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研究

出版社:余剑珍 科学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030361318
页数:18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护理教育作为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护理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否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否适时、适量地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护理人才,是护理院校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和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研究”旨在回顾历史上护理教育的历程,总结、传播、发扬前人经验,比较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以得到启发,借鉴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不足,对目前的现状展开调研分析,寻找依据,梳理问题,提出对策,起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作用。通过理论指导具体实践,从而重新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护理教育模式,并从理论角度,对我国高职护理教育模式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高职护理教育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案,为护理院校培养高职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思路,促进高职护理教育不断完善。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一、研究缘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恢复了中断30余年的高等护理教育,这在中国医学教育领域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①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发展中离不开教育的引领作用。目前,举办护理高职高专教育机构的有本科医学院的护理学院,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人高等专科学校及部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卫校。由于高等护理教育停顿了30余年,刚恢复的高等护理教育模式(包含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制度、课程体系、培养方法及质量评价等)都深受医学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使培养的护理人员不能适应社会服务和医学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高等护理教育正处在建设和探索、改革和发展阶段,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在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一)21世纪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模式的需求发生了改变,护理服务内涵增加21世纪初是我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②人民群众在奔小康的同时,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满足于对疾病的治疗护理,而且也需要护士提供对疾病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的护理和社会的关爱与援助,使卫生服务的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等。①沈宁等.2000.统一思想,创立新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学改革介绍之一.中华护理杂志,(10):613.②卫医发〔2005〕294号.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通知.同时,老龄人口的增多、病因和疾病谱的改变使原本有限的卫生服务资源更显示出不足。护理人员作为健康的促进者,不仅仅是医生的助手,还将与医生、药师及其他医技人员一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的一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护理工作在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内涵也相应有所增加。护理服务的对象从原来单纯照顾患者扩展至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至社区,研究的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至所有影响健康的领域。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服务。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中指出:“大部分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应该由护士和助产士承担。”①护理的目标就是研究和探讨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利的基础上,改善、维护或恢复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健康,提高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探究“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②的具体措施,最终目标是致力于保护全人类的健康。这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拓展了护理工作新的领域,转变了护理实践模式当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转变,使卫生服务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使护理模式也由功能制护理向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过渡。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从而使护理实践从基于医院环境中的急性病护理为主的护理模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治和儿童、妇女、老年人群的护理实践模式。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③1999年,我国确立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总目标――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使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服务内容。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调研、传染病的监控、卫生宣教等工作。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正在重塑护理人员在卫生保健体系中的角色,人们也期待护理人员能在扩展的实践领域内从事护理工作,要求其具备一整套的职业技能以胜任在卫生保健体系中的新职责。④社会要求护理教育能够培养出满足卫生服务体系改革需要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员。①崔焱.2003.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②国际护理学会护士守则.http://www.doc88.com/p198574754083.html.③中发〔1997〕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④徐恒,王冬,吴娴波.2005.高等护理教育新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想.广东医学,(2):21.(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提出了护理人才素质新要求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上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断、治疗,器官移植和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为重症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然是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任务。在临床一线岗位上,除了满足患者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基本的治疗护理之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观测,生命体征、机体生化指标在医疗仪器上的显示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的监护过程,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高级、复杂仪器的使用、保养。在急诊急救护理中护理人员面临着生命危险的患者,抢救的准备、配合,急救药物的使用等。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在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因为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可能造成差错事故,加重患者痛苦甚至危及其生命,这就有违“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①的医学伦理道德。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要求护理人员除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社会学科等知识。这些无疑对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四)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研究是笔者从教以来对教育研究的一次探索笔者从事护理教育30余年,从20世纪世纪70年代从事中职护理教育开始,亲历了80年代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恢复和实践探索,90年代的改革推进,至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过程。因为历史原因,刚恢复的高职护理教育受生物医学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护理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模式,而是参照临床医学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到医院临床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大有学非所用之感,而医院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学校却无法培养。为此,全国护理教育领域掀起了护理教育改革的热潮。笔者先后参与了卫生部、教育部教学改革教材的编写工作,主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护理技术》,教育部面向21世纪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改教材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护理概论》、《护理管理学基础》,上海市临床护理教改教材《临床护理教程》等;撰写了《护理程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调研报告》、《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效果评价》、《大专生临床实习安全教育评价》等论文;参加了上海市教委现代护理课程改革方案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不仅激发了笔者对护理教育问题、护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兴趣,更使笔者产生了用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的愿望。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高等教育学博士期间,笔者更坚定了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指导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研究的旨趣。与此同时,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也将“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研究”作为医学护理教育科研课题立项进行研究,作为推进高职护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名护理教育工作者,笔者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和探索我国护理教育模式这一护理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医学护理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并将这一探索成为自己研究的基本领域。①郭清秀.1998.医学伦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79.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开办护理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越来越多,①我国护理高职高专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了促进高职护理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03〕5号),并在众多的职业教育领域中优先确定护理等四个(汽修、电力、数控和护理)专业为技能紧缺型人才领域。我国护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加强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交流,护理人员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仍未脱离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如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仍是按照医学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方法进行,造成了一种教学误区,致使一些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理人才进入临床后无法找准定位,②也难以发挥其才能。鉴于高职护理教育处于改革发展中,同时面临着卫生改革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化对护理人才的要求有所改变以及学生毕业后执业岗位的特殊性,促使高职护理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在研究护理教育的培养模式时既要兼顾上述的因素,又不能脱离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成长认知规律。护理教育是培养护理人才的教育,受到护理与教育的双重影响。在研究我国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时首先要理清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高职护理教育在护理教育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培养目标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适合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围绕高职护理教育目标,其课程体系如何设置?与课程体系相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哪些?对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如何正确、客观评价?①涂明华,汪娩南.2005.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华护理教育,3(1):15.②詹琳.2005.中国护理教育的改革之路.http://www.eye123.com/hulizhengti/200509/436.html.针对以上问题,在研究护理教育模式中,首先要对护理教育现状进行正确分析,对过去的护理教育进行梳理,其经验要加以传承。对国外的护理教育加以学习,汲取其先进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其次就要研究高职护理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培养规律以及高职护理教育模式中所涉及的培养目标、培养制度、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质量评价等相关内容。通过研究以形成适合中国护理专业发展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三、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我国改革开放后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为前提,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并将护理专业确立为21世纪紧缺型人才为背景,研究与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相适应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使培养的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思想素养能适应卫生服务的需要。其目的在于:(1)探索护理人才培养的理论问题,以高职护理教育为切入口,梳理、应用高等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的思想、理论,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特征、要素等进行分析,为重建并验证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寻找依据。(2)以上海地区护理院校的护理人才培养研究为基础,用实证方案的方法对高职护理教育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制度、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质量评价等要素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给出结果、提出改革思路。(3)结合实证分析的结论对部分高校教师和临床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并在访谈的基础上,综合历史、现状和国外经验,重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以供高职护理院校参考和实施。

内容概要

余剑珍,副教授,上海职工医学院副院长。主编的教材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护理技术》、面向21世纪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护理概论》、《护理管理学基础》等。在《护士进修杂志》、《实用护理杂志》、《职业技术教育》、《上海精神医学》、《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上海卫生资源》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现状综述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四节 研究的范围与相关概念第二章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高职护理教育的内涵、基本特征及构成要素第二节 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与规律第三节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第三章 护理教育的历史轨迹第一节 护理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二节 护理模式转变及其护理教育模式的变化第三节 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历史演变第四章 国外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第一节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护理教育模式第二节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第三节 国外高等护理教育的比较与启示第五章 我国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剖析第一节 国内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第二节 上海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调研第三节 高职护理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第六章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重建研究第一节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重建第二节 高职护理专业“素质教育模式”的具体构建第三节 高职护理专业“素质教育模式”推行的保障条件附录一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附录二 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附录三 调查问卷附录四 专家访谈提纲后记

编辑推荐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研究》由余剑珍著,是上海市卫生局“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研究”课题成果之一,本研究以高等职业护理教育模式为主线,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切入口,采取文献检索、理论分析、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现状调研等途径,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和思考,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探索目前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提出重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方案。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