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的终结

出版社:杨天石 岳麓书社 (2013-07出版)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53801278
作者:杨天石
页数:42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民主制,无所谓帝制。帝制,全称君主专制制度,或称皇权专制主义,源自原始社会的酋长制。中国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应该属于氏族民主制,而夏禹传子应该是帝制的雏形。公元前221年,出生于赵国邯郸的三十九岁的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帝国。他自称始皇帝,设想此后的历史就这样“二世”“三世”地传下去,万世一系,以至永远。“百代都行秦政法”,秦帝国虽然二世而亡,此后的中国,朝代不断更迭,君主专制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始终是中国的统治制度,延续长达两千多年。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1.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都集中到一个没有任何限制、不受任何监督的个人身上。因此,社会兴衰、国家强弱、民生苦乐,也均系于一人之身。2.实行终身制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继承原则的世袭制。皇帝没有任期,童稚幼儿可以登基,老昧糊涂不须去职。其人不论德或不德、才或不才,即使是痞子、流氓或者低能、弱智,均可按照宗法血统原则承袭。3.以天命论为护符。皇帝又称天子,宣称其统治的合法性来自天命,神圣不可侵犯。反对皇帝,那就是逆天,是最大的罪恶和不道。不论是庸君、昏君,甚或暴君,人民都只能接受、拥戴而无权另择。因此,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十分落后、十分腐朽的制度,它和中国自给自足的地主—小农经济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的中古社会——皇权专制地主小农社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封建社会,使中国长期陷于发展缓慢、滞后的状态。①然而,这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在1911年被推翻了。那一年,按照中国传统的纪年,是辛亥年。当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从那一刻起,历史老人突然青春焕发,健步如飞。自武昌新军打出第一枪起,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不过前后80多天,三个月不到。如果从孙中山在异国他乡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伟大口号算起,也不过17年。在一个幅员辽阔、浩瀚无垠的超级大国里,推翻绵延多年、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如此迅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凡革命,大都免不了流血、牺牲、破坏。有一种说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辛亥革命前,康有为曾经以法国革命为例吓唬人们说,革命会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伏尸百万,然而,辛亥革命虽然有流血、有牺牲,但是并不大,社会更没有大破坏。苏州反正时,为了表示象征意义,只命人挑去了巡抚衙门屋顶上的几片瓦。旋踵之间,制度大变,出现了新旧两重天的迥异局面。这不能不说也是个奇迹。 辛亥革命之所以胜利快、代价小,原因很多,其原因之一在于满洲贵族集团的“自作孽,不可活”。

前言

再版序 辛亥之梦本书写于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作,目的在于记述先人们推翻专制、创立共和的思想和业绩。但是,由于排印匆忙,书稿有一些脱漏,常感遗憾。今年本书再版,得以弥补,我很高兴。在校正重排,并且增写了一两个段落之余,想起那年我还曾为《中国文化》秋季号写过一篇小文,题为《辛亥之梦》,概括革命先行者们当年做过的三个梦。在当前人们竞说“中国梦”的时候,重读该文似乎也还有点意思,因取之以做本书的再版序言。小文照录如下: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期待着一个新中国的出现,做过许多梦。概括言之,大致有三。一曰振兴中华之梦,二曰民主共和之梦,三曰民生均富之梦。还在1894年,孙中山在异国他乡的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兴中者,振兴中华也。那时,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选择何种政体呢?人们在饱受二千余年君主专制制度之苦后,自然选择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充分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宗教信仰等各种自由,享有选举、罢免、监督、批评、弹劾为自己服务的“公仆”的权利,以及创制、复决各种法案的民主权利,真正实行民治、民有、民享,创造出一种“各国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为了避免西方世界已经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状况,孙中山在民族、民权主义之外,特别与众不同,创造性地提出了民生主义。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当时中国人对未来、对新中国的期待,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理论。从它1905年面世以来,曾经鼓舞了大批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前赴后继,虽断头沥血而甘之如饴,其结果是,六年以后,就在一个面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四亿的超级大国里,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的巨大跃进。其意义,不能低估。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百年来,中国人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漫长的一段路途。回首往事,不免思绪潮涌,感慨万端。人们也许会问,当年的梦想实现了多少呢?自然,答案会是各色各样的,难以尽述,也难以统一。然而,有一点,可能大家都会同意,这就是:辛亥之梦并未完全实现。我们的前面还有路,或者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就用得着孙中山说过的话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两年前的小文如上。希望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当年革命先行者的“梦”,了解他们为“圆梦”而奋斗的英勇实践,步武前贤,继续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去。著者,2013年4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内容概要

杨天石,笔名江东阳、苏人、吴之民、梁之彦等,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国书画家杂志》顾问、《世纪》杂志顾问、《炎黄春秋》杂志编委、《同舟共进》杂志编委。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著书多种。《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一辑,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及全国31家媒体共同评定之2008年十大图书奖,获香港书奖,其第二辑获广东省委主办的南方读书节2010年最受读者关注的历史著作奖。《帝制的终结》,获《新京报》2011年“年度好书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孙中山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体制内改革的试探——上书李鸿章_002 “振兴中华”伟大口号的提出_006 对清廷的最初一击——广州起义_011 伦敦被囚与《伦敦蒙难记》的写作_015 交结日本朝野_022 第二章体制内改革——戊戌变法运动及其失败 改良思潮的兴起_030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与公车上书_035 各地维新活动_039 变法高潮与“百日维新”_050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_059 第三章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合作与破裂 康有为力图以武力使光绪皇帝复位_076 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_079 革命、改良两派的合作与破裂_082 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_087 孙中山与惠州起义_090 第四章清廷的新政和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清廷推行新政_104 袁世凯集团的崛起_113 第五章新型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国内革命团体的出现 新型知识阶层走上政治舞台_120 拒俄运动与革命宣传热_128 黄兴与湖南地区的华兴会_143 湖北地区的科学补习所与日知会_145 蔡元培与江浙地区的光复会_148 岳王会与其他革命小团体_150 第六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与访问第二国际_156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_161 《民报》的出版与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_167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_175 革命报刊的继续发展_188 第七章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起义与暗杀活动 萍浏醴起义_204 同盟会的两广起义_207 光复会的浙皖起义_211 四川和东北的起义_216 广州新军起义与“三二九”起义_218 暗杀活动_222 第八章同盟会的内部矛盾与中部总会的成立 同盟会内部矛盾的发生_230 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成立与无政府主义派别的出现_232 共进会_235 五省革命协会的筹创与光复会的重建_237 东京同盟会本部的再兴_242 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_244 第九章立宪运动与清廷的集权 五大臣出洋与清廷预备立宪_250 立宪政团的组建_251 清廷的官制改革_256 宣统即位、载沣摄政与国会请愿运动的兴起_258 “皇族内阁”的建立_269 第十章各类群众斗争的发展与保路、保界运动的发生 城乡人民自发斗争_274 抵制美货与收回利权运动_278 保路运动_285 保界拒约运动_294 第十一章武昌起义,清朝覆灭 武昌起义_302 各省响应_316 南北议和_329 列强动态_334 民国建立_341 清帝退位_353 结语:帝制终结,专制难除_367 附录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_370 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_382 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_386

编辑推荐

《帝制的终结》编辑推荐:1.学术界泰斗级人物少有的历史普及读物。此书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独具风格的叙述风格。2.大量颠覆主流史学的观点,奇特、有趣的论断层出不穷。3.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作者简介

《帝制的终结》是作者集五十年辛亥研究功力而创作的作品,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辛亥这一段历史中从当权的袁世凯、载沣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持各种政见的人物的活动脉络。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作者采择众说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处处可见他犀利独到的观点。


 帝制的终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帝制终结了吗?2013年10月23日 10:36:06作者:徐庆全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http://culture.inewsweek.cn/20131023/detail-73514-all.html 杨天石书写得非常扎实,好读也耐读。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始终有个结挥之不去,那就是,推翻了大清王朝,是否就意味着帝制真的终结了?还有,这本书的书名前还有一句话:“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我搞不清楚这是不是书名的一部分。 2011年,辛亥百年,热闹了一番,纪念了一番,出版了不少有关的书籍。人们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大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结束帝制也就成为纪念的重点,书写的重点。书出了好几本,最重要的一本大概要算杨天石的《帝制的终结》,以至于需要再版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这不,最近又推出了新的版本。杨天石书写得非常扎实,好读也耐读。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始终有个结挥之不去,那就是,推翻了大清王朝,是否就意味着帝制真的终结了?还有,这本书的书名前还有一句话:“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我搞不清楚这是不是书名的一部分。细细琢磨琢磨,不管是“帝制的终结”还是“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严格地说起来,还都不能说是那么准确。就说“帝制的终结”吧。不错,辛亥革命后,尽管袁世凯有过83天皇帝梦,张勋甩起辫子闹腾了几天,皇帝梦显然没有成功。但是,是不是皇帝没了就等同于“帝制的终结”呢?杨天石显然是这样认为的,他在书中还特意说了帝制也就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三个特点,以阐明辛亥革命终结了帝制。这三个特点是: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都集中到一个没有任何限制、不受任何监督的个人身上;实行终身制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继承原则的世袭制;以天命论护符。皇帝又称天子,宣称其统治的合法性来自天命,神圣不可侵犯。可是,在我看来,皇帝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帝制也终结了。用杨天石所说的三个特点来与历史对照,就可以说明问题——除了第三项没有了“天子”外,其他两项还都存在着,而且存在的时间比较长。就第一个特点来说,辛亥革命后,历史进入军阀混战时期。这些军阀们,除了不说自己是皇帝外,在自己的地盘,个个都“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就以辛亥后形成的中华民国来说,当政的国民党,也是一个专制的党,“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都集中到一个没有任何限制、不受任何监督的个人身上”,显然是这个党执政时的现状。就第二个特点来说,就国民党来看,在蒋介石家族当政时代,老蒋死后权力再传给小蒋,是最典型的“终身制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继承原则的世袭制”。后来,在蒋经国解除党禁报禁,作为帝制的这一个特点才消除了。再说“辛亥,把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这句话作为书名,显然是根据时下的流行语言找的一个噱头,与辛亥革命的结果毫不相干。不错,孙中山把权力交给袁世凯的同时,颁布了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可是,这部法律一天都没有实行过,当然更不可能把权力关进过牢笼,怎么能够说是“有益尝试”呢?连杨天石都承认“单纯的纸上法律约束不了野心家,袁世凯很快恢复帝制,企图(徐按:他不是企图,而是的确做了皇帝)重新建立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权力”。后来,孙中山扯起护法的大旗,这部临时约法也没有护好,只能走“军政、训政、宪政”的路子。也就是说,孙中山也没有机会用过自己制定这部法律来限制什么,或者说把权力关进过牢笼。那么,这样写,不是噱头是什么?★
  •           当1789年法国人颁布《人权宣言》的时候,中国的乾隆皇帝仍然对臣民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且全凭其个人好恶,不受任何约束。当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人搞“宪章运动”的时候,中国的道光皇帝还在继续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事业”——大搞“文字狱”(康熙帝的“南山集案”等,乾隆的“胡中藻案”等),钳制人民的言论与思想自由;1911年10月之前,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深受“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洗礼并进入现代国家行列,亚洲大陆上中国的君主独裁堡垒却依然挺立。此时的中国,依旧是“一人一姓”的中国;此时的中国人,依旧是拖着辫子的奴隶。      诚如黑格尔所言,在中国,只有皇帝一个人有自由,其他人一律没有自由,一切政令都出自皇帝。实际上,在中国皇帝也没有自由,他被祖宗成法所束缚,他被巨大权力所异化和扭曲,他是皇权下的影子而已。然而,1911年的10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中国的君主专制堡垒瞬间分崩离析了。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以深入浅出的笔法,系统的讲述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钟不敲,则无以闻其洪声;帚不动,则无以荡其积尘;药不猛,则无以除其沉疴;革命不起,则无以终结两千年之秦政。中国的君主专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革命者几十年前赴后继的努力,这种努力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思想革命,一个层面是社会革命。在此书中,作者非常详细的讲述了这两种革命的历程。所谓思想革命,是指传播自由民权学说,唤醒君主专制下的“草民”,使他们拥有“公民”的头脑,具体方式则是办报纸,兴新式学堂,搞新式教育……。所谓社会革命,是指颠覆君主政权,推进制度改革,具体方式是发动武装起义,刺杀专制统治者及其帮凶,直到完成现代民主国家的建立。      先说第一个层面上的革命,即思想革命。晚清以来,最强烈最凶猛的一波思想革命来自我们的东邻——留日学生团体。自1840年以来,清王朝受到各国列强的侵凌,一些较为开明的大臣试图吸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因而派遣留学生赴日,企图从技术层面改变王朝的落伍。然而,技术层面的改变,必然涉及到制度层面的改革,留日学生固然在日本学到了新式技术,同时也间接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洗礼,因此留日进步学生团体纷纷成立,并各自办了自己的刊物。比如浙江留日学生办的《浙江潮》,河南留日学生办的《河南》、湖北留日学生办的《湖北学生界》,四川学生办的《蜀报》……等不一而举,综合这些刊物的宗旨,基本上有以下几点,富国、强兵、御外侮、宣传科学,讲求平等、推重民权。可以说,留日学生中产生了一大批开创新局面的思想型人物,如陈独秀、蔡元培、鲁迅、黄兴、邹容……   由思想而深化到行动,社会革命就是这样产生的。有了第一个层面的铺垫,第二个层面才有可能产生结果。清末的革命风潮是在暗杀与起义中拉开帷幕的,那一代受过科学洗礼的知识分子既能够拿起笔写战斗檄文,也能拿枪杆造炸弹。他们一方面建立革命团体扩充革命分子,另一方面进行武装颠覆。大型的颠覆活动是在清王朝的边疆地区和中部地区搞武装起义,如孙中山搞的钦廉防起义、黄花岗起义,黄兴策划的长江中游起义,以及后来成功的武昌起义;小型的是成立暗杀团,从肉体上消灭清王朝的统治者,如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吴樾炸五大臣,刘思复炸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汪精卫炸摄政王汪精卫,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当时暗杀成风,就连写了半生文章,年纪很大的朱执信都索要手枪,企图以性命相搏。吴樾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奴隶以生,何如不奴隶以死,以吾一身而为我汉族倡不奴隶之首,其功不亦伟耶!”壮哉!铁血之躯,啼血之心!壮哉!浩阔胸襟!革命男儿!   这一代的革命者大多拥有思想者的头脑,却又有猛士的果敢精神,他们尤其钟情于办报纸和写文章,更钟情于手枪与炸弹。以黄花岗起义为例,其中牺牲的革命者几乎全是青年,他们大多有留学背景,是革命的中坚与精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场起义是用军官团打冲锋,是用青春搏击血火,他们不避刀枪斧镬,用血肉之躯撞击森严堡垒。堡垒固然未倒,但却溅满鲜血。同样,组织暗杀团的人员亦不乏精英,蔡元培就是积极倡导暗杀的人之一,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后来温文尔雅的大教育家,早年不但自己亲手制造炸弹,还鼓励女子搞暗杀。“苏报案”后,“思想革命”受到打击,他干脆与陈由己(即陈独秀)、刘师培、章士钊等人在上海成立暗杀团,歃血盟誓,欲大干一场。后来暗杀不成,便去德国搞教育研究,终成民国的大教育家,当年和他一起搞暗杀的那帮人也大多术业有专攻,又被他引到北大继续搞思想革命。真正的革命家,要么从事思想革命,要么从事暴力革命,一手笔锋,一手刀锋,这是清末民初革命者的特色。在文章与刀枪的夹攻下,中国君主统治的思想堡垒被打破,君主统治的实体也被粉碎,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由此终结。书读罢,慨叹良久,犹久久被历史的悲壮与曲折所缠绕,不能轻易释怀。作为一本对历史有观照的书,尤其是并不深奥的书,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普及读物,有应景之嫌(初版于辛亥100周年),注释采用的是尾注。
  •     什么破书
  •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下次看到自己喜欢的书还会到亚马逊来买。
  •     毫无价值,编撰史料,东拼西凑,不知所云。浪费时间,最可耻。
  •     做活动拿下 杨天石先生的杰作 值得拜读
  •     作者对专制的隐喻及对民主的畅想,让我好生激动。
  •     失望之书,根本没有书评宣传的什么新史料新结论。
  •     作者无疑是近代史大家,写的东西独具风格,仔细品读很有启发。能够在通俗一点对我等业余爱好者更是一个福音。
  •     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是失败,很是说明问题。
  •     两杨都有代工吧,我个人认为。
  •     比较失望,太多的史料堆砌
  •     整个体系和细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帝制终结 专制难除
  •     史料扎实
  •     教材的即视感。。。
  •     本书呈现了许多历史镜头,历史可鉴。书名如加一字更好:“清”帝制的终结,也可对应“专制难除”。否则万岁几十年不好理解。
  •     书价定的挺贵。没什么意思
  •     应该是本好书,可大家写的书术语太多,有的对于我这个初中生来说看不懂
  •     内容选材简洁,准确,叙述客观,值得一 读。
  •     给教科书解解毒,给宪政呼声加加码,给不受限制的权力安个笼子~
  •     正文大抵是平述,附的几篇小论可读读。不如杨先生早先作品含金量高。
  •     晚清到民国,买了好多书,慢慢看了
  •     五毛之作!
  •     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有着不俗视角和最新观点的史学专著,没想到居然是普及性质的教科书式书籍,通篇都是剪刀加浆糊产生的分门别类的史料汇编,很少有分析和论述,观点陈旧,写法老套。作为近现代史爱好者,读后感觉非常失望。
  •     现在的书都这样,没多大可读性。
  •     在史料运用上很扎实,但是鲜有发现电光闪石的感觉~也许作者是有意作一点历史普及性的工作吧。
  •     #201411:作为普及读物,还凑合...专制真的终结了么?
  •     挺有意思的一部作品。
  •     书很不错,内容很详细,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买来看得,很好
  •     借尸还魂,秦走出。被删一次了。
  •     作者功夫下的很扎实,可惜格局有限。
  •     杨天石的史观还是左派的,虽然不是极左。文笔方面,相比杨奎松、茅海建等,似乎逊色一些,可读性略差。
  •     完全之后感觉在浪费时间,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的可以看下。
  •     杨天石先生是我喜欢的历史研究者之一。在当今中国,能跟汪荣祖、许倬云、史景迁、费正清、宇文所安、鲍大可相比的历史研究者为数寥寥。我们的历史研究人员,一是限于观念和方法、二是限于史料、三是限于外语能力,很少能提出新的观点,更别说体系了。杨先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民国史。他能透过纷繁的史料,不戴有色眼镜,梳理和总结民国史,致力于弄清诸多头绪中各种力量促成的民国历史,有许多真知灼见,难能可贵。这本《帝制的终结》,是他的力作之一。谈到戊戌变法,他一反人云亦云的观点,指出了康有为等人的鲁莽灭裂,陷光绪皇帝于万劫不复,在海外又不顾光绪皇帝的安危,大肆敛财的卑劣行径,令人耳目一新。其它的诸多论述,请见本书。平装本,有少许错字。如今,没有错别字的书,几乎没有了。推荐!
  •     纸质比较好,一摸兜知道百分百是正版的
  •     没什么新意。
  •     那个时代!
  •     本书介绍了自强运动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尝试与奋斗。虽然许多章节以简单罗列而略显平淡,但也有很多点睛的妙笔。总体来说,我认为目前的豆瓣评分太低,作者文笔虽然不如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那么辛辣,但详实的史实描述(虽然中规中矩)和不带主观感情色彩的评说从另一方面来看倒是很好地起到了还原历史的作用。另外,我对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共和知识分子的领导的这一“新颖”观点很是赞同。
  •     一般~~入门读物而已
  •     罗列史料,堆积文字,把高中历史课本重复了一遍,这样的书有何意义?
  •     回顾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史实,值得珍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