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上的狐狸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229057671
作者:[英] 理查德·休斯
页数:399页

内容概要

理查德‧休斯(Richard Hughes) (1900-1976),英国著名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本小说《牙买加飓风》,此书一经出版即登上英美两国的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法国费米那文学奖,从此奠定他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此书日后更获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一。《阁楼上的狐狸》是他继《牙买加飓风》后创作的长篇巨献《人性的困惑》三部曲的第一部。

作者简介

狂暴动乱的慕尼黑 ,迷茫困惑的英国青年,形成壮大中的纳粹
二战前不断蔓延的恐怖阴影,渺若微光的爱情
《牙买加飓风》作者理查德‧休斯 《人性的困境》三部曲第一部
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余悸未消,旧的创伤尚未平复,新的冲突却在慢慢滋长…… 英国贵族奥古斯丁努力在混乱的局势下求生存,却在此时无端被卷入一场命案,他只好逃到德国寻求庇护。但当时的德国局势非常不安定,处处充满了黑暗狂暴的欲望、饥渴与嗔恨……在如此压迫的状况下,唯一能给奥古斯丁慰藉的是一段纯纯的爱恋,但动乱时局以及身分无法让这段爱情结出果实。
小说以奥古斯汀的观察视角,记录下了德国慕尼黑政变、纳粹主义逐渐壮大的历程,并鲜明刻划这段时期的希特勒。虚构人物与真实事件相交错,将历史中一段暴风雨前的宁静时刻完整烙印在这部小说中。
悲与喜交加,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却始终不失对个体的关怀。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濒临恐怖边缘的世界。他们微小的爱情,在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力量底下,随着整个世界,被重新塑造。
——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


 阁楼上的狐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我看来,历史小说是不好写的。因为历史就摆在那里,你要拽一拽它的胳膊,拽一拽它的腿儿,写得活络一点、灵动一点,就有人指责你歪曲了历史,可你要是在历史问题上信誓旦旦,这写出来的小说也就跟教科书一样乏味了。所以我一直很羡慕像大仲马这样的作家,因为没有人特别是没有专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伪造历史就是为了赚钱,因为大仲马写历史小说就是为了赚钱。有大仲马这样明摆着胡编乱造的祖师爷,中国当代的小说和影视剧也就合该理直气壮地大搞穿越戏说什么的。同样没有人会指责这些东西是骗人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骗人的,而且大家还被骗得挺高兴。这本来就是一个愚人自娱的时代。可是当一个作家声称自己写了一部严肃的、忠实于历史的小说,我们也就不得不收起娱乐的心情,端正视听,严肃起来。尤其这个作家写了不止一部,而是三部(历史小说似乎都挺长),那我们更要为其殚精竭虑致以应有的敬意了。这部作品就在我手中,英国作家理查德•休斯的《阁楼上的狐狸》,系其三部曲历史巨著《人性的困境》的第一部,记录从1914年到1923年慕尼黑暴动近十年的风云变幻(明年适逢一战开打百年,这个题材理当会成为热门),按计划第三部将写到二战结束,惜乎作者意外去世没能完篇。《阁楼上的狐狸》让我读得蛮尴尬。我想作者同样认识到了历史叙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问题,而且,我也看到作者力图在写作中调和这个问题的努力。但作者的努力显然没有达到他的初衷,或者说,刻意的努力反而败坏了他的用心,使得小说最终变成了一个……一个近乎夹生的怪东西。其实,早在小说开场,作者还是能把问题看清楚的。这是小说众多打酱油的人物中的一个,西尔维娅•达文南特太太,从她公寓起居室的窗户望出去,“下面街道上各式各样的雨伞看起来像极了正在奔跑的蘑菇……而那些轿车车顶就像是某种奇特而光滑的蛞蝓虫——当它们在蘑菇丛中劈开一条通道时也像是在奔跑一般。”多漂亮、生动、有趣的比喻!不幸的是,西尔维娅太太成人的理智和小资产阶级的品味马上使她认为自己在异想天开,“这个比喻很好,因为蘑菇和蛞蝓都是雨天里的生物,想到它们就让人觉得湿乎乎的——但这个比喻也很糟糕,因为蘑菇是不会动的,而蛞蝓……都是慢吞吞的。”因为“蘑菇是不会动的,而蛞蝓都是慢吞吞的”,所以对于“那些伞看起来像什么”的问题,西尔维娅太太最终转折性地“自我纠正”令她分外舒服——“像伞”。作者对小资产阶级沉湎于庸常、缺乏想象的心安理得报以怎样的讽刺啊!事实上,作为一本描摹一战和战后西欧中产阶级世俗群像的小说,《阁楼上的狐狸》充满了各种有趣的、颠覆性的话题。小说讲的是主人公奥古斯丁一战开打时只有14岁,待到满服役年龄时一战已经结束,原本期待光荣阵亡却意外赚得了“整整六十年”,他闲得无聊跑到德国远房表亲家做客,谁知表亲一家热衷政治而显得更加无聊(确实无聊),奥古斯丁一边选择闭目塞听,一边坠入对盲人表妹的爱河中。故事发展到这里,很可能会坠入如同“坠入爱河”一样的陈词滥调,但作者继续其在人情、品味方面的毒舌,而且,他还用像戏剧表演模式中层出不穷的各种“误会”,制造众多认知上的“盲点”:你会感叹有多少恋爱是阴差阳错,恋人朦胧的微笑纯系一个人失明后丰富的脸部表情;你会幻想跟一个失明的悲剧女主角厮守终身,却止不住为这“两人三脚比赛”一样的恋爱忍俊不禁;你更想不到嗜血如命的纳粹分子竟然还有甘做悲剧男主角的情怀……就如表亲家中那只跑来跑去却始终见首不见尾的狐狸,当叙述每每有滑入媚俗、庸常的危险时,作者便会以这种出人意料的转折、犀利搞笑的桥段拯救它,使之重新鲜活、跳跃起来。但遗憾的是,在叙述第二部慕尼黑啤酒馆暴动的情节时,作者如同上文所谈到的西尔维娅太太那样,自觉地把自己给“纠正”了。他显然不再满意大历史通过虚构因而也是栩栩如生的小细节来展现的策略,在书后的创作谈中他说:“除了那条穿花格呢背心的小狗,我没有虚构任何事实。历史学家们或许有兴趣知道:这些叙述——包括地窖里的整个场景、击剑学校里重要的作战指示,以及游行的正确路线——都是基于一位真实的纳粹参与者在当时的生动报道”。但历史小说不等同于历史,更不是所谓新闻类的“生动报道”,恰恰是按照“没有任何虚构事实”原则指导下写成的这部分故事,如同历史教科书那样单线、平面和乏味。具体说来,第二部无论人物刻划还是视角定位,都是值得商榷的。作者在第一、三部中所采用的有限视角,让我们就像奥古斯丁那样对德国的传统习俗、政治思想、日常生活不明就里,成功折射了当时大多数西方人对德国的误解和冷漠,为日后面对德国发动二战毫无心理准备埋下了伏笔。但作者在第二部中使用了全知视角,使得叙述始终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去“回眸”而不是“亲历”历史本身,以至让故事带有明显的“理念先行”色彩。正邪分明、明暗豁然、好人坏人就跟脑门上贴了标签一样清清楚楚,这还有什么可看的?最要命的是对希特勒的脸谱化,这样一个穿着雨衣登场、穿着浴衣下场、说话如松鸡咯咯叫、说不了两句就把自己噎着的神经病,你会把他当领导?会跟着他闹革命?那条“穿花格呢背心的小狗”本来可以起到“狐狸”的作用,但作者轻易将它浪费掉了。想想君特•格拉斯的《狗年月》吧,人有官(富)一代、二代,狗也有一代、二代,这些前仆后继的“接班狗”,跟随着德意志帝国的领导们上窜下跳,其窥探历史的视角是多么有趣和别致啊!再想想格拉斯的《铁皮鼓》,作者没有直接写战后物资匮乏和人心麻木,而是写饭店除了洋葱无菜可上,客人们只好就着洋葱把自己催得涕泪俱下!历史小说对历史的呈现不需要面面俱到、巨细靡遗、童叟无欺,因为这不是作家的责任。对于历史小说来说,以别致角度观察别致事物,微言中见大义,足矣。
  •     编者在书的一开始就注明,本书是作者理查德•休斯《人性的困境》中的第一部,本来作者还打算写两部,但是遗憾的是,在作者离世之前,只完成了前两部。人性,历来是中外各名家作者写作的着力点之一,很大程度上,一个作者思想和文笔技艺的深度都是从这个点延伸出去的。在理查德•休斯的文中,也不例外,这本书因为他所要探索的“人性困境”,使得部分文字晦涩难懂,但是看到三分之一处,你可能还没有进入到作者所探索的时间点里,不错,一战和二战都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很难感同身受一个一战结束后二战来临前的一个知识青年内心的风暴。这个知识青年就是奥古斯丁,本书也是用他的视角来写就的。说他是知识青年,其实是笔者给他的狭隘定义。在书里,奥古斯丁不止一次的思考战争和人类的关系,也不止一次的想要置身事外的去思索他周遭的世界。战争结束前,他离开了他出生就铸就他世界观的地方——军官训练学校。然后投身到一个貌似和平的世界,18岁的时候他就读于牛津,在这个青年的心里,一直有种模棱两可的不现实感——他诞生的那个世界已经消失了,可是为什么消失他并不知道,他不理解和平的含义就想不知道战争的真谛。他以为他会活到二十几岁像他军工卓著的哥哥一样战死沙场——从前的人不都是那么活的吗?一瞬间这个世界消失了,他似乎可以活很久,但是这个世界却又如此的不真实。我试图去理解年轻的奥古斯丁,就像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18岁那年突然爆发战争,我们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不真实感——世界一瞬间改变,而这个年轻人,还没有足够的心态和理智去接受。战争与和平,说到底,人类都是渺小的,连托尔斯泰都在自己的巨著中流露出随遇而安顺势而为的哲学,理查德•休斯并不比托翁伟大,他在一战未央二战硝烟前这段时间的探索人性,只能在残酷和安慰中寻找平衡点,而这个主人公,他还很年轻,他的眼睛,足以可以承担看到一切却看不明白一切的责任。初出场时,奥古斯丁就一个因为意外卷入了和死亡有关的话题。小说中并没有太多赤裸裸的死亡描写,可是却分明一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到了第三章《阁楼上的狐狸》,作者从侧面描写了很多希特勒佚事,包括当年的啤酒馆暴动之后逃亡的希特勒和人们对渐渐崛起的他的看法。从一战到二战,希特勒完成了一个从无名小卒到主角的华丽变身。他离我们太远了,后世都说他是一个疯子,但是理查德•休斯却更认为他是一个滑头的政客。对希特勒的描写大部分都是侧面的描写,作者在这一段中将虚构人物与真实事件想糅杂,酝酿了暴风雨来临前风雨飘摇的最后宁静气氛。阁楼上的狐狸很快现身了,最终,他被吊死在那个阁楼上。狐狸是狡猾的代名词,但是对于伍尔夫这个年轻人而言,却也是一则悲剧。尽管弗朗兹一直都觉得他们的世界和父辈的世界是脱节的,但是伍尔夫却是一个连接两个世界的媒介。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束后的和另一场大战到来前,人们想要理解世界却分明背道而驰。奥古斯丁的爱情注定无疾而终,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里,任何人无法独善其身。也许,理查德•休斯也想在“人性的困境”中告诉人们面对这个时代尊重这个时代,最终选择和这个时代休戚与共,任何的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战争中,“人性的困境”到底是什么?就像无法逃出阁楼的狐狸,一切只能如此而也只有如此。这就是奥古斯丁的困境,看见一切却看不清一切,看不清的一切即便感到不适也是无能为力的,很快,另一场大战,就要来了。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书读的少的人看历史小说有点一头雾水
  •     好难读………
  •     风景描写很美,纤柔而古典。一个动荡的时代,一群动荡的人物。
  •     很遗憾,这部旧日经典,已然无法吸引到人。从这部旧日的经典,可以清晰看到,全知视角的叙述已经毫无出路。混乱的情节则更突显了所谓的“主旋律”叙事的失败。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完全失之于草率、冲动。
  •     一战二战离我们太远了,可是生活和历史呢?生活在当中不自知,时间走远就变成了历史。不真实感像极了作者笔下的死亡或是爱情,非现实。慕尼黑的历史,布尔什维克、保皇党、巴伐利亚、纳粹这些历史的名词读起来有些困难,但是当年经历了这些的那一代,寻找政治理想的那一代,可知道,他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呢。你可不知道你有多幸运的奥古斯丁,大概是说可以身在其中又可以置身事外吧。#终于读完11.8前先生挑的第三本了,整整一个月#我也很幸运
  •     象征加意识流是抽象的,哈欠是具体的。除了极偶尔闪现的风景描写,我深深怀疑干嘛要买这本书。
  •     微言大义。20160608。
  •     挺没意思的。。。还这么厚。。。以为重点是奥古斯丁的案子。没想到只是一个英国贵族去德国的理由。。
  •     原来以前读过,但是完全没了印象,再读只有隐隐约约好像梦境般的幻像。很喜欢书中的描写,无论是景物,还是心理,抑或是历史,作者都写的无比美妙,尤其是对战后英国与德国人的心里状态的描写。书糅合了很多条线,有些线和主题并没有太多关系,看起来有点冗长了。
  •     第一次看书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唯有奥古斯丁单纯爱情在波诡云谲的历史事件中闪出一丢丢微光,但是熄灭的也太简单了点,还有那个龙套希特勒是什么鬼。
  •     被关在门外的我。
  •     太过意识流般的琐碎..看不下去....
  •     比起历史,对里面的奥古斯丁的情感历程反而更感兴趣呢……看到过于历史和文化的部分,反而会有些不耐心的跳过去……
  •     故事略碎 不是很抓人
  •     反映一战后二战前德英两国的国情
  •     好难读,其实我只是萌狐狸而已。。。
  •     读起来太累人
  •     没办法看到政治部分只能跳过又跳过,风格很唐顿屯,美少男扛着萝莉的尸体往家里走这种开头蛮合我心意,最佳龙套希特勒笑cry(ฅ>ω<*ฅ)
  •     读的很艰难~有些内容读不懂……战争时代人们为了生活都在努力的挣扎,战争年代的微小爱情让人对快要绝望的生活这多了一丝希望~可能这只是个无法实现的希望!
  •     读的很艰辛,不错,一战二战离我们太遥远了
  •     能一窥当时的德意志风云变幻,但不论作者有没有深入,至少还不能浅出,中心也有些混乱。
  •     好混乱,完全无法静下心来。再加上自身对历史背景的一无所知,所以看起来更为晦涩难懂。
  •     太难看
  •     淡淡的感觉,很喜欢
  •     第一部分有种唐顿庄园的即视感,第二部分前半部分偏无聊,但是从后半部分开始到第三部分就开始好看了,小高潮不断且有最佳龙套希特勒的参演。
  •     看的好累,,,,
  •     有点晦涩,现实和想象交错,细节却不仔细。二战的文学很多,这不算一本有突破的书。
  •     狗尾续貂的感觉
  •     一直在犹豫到底给三星还是四星,很想给3.5,看在阅读过程比较流利的份上加0.5
  •     作者试图建构一部个人与大历史融合的史诗。初读感觉有点零碎,至一半时渐入佳境,可一气读完。看得出这只是百万字的三部曲开篇之作,可惜作者未写完最后一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