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反讽叙事

出版社:董迎春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3-03出版)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67203884
作者:董迎春
页数:254页

内容概要

董迎春,1977年2月生,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主要为西方现代文论、当代诗歌、电影美学。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项目6项,在《社会科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北方论丛》、《甘肃社会科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海南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文学作品集《后现代叙事》等三部。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当代诗歌研究现状/1  第二节  80年代与话语分析/8    一、80年代的界定/8    二、话语分析:符号/意义/12  第三节  80年代诗歌话语:原因与价值/17    一、选题原因/17    二、论述框架/17    三、研究价值/19第一章  80年代诗潮命名:思潮论  第一节  朦胧诗:政治型写作/23    一、命名/23    二、介入:政治型写作/34    三、失意:政治透支与审美疲劳/40  第二节  第三代诗:消费型写作/思想性写作/46    一、命名/46    二、口语写作:消费型写作/57    三、后朦胧诗:思想性写作/64    四、非非主义:一种实践与形态/68  第三节  女性诗歌:身份性写作/76    一、命名/76    二、女性诗歌:身份性写作/79  第四节  大诗写作:普世性写作/92    一、命名/92    二、海子:“大诗写作”的探索者/:101  小结/107第二章  石头的转义:语言论(上)  第一节  北岛:隐喻式写作/109    一、北岛的隐喻/109    二、北岛:政治型写作/111  第二节  于坚:转喻式写作/120    一、拒绝隐喻:解构宏大叙事/120    二、语感:超越语义/127    三、冷抒情:从“恸哭”到“戏谐”/129  第三节  西川:提喻式写作/133    一、提喻:综合型写作/133    二、提喻:“内在性”精神关联/140    三、“西川体”与“思想性写作”/144  第四节  伊沙:反讽式写作/147    一、互文性反讽/149    二、狂欢式反讽/152    三、反讽:“同一性”的切断/155  小结/157第三章  80年代诗歌“走向反讽”:语言论(下)  第一节  隐喻:“形式论”诗学(表现)/159    一、“朦胧诗”隐喻/159    二、“第三代诗”隐喻/164    三、“反讽叙事”隐喻/168  第二节  转喻:“机械论”诗学(还原)/170    一、“朦胧诗”转喻/170    二、“第三代诗”转喻/173    三、“反讽叙事”转喻/177  第三节  提喻:“有机论”诗学(综合)/180    一、顾城的提喻/180    二、“第三代诗”提喻(“后朦胧诗”)/184    三、海子的提喻/187  第四节  反讽:“语境论”诗学(批判)/193    一、“朦胧诗”反讽/194    二、“口语写作”反讽/196    三、反讽:走向中心/200  小结/201  第四章  80年代诗歌解构与建构:文学史论  第一节  重写诗歌史:问题与理论/203  第二节  情节  编织:《持灯的使者》和《沉沦的圣殿》/212  第三节  文学场:80年代“三种话语”/219    一、政治话语/219    二、消费话语/222    三、艺术话语/224  第四节  文学史写作:审美自主/227  小结/231结语反讽之后/232参考文献/237后记/253

编辑推荐

董迎春编著的《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是符号学开拓丛书之一。本书重点考察反讽如何在20世纪80年代诗歌书写中走向中心化与秩序化,更侧重于学理意义上对“反讽叙事”逻辑线索的探讨。

作者简介

2世纪8年代的“诗歌话语”是一种“文学场”,不断与政治相纠缠同时又在极力挣脱政治束缚,它构成了8年代最重要的且最有影响的文化景观之一。通过对四种“诗潮”的整体观照、语言层面的剖析、当下重写诗歌史的解构、建构研究,来还原8年代诗歌的文化现场,最终考察发现,


 走向反讽叙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国80年代诗歌,无疑是当代诗歌中最辉煌的部分。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滋养了无数喜爱文学的年轻人,但是对80年代诗歌的研究还不够丰富,董迎春的《走向反讽叙事——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从符号学的角度对80年代诗歌进行了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对80年代诗歌有一个崭新的认识。《走向反讽叙事——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的架构非常清晰,在80年代诗歌话语整体背景下,通过对社会思潮、80年代诗歌不同阶段的诗歌语言的符号学考察,揭示80年代各阶段其对应的不同的意义,也即80年代诗歌背后所揭示的“意识形态意蕴”。并且也注重对一些重要流派和诗人作品的具体分析,做到点面结合,展现了80年代诗歌的动人风貌。本书依据的理论主要是海登•怀特“话语转义”。“话语转义”的“隐喻”、“转喻”、“提喻”、“反讽”四种“转义”关系,包括情节编排、论证模式与揭示的意识形态意蕴。诗歌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透过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遮蔽,考察诗歌话语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和社会结构中的运作情形以及二者间的内在关系,在深广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揭示和重现诗歌话语形态及其结构规则、真实意义。作者首先界定了80年代和话语分析的含义,并且指出这四种转移关系的内涵,以此构筑了全书框架。本书把80年代诗歌看成一个整体“文学场”,由不同的社会文本、文学文本等“符号”组成。而80年代诗歌每一次诗歌话语的“转义”,就意味着一种诗歌文本模式的转变。根据诗歌文本模式的转变,本书也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模式、阐释模式,揭示出它们不同的意识形态模式。本书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朦胧诗”、“第三代诗”、“女性诗歌”、“大诗写作”的命名及特征,并且指出“朦胧诗”话语看作“政治型写作”的话,那么“第三代诗”中的“口语写作”则是大众化的“消费型写作”,“后朦胧诗”则是一种“思想性写作”。本章还分析了“女性诗歌”的“身份性写作”的特质,“黑暗意识”体现出的“女性对于自身自然性别的确认,女性对其性别被男性历史长期漠视、践踏和泯灭的反拨,以及女性突出的感性直觉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和捕捉。”第二章论述了80年代的诗歌话语分别对应了四种转义,即北岛、于坚、西川、伊沙所代表的诗歌话语,经过表现式的隐喻、还原式的转喻、综合式的提喻,最后走向反讽,本书认为,北岛的写作是一种政治型写作、于坚的写作是大众化的消费型写作、西川的写作是综合的思想性写作,而伊沙的写作是批判型写作。第三章论述了在80年代诗歌的话语转义中,隐喻、转喻、提喻和反讽分别对应了形式论诗学、机械论诗学、有机论诗学、语境论诗学。并且指出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虽然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主要话语,但是其他话语也同时并存。第四章提出了80年代诗歌史应该如何重写。本书认为,虽然80年代诗歌受到政治话语、消费话语、艺术话语的束缚,但是对诗歌史的关注必须回到“审美自主”这一文化立场上来,才能对当代诗学提供有益参照。本书最后指出当代诗中反讽走向中心叙事的趋势。而80年代诗歌走向晚期反讽话语的背后渗透着强烈的虚无主义思潮。《走向反讽叙事——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还注重对80年代诗歌的材料扩展,关注了以往常被忽视一些诗人和作品,如“大诗写作”的出现及“意义”,力图展现80年代诗歌的总体面貌。并从文化的角度深化了对当代诗歌的研究。最后,本书为广大读者提出了一个意味深远的问题:反讽之后,如何重建当代诗学?反讽之后,我们如何在文化中重建信念?本文首发于符号学论坛:www.semiotics.net.cn/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