑洞:某天醒来,发现自己的ID失效了,银行卡不能用(不过起码还能用现金),手机不能用(天啦撸,绝壁世界末日),直到亲友也开始怀疑起你的存在,渐渐活成透明人。想着想着就不寒而栗,浑身起鸡皮疙瘩。又想到海贼王里,明哥家族那个爱吃葡萄的小女孩儿,被她碰到就变成玩具奴隶,而且曾作为人而存在他人脑中的记忆,被无情抹去,更是整个人都不好了。不过我们努力挣扎着过一生,到最后还是化成他人的记忆留存下来。所以,我们每个人的锚都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他者身上,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那么渴望他人的理解吧!像利博尔说得一样,“你刚以为自己克服了悲伤,却又发现你只有孤独。”
  •     幽默感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如何写得让读书的人会心一笑是非常困难的事。大多情况是自己很high,旁人冷漠。小说里的幽默大概分成文字游戏类,语言类和真实内容类。西文小说里很多都有把玩文字而成的幽默,这种幽默几乎只能通过阅读来感受,它不是语言类的,或者是混合了语言而成。这在于中文里比较困难。中文的文字没有词根这种东西,押韵也会显得突兀。所以中文里更多是语言类的幽默,是逗乐似的,这常会显得舞台化,会容易生硬。芬尼克问题是黑色幽默。它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却用轻取的方式来解读。关于犹太人。说实话,犹太人在我的印象里只停在二战的大屠杀和现在的以色列。它的根源在哪里,它的两面性,它的文化我都是不了解的。但这本书不是玩那种深刻的,它往简单的路线走,它停留在内心的层面,所以这些都是可能沟通的。读完这本书,并不能说我对犹太问题的了解有了很大程度的深入,但至少我从一些层面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它对于人,无论是真的犹太人还是伪犹太人是怎样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最近读书很不系统。我经常会发呆,心里烦躁,静不下心来。也许该调整一下状态了。年底前看了几个电影,主要是朋友推荐的,看了推拿和亲爱的。都是网络上看的,一分钱也没有花。国产电影在电影管制的大背景下,我看也是没有什么出路,能不花钱去受罪我就不花钱,关键还要搭上时间,太不划算了。说远了,回到电影里。推拿更好一些,因为读过书,所以更能看出导演的意图,娄烨在这部戏里淡化了戏剧冲突,几乎把书里所有的戏剧性的点都放弃了,包括都红手指被压,王大夫和小孔以及王大夫家人之间的事,都只是点了一下。我很喜欢他的这种表达的方式,因为他是电影,不是戏剧,他能更现代的更深入的触及到人的内心里。这是现在的电影应该走的方向。而亲爱的这个电影就相较差了一些,伪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已经早过时了,连张艺谋早几十年前就拍过秋菊了,不需要把表演做到这种程度,要相信观众已经到了可以自己去理解的程度,而不需要把事情都掰碎了,让观众去看去理解。观众的层次不是这么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境,都有自己的命运,而这并由自己,别的人需要去理解,去从别的角度去理解另一个人。说白了就是这个。淡一点,从导演意图到表演都再减一些,应该会更好。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作者真是犹太人黑
  •     脸皮厚到什么程度才会自诩为犹太的简奥斯丁。
  •     延宕半个月还是没有读完,难读超过预期。作者自诩“犹太裔简·奥斯丁”,但就写作方法而言,形似而非神似。奥斯丁作品具邀读者入其门的开放性,而此书体系上关门闭户,思想上更是自划界限,令人窒息。若是没有相关犹太文化思想底蕴,恐怕是不得其奥妙的。这书大概会像《堂吉诃德》终结骑士小说那样终结犹太小说,总之,这是我看到的反犹太意识最浓烈的小说,作者还是货真价实的犹太作家。
  •     儿子和小伙伴去看里约大冒险2,我在书店候着,翻书玩,看到《芬克勒问题》里的一段,当开始一段感情,而又不知道是否是真爱时,不妨"想象她们在你怀中死去的样子,如果无法哭泣,也就无法去爱"。犹太人,有种刻毒的幽默感。
  •     犹太味道很重,但又和以前看到过的犹太小说不太一样
  •     1/3就得以管窥全貌,歧路亡羊,后边漫长的插科打诨也没憋出大招,无聊难耐,乘客陆续离席,坚持到底的领一份纪念品而已。空余一些稀稀落落的机械笑容,一个自擂的手势,一道夺过大奖的残响。在酷爱抛出音/义限定梗的原著地基上力求翻译对等,不免杯水车薪。
  •     作为诙谐小说的部分颇能让读者会心一笑,作为犹太小说的部分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素养和犹太文化底蕴,但即便以门外汉的身份也不难读出一丝犹太人的无奈落索的况味。“芬克勒问题”所指涉的大抵是“犹太”作为一个边缘群体,对于自身、对于民族存续、对于历史留下的道德拷问,所提出的身份体认、共融性等诘问。书中多次出现“犹太复国主义”“大屠杀”“反犹行为”等刺眼的语汇,加之繁冗的严肃对白、社会历史问题的辩论,无非是在此立足点上的不断深挖。
  •     写犹太人的极限了吧
  •     很难看
  •     翻译得不流畅~译腔太重~不过作者本身也不喜欢好好说话...
  •     芬克勒问题无解啊。
  •     读了一半。20170211。
  •     幽默感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如何写得让读书的人会心一笑是非常困难的事。大多情况是自己很high,旁人冷漠。 小说里的幽默大概分成文字游戏类,语言类和真实内容类。西文小说里很多都有把玩文字而成的幽默,这种幽默几乎只能通过阅读来感受,它不是语言类的,或者是混合了语言而成。这在于中文里比较困难。中文的文字没有词根这种东西,押韵也会显得突兀。所以中文里更多是语言类的幽默,是逗乐似的,这常会显得舞台化,会容易生硬。 芬尼克问题是黑色幽默。它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却用轻取的方式来解读。关于犹太人。说实话,犹太人在我的印象里只停在二战的大屠杀和现在的以色列。它的根源在哪里,它的两面性,它的文化我都是不了解的。但这本书不是玩那种深刻的,它往简单的路线走,它停留在内心的层面,所以这些都是可能沟通的。 读完这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