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灯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301259190
作者:[美] M.H.艾布拉姆斯
页数:424页

内容概要

M.H.艾布拉姆斯(1912—2015),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家中大师级的人物,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成为该校“英语文学1916级终身教授“。代表作品《文学术语词典》《自然的超自然主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李赋宁) / 001
序 言 / 003
第一章 导论:批评理论的总趋向 / 001
一 艺术批评的诸种坐标 / 004
二 模仿说 / 006
三 实用说 / 012
四 表现说 / 019
五 客观说 / 024
第二章 模仿与镜子 / 031
一 艺术犹如镜子 / 032
二 经验主义理想中的模仿对象 / 037
三 超验主义的理想 / 044
第三章 浪漫主义关于艺术和心灵的类比 / 051
一 关于“表现”的各种隐喻 / 052
二 情绪和诗歌对象 / 058
三 心灵比喻的变迁 / 061
第四章 诗歌和艺术的表现理论的发展 / 080
一 假如你要我哭 / 081
二 朗吉努斯及其信仰者 / 083
三 原始语言和原始诗歌 / 088
四 作为诗歌规范的抒情诗 / 094
五 德国的表现说:音乐诗 / 098
六 华兹华斯、布莱尔和探索者 / 104
七 表现说与表现实践 / 107
第五章 浪漫主义理论种种: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 / 116
一 华兹华斯与18世纪 / 120
二 柯尔律治论诗歌和诗人 / 130
第六章 浪漫主义理论诸家论:雪莱、哈兹里特、基布尔及其他 / 144
一 雪莱和浪漫派的柏拉图主义 / 146
二 朗吉努斯、哈兹里特、济慈及其强度标准 / 152
三 作为宣泄的诗:约翰·基布尔及其他人 / 158
四 表现性语言的语义学:亚历山大·史密斯 / 168
第七章 文学创造中的心理学:机械论与有机论 / 180
一 文学创造的机械论 / 183
二 柯尔律治的机械幻想和有机想象 / 192
三 浪漫主义时期的联想性想象 / 201
第八章 文学创造中的心理学:无意识的天赋和有机体的生长 / 214
一 自然而成的天才、灵感和韵致 / 217
二 18世纪英国的自然天才论和自然生长论 / 229
三 德国以植物喻天才的种种理论 / 233
四 英国文学批评中的无意识创造 / 247
五 柯尔律治与有机主义美学 / 252
第九章 作为个性展示的文学 / 265
一 风格与人 / 268
二 主观和客观以及浪漫主义多重解释说 / 275
三 英国理论中的主观和客观 / 281
四 莎士比亚的悖论 / 284
五 弥尔顿、撒旦和夏娃 / 290
六 开启荷马心灵的钥匙 / 297
第十章 忠实于自然的标准:罗曼司、神话和隐喻 / 312
一 真实与诗的神奇 / 314
二 偏离经验真实的逻辑 / 318
三 作为异态世界的诗 / 322
四 诗的真实和隐喻 / 336
五 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论拟人化与神话 / 341
第十一章 浪漫主义批评中的科学与诗歌 / 357
一 实证主义与诗 / 359
二 牛顿的彩虹和诗人的彩虹 / 363
三 诗的真实和诚实 / 373
四 既不真亦不假的诗 / 381
五 浪漫主义诗歌的作用 / 387
译后记 / 404
校后记 / 406

作者简介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依然以其理论的前沿性和逻辑的精密性对当代学者产生着巨大影响。本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但同时它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另外,艾布拉姆斯还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


 镜与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2015年4月,美国著名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逝世,享年102岁。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镜与灯》的中译本,2015年对此书又进行了再版,可以视作对M.H.艾布拉姆斯的一种纪念。艾布拉姆斯是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家中大师级的人物,他是I.A.里查兹的学生,是哈罗德•布鲁姆的老师,学习过西方文论的人都知道,艾布拉姆斯的老师和学生也同样是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一位是“新批评派”的代表,一位发明了“影响的焦虑”。如此看来,艾布拉姆斯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大师。他的文学理论也一样是承上启下的,这在《镜与灯》中也能体现出来。文学批评理论不同于科学的实证,科学追求真,文学追求美,真的标准比较明确,而美的评价则见仁见智,所以在文学批评领域就有很多的理论,这些理论可能还相互抵触,让人莫衷一是。因为所关注对象的不同,文学理论界又有各种派别,比如“新批评派”就片面注重以作品本身为研究对象,而忽视其他方面。所以有人认为包含着文学批评原理的传统美学“其实不过是伪科学,伪哲学。”面对文艺理论这种纷繁复杂的状况,艾布拉姆斯指出“我们不能像在各门精密科学中那样,指望在批评中也求得某种根本的一致。任何这种企望最后都注定要使人失望。”“倘若我们的批评家之间没有如此强烈的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我们今天的艺术遗产无疑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在艾布拉姆斯看来,存在分歧,不求一致并不是混乱不堪,而是多样性的表现。艾布拉姆斯在爬梳了前人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艺术作品的四种要素,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虽然这四种要素中,艾布拉姆斯将作品依然摆在中心位置,但是他又突破了“新批评派”将作品视为一个自足孤立的体系加以研究的褊狭格局。其对欣赏者这一要素的关照,启发了后来以耀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的发展。所以说,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理论也是承上启下的。正如《镜与灯》的副题“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本书的主体部分是艾布拉姆斯对浪漫主义文论的研究,他的研究使本书“成为浪漫主义文论研究史上一座令后人难以逾越的丰碑”。但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的第一章,即“导论”部分阐发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特别是文艺作品的四个要素,为艺术批评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坐标,奠定了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理论界的地位,也因此让《镜与灯》成为一部超越了浪漫主义的浪漫主义文论。
  •     镜与灯:一种分析图式的建立文/斯索以作为文学批评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镜与灯》简明而系统地梳理了西方文论史上“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主要观点及发展源流,试图探讨“什么是艺术”(尤其是诗),并在这些流行的学说的基础上,综合影响文学发生、发展的各种元素,提出与构建了一套以“作品”“宇宙”“作家”“读者”四个要素为核心的文学分析与批评范式。历史上的各种学说,基本都是在这四种要素之间摇摆,试图找到一条能够揭示出艺术本质的路径,虽然四种不同的学说均可以很完美地“自圆其说”,对一般的艺术作出独到且精辟的分析,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缺口的,或有其特定适用的范围,无法回答更多的东西;或有着各自的术语体系,指向不同的问题,而难以拿到一个从面上来探讨。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艾布拉姆斯试图为文学批评提供一个“既简易又灵活的参照系,在不无端损害任何一种艺术理论的前提下,把尽可能多的艺术理论纳入讨论”,尤其是将这些理论所共有的主要特征尽可能多地利用起来,这就是作品、宇宙、作家、读者四个最为核心的要素。在这里,“宇宙”是一个“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感情、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艾氏在书中用其代替“自然”这个词,更为中性,适用性更广。在这一图式下,书中所探讨的四种理论学说实际上是围绕这四种要素,对艺术的各有侧重点的解读。“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世间万物的模仿。这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有明确的体现,“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模仿”,并且,“悲剧是行动的模仿,主要是为了模仿行动,才去模仿在行动中的人”。但艺术是个复杂体,以“模仿”为手段的艺术并不具有普遍性,那些持“实用说”观点的批评家则指出,模仿只是手段,主要是为了使人愉悦,其最终目的落在“教导”,即对读者来说是有用的。艾氏进而分析,“他们都把诗歌看作是以引发读者的必要反应为目的的人工产品;根据作者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的能力和必须经受的训练来考察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根据各种诗歌或其组成部分最适于获取的特殊效果来对诗歌进行分类和剖析;并根据诗歌欣赏者的需要和合理要求来决定诗的艺术规范和批评准则”。这种“取悦”于人的实用型艺术取向,很大程度上是以“读者”这一元素为核心的。艾氏所探讨的第三种理论“表现说”则指向“作家”这一元素,他非常欣赏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的提法,即“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并进而概括:“表现说”主张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外部的东西必须先经过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才能由事实而变为诗。。因此,诗就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动因,是诗人的情感和愿望寻求表现的冲动,或者说是像造物主那样具有内在动力的‘创造性’想象的驱使”。还有“客观说”,这一理论主张脱离艺术品本身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将艺术品本身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艾略特认为,“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作诗,而不是别的东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持“客观说”理论者那里,诗歌的“本体”,即它作为作品而存在的价值,被承认和强调。此书之所以广为人知,与其题名“镜与灯”也有着莫大的关系,从这个题名中读者可以从惯常严肃的文论中轻而易举地嗅出一丝象征与浪漫色彩。是的,“镜与灯”——艾氏将文学批评传统中“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则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关于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艺术犹如镜子——无论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活动中,持“模仿说”的人都喜欢借助这样的“类比”来阐释一个事实(并且有些事实正是通过类比产生的,“我们就像透过镜片一样,通过类比来观察世界”),“类比”也是我们在生活中惯用的手法,我们总喜欢以常见的、熟悉的事物来类比陌生的事物,为理解搭一座便桥,这点不难理解。那么,“灯”是如何在浪漫主义者那里“发光”的呢?众所周知,浪漫主义者认为,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流溢”或“表现”,诉诸语言的是激情和想象,因此,有人将其比喻为“蜡烛”、为“智慧之灯”,创造者本身即为“光之源泉”,于是,在浪漫主义者那里,往往喜欢“把心灵的的感知活动或构思活动比喻为心灵之光对外界事物的照耀,或者比作二者的相互作用”。关于这些,艾氏在书中作了详尽的论述。《镜与灯》的落脚点,如副标题所言,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为了将一场庞杂的思想运动梳理清晰,艾氏对浪漫主义思想的源头进行了追溯,以贺拉斯的名言“你要我哭,首先你自己得感到悲痛”为切入点,从原始诗歌、抒情诗、音乐诗到自然主义诗歌,对诗歌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并以专门的一章探讨了心理学对文学创造的影响,将历来人们对文本背后诗人的创造动因、心理活动的认识进行系统分析,其中最重要的话题便是诗歌中的“想象”(在柯勒律治看来,想象是一种“塑造的修改的能力”),以及文论史上关于“天才论”的观点——许多浪漫主义者几乎以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肯定了天才的创造性,从众说纷纭里,我们可以见出关于浪漫主义文论最“华丽”的一部分,感受到狂飙突进时代创造力的贲张。艾氏精心梳理了每个时代关于浪漫主义诗思的只言片语,勾勒了一个庞杂却又有着清晰内在逻辑的浪漫主义创作与文论的发展轨迹,其论述的角度与具体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为我们认识浪漫主义传统、从深层了解这一理论的本质,提供了很好参照以及众多的线索。这也正是艾氏的可贵之处。2015.9.27于北京•既往居■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     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学理论的书籍,读起来感觉十分晦涩难懂,不过是一本很深刻的书籍,需要积攒足够的知识来作为读这本书的充分必要条件。读完的时候我还是隐约感觉到作者那种对西方文学理论信手捏来那种犹如在自家花园散步的那种闲情逸致。当看到每个章节后面那密密麻麻好几页参考书的时候你会为艾教授那种丰富深刻的学识,高山仰止!《镜与灯》是一本关于文学理论的书籍,美国M.H.艾布拉姆斯当代文学理论家中大师级的人物的巅峰之作,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话说这本书能在中国出版也是一种缘分,经过了三位的翻译家的努力和多次校对才能在我国出版,也是不容易啊。本书是关于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书,当时我很不解的是为什么本书要叫做《镜与灯》两个除了在爱迪生救妈妈的时候曾经结合过,好像其他地方没见过,后来才发现这是隐喻,镜代表着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描写,灯代表着是心对这世界造成的”相”引用下佛教说法,相为心生。后来为什么浪漫主义从对世界的关注转换到对心灵的探索。能在心上走过的或许才是真实吧。第一章的导论,纵观全文乃是整本书的领袖篇章,首先艾教授直接了当的指出2500年来当下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只关注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实在过于稚嫩,还有各个批评理论很有局限性等等。然后艾教授他老人家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著名文学理论的新模式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然后艾教授再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作为一个人能够站在上帝的视角总结人类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对人类该有的批评模型进行了一次大总结,本身就是一件很高能的事情。然而又在其全文中对的论证又是各种严谨的分析,视角有十分全面,虽然本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但同时它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描述范围和历史长度均十分可观。收获的最大好处是艾教授说的浪漫主义完全颠覆了中学老师说的浪漫主义的定义,浪漫主义就是一种情怀,一种认识观。最后,因为个人才疏学浅,难以能了解书中的巨大的信息流。只能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如果有高能人士能给予指点一二,在下感激不尽。2015/9/19 夏末秋初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还好有心理准备,对书中的内容有些接触,不然看这本书绝对会撞墙。
  •     浪漫主义里里外外祖宗八代都被抽丝剥茧了。从模仿说实用说到表现说,同中求异,异中窥同,相当费功力与洞察力。全书以主题为骨,苦了对批评史不甚了了的我。比喻变迁、同源分化、诗与真实等等,老艾徒有倾向,不作结论,因为如今仍在追问。翻译打折,译名不一,语法似稍有问题,但仍可见原作的漂亮文笔
  •     追溯了18、19世纪再现论到表现论艰难的一跃。说艰难有些夸张,浪漫主义可是一阵天文大潮,席卷了整个欧洲。
  •     很好,但是表述上有很多繁琐、反复和重叠,似乎并不是很善于选取和组织引文。
  •     经典诗论、文论。泛读一遍,以后会常翻常用的书。
  •     这书还可以加个题词——献给伟大的莎士比亚……(。・ω・。)总体梳理了一遍对诗从内到外的各种看法理论……其实西方人真可以好好读读中国的古诗,所谓「炼字」、「意向」登峰造极的化境……另:翻译感觉不太好
  •     以前读觉得读不懂,不知道洋洋洒洒一大通写了些什么,唯一记住的就是导论部分的四要素,而四要素说在读韦勒克和刘若愚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并无新鲜感。如今再回头看,发现此经典之作文献的确详实,但在理论架构上却不够激动人心,或者说来回条分缕析若辨苍素,但结论却普通。但即便是这样,单是文献的占有已经非我等可以做到,这是用功的差距。
  •     原版对比译本一起读会好很多
  •     对浪漫主义文论的介绍由浅入深,并且对总体的文学理论也很有参考价值,先前对模仿、再现、表现、实用说迷迷糊糊,尤其是实用说,没想到艾老爷子一讲《论崇高》,我竟然有些入门了。
  •     镜喻灯喻的源流,演进以及影响说得很清楚而且没有故弄玄虚,只读了前四章,不知四要素后文会不会再展开一点。总之,先码着等把浪漫主义那一堆理清楚一点再看……(又及,看第二章的时候简直不想回忆起来我曾就同一论题水过论文,还特喵的贴在图书馆了……
  •     浪漫主义理论研究
  •     就算是经典 也不太注重宏观的组织结构 ...
  •     在理论思想的比较、推演上细致入微,于同中辨异,异中见同。然而读来有些碎烦感。
  •     绝对经典
  •     搭了半条命进去的感觉…
  •     入门读的,很有收获,因为自己的浅薄觉得没能好好吸收,以后对文学理论有更多学习后会回来重读的。
  •     先生知道我硕士论文做的德国浪漫派之后送给我的,铁汉柔情,感动非常。
  •     新版好贵……
  •     表达繁冗难解 不知是否原文也如此
  •     论文扩写的缺点显而易见,那就是内部必定存在某种程度的分裂:与其说是人们记住了四个坐标,倒不如说是M.H. Abrams的史学梳理方法使人们难以记住另外一半。至于这种方法是否符合浪漫主义者的信仰,又或者文学的浪漫主义是一种相似却又不同的反叛?答案或许从未存在。
  •     缕析之作,相当厚重。引用之多难免有时显滞涩,不过这是功力所在。
  •     1、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竟然如此神奇。2、文学理论之美丝毫不输作品本身。3、约翰·密尔真是个开了外挂的家伙。4、浪漫主义远比之前想象的厉害得多。5、大师级作品仍需再读。
  •     细致庞大缜密的梳理,或是可爱倔强的“唠叨”?有些内容不乏愉悦和趣味,声音和意见十分丰富,与书本身厚薄形体给人的错觉相差奇远,这更像一部详尽大纲,是一道门槛前的通行证,读这本书应得有耐心和充沛的时间,一种专注连续中的悠然节奏。
  •     要是所有专著都能这么易读就好了…
  •     西方文论的经典著作,老师多次推荐。看的有点懵,还需要多次品读啊。个人总是更喜欢中国古代文论~
  •     看不懂
  •     条理清晰,适合入门。
  •     经典,语言朴素洗练。艾布拉姆斯在同理论的论战中也吸收并充实了自己的思想,这也和他本身的贯通与高屋建瓴是分不开的
  •     导论很精彩
  •     如果把诗改成诗歌,语词改成词语,这本书将好读十倍。为什么不能把人人一读就懂的道理用简洁明了的话写出来呢?对教条无法给予耐心。
  •     其实上大学的时候就该读啊。。
  •     嗯 多读学术书
  •     看了才知道,本科阶段老师的西方文论课简直是敷衍我们。
  •     R1 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怎么形成构成的?诗歌和作者是什么关系?诗歌中的隐喻有什么作用?诗歌与科学的矛盾。
  •     一本然并卵的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