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静坐要诀》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2568260
作者:[明]袁黄 撰 严蔚冰 导读

《袁了凡静坐要诀》的笔记-广爱篇 - 广爱篇

  孔子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尽世间只有此三种人。就此三种人中,老者有二:吾之老,人之老;朋友有亲者,有疏者;有始亲而终疏者;有恩与仇者。少者亦有二:吾之少,人之少。吾之老少,虽有同室,亦有等杀。人之老少,便包恩仇远近,种种不齐矣。先从吾之老者,发原贻之以安,饮食起居悉令得所。
  学者初修时,取最所亲爱,若方面之类,一心缘之。倘有异念,摄之令还,使心想分明。见吾亲人老者受安之相,然后及于人之老者,乃至怨亲蛮貊,无不愿其安乐。
  朋友少者,亦皆如是。禅家谓之慈心观,又谓之四无量心,功德最大。
  四无量者,慈、悲、喜、舍也。初时慈念众人:老者愿贻之以安,朋友愿贻之以信,少者愿贻之以怀。心心相续,道力坚固,即于定心中见所爱人受快乐之相,身心悦豫,颜色合适,了了分明。见亲人得乐已,次见外人乃至怨人亦复如是。于定心中见一人,次见十人,乃至千人、万人,及普天率土之人皆受乐。学者于定中见外人受乐,而内定转深,湛然无动,此名慈无量也。
  世人与众不和,初生为嗔,嗔渐增长;思量执著,住于心中,名为恨。此恨既积,欲损于他,名为恼。败德损德,皆原于此。惟一慈心能除嗔、恨、恼三事,以是知慈心功德网无量也。又慈氏之慈有三等:众生慈、法缘慈、无缘慈。不利益一人而求利益无数无边之人,是为众生缘慈。老者,不独思安其身,而兼思安其心,使之得受性真之乐。朋友、少者皆然,此为法缘慈。若无缘慈,惟圣人有之。盖圣人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老则愿安,友则愿信,少则愿怀;而吾亦不知其安,不知其信,不知其怀,所谓无缘慈力赴群机也。
  学者于慈定中常念欲遂众生诸愿,见众生受诸老苦,心生怜悯,即发愿救拔;先取一亲爱人受苦之相,系心缘之。慈悲无极,乃至一方四天下之人,皆见其受苦而思济拔,悲心转深,湛然无动,是名悲无量也。
  学者入悲定中怜悯众生,除苦与乐。尔时深观众生,虽受苦恼,虚妄不实,本无消除,授以清净妙法,令获涅槃常乐,摄心入定,即见众生皆得受喜。亦初从亲人,次遍天下,此名喜无量也。
  学者从喜定中思念慈与众生,悲欲拔苦,喜令欢喜;而计我能利益,不忘前事,即非胜行。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乃日真亲;又念众生得乐,各有因缘,不独由我。若言我能与乐,则非不矜不伐之心。又念慈心与乐,俱是空怀。在彼众生,实不得乐。若以为实,即是颠倒。又念众生受苦,若有纤毫忧喜之生,即属障碍,难得解脱。我今欲清净善法,不应着意必固我之法。今当舍此执恋,即发净心,毫无憎爱。先取所亲之人,见其亦得定力,受不苦不乐之相,了了分明,乃至长远,莫不皆尔,是为舍无量也。

《袁了凡静坐要诀》的笔记-静坐之诀 - 静坐之诀

静坐之诀,原出于禅门,吾儒无有也。自程子见人静坐,即叹其善学。朱子又欲以静坐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而儒者始知所从事矣。昔陈烈苦无记性,静坐百余日,遂一览无遗。此特浮尘初敛,情气少澄耳。而世儒认为极则,不复求进,误矣。盖人之一心,自有生以来,终日驰骤,逐物忘归。动固纷纷,静亦扰扰。稍加收摄,使觉朗然。中间曲折,无明师指授,不得肯綮,或得少为足,或反成疾患,余实哀之。大都静坐之法,其修也有从人之阶,其证也有自得之实。一毫有差,永不发深禅定矣。吾师云谷大师静坐二十余载,妙得天台遗旨,为余谈之其备。余又交妙峰法师,深信天台之教,谓禅为净土要门。大法久衰,思一振之。二师皆往矣。余述其遗旨,并考天台遗教,辑为此篇,与有志者共之。

《袁了凡静坐要诀》的笔记-豫行篇 - 豫行篇

  凡坐禅,须先持戒,使身心清净,罪业消除。不然,决不能生诸禅定。若从幼不犯重罪;或犯已能戒,皆系上知利根,易于持戒。倘恶业深重,或屡戒屡犯,则为残阙之躯,不能上进。此不闻醍醐妙法,而甘于自暴者也。法华开经偈云:假令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何过不可灭,何戒不可持哉。
  学者有三法:一、深达罪源;二、大心持戒;三、不住于戒。何谓深达罪源?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尚无有福,何况有罪。种种业障,皆由心作。反观此心,从何处起。若在过去,过去已灭。已灭之法,则无所有,无所有法,不名为心。若在未来,未来未至,未至亦无有,不得名心。若在现在,现在之中,刹那不住,无住相中,心不可得。如是观之,不见相貌,不在方所。当知此心,毕竟空寂。既不见心,不见非心。尚无所观,岂有能观。无能无所,颠倒想断,则无无明,亦无三毒,罪从何生?又一切万法,悉属于心。心性尚空,何况万法。若无万法,谁是罪业。若不得罪,观罪无生,破一切罪。以一切诸罪,根本性空,常清净故。维摩诘谓优婆离:彼自无罪,勿增其过,当直尔除灭,勿扰其心。又普贤观经说:观心无心,法不任法。我心自空,罪销无主。一切诸法,皆悉如是。无住、无坏,如是持戒于一念中,百戒俱完,万罪俱灭。
  何谓大心持戒?起大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妄执有为而起无明,造种种业。吾代一切众生,忏无量无边重罪,吾为一切众生求得涅槃而持戒。吾若清净,即一切众生清净;吾若破戒,即一切众生破戒。是故,宁此身受刀屠万段,终不以此身破众生大戒。如是持戒,最广最大。
  何谓不住于戒?华严经言:身是梵行耶,心是梵行耶。求身心不可得,则戒亦不可得。是故,不见己身有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菩萨持戒于种种破戒缘中而得自在。如此持戒则戒定慧,与贪、嗔、慈同为妙法矣。如此持戒于念念中,即诸罪业,念念自灭,身心清净,可修禅矣。
  修禅之法,行住坐卧,总当调心。但卧多则昏沉,立多则疲极,行多则纷乱,其心难调。坐无持过,所以多用耳。然人日用不得常坐,或职业相羁,获众缘相绊。必欲静坐,遂致蹉跎。
  学者须随时调息持心,勿令放逸。亦有三法。一、击缘收心,二、借事炼心,三随处养心。何谓击缘收心?唐人诗云:月到上方诸品净,心持半偈万缘空。自俗人言之,心无一物,万缘始空。今云心持半偈万缘空,此理最可玩索。盖常人之心,必有所系。系之一处,渐束渐纯。半偈染神,万妄俱息,故云系心一处,无事不办。究贯论之,即念佛持咒及参话头之类,皆是妄念。然借此一妄以息诸群妄,大有便益。学者知此,日用间或念佛,或持咒,或参一公案;行住坐卧,绵绵密密,无丝毫间断。由是而读书作文,由是而应事接物。一切众缘,种种差别而提撕运用,总属此心。
  何谓借事炼心?常人之心,私意盘缠,欲情浓厚,须随事磨炼。难忍处须忍,难舍处须舍,难行处须舍,难受处须受。如旧不能忍,今日忍一分,明日又进一分;久久炼习,胸中廓然,此事现前真实功夫也。古语云:静处养气,闹处炼神。金不得火炼,则杂类不尽。心不得事炼,则私欲不除,最当努力,勿当面错过。
  何谓随处养心?坐禅者调和气息,收敛元气,只要心定、心细、心闲耳。今不得坐,须于动中习存,应中习止。立则如斋,手足端严,切勿摇动;行则徐徐举足,步步心应;言则安和简默,勿使燥妄。一切运用,皆务端详闲泰,勿使有疾言遽色,虽不坐而时时细密,时时安定矣。如此收心,则定力易成,此坐前方便也。


 袁了凡静坐要诀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