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720813863X
作者:陆铭
页数:324页

内容概要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高校,并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参加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
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

书籍目录

【上篇 大国难题】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 欧洲正经历大考
2. 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3. 大国的难题
4. 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5. 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 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 自由移民的意义
3. 空间的力量 : 3M 与3D 47
4. 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1.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为城市化“立法”
2. 世界不是平的
3. 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4. 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1. 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 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3. 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4.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5. 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 大城市的生机
2. 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 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 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 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 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 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 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 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 城市化模式 : 事实胜于雄辩
2. 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 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 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 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 歧视的原则
3. 户籍制约了消费
4. 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 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 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 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 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 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 城市管控 : 对人,还是对行为?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代后记)
致谢

作者简介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大国大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有句话想放在前面说:这本书的定位是科普读物,target是较为(?)缺乏经济学素养的政策制定者、地方管理者和普通市民(尤其是大城市土著),因此作者省略了不少数理论证过程而只给出了大致的论证逻辑和统计结论,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没什么不合适。关于这本书,总体的印象是深入浅出,论证严肃的同时也不乏可读性。读罢觉得很颠覆,很受启发。关于城市的人口规模应当扩展到何种地步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即便嘴上不说,也会默默在心里设置一个上限,我当然也不例外。但“设置上限”这回事恰好反映出国民的确深受计划经济荼毒,还不善于或者说不习惯于用市场经济思维考虑问题。我本人出生于90年代的深圳,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按理来说对于市场主导的作用和重要性应当有更加切身的体会,但我可以分明地感受到自己的所思、所学、所体验,与当下某些政策背后的制定逻辑形成了撕扯和拉锯。基于政府的公信力,当人们看到一个政策发布之时,倾向于倒推政府是通过一个科学、合理、严密的机制和过程进行决策的。因此,只要不触及自身利益,人们通常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政策,但这些政策里有多少依然隐含着计划经济的观念?以建设用地指标倾斜和政策导向下的产业转移为例,这些都是贯彻区域均衡发展理念实施的具体措施,在民众看来都是好事,都应该支持,但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在我看来,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并不是最坏的后果,最坏的后果是这些干预经济的行政手段由于符合了民众对于“好事”的定义而被普遍认为是正确的,从而使得计划经济持续具备观念基础而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很感触的一点是,作者基于实证分析之上的人文关怀尤其令人动容。若仅仅是人文关怀,未免流于空洞且说服力不足;而若仅仅是实证分析,则容易陷入冰冷的数据统计和精英主义陷阱,不易与普罗大众产生同理心。唯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作者做得很好。阅读过程之中,脑海里反复回荡的是Amartya Sen(很惊喜在书中也看到了这个名字,想来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学者,在此书被提及也应不是巧合)的那句话:“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语句之间不难感受到作者的苦口婆心和循循善诱,在某些段落甚至可以感受到气馁和愤懑的情感表达。章节之间的确存在一些重复的内容,但对于一部致力于扭转民众固有观念的作品来说,或许作者认为一些重要却被普遍误解或忽视的常识和原理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吧,此处也只作臆测。作为一个受过几年高等教育、还算是平权思想拥护者的人,我在城市里看到一些外来人口——特别是当其所作所为较为失礼的时候——多少都会有些不快,也曾很为自己的市民身份感到优越。但正如书中所言,“对于某种优越身份依依不舍,其实就成了不平等的捍卫者”。我也相信,至少在如我这种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群体里,有很多的居高临下和漠不关心只是因为无知,只要这些“常识”被传播开去,他们可以被改变,而这非常需要知识分子的力量。在政策失当的时候,弱势群体由于能力所限,需要有人代表他们去通过理性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没有人替他们理性表达,那就唯有自己身体力行,通过激烈冲突的方式暴露矛盾,而这应该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情形。再回到书中的内容,有一个问题我认为值得探讨:如何解决特大城市更容易成为军事打击目标的问题?尽管现在并不大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在经济、人口实现了高度集聚后,特大城市一旦瘫痪,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相信这也是全球各个特大城市都要思考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脱离经济学范畴了。最后,向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     作者以西方国家人均GDP来类比中国的发展战略,但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的总量大,一味地以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做类比是不是有失偏颇?
  •     借用新京报的致敬词:“兼具严谨的学理逻辑和深刻的人文关怀,用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摇晃了那些长期以来将“城市病”归因于人口膨胀的认知偏见,以理性触及城市该被照亮的个体权利和公共利益”。陆铭老师纠正了我对城乡发展的很多偏见,也解答了我的很多疑虑。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陆铭老师完全是用经济学原理来证明:继续保持城乡二元格局、限制农民落户上海、限制上海扩展对上海未来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都有莫大的弊端。这比谈人权谈平等谈理想更有说服力更接地气。而陆铭老师的落脚点却又全都在人权平等这些高尚美好的理想。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旦理想有了坚实的经济利益做基础,理想被认同被实现的可能性就被大大提升了。再借用陆铭老师的期盼:愿中国也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公平而有效率地发展。个人而言,在这个寒假读这本书真是一个绝佳时机:这一个学期都在上宏观经济和农村政治,前期积累的知识和信息让我从这本书中收获更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论述的非常具有“经济学”特色,只是过去强调自然人属性的假设怎么到了今天开始反人性了
  •     好久没有来豆瓣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了,也好久没有认真的读书了。大国大城这本书可能是最近唯一一本一气呵成的书,并不是这个书的文字有多么的精彩,理论有多么的严谨,而是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忧郁气质,恰恰是现在很多学者所欠缺的。对理想主义的同志们,强烈推荐这本书。
  •     观点新颖,论据严密可靠,颠覆了我之前的大城市观点,值得一读。
  •     不就是四个字 驻防有嘛 酸臭的文人堆砌概念和修饰词 掩盖不了精神胡辣汤的腐味
  •     结合最近北京新一轮房价上涨的背景来看本书真是唏嘘不已。核心论点就是一个:中国一线城市不是太大而是还不够大。高层决策者显然明白大型城市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但是依旧会陷于地区分割和产业同构这样的窘境,归根到底还是政绩需要和经济上的短视。这样一个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命题,作者已经尽力简化论述过程了,但是利用的数据似乎有些旧。
  •     新知识,新思路get,换个角度看大城市的发展
  •     “对于某种优越的身份依依不舍,其实就成了不平等的捍卫者。”
  •     用通俗化的语言讲述中国经济问题,却又不失严谨性。中国的问题还得是中国的经济学家来解决。
  •     一些关键概念:人均平衡重于区域总量平衡;产业聚集效应及大城市的因之受益;劳动力的自由迁徙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政策制定要用模型契合现实而不是相反
  •     比某乎和公众号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城市的这么多问题,根源可能还是两点:一是既得利益者同理心的缺乏,二是人人都只想拿利益却不愿付出代价的不劳而获。
  •     从一个侧面来分析经济,是让人觉得新颖的,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只阐述道理就可以了,不用罗列一大堆数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毕竟不是一本论文。前面70%的内容已经很完整了,后面30%感觉作者已经自己陶醉在自己的观点里无法自拔了,任何观点有一点儿杂音反而会更加生动……
  •     几句话可以概括的东西讲得太啰嗦。一,户籍制度待改善,限制人口恐南辕北辙;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能盲目投资,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三,不能看总的GDP,要看人均GDP
  •     不厌其烦地讲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的价值观,温和而理性地逐条批判了当前的城市政策。无奈现实仍在沿着既有的轨道加速行进。。。
  •     实事求是的说,城乡二元体制应该尽早废除,作者的观点十分正确,但是对城市环境污染与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相应的对策论述流于形式了。
  •     【值得看】3.30开始看。用了几百页苦口婆心劝政策制定者允许人口自由流动(有户籍,提供同样的公共服务)并且允许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建设聚合型超级大城市。3.31看完,作者的真诚、诚恳让人感动,最后给未来的信看得鼻子有点酸。但也不禁反思我们真的要全力打造大聚合城市吗?人口都涌到沿海地区,内陆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不起来,哪怕有所谓的旅游业,没有第二三产业吸引和容纳巨额就业人口,广袤的腹地只能走向越来越空旷和萧条。我认为在建设大国大城的同时,对内陆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也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要保证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第二梯队是内陆,而不是越南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但作者的视角很重要,同样值得重视。
  •     陆老师请受小的一拜,中国欧洲化和区域平衡之辩真心精彩,不过中国的事情,很多时候更讲政治罢了,当权者一句国情就足以将知识分子的类似呐喊拒之门外。
  •     “面对体制和思维的强大惯性,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
  •     这是一本只要看了前面两章内容,后面章节仅需要看关键字就可以大概了解他要说什么的神奇书籍。书中说到城市化的好与坏,却对城市化的好仅被小部分人所占有,而大部分的人过多地承担其中的坏这一点只字不提。我们国家也有自身的难处,这几年国家一方面减税降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得拿出大量的财政去精准扶贫,最后还得控制财政赤字。然后有人可能要说了,扶什么贫,直接让人口自由流动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但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引出了更多的问题。目前,社保窟窿已达10万亿,更多的人进来只会导致压力更大。单这一点就束缚了国家城市化的脚步。所以,目前国家层面上的人口管制只能是权宜之计。最后,我想说,中国一切的政策一定是以“稳”字为核心的,如果脱离这一点谈社会改革、制度改良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虽然道理还是很浅显的,证明也略显低级,多重复,但在同类科普向书籍中还算很接地气的,也算符合其定位了。
  •     kindle阅读:虽然观点有些反复唠叨的意思,但内容很有料,能把宏大的概念化于通俗的无形,很考验水平和关怀大众的心,是本不错的书,也确实学到了知识和概念。
  •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通俗易懂
  •     我觉得比较啰嗦。书名很好,直扣中心思想,北上广人口还不够多。中国城市化率、人口聚集程度,跟发达国家差得远。以统一货币的经济区角度,对比欧洲和中国,这个视角很值得思考,希腊正是中国西部地区。
  •     常识不被尊重,科学尚未普及,简单的道理,说无数遍却不被执政者采纳,只能说以下省略一万字。
  •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道理过于理想化,但这正是一个经济学者该有的社会和学术担当,其实总结下来也就是一个观点,政府应该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去消除阻碍市场依照经济规律发展所受到的桎梏,而不是取代市场的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禁锢。
  •     上半部有点哆嗦,但我绝对支持作者观点!
  •     有数据有判断有逻辑有观点,不错的书,推荐阅读。
  •     好书。
  •     很棒的书!!
  •      中国人的乡愁,是一个所谓大国缺乏的那一剂关怀。继续习惯于传统的统治思维控制人口,对待国人却如同对待外国人那样的自私短见。 无解的答案原来是可能有解的,只是又好像归于无解。
  •     为着这本书,跟h大吵好几场,至今想起仍是一肚子气
  •     解缚,促流,规模经济……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应该灵活多样。
  •     结论浅白有力,上海人口可以涨到4000万,关键是公共设施建设要跟上。紧接着这本看了《未来简史》,问题便来了:如果城市未来数据化程度不断提高,是不是还能为新来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呢?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恐怕无法告诉我们。
  •     我很赞同书中的观点,虽然写的略啰嗦。生产要素的扭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     大城市人太多了么?No。应该有户籍限制么?No。应该控制人口流动么?No。至于原因,作者用一本书告诉你。观点可以说是非常犀利了,看到第四章的时候我都感受到作者在振臂高呼,抨击目前的从政者。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毕竟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现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了,特别是现代中国人。
  •     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可读性强。
  •     有时候啰嗦的有点烦,但很敬佩作者这么详尽又苦口婆心的讲解
  •     这本书的最大问题在于把超大城市理解为北京这样的单核城市,实际上应该发展的应该是超大城市群,本质是多核城市群。同时,把中国的超大城市和发达国家的超大城市相对等看待。中国的超大城市人口密度相对于承载力,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     虽然我也是外地人,有时候也难免狭隘,陆铭的“为了公众利益”思想确实该牢记。作者觉得中国应该发展大城市、有区位优势的城市,这样更有效率,片面追求公平只能低效。国家应该逐步放开户籍、促进人口流动,让公民自由选择,最后在聚集中走向平衡。另外,城市病问题不能成为阻碍超大城市发展的借口,城市问题应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     有知识难,有良知更难,为陆铭点赞!
  •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而有建设性的态度推动社会变革。
  •     敢讲敢说不怕得罪人。语言平实易读性强,特别适合我这种政治经济学白痴。解决了我不少日常迷思。不过总觉得现实会更复杂,比如只讲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好处,没谈风险。总的来说,是有激情有抱负又做了详实田野调查的好书。读完挺感动。内容上稍微有点重复啰嗦。
  •     最近一直在看这本 觉得总有人啊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要干什么
  •     读书会第二本书。每次都会就城市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讨论很久,各种视角各种奇葩想法。老师每次都耐心一一解答,这样欢快的聊天不多了。
  •     苦口婆心的
  •     观点同意。不过感觉好啰嗦的一本书,看了20%,反反复复讲的就是劳动力要自由流动,国家发展要靠城市带动,大国有大城,不能资源平均分配,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会加剧人口的集聚同时提高产能发展壮大,随着人口不断的自由的流入城市,农村也更利于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从而达到人均GDP的实际水平平衡。目前的资源平均分配各地竞相争夺投资政策的方式有计划经济的弊端不符合市场规律。内容是好的,可真的是精炼成一篇文章足够了……
  •     写得真好,极大的拓宽了眼界。
  •     城市规划的老师推荐读的书。老师与作者观点有类似之处——“北京的人口还不够多”
  •     雄安
  •     两天看完,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推荐!
  •     "既得的利益不能动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