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道教史研究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3
ISBN:9787220050831
作者:[日] 小林正美
页数:537页

内容概要

小林正美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主治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时期——六朝时代儒、道、佛三家思想之交涉史,卓有建树。特别是对中国治思想史者亦视为畏途而少人问津的道教之研究,可谓不惮烦难,锐意为之。他以《东晋、刘宋时期葛氏道和天师道的研究》获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六朝道教史研究》即为小林在此基础上加工补正而成。随后,在断代研究的基础上,1998年小林又出了另一专作《中国的道教》,对中国道教的教理和历史从新的视点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与世界道教研究的一般结论之不同见解,所在多有。

书籍目录

前言
凡例
绪言
第一编 葛氏道和《灵宝经》
序章葛氏道和上清派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葛洪的神仙思想
第三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葛氏道
第四节 东晋、刘宋时期的上清派
第五节 结语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太上灵宝五符序》的形成
第二节 《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
一 《五符经序》和《五符序经》
二 《洞玄五符经》和《道藏》本《五符序》
第三节 《道藏》本《五符序》的分析
一 《道藏》本《五符序》的构成
二 原本《五符经》的思想和成立
三 二卷本《五符经序》的形成
四 《道藏》本《五符序》的思想和形成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思想和成立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五篇 真文的本文
第三节 五篇 真文的思想
一 五篇真文的效验
二 五篇真文中所见的诸概念
第四节 五篇 真文和《灵宝经》
第五节 《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成立和制作意图
第六节 灵宝五符和五篇真文
第七节 结语
第三章 《灵宝经》的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陆修静的《灵宝经》分类——元始系和仙公系
第三节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立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旧目》和旧经
三 十部妙经和《旧目》
四 《灵宝经》的大乘思想和“十方”
五 中国佛教中大乘主义的兴起
六 元始系《灵宝经》的成书年代
七 元始天尊的出现时期
第四节 元始系和仙公系的不同
一 《灵宝经》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二 仙公系《灵宝经》的特色
第五节 《灵宝经》的作者——葛氏道和天师道
第六节 结语
附:《灵宝经》的分类表
第二编 天师道及其道典
序章东晋、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的教徒和教团
二 天师道的教法
第三节 刘宋时期的天师道
一 天师道教团的再建
二 天师道系道典的编纂
第四节 结语
第二节 《道藏》本《九天生神章经》
第一节 序言
第一章 《九天生神章 经》
第三节 《九天生神章经》的构成
第四节 《序》的前半部和“三洞说”的成立
第五节 《三宝章》、《序》的前半部和《太极真人颂》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章 《河上真人章 句》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河上章句”和《河上真人章句》
第三节 《河上真人章句》和《河上公章句》的关系
第四节 河上真人故事的形成
第五节 《河上真人章句》的思想和成立
第六节 “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和“战国时河上丈人注”
第七节 结语
补:《老子道德经序诀》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序诀》的分析
第三节 《序诀》的编纂时期和作者
第四节 《序诀》编纂的目的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对北魏成立说的批判
第三章 《老子想尔注》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想尔注》中所见的诸观念
一 作为神的“道”和老子
二 道真
三 太上老君
四 对祭〓祷祀的批判
第四节 世间伪伎
一 房中术
二 体内神的思想
三 “道教”的称呼
第五节 结语
第二节 新出老君和太上老君
第四章 《大道家令戒》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种民和终末论
第四节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和《太平经》
第五节 《妙真经》、《黄庭经》、《想尔注》
第六节 结语
第二节 太上新出老君和太清玄元上三天无极大道
第五章 《上清黄书过度仪》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后世种民
第四节 三师和女师
第五节 三五七九的长生法
第六节 三归和首体投地
第七节 结语
补论一关于《太上洞渊神咒经》、《女青鬼律》和《太上正一咒鬼经》成书年代
第二节 《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成书年代
第一节 序言
第三节 《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
第四节 《正一咒鬼经》的成书年代
补论二关于《玄妙内篇》的成立
补论三《千二百官仪》的思想和形成
第三编 道教教理的形成
第一节 东晋时期道教的终末论
第一章 道教的终末论
一 序言
二 终末论的劫灾和岁灾
三 上清派的终末论
四 天师道的终末论
五 葛氏道的终末论
六 结语
第二节 《上清经》和《灵宝经》的终末论
二 《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和《上清后圣道君列纪》的成书年代
一 序言
三 《上清经》的终末论
四 《灵宝经》的终末论
五 结语
第三节 刘宋、南齐时期天师道的终末论
二 圣君和真君
一 序言
三 种民
四 四种民天
五 结语
第二章 刘宋时期天师道的“三天”思想及其形成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三天”思想的构造
第三节 “三天”思想的形成
一 “三天”观念的由来
二 “六天”观念的由来
三 “三天”和“六天”的对立和交替
第四节 结语
补论三教交流中“教”的观念
第一节 序言
第二节 “教”的形态和三教的称呼
第三节 教主论和经典论
第四节 “教”和言
第五节 “教”的参差和统合
第六节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目录

作者简介

这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东晋、宋时期的中国道教史,作者从文献考证的角度,对当前道教的“道流”:江南地区的葛氏道、上清派、从北方移到南方的天师道等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和研究,材料祥实,考证严谨。


 六朝道教史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小林正美这部书有很强的体系性。他先提出了道经断代的方法论,然后对一系列重要的早期道经提出了明确的断代意见。其方法可归纳如下: 1、先分出葛氏道、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等派系,并确定各派成书年代明确的经典。 2、根据成书年代明确经典中反映的教义观念,得出不同教派教义的发展史。 3、将时代不明的道经中反映的观念与发展史对照,即可限定其成书时代。在操作上,其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体现为:——A书中提到的某观念,最早见于成书明确的B书中。因此,A成书晚于B。——这并不是我的曲解,原书中以某种观念或概念的出现作为断代的依据,是一个很大的特色。举个例子,在关于《大道家令戒》的断代上,作者的论证如下: 1、《家令戒》中“新出老君”的说法最早见于刘宋初《三天内解经》。因而成书于刘宋之后。 2、《家令戒》中“后世种民“的说法基于东晋中期的上清派首先提出的终末论。因而成书于东晋中期以后。但《家令戒》中并没有明确的终末论的描述——这说明《家令戒》成书于终末论提出很久以后。 3、“后世种民”一词也见于刘宋末期的《上清黄书过度仪》。因而,《家令戒》成书于刘宋末期。这种论证实际是基于这样的方法:先通过对某一特定观念发展过程的梳理,找出一条线性发展的时间序列,再将研究对象中所表现出的观念嵌入其中,从而确定其成书时代。这显然在方法论上存在严重的问题。正如韩国学者吴相武指出的:一,“从现存的文献看,某一概念只出现于某一作品而没有出现其他著作,经过一段时间才又出现,是可见的。如,从现存的文献看,“元气”一词只见于《鹖冠子》而没有出现于其他西汉初期以前的作品。我们是否能够根据此点断定这部作品出于西汉初期之后呢?笔者认为值得怀疑。”二,“在汉魏晋等早期道经中,相当多的作品遗失不存。即使可以将某一概念的出现当作断定成书时代的重要线索,但是在不少著作已不存在,尤其是遗失的作品更多于现存的作品之情况下,用这一方法来推断成书年代,就会引起不少问题,因为某一概念出现于遗失的作品不是没有可能的。”除了这两点,我觉得还要考虑到文献流传的地域及社会阶层的问题,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其观念并不能视为连续发展的序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方法,小林正美在多数道经的断代上都显得过于推后。我实在不能相信我们见到的几乎所有早期道经都成书于东晋之后。至少在我看来,其大部分结论都值得进一步检验,绝非定论。虽然如此,小林正美此书还是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典范意义的,也是不能绕过的。
  •     1、对今本《灵宝五符序》卷上序言中“名其帝号太上本名为灵宝五符天文”这一句做了一个错误的断句“名其帝,号太上,本名为灵宝五符天文”,这个错误又被王承文在其《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一书中继承,其实只要读本书卷下序言中的这句话“夏禹晚撰,其波未戢,其上真犹封于石碽,以待大劫”就可知道,卷下序言里的“上真”就是卷上序言里的“太上”。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名其帝号。太上本名为灵宝五符天文,”“名其帝号”与上句“行五色定其方面”相连。而此处之“上真”、“太上”,就是卷上序言中的“(钟山)真人”。《魏书·释老志》云:“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从这条记载可知,北魏时有将老子与钟山真人合二为一的观点。这与今本《灵宝五符序》卷上、卷下序言的主题是相吻合的。2、将“人鸟五符”断作“人鸟、五符”两书,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对“人鸟五符”有简单考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七、卷三十四分别有引用道书《五符人鸟经》、《灵宝五符人鸟经》,可知“人鸟五符”是一种道书而非两种。3、对卷下序言中“若此真灵不能使至向获仙,复朽骸于泉壤者,陵与子长,岂当以抱恶于云汉中乎。但方寸不尽,求生不测,而望长延之对,以此希天真之报,亦复费其功夫,故为徒劳也。”作了完全错误的解读。这个错误解读导致对卷下序言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首先,小字注释中有“陵昔受之于东海小童,使裂南和之缯五尺……”一句。而卷下序言中也有“钟山真人告夏禹有言,陵昔闻之于东海小童,说云”、“东海小童使陵佩符而护之矣”、“陵徐而思之”、“若此真灵不能使至向获仙,复朽骸于泉壤者,陵与子长,岂当以抱恶于云汉中乎”四句,以“陵”自称,若对道教掌故有所了解,便一眼能看出,这是序言作者以“张道陵”的身份口气作文。然而小林正美前辈完全不能理解“陵”是序言作者模仿张道陵的口气自称,而以为是序言作者在介绍一个第三者“陵”!这个错误导致他对“若此真灵不能使至向获仙,复朽骸于泉壤者,陵与子长,岂当以抱恶于云汉中乎”这句作出了与句子原义截然相反的解释。他居然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张)陵和(乐)子长都未能成仙,虽然得了长寿,但是最终结果都是在地下朽掉了,其原因是他们未能招至真灵下降。其实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正确的意思应该是:按我(张道陵)所说,施行了“灵宝五符”的醮祝之仪,假若召来的真灵(天真、天神)不能使“至向”(诸志道求生者)获仙,不能使泉壤中的朽骸复生,我张道陵和乐子长,那就是在天上(云汉中)背着恶名了!接下来“但方寸不尽,求生不测,而望长延之对,以此希天真之报,亦复费其功夫,故为徒劳也。”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只是如果求长生的志向没有达到极深的地步(‘方寸’与‘求生’互文,‘方寸’即心,‘不尽’与‘不测’互文),而想长生(‘长延之对’与‘天真之报’互文),那就是徒劳了(‘复费其功夫’和‘徒劳’是同义反复)。”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补记
  •     这本书与其说是道教史,不如说是根据东汉到六朝以降的道流和道典梳理道教的形成(作者认为刘宋是道教形成的时期)。虽然书内容还算清晰,但不建议初学者阅读,因为日文翻译过来之后实在长句拗口。另外,许多观点也与主流观点、论法不同,可以说只是一家之言。
  •     各种名词和关系,尤其是道典,相当之复杂。小林正美以道典为主线考订时间,疏离脉络,功力还是很深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也独到 。可惜还是存在一些主观臆测。不知道是其本身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语句很绕,初看有点云里雾里。
  •     我觉得翻译很好,因为小林氏行文本来就逻辑清晰。本书可以当作博士论文写作的模板:提出问题、前人成果、论证、结论;基本每一章都是一板一眼,所以比起天马行空,满嘴跑火车者更值得学习啊。文献考证真是研究的出路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