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六度集经章节试读

出版社:四川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806592533
作者:蒲正信
页数:338页

《六度集经》的笔记-六度集经卷第四 (二十八—二十九) - 六度集经卷第四 (二十八—二十九)

(二八)
  昔者菩萨。身为象王。其心弘远。照知有佛有法有比丘僧。常三自归。每以普慈拯济众生。誓愿得佛当度一切。从五百象。时有两妻。象王于水中得一莲华。厥色甚妙。以惠嫡妻。嫡妻得华。欣怿曰。冰寒尤甚。何缘有斯华乎。小妻贪嫉。恚而誓曰。会以重毒鸩杀汝矣。结气而殒。魂灵感化为四姓女。颜华绝人。智意流通。博识古今。仰观天文。明时盛衰。王闻若兹。娉为夫人。至即陈治国之政义合忠臣。王悦而敬之。每言辄从。夫人曰。吾梦睹六牙之象。心欲其牙以为佩几王不致之。吾即死矣。王曰。无妖言也。人闻笑尔。夫人言。相属心生忧结。王请议臣四人。自云己梦。曰古今有斯象乎。一臣对曰。无有之也。一臣曰。王不梦也。一臣曰。尝闻有之。所在弥远。一臣曰。若能致之。帝释今翔于兹矣。四臣即召四方射师问之。南方师曰。吾亡父常云。有之。然远难致。臣上闻云。斯人知之。王即现之。夫人曰。汝直南行三千里。得山入山行二日许。即至象所在也。道边作坑。除尔须发着沙门服。于坑中射之。截取其牙。将二牙来。师如命行。之象游处。先射象。着法服持钵。于坑中止住。象王见沙门。即低头言。和南道士。将以何事贼吾躯命。曰欲得汝牙。象曰。吾痛难忍。疾取牙去。无乱吾心令恶念生也。志念恶者死入太山.饿鬼.畜生道中。夫怀忍行慈。恶来善往。菩萨之上行也。正使俎骨脯肉。终不违斯行也。修斯行者死辄上天。疾得灭度矣。人即截牙。象曰。道士当却行。无令群象寻足迹也。象适人去远。其痛难忍。躄地大呼。奄忽而死。即生天上。群象四来。咸曰。何人杀吾王者。行索不得。还守王哀号。师以牙还。王睹象牙心即恸怖。夫人以牙着手中。适欲视之。雷电霹雳椎之。吐血死入地狱。佛告诸沙门。尔时象王者我身是也。大妇者求夷是。猎者调达是。小夫人者好首是。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昔者菩萨。为鹦鹉王。常奉佛教。归命三尊。时当死。死不犯十恶。慈心教化。六度为首。尔时国王好食鹦鹉。猎士竞索睹鹦鹉群。以网收之。尽获其众。贡于太官。宰夫收焉。肥即烹之为肴。鹦鹉王深惟。众生扰扰赴狱丧身。回流三界靡不由食。告从者曰。除贪捐食。体疪小苦。命可冀矣。愚者饕餮。心无远虑。犹若悭子贪刀刃之鲜蜜。不知有截舌之患。吾今裁食。尔等则焉。鹦鹉王日瘦。由其笼目势踊得出。立笼上曰。夫贪恶之大。无欲善之景矣。重曰。诸佛以贪为狱为网为毒为刃。尔等损食可如余焉。菩萨自斯。若为凡人。粗食供命。弊衣盖形。以贪戒心。无日不存。福为帝王。辄以佛智观国之累。福高弘多其为难算矣。非常无牢唯苦无乐。夫有辄灭。身为伪幻。难保犹卵。难养若狼。有眼睹焉。靡不寒栗。菩萨世世以戒为行。遂成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为天人师。佛告诸比丘。时鹦鹉王者吾身是也。人王者调达是也。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六度集经》的笔记-一个凄美的佛教故事:法施太子 - 一个凄美的佛教故事:法施太子


  以前有位国王,统治着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他有一个太子,名叫法施。
  法施太子性格纯孝,行为规矩,从来不做非礼之事,办起事来小心谨慎,很注意防备瓜田李下之类的嫌疑。
  有一次,法施太子由丞相带领去拜见国王的宠妃。太子进退一切按规矩办,一点也没有失礼的地方,但国王的这个宠妃,却是个脾气暴躁、性格淫荡的妇人。她看见太子相貌堂堂、唇红齿白,不禁动了邪念,伸手就把太子往怀里拉。
  太子吓坏了,使劲把手挣脱,拉住丞相说:“快跑!快跑!”一不小心就把丞相的帽子给碰掉了。
  原来丞相是个秃头,平日全凭帽子遮羞,以便在女人面前装风流。太子把他的帽子碰掉,露出大光头,惹得宠妃哈哈大笑,丞相觉得很丢脸,恨死了太子。所以,太子虽然逃掉了,却得罪了宠妃和丞相两个人。
  太子走后,宠妃越想越生气。当天晚上,就哭闹着对国王说:“我哪怕再低贱,毕竟是大王的妻子,太子竟然敢对我动手动脚的,有非份之想。大王要是不惩治他,我绝对不依!”
  国王说:“我这个儿子品行高洁,非礼勿行、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为。人人都赞他是个少有的君子,他绝对不可能干这种事,你不要胡说八道。”
  国王虽然不相信,但经不起宠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枕边进谗言;加上朝廷中又有丞相帮腔,国王也就将信将疑起来。
  宠妃逼着国王,非要他处死太子。
  国王说:“虎毒不食子,骨肉相残,是天底下最可恶的事,我绝对不能做。这样吧!我让他离开首都就是了。”
  于是,国王派太子去镇守边境,那个地方离首都有八千里路。临行前,国王告诫太子说:“你在外镇守边境,做事一定要顺天理、合人情,要仁慈地对待百姓,不能残害人民;要尊老若亲、爱民若子;行为要检点,不能有丝毫松懈放肆。世上有很多奸诈之徒、不法之事,你要小心注意!”
  太子哭拜着说:“我一定把父王的教诲,牢记在心!”遂告别父亲,来到边境。
  太子在边境紧衣缩食,日夜辛苦,把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老少皆安、长幼有序。
  远近居民听到太子的善政,纷纷到这儿来定居。
  太子来了只不过一年,这儿的居民便增加了一万多户,使这座本来人烟稀少的边境城市,变成繁荣昌盛的大城市。
  消息传到首都,国王及后妃都很高兴,觉得太子真有治国之才,百年之后,可以放心地把国家交给他。
  但宠妃心中却十分怨恨、害怕,她想:“如果不趁国王健在时除掉太子,等到太子继位,那就对我太不利了!可是,现在国王很喜欢太子,即使再进谗言,也没什么用,怎么办呢?”她秘密地把丞相召来,两人商量了半天,想出一条毒计。
  他们趁国王外出,不在王宫时,用蜡假造国王的印信,再派人到边境假传国王的圣旨说:“你有欺君之罪,朕不忍心当面杀你。圣旨到达之日,马上剜下你的两个眼珠,交付来使带回。”
  圣旨传到太子那里,太子手下的官员们谁也不相信国王竟会下这道圣旨,处罚完全无辜的太子。大家都说:“这个使臣一定不是大王派出来的。”
  太子却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了爱惜自己的身体,而违逆父亲的意思,这是最大的不孝。我的主意已定,你们不必多说。”
  于是太子大摆宴席,与官员们欢饮了三天。在这三天中,还在城里大量布施,救济那些贫穷孤寡的人。三天之后,太子让手下的官员武士,动手把自己的眼珠剜下来。
  但官员武士,没有一个忍心做这么残酷的事。
  太子只好到处寻找愿做这件事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卖草的孩子,许诺给他重赏,才把眼珠剜下,封在盒子里,交给使者。
  使者回到首都,把太子的眼珠交给丞相,丞相又把它交给宠妃。
  宠妃这才算心满意足。她把太子的眼珠挂在床头,天天对着眼珠骂道:“不肯顺从我,我让你尝尝剜眼的滋味!怎么样?痛快吧!”
  那天夜里,国王作了个梦,梦见一只非常大的马蜂,螫伤了太子的眼睛。国王从梦中惊醒,越想越不安,不禁流下泪来说:“莫非我儿子遭到什么横祸了?”
  宠妃唯恐事情败露,假意安慰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定是因为你白天思念太子过度,晚上才作这样的恶梦。太子哪里会有什么祸事呢?以后你白天少想一点,晚上也就不会再作恶梦了。”
  国王想想也有道理,便把此事放下。
  再说太子把眼珠剜下后,就没法再处理政事,只好四处流浪,靠弹琴乞食,苦度时光。
  太子有个未婚妻,是另一个国家的公主。有一天,太子辗转流浪到这个国家,在街头弹琴卖唱。因为国王很喜欢欣赏弹琴,所以有人就把他领进宫,让他弹琴给国王听。太子先弹奏了一曲,歌颂国王的功德;接着又弹了一曲,诉说孤儿的痛苦,在这首曲子中,太子寄托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弹得如哀如怨、如泣如诉,听到的人都不禁流下泪来。
  公主当时正好陪同父王一起听这个盲琴师弹琴,她非常聪明,妙解音律,听懂了太子寄托在琴声里的哀思,明白面前的这个盲琴师,原来就是自己的未婚夫法施太子,不禁痛哭流涕说:“我的夫君,原来竟落到这种地步!”
  国王觉得很奇怪,忙问是怎么回事。
  公主就把法施太子用琴音叙述的悲惨遭遇,讲述了一遍。
  国王起先还有点不信,一问盲琴师,果然和女儿所说的丝毫不差,眼前的这个盲琴师,正是自己的女婿法施太子。
  公主对父亲说:“我的命运,已经与夫君联结在一起了,贞女不事二夫。他现在遭受冤枉,流落到这个地步,更需要我来照顾他。希望父王同意,让我跟他走。”
  国王和王后都很伤心,但见女儿的决心这么坚定,只好依从她。
  法施太子夫妇,又辗转回到本国。
  法施的父亲听说本城来了个弹琴高手,就把他唤进王宫。虽然这个盲琴师的面容,十分憔悴,但他越看越觉得像是法施,尤其是声音更像。国王就问道:
“你是不是我的儿子法施?”法施再也忍不住了,伏在地上嚎啕大哭。
  国王、王后及宫女们,看见原来那么英挺的公子,被折磨得如此凄惨,都伤心地流下泪来。
  法施的妻子就将法施如何奉命剜眼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国王。
  国王马上下令追查,搞清楚原来是宠妃与丞相合谋搞的鬼,便下令将他们抓起来,痛打一顿之后活埋了。
  此后,法施和他的妻子,在他父亲的国家里平安地生活,白头到老。
  (来源:据《六度集经》卷四《法施太子本生》)

《六度集经》的笔记-六度集经卷第四 (二六—二十七) - 六度集经卷第四 (二六—二十七)

(二六)
  昔者菩萨为沙门行。恒处山林。慈心悲愍。众生长苦轮转三界。何以济之。靖心思惟索道弘原。当以拯众而衣有虱。身痒心扰。道志不立。手探寻之即获虱矣。中心怆然。求以安之。正有兽骨徐以置中矣。虱得七日之食。尽乃舍迈。展转生死。菩萨得佛。经纬教化。时天大雪绝行路人。国有理家请佛并数千比丘。供养七日。厥心肃穆。宗室佥然。而雪未晞。佛告阿难。敕诸沙门皆还精舍。阿难言。主人恭肃。厥心未堕。雪盛未息。分卫无处。世尊曰。主人意讫不复供惠也。佛即引迈。沙门翼从还于精舍。明日世尊告阿难。汝从主人分卫。阿难奉教而行造主人门。门人睹之。无问其所以也。有顷回还。稽首长跪。如事启焉。又质其原。彼意无恒。何其疾乎。佛即为具说如上。又曰。阿难吾以慈心济虱微命。惠之朽骨七日之食。今获供养尽世上献。宿命施恩。恩齐七日。故其意止不复如前也。岂况慈心向佛逮沙门众。持戒清净无欲高行。内端己心。表以慈化。恭惠高行比丘一人。逾施凡庶累劫尽情也。所以然者。比丘拥怀。佛经有戒有定有慧解脱度知见种。以斯五德慈导众生。令远三界万苦之祸矣。阿难曰。遇哉斯理家。面获慈养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并诸沙门。或有沟港频来不还应真。或有开士。建大弘慈将导众生者乎。斯福难量。其若海矣。难称其犹地也。佛言。善哉。阿难。真如所云。佛时难遇。经法难闻。比丘僧难得供养。如沤昙华时一有耳。佛说如是。比丘欢喜稽首承行。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二七)
  昔者菩萨为清信士。所处之国其王行真。劝导臣民令知三尊。执戒奉斋者捐赋除役。黎庶巨细见王尚贤。多伪善而潜行邪。王以佛戒观察民操。有外善内秽。违佛清化。即权令而敕曰。敢有奉佛道者罪至弃市。讹善之徒靡不释真。恣心从其本邪。菩萨年耆。怀正真弘影之明。闻令惊曰。释真从邪获为帝王。寿齐二仪富贵无外。六乐由心。吾终不为也。虽一餐之命。得睹三尊至真之化。吾欣奉之。怀俗记籍万亿之卷。身处天宫极天之寿。而闇于三尊。不闻佛经。吾不愿也。禀佛之言。即有戮死之患。吾甘心焉。经云。众生自投三涂。获人道难。处中国难。六情完具难。生有道国难。与菩萨亲难。睹经信之难。贯奥解微难。值高行沙门清心供养难。值佛受决难。吾宿功着。今睹佛经获奉三宝。若值无道菹醯之酷。汤火之戾。终不释正从彼妖蛊也。王命有司。廉察违命者。戮之市朝。廉人见菩萨志固不转奉事三尊至意不亏。即执之以闻。王曰。戮之于市。阴使人寻听察其云。菩萨就死诫其子曰。乾坤始兴有人之来。众生处世。以六情乱行甚于狂醉。鲜睹三尊。导清明化也。尔幸知法。慎无释之。夫舍佛法之行。而为鬼妖之伪者。国丧必矣。吾宁舍身不去真也。王今悖误。尔无从焉。廉者以闻。王知行真。即欣而请之。执手升殿曰。卿真可谓佛弟子者矣。拜为国相。委任治政。舍佛清化之畴者。复其赋役。于是国境莫尚为善。佛告诸沙门。时国王者弥勒是也。清信士者吾身是也。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六度集经》的笔记-蛮荒部落 - 蛮荒部落

从前有兄弟俩经商,他们采购了一些货物,准备到一个边远地区去贩卖。出发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那地方尚未开化,还是个祼身部落(估计象今天的某些非洲部落一样,身上仅挂个大裤衩或草裙子什么的)。
哥俩商议此行事宜。弟弟说:“我们初去乍到,只能入乡随俗。内心坚持礼法,但外在行为要变通一点,做人低调一点,这样才能被当地老百姓接受。”哥哥是个较真的人,他一本正经地说:“你不是开玩笑吧?礼法怎么能违反?德行怎么能玷污?我们堂堂天朝大国礼义之邦的人,哪里能跟那些愚昧不开化的人一样呢?”
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兄弟俩分头而行。弟弟到的时候,正好赶上月圆之夜,当地部落在举行篝火晚会。大家衣服也没穿什么,男男女女手拉手,围着火堆正跳得高兴。弟弟一看,也光着膀子,象当地人一样,用灰烬泥土在脸上身上涂抹一番,跟着他们跳起来,不一会儿就跟部落的人打得火热。部落首领一高兴,以高价买完了他带来的货物。
哥哥的境遇却大不相同。他将自己整得象个贵族一样,驾着马车,一脸严肃地进了少数民族部落。看到当地人衣服也不穿,脸上涂得乱七八糟的,脖子上还挂着骨头。于是厉声指责,骂他们不懂廉耻,有违圣人之礼法。惹得部落的人非常愤怒,伤自尊呐!当地人一哄而上,围过来痛扁一顿,顺带着抢了他的货物。还好弟弟及时赶到,才把鼻青脸肿的哥哥给救下来了。
哥俩离开时,送弟弟的络绎不绝,呸哥哥的人声嘈杂。哥哥那个郁闷!于是将气撒在弟弟身上:“他们待你那么好,对我如此恶劣。跟你搭得上哪门子亲戚?又跟我哪一辈子结了仇?肯定是你在背地里说了我的坏话!这事你给我记下了,从今以后别指望我能饶过你!”这老哥的脾气,真够人喝一壶的。
兄弟俩的目的是推销手上的货物。哥哥在卖货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价值观指责别人,结果不但货物卖不出去,反而激起民愤,险此挂在那里。弟弟却很务实,东西能卖出去才是目的,穿不穿衣服是各地的民风习俗,无所谓对与不对。所以弟弟才大受欢迎,不但达到目的,顺利将货物卖出去了,挣得盆满钵满的,还交了一帮朋友。
这个故事对于佛弟子的日常处世方法很有启发。很多人信了佛,拿佛法的标准一衡量,再看别人就这也不对、那也不入眼。这就让人想起这位鲁莽的哥哥了。六祖慧能大师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如果整天看到周边的人个个都不对,这种情况肯定不是别人不对,而是自己错了,是自己的眼不平、心不平。心里守着一根标杆,处处拿自家的标准量来量去,就是陷入所知障的表现了。从根本意义上讲,一切都只是业流而已,无所谓善恶是非,是非只在我们心中。如果哪一天能对这个无常世间彻底没有了意见,才算是于学佛得了实益。
在佛法传播的过程中,让人信佛才是目的。众生能接受什么方式,就以什么方式入手。只要入门了,大家自然会步步深入。所以佛法的传播要入乡随俗,要根据众生的根性而随机应化,方法上一定要懂得变通。如果处处求全责备,甚至将佛法整个与世间法对立起来,佛法在世间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于好洁的心性,除了与佛法讲究包容的特质背离,还可能在生活中众叛亲离,早晚将自己弄成孤家寡人。以这种方式讲佛法,就是将绝大多数在佛门附近徘徊的人往外赶了。


 六度集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