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100096997
作者:叶匡政
页数:26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那些年,我常对朋友说,我走在合肥街头,已很难发现有什么是我没写过的了。这话有点夸张,但说明我对故乡已经烂熟于胸。大多在我记忆中有痕迹的地方,我都在心中清理过它们。那六年,合肥就像摆在我书桌上的一个模型,每天我都要研究一下自己和这座城市隐秘的关系。 如今翻开诗集,我能清楚地记得,每首诗说的地方。有一些在诗题中就有了,比如银河菜场、第二粮食仓库、工厂区、益民街、工业展览馆、大通路、环城公园、合钢厂区、砂轮厂、铜陵路废品收购站、东门公交公司停车场,有一些虽没有标明明确地点,但我知道它们说的是何处。那时候,我的愿望很单纯,既然合肥在我的生命中贴下了这些标签,那么我要通过感受这些标签,来发现我和世界的关系。我慎重地记下了我对这个城市并不连贯的记忆,它既是我的自传,又像是我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史。 我最初把这个城市写进诗里,是想认清自己的面目,我只是在回味自己。但在我重新拆解这个叫作故乡的地方时,我不自觉地踏上了一条漫无尽头的内心旅途。我每天像在高烧中,清醒时便匆匆记下自己旅途中的感受。这是我自己的精神地理学,独一无二,透着幸福和孤独的幽深。我在清理与这个城市的关系时,才真正触摸到时间这种物质。和我有关的一切在消逝,而诗歌成了通向它们的桥梁。或许我们感受永恒的方式,就是明白自己在地上的受难,我那时确实这么想。所以我着迷自己的行动,哪怕只是在脑子里、在纸上,没有过丝毫的厌烦。 最让我惊讶和迷恋的,是我童年和少年时生活过的工厂区。它在合肥东区,因母亲在一个水泥制品厂做医生,从3岁起我便住在那里,16岁搬离。在庞大的宿舍区周边,有无数工厂,出门就是搪瓷厂、粮食二库,不远处是面粉厂、软木厂、砂轮厂、针织厂、塑料厂,再远是水泥厂、纺织厂、矿机厂。我的整个童年,都漫游在这些灰色而巨大的厂房间。那些搪瓷、塑料和软木的废弃品,是我们的玩具。那些高耸的粮食堆、原料堆,是我们的儿童乐园。最奇特的,是在水泥厂和搪瓷厂宿舍区之间,有一片面积很大的垃圾堆,有各种工厂废料,也有生活垃圾,却成了我们的广场。放学了,我们在这里烧火玩;春天了,会在这里放风筝。记得那是周边唯一可以自由使用的空地。 我住在一幢三层红砖楼里,是那种开敞式的走廊,每家连在一起。我家在二楼最东头,东边的窗外,是我上小学的操场,窗子正对着一个造型浑圆的大杨树。那幢楼里,除了我父母是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工人家庭。邻里关系表现的还是那种乡间的纯朴,大家生活虽然清苦,但处处都透着生活的欢喜。吃饭时站在走廊上,除了能听见各家厨房的煎炒之声外,就是父母大声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内容概要

叶匡政,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现为香港《凤凰周刊》主笔,《南方周末》、《南都周刊》、《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三十多家海内外华文媒体的专栏作家。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不敢怀念海子 诗人与母语 诗人的挣扎 告别诗歌运动的“中间代” 有人说过胭脂主义吗? 诗的民主之道 我与合肥的精神史 《城市书》笔记 第二辑 孔子为何哭了? 杨宪益与翻译的智慧 舒芜先生走了吗? 柏杨先生多少岁了? 任继愈与知识分子的命运 对季羡林的误读 季氏父子与家庭伦理 黄苗子“告密”背后 范曾的胜诉与艺术的蒙羞 文怀沙是怎样的狂士? 塞林格的一生是个谜 黄宗洛的龙套哲学 梁小斌如是说 第三辑 直见性命的文学 解读中国作家“富豪榜” 网络在重写文学的定义 文学需要戏曲音韵的启蒙 罗贯中在今天敢写《三国演义》吗? 海关凭什么没收图书 历史这位先生 公民阅读是一头麒麟 八卦不打没错的脸 儿童是成人仰视的世界 《红楼梦》并没颠覆儒家 当自恋成为时尚的灵魂 女性意识的危机 漫议女性的优雅 语言的性别歧视 为“公公知识分子”画像 别把城市文化当标签 第四辑 憨豆的启示 红楼皮影 《梅兰芳》的处子之身 新《三国》与“中国史心” 误读《赵氏孤儿》 《弹道》与公民的怀疑 中国式的苦难寓言 银幕诗人 “国家相册”的困境 战争片的悲剧意识 《赛德克·巴莱》背后的文明之殇 当春晚成为一种国家仪式 周立波的“捣糨糊” 郭德纲是相声“钉子户” 第五辑 离婚启示录 纸枷锁 难念的经 战场与秀场 爱情小九九 春晚潜艇 水花压大了 海豚音 谁是窦娥冤? 玩的是“集邮”? 洗澡联欢 白蛇唱的哪一出? 从良之旅 很牛很闪电 天塌不下来 居家旧账 有“妻”徒刑 “印象”和“进项”

编辑推荐

《格外谈》为作者6年来的随笔精选,显示了作者宽泛的文化视野和知识积累,文字理性、犀利、睿智、富有人文气息,妙语佳句信手拈来,却不失幽默风趣,如禅宗说的山头浪、火中莲,不仅值得读者深思再三,作者的独立精神与率真性情也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诗人叶匡政近6年来所写的随笔和杂文,偏重对诗歌、文学、传统文化、社会、大众文化的观察与思考,多在《南方周末》《南都周刊》《新京报》等报刊杂志的专栏刊载过。
“格外谈”一词出自《五灯会元》,在禅宗中,多喻指那些出人意料的意象,如“鸟巢沧海底,鱼跃石山头”。文集名为《格外谈》,是指诗人独特的视角、及跳出学科界限的思考与行文方式,使文章往往发前人所未发,屡有“格外”新见。文集为作者6年来的随笔精选,显示了作者宽泛的文化视野和知识积累,文字理性、犀利、睿智、富有人文气息,妙语佳句信手拈来,却不失幽默风趣,如禅宗说的山头浪、火中莲,不仅值得读者深思再三,作者的独立精神与率真性情也跃然纸上。


 格外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上世纪八十年代无疑是一个启蒙时代,当时反文明的文革被彻底否定,国门乍开。废墟之上,人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向往。是时,电视尚未普及,互联网也没有出现,阅读与思考成为最流行的精英姿态。在那样一个短暂的春天,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诗人和艺术家,他们以批判的姿态观察社会,追寻真理,介入现实。很多年后,文学和文艺已经面目全非,文学走向商业化,文艺彻底变成了娱乐,思想和批判成为禁忌,文学家沦为犬儒,文艺青年沦为小清新。这个时候,叶匡政的《格外谈》成为一场令人温暖怀念,我们从中多少可以找回曾经的理智与情感。透过这本朴素的小书,我看到无法留住的诗歌与无法抗拒的现实。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文学与政治,艺术与娱乐,名利与理想,在叶匡政的笔下,依稀映照出我们所身处的这一个焦虑替代抗拒,犬儒取代狂热的荒诞时代。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贴近生活,黑色幽默居多!
  •     整体来说还不错的一本杂选集
  •     书不错,质量好,内容看个人了
  •     读@叶匡政 老师的这本书 好像一人坐了两轨列车 同时目睹八十年代和现时的事物正在发生。
  •     《格外谈》谈的是文化自救,它着眼于当代文化观察,其要义是通过对这个时代文化的深刻反省,正视我们自身的困境,并以此为契机寻找突破的道路。《格外谈》谨慎地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乐于装疯卖傻?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说真话?为什么人们习惯性接受权力和权威的奴役,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劫持却乐不思蜀?他发问,谁来书写和救赎历史?失去文化自主动力的民族,何以重返回乡的道路?
  •     很多我喜欢的名家在微博推这本书。但我不喜欢诗,所以前半部分看得没感觉。从后面的杂谈翻起又觉得写得婆妈不脱俗,没看完就搁置了
  •     见解还是蛮深刻又不艰深难懂 淡淡的很朴素的 憨豆的那一篇很喜欢
  •     包装还好,质量也不错,满意............。
  •     以为是本文集 原来全是报刊专栏不能系统形成思路很多就像是突然插进来的一句话,显得有点碎。
  •     图书馆偶然碰到的,整本书大多都是专栏的摘抄。但是叶匡政的一些思想是很多人不能够达到的境界,独特,犀利。很多事都有长远的见解,值得一读。
  •     有一点虎头蛇尾
  •     时评还是不错的,不浮躁
  •     粗略地读了一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