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拉》书评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44270465
作者:[美] 托妮·莫里森
页数:200页

黑色中的彩色

故事像是在水里浸着,慢慢酸楚涨起。作者是偏爱秀拉的。她眼皮中央的胎记仿佛带枝玫瑰。她的眼睛”闪着金光、到最后一如雨水般宁静而清澈“。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让朋友母亲”冷硬的蔑视如奶油般融化“。她的耀眼,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和曲折经历。在这个黑人生活圈里,男人女人都接受着自己卑微的命运——结婚,可以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男人终于有了一个想法,一个胜利的体现。而黑人女人们,更是非常的和善、隐忍、务实、忠贞,丈夫离开了,孩子就是一切。秀拉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异类啊!无所顾忌,热烈,挑战和改变,和居住区里各种各样的男人做爱而拒绝他们第二次的请求,只为寻求不幸和体会痛苦的能力。不结婚安定,成为众矢之的。当时一切谩骂唾弃中,秀拉最惨痛的,莫过于朋友奈尔的厌弃了吧。她们是从小一起的女孩们,奈尔是她还回到这里的精神支柱。但秀拉不知道她所犯下的罪,她坚信最后他们会爱她。一个孤独的殉道者。她死了,男人女人都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去在意这个。这是一个”底部“的黑人故事。一代代沉沉的苦难让生死渺小,而秀拉让我们看到一抹彩色。。

开天裂土的力量

《秀拉》是那种一生不会遇到超过10本的书,是那种足以裂土的书,是托妮莫里森最薄的书,但是是她最重的书。故事很简单:秀拉和奈尔是早年的是手帕交,早早就有朝天下叛逆的迹象。多年以后,秀拉回到家乡,几下子就成了千夫所指,唯有奈尔依旧给她一份温柔和一份爱。但是当秀拉将奈尔的丈夫也勾引之后,奈尔还能温柔以待么?当秀拉最终又将奈尔的丈夫抛弃之后,奈尔还能心静如水么? 没有答案。但我知道,我心里不恨秀拉,我从来不把她当成恶人。在莫里森的笔下,善恶、道德与伦理、法制与规矩、罪孽与惩罚都变的很轻很轻,那种像来自原始荒原的本真、天性的东西,才是天和地。 只有读到这一层,你才会为秀拉的悲惨终局哀哀哭泣。秀拉不属于这个人世,就像《秀拉》不属于这个凡俗的书界一样。 2014,我将《秀拉》评为唯一。

从爱的眼中看到背叛藏着的爱

“这需要时间,但他们会爱我的。在所有的老太婆和十几岁的男孩睡过之后,在所有的年轻女孩都和他们醉醺醺的叔叔睡过之后,在所有的黑种男人睡过所有的白种女人之后,在所有的白种女人睡过所有的黑种男人之后,在看守强奸了所有的犯人之后,在所有的妓女都睡过她们的老鸨之后,在所有的同性恋都睡了他们自己的母亲之后,在所有的狗干过所有的猫、仓库屋顶上的每一个风向标都飞下来压到猪身上之后,那时就会有一点剩余的爱给我。而且我知道那会是什么滋味。”这段话来自于托妮·莫里森的《秀拉》,也是这段话让我在还没有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付出一片期待。托妮·莫里森的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作品是今年来才在中国大陆红起来,渐为人所知。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底部”的山上秀拉祖孙三代的故事,小说篇幅很短,但内容却似史诗一般隽永。我将小说以秀拉长大前和长大后分为两部分,小说前半部分被死亡充斥,而后半部分,则展示了一次刻骨铭心的背叛。小说前半部分写了伊娃(秀拉的奶奶)在她的儿子李子熟睡时在他身上倒上汽油烧死了他,秀拉亲眼目睹了汉娜(秀拉的妈妈)被烧死,而无动于衷,(伊娃认为秀拉那样袖手旁观不是因为她被吓呆了,而是因为秀拉深感有趣。对于这一点我深以为然。)秀拉和好朋友奈尔无意间将一个叫小鸡的小孩扔到河里,致使他身亡。前半部分有这三个死亡构成,表现了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背叛”,女儿对母亲的“背叛”,以及一般玩伴(路人)之间的“背叛”。后半部分则写了奈尔结了婚,而秀拉身为奈尔的好朋友却与奈尔的丈夫偷情,破坏了奈尔家庭;同时将伊娃送进养老院,她为了寻找爱周旋在“底部”的男人之间,最后因为还是没有得到爱而生病,而死亡。不得不说,这个故事里最大的冲突就是背叛。而小说中叙写的四段死亡,每一段都代表着一次巨大的毁灭和心痛,每一段都会带来无边的恐惧与绝望。小说极写这些痛苦,但又为何会用开头那一段话,借秀拉的口来强调爱的滋味。小说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消解,来展现这些情爱背后的真相,从而达到一个绝望、无爱的现状呈现,可是却又坚信“这需要时间,但他们会爱我的”的爱的存在。在记录了跨越伦理、等级、种族、年龄的爱欲后说会有一点爱遗下,当所有的禁忌一起被打破,当一切世俗的爱都被破坏被背叛,所留下的却是爱。这本就是本书中最大的悖论。但托妮·莫里森就是这样呈现,而故事也是这样展开的。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母杀子、子以母死为乐、最好的朋友夺走了自己的丈夫。面对亲情的磨灭,爱情的消散,友情的迷失。当作者把这一系列我们坚信海枯石烂也不会变的情感剖开,残忍地摆在眼前,不由得生出一种恐惧,压抑。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虽然只是薄薄一本,却停了数次。在极短的时间里接受了太多痛苦的死亡和背叛,再怎么说也有些残酷。直至合上书,当奈尔参加了秀拉的葬礼,在街上痛苦时,强调“我们是在一起的女孩。”面对抢了自己丈夫,毁了自己家庭的好朋友,奈尔的悲伤消解了爱情但是友情留下了,但当时秀拉已死,这种遗留的友情又被消解。再继续回溯伊娃虽然放火烧死了自己儿子,但看到自己的女儿被烧的时候竟是不顾危险从楼上直接跳下,欲图用自己的身体压灭汉娜身上的火焰,一边消解亲情,一边却又维护亲情,虽然这种维护在写到秀拉袖手旁观时又再度被消解。而爱情不过是建立在肉欲与责任上的心理负担。当所有的情爱都被消解了之后,再看到秀拉坚定不已的对爱的渴求。就文本来说就是“爱是天空,背叛是闪电。”在爱与背叛的冲突中,爱惨败。这种捉摸不透的情感在可以深切感受到的肉欲和物质压迫下,留下一个血淋淋的扭曲人性——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人性里最深处的本质存在。在小说中本来就止步与这种扭曲和绝望就可以了,但是作者却偏偏提供了另一个答案——在面对所有爱的消亡与背叛,作者说最后剩下的是爱,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秀拉)才会得到爱。所有的老太婆和十几岁的男孩睡过之后,所有的年轻女孩都和他们醉醺醺的叔叔睡过之后,所有的黑种男人睡过所有的白种女人之后,所有的白种女人睡过所有的黑种男人之后,看守强奸了所有的犯人之后,所有的妓女都睡过她们的老鸨之后,所有的同性恋都睡了他们自己的母亲之后,所有的狗干过所有的猫、仓库屋顶上的每一个风向标都飞下来压到猪身上之后。这是一种怎样的混乱与禁忌,老太婆与十几岁的男孩、年轻女孩与她们的叔叔、白人与黑人、看守与犯人、妓女和老鸨、同性恋与母亲、猫和狗、风向标和猪。在这样一次混乱的交媾中当年龄、道德、民族、法律、操守、种族都不是问题,所有的一切都陷入一次绝对疯狂的爱欲中来,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剩下呢——爱,是的,只有爱可以跨越这一切,让所有的不可能变成可能,那样的混乱中唯有爱凌驾与万物之上,给万物爱,让世间所有都有机会享有爱。而秀拉口中所说的那种“那时就会有一点剩余的爱给我。而且我知道那会是什么滋味。”的爱的滋味我想也就明白了,那种滋味或许就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解释酒神状态时用的比喻:一个人把贝多芬的 《欢乐颂》化作一幅画,并且让想象力继续凝想数百万人颤栗着倒在灰尘里的情形。此时奴隶也是自由人,此刻,贫困、专断或“无耻的时尚”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的僵硬敌对的藩篱土崩瓦解。此时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同邻人团结、和解、融洽甚至融为一体。我认为托妮·莫里森在这里不仅仅是将爱撕开给人看,在透露出背叛的毁灭性之后却展示了一种同于酒神精神的迷狂和博爱的终极追求。这也是《秀拉》最深层次的爱的本质。

腰封上的介绍语有问题

这本书的腰封里有两句话“爱是天空。背叛是闪电,撕裂天空,让我们看清楚。”“仇人会伤害一个人,朋友则会彻底毁灭一个人。”我总觉得这两句介绍用的不恰当,用词太大胆,怎么能说是“背叛”?怎么能说是“毁灭”?你们觉得呢?

If I Were a Man

看贫苦地区作家的作品,总会惊异于他们所描述的神秘主义氛围,比如拉美作家、中东作家、中国农村作家以及黑人作家,比如加西亚 马尔克斯,比如卡勒德 胡塞尼,比如莫言,比如托尼 莫里森。 托尼 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我看黑人作品很少,但是对于她的这本《秀拉》却有一种深刻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是残酷环境下的相似人物带来的,整本书中笼罩的灰暗、怪异、残酷、乖戾的气氛都与狂沙蔽日的阿富汗、萧杀粗粝的高粱地、喧闹空虚的集市表演一样,充满了性格扭曲的人物、夸张诡谲的事件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与死亡。 这是托尼 莫里森的第二本书,笔触并不成熟,(我想或许因为她得了诺贝尔奖所以没人敢这么说,但是我能感觉到在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外对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无力感,好多的描写她只有靠堆砌不恰当的比喻来掩盖惊慌——这惊慌就是她靠近不了她的人物,虽然竭力但是却难以抵达她笔下的人物内心。)当然如果你看汉语翻译本的话我这个版本的翻译也不好,基本是直译,但这不妨碍这本书给人响鼓重锤般猛击的力量,因为它的描写十分骇人,甚至我一度不知道怎么理解她的人物及其行为。 误杀 自焚及杀子《秀拉》这本书中充满了各种死亡,在全书一开始黑人士兵夏德拉克便目睹了自己队友的死亡,他被流弹打掉了半边脑袋,可是身体还顺着惯性往前奔跑,脑浆沿边下淌,这场景给夏德拉克造成的震撼如此巨大,导致他精神几乎失常。就在这样的死亡恐惧中,夏德拉克创立了“国立自杀日”,一个人如果持续思考死亡的景象的确会精神崩溃,但如果把思考整合,付诸行动,在一年里专门拿出一天来直面死亡,这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于是,在新年第三天,夏德拉克拿起牛铃,喊着口号,挨家挨户去敲门,告诉大家这一天他们可以自杀或者杀掉想杀的人,“底部”社区里的居民认为他疯了。但是在“底部”,并非在自杀日这一天,死亡却时常上演。秀拉在玩闹中不小心甩开了手,小男孩“小鸡”便跌到湖里被溺死;夏娃往床上放了一把火,烧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李子;汉娜在某个干热的夏日午后莫名其妙点火自焚,把自己漂亮的身材和容貌烧的惊悚可怖。老头坐在门口吃东西,看到秀拉走过来,喉咙被噎住,死了;在秀拉生病死后那一年的“国立自杀日”,夏德拉克终于有了一大批追随者,他们在游行通过隧道的时候,顶部塌方,许多人被砸死或淹死了。若是心理不够强大,或是太过敏感,《秀拉》这本书的确会给人带来许多的困扰,因为爱,所以烧死儿子;因为无所依傍,所以烧死自己;因为平日里在凌厉的环境下顾不得思考,所以一旦思考,便会痛苦,死是一种人生选择。道德枷锁包裹住的微小自我秀拉做过许多出格的事,和各种男人(包括最好朋友的丈夫)上床然后再把他们抛弃、把辛劳一生以断腿的代价打下家业的健康祖母送进养老院等死,但是她做这些事情本质不过是为了自我的放逐与试探,她想了解自己,她尝试让自己体会悲伤、忧郁和难过,她在努力寻找“我”,因为她一直都不存在。13岁,她听到了自己母亲在背后亲口说不喜欢她,她在这个世界感受到了孤绝;13岁,她误杀了小男孩“小鸡”,她对自己产生了不信任。她看到女人每天在家务和孩子中把自己消耗殆尽,她看到男人即使没有工作也可以享有尊严和玩弄女人,于是她想了解“人”这种东西,她想了解自己,她的途径就是做男人做的事。在歌曲《If I were a Man》里这样唱到,“If I were a man,I could do anything,anything that I desire.I'd be the man in mankind,and universal he,every door that once was shut would open for me.”这绝对是一厢情愿,其实男人身上的枷锁并不比女人少多少,他们一样没有自我。若要彼此寻找,首先达成谅解。秀拉同样也不知道,在一个道德枷锁深重的地方,在一个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她的行为招致的不仅有流言非议,还有恶意的揣测与联想,她的行为导致了女人们更加全意履行她们的责任,更加精心照顾孩子,更加细心体贴被抛弃的丈夫,她的行为导致了最深刻理解她的朋友的离去,也导致了她永远漂泊。米兰昆德拉说,生命中的轻也是不可承受的,对于生命的漠视,对于生命的遗忘,对于世界的逃避,对于自我的探求,都是在“轻”的推动或者反作用力下,茫茫追寻又入无物之阵。好的作家就是在努力用魔幻现实砸向你,告诉你要思考生命,但是反过来又会嘲讽你,告诉你“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就在这样的痛苦中,作家们咂摸着千般滋味又把它抛向读者,而你,又是否能够承受得住,这样轻飘飘的重量?


 秀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