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谈话录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40773707
作者:(奥) 卡夫卡 口述

内容概要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生前比较寂寞,逝后才为世界所惊觉,从而赢得盛名。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古斯塔夫•雅诺施,1903年生于多瑙河支流德拉瓦河畔的马尔堡(1918年归南斯拉夫,南名为马里博尔,今属斯洛文尼亚,临近奥地利),在布拉格长大,先后在布拉格、埃尔博根和维也纳上大学。他创作轻音乐,著有以音乐和音乐家为题材的书籍多种,因而在家乡颇享盛名。二次大战期间他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1968年在布拉格逝世。
赵登荣,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资深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副主任、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德语组组长等。主要译著有《井中男孩》、《荒原狼》、《保护网下》、《悲剧的诞生》、《致亲爱的母亲》、《海涅全集》第九卷、卡夫卡短篇小说等。

书籍目录

译本序 叶廷芳
本书的历史(自序) 古斯塔夫·雅诺施
卡夫卡谈话录

作者简介

本书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诺施记述的卡夫卡谈话录,雅诺施比卡夫卡小二十岁,是其同事的儿子,经常去卡氏就职的布拉格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探访他。卡夫卡作为“相当富有的父母的唯一的儿子”和公司法律处处长,一辈子生活在威压当中,其父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性格专横如暴君,对唯一幸存的长子卡夫卡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大学时甚至逼其放弃酷爱的文学专业,改修法律,影响笼罩其一生。 “富二代”的身不由己和小职员生涯的万般无奈,令表面的卡夫卡之下顽强生长着一个文学的卡夫卡。本书谈话发生的时间跨度,在1920年3月底雅诺施初次拜访卡夫卡和1922年7月初卡夫卡退休离开保险公司去疗养之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工间休息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老城环形道的边走边聊,见证了晚年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貌不惊人的“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谈话的即兴式和交流的无拘束,决定了该书“思想罐头”似的什锦面貌和浓缩程度,为卡夫卡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和佐证,并成为人们现在引用卡夫卡一些著名观点的重要出处。


 卡夫卡谈话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专门写了两篇书评 哈哈
  •     17.1.6。受益匪浅。充满智慧和指引。
  •     智慧的灵光
  •     很有价值,但也有遗憾,雅诺施当时的理解力跟不上,很多问题浅谈辄止。
  •     他是迷人的。
  •     人都是从内到外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从下往上的成长。上帝存在于黑暗之中,无法触及到。材料特性是有电子决定,国家是有个体差异决定。彻底消灭恶只能是梦想,和他保持距离,失去了感觉和认识,被上帝抛弃。犹太人的罪恶在于不认识弥赛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人无法统观自己。静心忍耐使人自由。视死如归。心灵是残疾的,必须像对盲人和瘸子那样引领,搀扶他们,平静,宽容,耐心。耐心是应对一切事情的最好的办法,人们必须要和一切事情共振。
  •     入世成圣的卡夫卡博士,对语言的谈话多些。
  •     他忍受不了做好的成衣。他怀疑现成的成语。传统习俗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思想制服和语言制服,被他当作侮辱人格的囚犯隔离沟而拒绝。卡夫卡博士是个坚定的平民,是不能与他人一起分但生活重负的人。他独自一人行进。他是自觉自愿孤独着。这是他身上特别有战斗的地方。——《卡夫卡谈话录》
  •     探索人性质地的对话!
  •     卡夫卡对政治的洞察如此超前、深刻,不可思议。
  •     有个良师益友还是很重要的
  •     2015年第32本:里奇•罗伯逊在《卡夫卡是谁》一书中称应将这本《卡夫卡谈话录》当成伪作,斥其“让卡夫卡自以为是地对现代社会的弊病评头论足,结果其他一些本可能真实的材料被湮没了”。此说真伪有待考证,即便如此,我却依然沉醉于本书中所展现的卡夫卡的哲思世界,他的孤独与绝望,他的睿智与幽默,他对作家作品的评判,他对政治与宗教深切而持久的关注,这些林林总总的对话,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包容着卡夫卡对于完美、纯净与真理绝对的、不容置疑的追索。以及,《卡夫卡对我说》、《卡夫卡口述》、《卡夫卡谈话录》是同一本书,三家出版社,三个书名。
  •     这个人啊 实在太美好了
  •     卡夫卡的谈话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真知灼见。当然,他的作品更集中地表现这些灼见,也是更纯粹的艺术品。
  •     整体可读性不高,但有些话语还是很动人
  •     不知道有没有读了一遍就全部能够理解的大神,反正有很多观点我都不甚理解,但是做了很多标记,摘抄的好素材!哲学文学不分家,而本书更是应多读的经典,能和卡夫卡面对面交流真是何其有幸……
  •     你的诗里还有许多喧闹。喧闹妨碍表达。 我是灰色的,像灰烬。一只渴望在石头之间藏身的寒鸦。 一个人逃脱不了他放到世界上来的妖魔。坏事总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您谈得更多的是事情在您身上唤起的印象,而不是事件和事物本身。您在抚摸世界,而不是去把握世界。这还不是艺术,这种印象和感情的表达不过是对世界的小心翼翼的摸索。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是悲剧性的。
  •     与《歌德谈话录》比,太逊色
  •     雅诺施为自己遭到的“伪作”指控,做了近乎歇斯底里的辩护(卡夫卡最好的传记作者曾批评马克斯.布罗德,轻率的把此书收入卡夫卡文集),我们能想象他当时写下那些辩护文字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几近被发现通奸的女子的红晕。犹如纳博科夫不能原谅康拉德对托尔斯泰轻浮的诋毁,我也不能忍受通篇谈话录中那伪造的犹如便秘般的神秘主义姿态。
  •     质疑真实性几何的,雅诺施明显有做过笔记啊。怀疑生活中不可能存在这种随时奥义哲学流的,去看他的书信集,卡夫卡就是这种一以贯之的画风啊,而且当时那种“高谈阔论”的风气,出门随便砸一个人都是出过诗集的…和现在有什么可比性么?
  •     漫步环城老街去看一只挂在教堂门前的断臂,“每个童话都来自血液和恐惧的深处”;“巧匠会将技术凌驾于事物,但一个作家不能超脱于事物,他应该被事物紧紧抓住,再努力挣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爱就像运输工具那样毫无问题。成问题的只是司机,乘客和公路。”……仿佛和一个相识多年的挚友对话,悲伤,愉快
  •     听你说话真好
  •     看一遍跟一字一句地读一遍,还真的是不一样。之前看的是《卡夫卡口述》三联那个版本。不知为何要出不同书名的。要将卡夫卡另外两本致菲利斯,致密伦娜的书信一起看。就更能清楚看到卡夫卡本身的软弱处矛盾处黑暗处了。又黑暗又矛盾又纯净。就是这样。而且不能克服。也知道不能克服。忍受了不能克服。再尽可能地表达了这一切。所以黑暗到不可测的程度,反而是光亮了。黑得发了亮。此谓文学吧。
  •     精神导师
  •     悲观的先知通过自己的敏感和睿智得到的“悲哀的预感”,却在他生前和身后不断应验。
  •     “真实是心灵的事。而心,只能用艺术才能接近。”卡夫卡也喜欢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南華經》。關於毀稿,此書亦有提及。這是一個過分清醒以至於其實活得很理性平靜的人。ps卡夫卡不喜歡攝影,電影等新潮的東西。當時這些都算是新品。[偷笑]“谦卑给予每个人,包括孤独的绝望者以最坚固的人际关系,而且立即生效,当然唯一的前提是,谦卑必须是彻底而持久的。”
  •     语言,犹太人,知识生产,资本主义,宗教,世俗生活,小说与诗歌,真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