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沉浮录 1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11008119
作者:董桥
页数:301页

内容概要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出版文集《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等三十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书籍目录

春寒说酴醾
浏览这样的中英文
“假如人生是一钵樱桃”
杂谈英国名家文章
美女答日:哪里!哪里!
小红被门槛绊倒
他抱着朱红的橘子回来
“列宁是唱什么的?”
“随便她唱吧!”
夜行者的独白
“赶紧掏出我的文化”
“周先生,新华社你管不管?”
性感的品味
银行家的党爸爸
潘金莲孝服底下的红裳
过一个文化的夏季
到外国去读几本书吧
不皱眉头的哲学家
叶道人挥剑砍蕉
不可一日无此君
婉儿退到屏风外念经
文学是这样进步的
叫鲁迅太沉重
饱读诗书太好了
玫瑰香气正浓
“你有没有长的内衣?”
肤浅的文字优越感
零的故事
撕烂《通鉴》包脂麻
菊香书屋里的昏灯
文字是肉做的
密密缝,早早归
听说钱氏故居要拆掉
嚼杨木,梦小山
“我看着舒服”
桂花巷里桂花香
文章不长皱纹
腊月里的玫瑰
“临去秋波那一转”
炉边琐谈
日本首相挖苦清朝大臣
惦念不识字的汪大娘
“老同志,给我看一会儿!”
古书上小故事好玩
留住文字的绿意
流星纪事
“I only put down what I SaW”
老翁带幼孙闲步庭院
《大都》小识
你画他写我来读
来鸿谈文
不看芙蓉争看她
赤裸的民族,赤裸的文化
妹妹跌进山药窖
读钱其琛儿子的文字
吃掉水浒里的好汉
“却道天凉好个秋”
苦雨斋萧寂得像古寺
读查先生在理大的讲稿
木头床主的睡莲
秋日读书笔记
一年沉浮的随想
“是一是二,我佛无说”
云对雨,雪对风
“一枝一叶都含秀”
查词典读小说
《辞源》插图错了等等
看那满壁缥缃
手足勾引,言语调戏
才女这样自负
艳妇急日:药渣、药渣!
香草美人杂钞
“闲人不得索鸭”
黄浦江畔的玉琢岁月
无灯无月也无妨
天气是文字的颜色
假明清笔记四题
怀旧漫兴
给《文人事》写的序
寒夜听雨乱读书
“心思如水银泻地”
书房琐掇
光着屁股求光碟
Kill your darlings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莫斯科的寒夜

作者简介

《英华沉浮录1》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英华沉浮录 1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现今这个时代是适宜读董桥的,他的旧时月色还在不远处的天空遥照,令人沈醉驰往,而他对世间万象的洞悉又时时警醒终日营营于六便士的我们。这一套海豚版的《英华沉浮录》共六卷,是作者为香港《明报》撰写的“以语文为基石”的专栏文章汇编,既有董桥一贯风格的书话小品,又有他赏玩古物的兴观群怨,还有从1995年至1997年对香港时局变化的捕风与评议。阅读董桥,首先收获的仍然是知识与趣味的双重享受。在我看来,玩弄古今掌故、中西八卦尚且不算董桥的看家本领,最绝妙的莫过于寻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什经由他的生花妙笔自可脱胎成半老徐娘,丰韵犹存。他的笔法诡谲特异,带给读者的乐趣亦诡谲特异,比如《胡同的名字叫百花深处》一文,至少有两枚典型的董桥烙印。一是文章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毫不相干,前文洋洋洒洒地摘录自明朝末年以来形形色色的西方骚客和商贾对北京这座城的感性捕捉,有惊于其灰尘之多的,有惧于其晓雾之阴森的,也有苦于其色调之单一的,后文才姗姗入正题,拉杂细数“北京胡同的名字真好玩”。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不尽相同,前半部分偏于虚,后半部分则偏于实,甚至语言也华夷杂糅,然而结合起来竟貌离神合,水乳交融,全无半点涩味,如何可能?大抵沈祖棻评点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的妙语可援引来解惑:“前两句是真,后两句是虚,但合在一处,以虚境来补实境,并没有使读者产生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这是因为它们所写,虽然虚实有异,却都服从于表现春江晚景这一主题的缘故。”董桥亦是,他还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拓了文章的主题,制造虚境,落于实处,最后已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铺直叙的胡同名字平添上了几分神秘,好似为个中趣味勾了芡,层叠而丰腴。董桥到此尚不罢休,他另一奇绝之处在于文末杀出的回马枪,“韦君宜先生说,民国初年雅人当道,给北京胡同起了一些雅名儿。有一位在皇宫里当奶妈的阔绰老太太住在一条胡同里,老百姓都挺尊敬她的,管这胡同叫奶子府胡同,后来嫌名字太露了,改成‘乃兹府’!……手帕胡同当年专卖手帕。头发胡同也许是卖假发的地方……”他一路数来,意兴遄飞,不意竟然笔锋陡转,“有的胡同不叫胡同,叫个雅致的名字:‘百花深处’,齐白石曾经住过,汪曾祺说:‘其实这里并没有花,一进胡同是一个公共厕所!’”经过他抑扬的调制,情致的阐发,知识在发笑。因了这份对情致的执着,他笔下的任何事物,无论雅俗,都可逗人胡卢。有雅兴的听他谈书,谈画,谈骨董,那自然“体物缘情,皆谓臻妙”;没雅兴的听他谈谈劝菜也足以解颐。他先摘引王力先生笔下的重头好戏:“我未坐席就留意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唾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碟子里。”董桥显然不满于单纯叫人哑然,他还故作老实地交代王力先生对古礼的恪守,吞下了这双“冲进冲出”的筷子所夹的菜,其实之后才是他老人家真正的心声,“我决定不去继承那样的国粹,坚决主张替国粹整容,饭桌上备公筷和调羹拿菜劝菜,用勺子汤瓢舀汤敬客”(《语言学家写〈劝菜〉》)。哈,经过董桥这一席直录,谁还敢继承这“冲进冲出”的“国粹”?董桥略施伎俩,成功令得王力先生的方块字“弃暗投明”,诚如罗岗借引曹丕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除却上述所言,这套《英华沉浮录》的最大特色乃是董桥的“捉字虱”,他对中英两种文字的生态“在乎得发烧”(刘绍铭语),“字虱”一经发现,格杀勿论,这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董桥对香港政界高官文化涵养的褒贬。他劝董建华读闲书,惜梁铭彦对武侠小说的钟爱,笑陈滋英看不厌兴旺发达……捉字虱的背后,实际蕴含他以文化情怀体贴世情的良苦用心。话说回来,他以周南社长对记者的一句出言不逊(“你们能不能有一个共同的录音机?如果你们没有钱,我给你们买一个啊!”)讥他小看记者的职业精神尚无可厚非,但单凭丘吉尔式的文采、智慧和胆识为指针定夺彭定康、董建华等政要的轩轾则未免失之东隅。这一点学者江弱水曾从文化层面给予批评:“董桥对文化的偏爱与厚望,似乎全都集中于在它所具有的消闲功能与装饰功能上。他也犯了自己说别人犯过的错,不太愿意承认文化是既讲精神也讲物质,一涉及文化这一话题,就总是强调它精神的一面,而且是精神上‘退一步’的一面,这样一来,也未免把文化的范围窄化了,而把文化某一方面的功能泛化了(《秾艳一枝细看取》)。”这泛化的一部分,董桥自己也有解释,他认定彭定康的冷酷果断,不在人前显露犹疑皆是博览群书的裨益,也激赏西方知识分子“敢于担当,敢于批评,感于固执”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董桥相信可以凭借官员的文化涵养来界定政治成熟(《与司徒先生闲话偷闲》)。董桥这类曲折委婉的政论或许得益于英国的文人随笔,冷峻的笔锋皆藏匿于温柔敦厚的文风之下,姑且不论这种隔靴搔痒的笔调在香港是否能止住痒感,即使置身于董桥心目中成熟的西方政治生态,或许文化熏陶的作用也会令人大失所望:一九三〇年二月二十七日,Harold Nicolson的日记里记录了工党先驱领袖Keir Hardie的一席话,说是一九〇五年有个朋友对他说,下议院里的工党议员实在少得可怜。哈蒂当时回答说:“对呀,英国工人要花二十年时间才学会投票选那些跟他同一等级的人代表他。然后再花二十年时间学会不选跟他同一等级的人代表他。”(《英国大选杂念》)照这么看来,文化倘若真有功用,大约并非有致于政治生态,而是做了党魁脚下的垫脚石?董桥穷捉政治的字虱,除了有趣之外,还是太天真了一些。刊于2013-1-23《中华读书报》
  •     ·我从海豚出版社得到一套董桥先生的《英华浮沉录》,六七本的样子,硬壳精装,小小的开本,封面上泛着古雅的银色。几本书常被我四处放、四处翻,有一册便在洗手间的手提袋里挂着,和一两本其它书搁在一起。我不知如今别家的茅厕里是否放着书,放的是什么书,我放“英华”,当然是因为喜爱。如今很难见到董桥先生这样从容雅致的文章。每每读及,总是如此感慨自己的不足:无趣味,无学识,无丝竹之友,无购墨之资。总之,只能读读了事。董桥先生写作,有说不尽的便利,仿佛信手拈来的事物,里头皆有文章。随意着笔,典故与旧交顺流而下,如一位老道的琴师,指间无废音,文章好看,还长知识。短短一篇千字文,三两分钟读完的功夫,却有半天的回味。比如前面用到的“被”字,在董桥先生笔下,成了一种不易留心的文法:形容不太好的事情,不妨用“被”。女子被裸埋,小红被门槛绊倒,项羽身被十余创……连纽约退休的鸨母,晚年弃业,也藏着一段故事。所谓“一听到枪声,我赶紧掏出我的文化”。·彧戟十二月二十四日
  •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一定是最乱的图书馆。上周我去找当代杂志2013年第5期上登载的《精卫填海(一)》,老李居然指着门口一堆足有我人高的杂志说,下架的都在这里,自己找吧。随后奸诈的微微一笑说,我也想找这本,看完了精卫填海二不过瘾吧,找到了给我看看。这个狡猾的老男人,坐拥书山,却一天到晚被几本杂志盘啊盘死,这是他自己说的。这是句老底子的杭州话,意思是杂志就像几个女人家,每天晚上专门化身美女来骚扰他,所以他不堪其扰,又乐在其中。当然这也是老李生怕我领会不了其中的奥秘自己跟我特别解释过的。当时说完他又是诡秘的一笑,切,我怎么会不知道这种老话,打小我就是从我爸这种古话中摸爬滚打过来的,所以我随即会心一笑,两人从此就像是地下党的同志对上了接头暗号。成为同志后,他常常把学校图书馆中合我俩口味的书暗暗藏起来,等着我们检阅过再上架。这是我从他那里得到的两大好处之一。之二是我们可以在学校领导们订好了书之后,如果有钱多的话,进一些我们喜欢看但又嫌贵的书。比如这套海豚的精装版英华沉浮录。只不过书,他是从不理的。我们学校的书一旦上了架就如同石沉大海。我常常抱怨自己订的书找不到,老李说实在没地方放,所以哪里有空就放哪里了。这完全是他的鬼话。每次去借书,他都坐在电脑前打双扣。(一种杭州扑克牌的玩法,甚至电视台有档专门的双扣大赛节目,我妈常看,可见其风靡程度)。可怜的我就着昏黄的灯光寻寻觅觅,偶尔找到一本,如同发现珍宝,快乐得不得了,有时候,想找这一本却找到了另一本想看的,于是我就偷偷藏在秘密的角落,自己暗暗记下以便下回取用。这就是为什么看了英华沉浮录的四,后看一,而到现在我还没看过二,三,五,六的原因。不是这书不好,实在是我尚未在图书馆发现后面这几本的踪迹啊。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是真正老派文人的作品。有国学打底,又兼得英伦风范,字里行间全是风雅。这种文字适合把玩,如果不品读,则浪费了。
  •     没怎么读完,感觉有点受冯唐的少读点董桥的影响吧,不过觉得他说的蛮有道理的
  •     Kill your darlings 忍痛杀掉笔下的一些心肝宝贝。英国人一辈子在回忆夏天、盼望夏天:耀眼的热浪,鲜红的草莓,洁白的奶油,翠绿的树荫。开到荼靡是说春天的花期已经要完了,最繁盛的时期快过了。我平生读书不求甚解,涉猎虽杂,过目即忘,草率可知。春寒无聊,为小花做考证,一乐也。"好比买瓜,人家得到的都是些甘瓜珍品,我不过捡些瓜蒂而已",因起书斋之名为"瓜蒂庵"。他(谢国桢)以前用工资和稿费所入买书,书房叫"佣书堂"。天一阁,芸草辟蠹。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
  •     董桥的雅的阶层在一定程度上给读懂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还得是学识积淀厚重,生活殷实有余的阶层才能了悟,吾等学生只能先品品沁人心脾的段落和漂亮潇洒的句子,再细细从每处引经据典中找原文去品。
  •     因为某文案大牛推荐所以买了一套,什么鬼啊!!!!!这种东西当博客发都嫌太水,居然还出书,居然还精装!
  •     董桥先生点到为止 或叙或议 亦思亦忆 受益匪浅。
  •     还可以,有的文章就像应付专栏
  •     一般。
  •     董先生的文风甚是潇洒
  •     董桥的随笔像下午茶,坐下来读一读,体会inner peace的恬静。董桥的随笔又像调味料,少少的一点足矣陶冶性情。同时,也汗颜自己的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Words, sentences, paragraphs that call much attention to themselves are not doing the job they are intended to do. While the reader is paying them due reverence, he is likely to ignore the message they were meant to convey./Kill your darlings
  •     买齐了一套六本,不看内容就欢喜!
  •     董桥说短文章应该有「事」(事例)、「识」(见识)、「情」(文采)。董桥自己只做到了事和情,识实在是没有多少。
  •     解闷好书
  •     地铁上看完的一本小书,文笔可以,用来放松头脑挺好的
  •     好看,或时评,或考据,或讲掌故,或论写作,文白相衬,英汉互彰,简短干净,典雅有趣。写作当如此也,年少学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董桥的文字看似随意,却十分精炼。这一种精炼非打开各类门户网站的爆款文章比对一番,才能发现,能把话说好的人真的不多。
  •     多亏了暑假的唐山培训,我有幸结识了爱读书的秦学锋老师。经他在课堂上的介绍,我才真正知道了董桥。从唐山回来,因为忙着学校的诸多事宜,没有闲暇的时间在网上好好选书。终于,在前一段时间,看到当当上有活动,这一套书,半价购进,六本书,一共一百三四十元。马上买下。书到了,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每一篇文字都是经典,尤其是结尾部分,董老先生总是能够诙谐、幽默而又不露声色地借题发挥、联想,或是巧妙地一收尾,种种美妙的感觉就来了。这一部里是他在1996至1997年的文字,当时他已经年逾五十了,文字依然如年轻时有趣。真好!读了许多篇,也在书页的某些留白处写下了自己的天真想法。好看,真是好看的文字。Now, 22:41, October 27th, 2013。
  •     不知道国内的版本会不会有删节,牛津版本的会是怎样的呢?看书的时候,偶尔会有地方,不禁会为作者感到担心。
  •     咬文嚼字。
  •     真是碎,硌牙。读一本就够受了,报章文字磨人哪
  •     碎碎念
  •     4.5. 小红被门槛绊倒;潘金莲孝服底下的红裳;嚼杨木,梦小山;文章不长皱纹;留住文字的绿意;是一是二,我佛无说;药渣、药渣!;…… 很久没有读董桥了,这本实在有知识有趣味有诗意又有才情呢。读书,读得开心,便最好。
  •     那时候的董桥,真是一身英伦味道,雅致到家了。虽然都是些碎屑的东西,但是无一不在闪光。
  •     桥哥的书全五星
  •     散文小品很难不落窠臼,文人又很难摒除一些自负的习气,而至于那些看山看水的境界,更难琢磨。董桥的散文至少读起来还是舒服的,尽管偶尔冒出一些言语泄露了他某些并不高明的气性,但若不太过计较,当然是瑕不掩瑜。(直觉上说,更喜欢张中行。)
  •     文笔很清爽,读起来不累,硬精装,手感也不错。
  •     没事儿翻翻。语言挺讲究的。
  •     他的文字总是可以把人带入一种很安静的状态
  •     如果90年代有社交网络,这些文章大概就只有数字媒介了。还好……
  •     篇幅较之前读过《旧日红》《青玉案》短小,文蕴是不减的。格外喜欢里头说英伦作家那几篇,也记住“无灯无月无妨”。
  •     松解了很多之前对他的误会。空调间里安静看书的舒服。
  •     董桥的文章好看。短文尤其好看。简短的书评更好看。没有八股文,不显得学究气。文章中自有一股书生气。
  •     书中旁征博引,看完,完全可以衍生一张书单。
  •     有料有趣
  •     语文小品录
  •     老派,亲切
  •     最可贵的是厚积薄发的轻描淡写。
  •     这本好,自然亲切,没那么甜腻。
  •     周力的台版书,大爱
  •     读书笔记的一卷,这部书用特种纸做封面实在有些可惜,因为我恰恰从这些小文章里读出董桥的滋味来,可是装订却那样松散。发现董也是燕山夜话和阅微草堂笔记的爱好者真是愉快,小品集里有谈马克思的文章,过两天再读。
  •     思想务求自己之所思所想;希望务求自己之所系所望;感觉务求自己之所感所觉。想长辈所要之思想,望长辈所要之希望,已然不妙;想同辈之所想,望同辈之所望,是则更差矣!
  •     怎了得一个好字。悦目清心,沈醉驰往,爱不释手。
  •     《橄榄香》还有些人情腻味,这本专栏文章集自然亲切多了,读着畅快。董先生实在渊博,高山仰止。
  •     常常有一种阅读笔记的错觉,或是听老作家在你面前有一搭没一搭地胡乱谈一些文化圈的故事或自己阅读的文字。逻辑错乱是肯定的,微言但没有大义,即使如此自然也有道理,读完就像从来不曾读过一般,至少阅读时心情是好的,而能记得多少,其实不必深究,都在肚子里,随意好了。
  •     看似董老每天练笔的随写,实则透出他扎实的文学素养,看过之后好像又复习了一遍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     “开到荼蘼花事了”,宋人王淇诗句,《红楼梦》宝玉生日,众人行酒令占花名,麝月抽得此签。
  •     好看,闲来翻看相当长见识,董桥自有他的好啊,这套书都好看。
  •     逼格高,趣味性强,本月“手不释卷”之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