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北大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07836959
作者:于仲达

内容概要

于仲达,安徽界首市人。从小在皖北乡村长大,1974年10月出生。求学生涯艰难,1998年7月毕业于安徽芜湖教育学院中文系。后在皖北S城工作9年。2007—2012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旁听学习。2013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旁听学习。青年作家、学人、文学批评者。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先后关注的领域有新诗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基督教文学研究、佛道哲学研究、佛耶对话。17岁开始发表文字,学生时代发表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50多篇(首)。1993年获安徽芜湖市大、中专院校征文比赛一等奖。曾经在《传记文学》、《青年作家》、《新京报》、《海外校园》、《东方早报》等杂志报刊开设专栏或发表文章,作品散见报刊杂志,部分文章被关天茶舍、红袖论坛等知名网站列为精华。

2007年辞职来到北京。二十年间先后做过电台记者、自由写作者、网络写手、杂志编辑、专栏作家、国学教师、助理研究员等。足迹遍布北京龙泉寺、杭州灵隐寺、广西北海禅院、河北赵州柏林禅寺、广东南华禅寺等。天地一人,孤独过客,半佛半耶,亦道亦鲁。

涉猎广泛,遍及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大学期间深入阅读文学经典和文学期刊,十分喜欢作家曹雪芹、川端康成、郁达夫、沈从文、顾城等,和同学创办江南诗社,创作并研究“后朦胧诗歌”。大约26岁那年,开始认真读鲁迅,稍后读周作人、庄子和慧能,近年读佛经和《圣经》。

1998年工作以后,其间目睹社会黑暗和人性堕落,唯美体验破碎,情感幻灭,深感人生苦痛和悲辛,对于人性怀有大悲悯,关注社会和人性,心灵处于愤激、紧张、对峙和反抗之中。由于深受鲁迅的持续影响,在生命哲学上反抗荒诞承担虚无,拷问自己,逼迫自己精神成年,斩杀先前柔弱的自己,直面人生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在“失败”之中自觉,丢弃幻想,反抗“绝望”,重在“立己”,关注个体的尊严、价值和独立。2010年在北大学习国学时,开始在精神废墟重建自己的精神自信,在鲁迅、儒、释、道传统、基督信仰等多种精神资源里不断反思自己和圆融自己。顿悟佛学“空性”,焦灼的心灵终于逐渐清静下来。借助佛学的观照,再阅《圣经》,猛然对神的爱体会深了。佛法让我清心,基督给我刚正。大乘佛学(包括庄老)和基督信仰是我最终的归宿。

书籍目录

钱理群:丰富的痛苦
星云大师:以心印禅
何怀宏:沉潜与中道
李零:读书人的“野性”
楼宇烈:佛学家的人文关怀
杨立华:儒者的醒觉
曹文轩:唯美与悖论
王博:思辩与生命
朱良志:生命的清供
叶曼:国学老人
刘小枫:拣尽寒枝不肯栖
净慧法师:禅在当下
陈鼓应:沉痛与逍遥
孙郁:抵制粗糙
陈平原:压在纸背后的“人”
方立天:佛学人生
周学农:“空”也是“空”
徐小跃:儒道佛与人生
高远东:以鲁迅为方法
林谷芳:生命的归零
明贤法师:释迦太子的启示
吴晓东:文学性的坚守
李超杰:为什么会有恶
行者:追寻弘一大师的足迹
陈晓明:另一种匮乏
孔庆东:“我执”和“法执”
附录:学习是一种修行
后记

作者简介

作者曾在北大偷学四年,耳濡目染了北大诸多名师的学问风采和道德文章。在学问上,这些老师是作者的恩师;在精神上,是兄弟;在思想上,作者却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冷眼旁观。

因为是恩师,所以作者以感恩的心态、动人的文笔写出这些老师的音容笑貌。因为是兄弟,所以作者说:“我一直想做一件事情,就是给散落在民间里的精神兄弟做个精神档案。”因为是局外人,所以作者能以真正的文学批评家的身份作冷眼旁观。所以,本书稿是熔学问、思想和精神于一炉的大学术随笔。

《问道北大:于仲达的新思考与批判》55万字,记录了作者2007年到2011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听课的情形,对于北大教授的精神状态和学术水平进行了个体化的生命观照,结合作者在S城的生活体验和精神创痛,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


 问道北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是于仲达《北大偷学记》的扩充版。多年前,我和作者有过短暂的交流,且不论其学术能力和修养,单就对学术和北大精神的执着来论,也是值得钦佩的。礼失求诸野,我发现很多执着于未名湖求学的“野青年”都有出身贫困的背景,或许正是这样底层的生存体验才激发了他们反省精神自我的动力。或许,居于庙堂之高的精英们,我们这些所谓名校出身的青年,应该给予于仲达们更多关照和理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