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莎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4
ISBN:9787305023668
作者:[美]艾·巴·辛格

内容概要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O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由于受到作家和记者的哥哥的影响,他违背父命,走进了华沙犹太人文学界。在哥哥的帮助下,1935年迁居美国纽约。
辛格15岁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已创作30余部作品,全都用意第绪文写成,大部分已译成英文。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195o)、《庄园》(1967)和《农庄》(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o)、《奴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 》(1972)和《童爱)(1979)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至今已发表I0余部短篇小说集,重要的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1957)、《市场街的斯宾诺莎》(1961)、《羽毛的王冠》(1973)、《短篇小说集》(1982)、《意象集》(1985)、《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1988)等。此外还有2个剧本、 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创作上,他尊重传统,又吸收了意第绪文学中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小说有不少以性爱为题材,他认为“在爱情和性爱中比在任何其他关系中,人的本性显露得更充分”。但他不耽于色情描写,而重在探索和揭示激情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他主张作家创作要起到娱乐读者的作用,让读者得到艺术享受。所以他的故事叙述生动,文笔轻松幽默,作品中丰富的成语和活泼的句法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认为那是任何译文无法传达的。


 萧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萧莎》算是机缘巧合。老师叫我去办公室谈话,主要是希望从各个学生身上听取一些关于本学期意第绪语文学/犹太美国文学课程的意见反馈。话题围绕着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说着说着,老师拿出了《萧莎》。她是犹太美国文学/意第绪语文学方面的泰斗,许多翻译意第绪语文学的译者都会写信向她咨询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译作完成之后,自然礼貌性地给她寄来一本样书。199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萧莎》就这样到了老师的手中。在以色列本就买不到中文的书籍,自己带来的中文书也早就看完,偶尔在旧书店看到台湾或者民国时期厚重的大画册便定会如获至宝,眼前这本装桢已然过时的《萧莎》确实激动人心。本是蓝绿色的封皮已经泛黄褪色,想来93年至今真真正正是廿年之久,连当时时新的塑封书封皮也经不起时间的流逝。这本书出版比我初登小学学堂都还早一个月,乍一看,就好像妈妈书架上那本《老残游记》一模一样。我曾觊觎了那本《老残游记》好久,因为够不着书,却早已读得懂书脊,着实抓耳挠腮了一段时间。到了高中,自己才读了《老残游记》,总算释然了,因为感觉读了一本课本以外名不见经传的典籍,自己还颇有些得意。现下看到这本《萧莎》,顿时唤起对妈妈书架上那个特别的位置里插放着特别的书的回忆。老师把《萧莎》借给我,让我比较中文译本与英文译本的差异,其实说到底,也没有什么比较的价值,因为到底我没有也读不了意第绪语原版,谈何比较呢。老师的意思是,中文译本是由英文转译过来的,并非直接从意第绪语翻译过来,这正是我们意第绪语文学课的宗旨所在。巧的是,拿到《萧莎》的第二天,家附近一间经营了几十年的旧书店倒闭前低价卖书,我竟以十shekel(等值于20元人民币)的价钱买到一本英译本,Shosha.暂且不谈比较,只说《萧莎》。说是旧版,连出版信息都是印在末页封四上,左上角还印着“(苏)新登字第011号”的字样,虽比不得线装书,但是却也有种怀旧感。小时候每每看到这样的字,总会梦想有一天自己的书出版时,也可以看到(晋)新登字第xx号云云,可惜,如今不仅这个印刷方式已改,更关键的是,我依旧做着出书的梦。有梦总该是好的吧。这本书中有大量的脚注,因为虽然“犹太”二字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涉及到文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有很多需要解释的。看到书的后半部,感觉脚注渐少,一则译者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翻译这样一个文化跨度大的文学作品实属不易,自然到后面会有力不从心,况且还有可能被出版社催促之嫌,再则,有些涉及到希伯来语方面的知识,我都是跟着老师上课才渐渐摸清其中道理,但也不敢说真正了解,更何况在二十年前做这样的翻译了。其实这本书读起来,总体说还是比较顺畅的。排版上有些小瑕疵,也有些错别字,但是大体可读性很强,能看到很多二战前正统和非正统犹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缩影。都说翻译是再创作,译者的语言也看得出来有着九十年代的印记。我还是喜欢读这样的作品的,因为进入数字时代之后,大量网络用语的冲击下,文学有时候有被洗劫一空的感觉,而二十年前的翻译里看不到这样匆忙、物质的痕迹。萧沙这个故事很简单。叙述者是拉比的儿子,比较有创作天赋,加入了当地的作家俱乐部。说当地,是指波兰华沙。辛格的很多作品都发生在德国占领波兰之前,深入地刻画了被德国吞并之前在波兰生活的传统犹太人的图景。叙述者少年时期爱上了自己的邻居,一个智力上和生理上都保持着未发育状态的女孩,萧沙。叙述者搬离所居住的街道之后,经历了其他一些爱情故事,比之他对萧沙的爱,不足一提。机缘巧合下,他与萧沙相见了,并惊喜地发现,萧沙依旧是儿时小女孩儿的样子。他与萧沙结婚了,婚后,依旧等着移民美国的签证。萧沙不谙世事,也长不大,给这部小说蒙上了我们熟悉的神秘色彩,这也是辛格的意第绪语创作风格。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好写与鬼魂相关的故事,什么灵魂啊、哲学啊、救赎和现实等等,但终究感觉是,他和他的将死的、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意第绪语文学一直就是写给那些哀悼死去的欧洲的读者的,比如,苏珊·桑塔格,再比如,我。苏珊·桑塔格作为已停刊的美国杂志《党派评论》的编辑,是中流砥柱。而桑塔格在《党派评论》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评论辛格的长篇小说《奴隶》的。神神鬼鬼,浓重的几近勾勒的细节都是苏珊·桑塔格眼中的辛格。辛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第绪语文学已经渐渐消亡,作为拿意第绪语创作的作家群体而言,辛格感到了一种文化的消逝。都说,欧洲这样的历史,这样的文化,终究有一种自我掏空的忧郁自在其中,而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辛格固执地用一种鬼魂般的、萦绕欧洲大陆几世纪却从未有自己疆界的语言来写这种气质,桑塔格怀念这种气质,也是一种卡夫卡般的气质。这种气质就如同辛格的短篇小说《咖啡馆》。《咖啡馆》的叙述者同样是一位上了年纪的意第绪语作家。他之所以每天来到这家咖啡馆是因为在咖啡馆里,他能看到坐满了的讲意第绪语高谈阔论的“老朋友”们,还有一位漂亮的女招待。这些朋友用意第绪语争论哲学、时政,却渐渐地一个个消失了。奇怪之余,漂亮的女招待告诉叙述者,原是一场大火,烧了咖啡馆,之后女招待自己亲眼看到穿着白色长袍的希特勒在咖啡馆中出现,吓得再不敢来上班。辛格的手法让读者无法分辨这一群渐渐死去的、讲意第绪语的“老朋友”们是否真的存在,还是叙述者自己的幻觉?作为战后唯一幸存的作家俱乐部的成员,咖啡馆里讲意第绪语的人们和看到希特勒鬼魂的、漂亮的女招待或者都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如行将就木的意第绪语一样,似鬼又非鬼,还有着半分真实。有时候会觉得,如果一本书是隐晦地描写一些人将死之感时就不会直接谈到死亡,但是辛格还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死,越是害怕死亡的人就越不能提死亡这个概念。而真正不怕死亡的人,才会勇敢地去面对。此处,何谓勇敢呢?说那些在波兰自杀的人,他们固然不怕死,但是却没有勇气慢慢享受死亡的来临。推而广之到所有的人,自杀者先你而去,留在身后的人才是真的勇者,因为他们品尝着死亡的慢慢逼近,正所谓,谁都是要死的。一直以来,多半我都会把勇气这枚勋章给自杀的人戴上,可是,想想生者所经历的一切,不论是战争、疾病还是生离死别,自是一样的受苦,并需要更大的勇气,这在辛格看来,正是慢慢啜饮死亡这杯毒酒。而辛格笔下,正是饮鸩的文学。读罢,失落兼有怅然。辛格喜欢写希特勒闪击波兰之前犹太人在波兰犹太聚居区里的生活,他们也讨论希特勒,也害怕,但是日常的生活并未被打断,从而也暗示出一种更加悲怆的情绪,因为,在日日夜夜的忙碌中,他们仿佛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厄运即将降临。接下来,便是大屠杀回忆录文学了。意第绪语原文,题目并非《萧莎》,而是《灵魂探险》(Soul Expeditions)。那书里金发碧眼不曾长大的萧莎是叙事者的灵魂么?这位作家是与自己的灵魂结婚了么,还是在他决心赴美最终被弃了自己的灵魂呢?我们不得而知。关于灵魂,谁又说得清呢?
  •     这本书还有点渊源,2000年新浪论坛,不是金庸客栈就是读书沙龙,只要回帖并附地址,就赠送一本。忘记是哪个网友了送的,实在抱歉。昨晚才翻出来读,没想到出人意料的精彩,几乎一夜未眠。次日晚,(以下内容是次日续写的)回家继续读,不想书里掉一名片,杭州枫林晚书店,手里这本书应该出自这家店。枫林晚?文三路?越发觉得的熟悉,2005年我在杭州晃了一段时间,几次去过这家书店,好像在对面的饭馆吃过一碗西红柿面条,对了,还买过书,《步步为营》一本关于编剧的书,买回去不是很喜欢,从杭州撤退时扔在杭州朋友家,对,那地方叫草庄。多说一句,那时候更多时间泡在博库书店,那里的大沙发很舒服,一坐一天,饿了不远处有间米粉店,味儿很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