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书评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1
ISBN:9787508009315
作者:陈忠实
页数:633页

白鹿原

一看这本书直觉就告诉我作者肯定是陕西人,并不是对陕西人有特别的感情,而是陕西属于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所谓的中原地带。这种厚重的历史沉淀已经注入了每个陕西人的骨髓,使他们的言行之中会不经意的流露出来。我是江南人,由于接触过不少陕西人和看过不少陕西人写的书,总感觉陕西人活的特别沉重,他们对历史或现实都有一种厚重感,而《白鹿原》也恰恰证明了这点。

我打4.5

大学时候中国文学课老师非常推崇,可是那个老师很讨厌,所以懒得理他。同学买来我借看了个头,原来是黄色小说啊,不好意思看下去了。现在看了,虽然不是我最爱的那种风格,但写得还是很好。不算书评,只谈印象深刻的地方:1. 原来那时候罂粟种得这般普遍!阿来《尘埃落定》里也有提及。2. 白灵居然死于延安肃反。黑娃起义了却最后冤枉而死。朱先生被挖坟。这些都有些意外,不算洗脑教育下的老一套死法。3. 还有些魔幻色彩:小娥,朱先生 etc.4. 冷先生说过一句:人生就是苦的,不然人出生的第一声怎么就是哭呢?5. 黑娃重新娶媳,在欢乐中回忆到小娥,如冷热风交替吹,说得很生动。6. 西安的名吃看来老早就有了,我刚去过西安,看到这些名字,觉得很有意思。7. 鹿家祖辈居然遇上个暴力的同性恋。8. 白嘉轩真是个传统的人,也值得佩服。

变动中的不变

这是一本近乎于纪实的小说,贴近中国农民、农村生活到了一种让人觉得活生生发生在你眼前的程度。当然,我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也不了解作者涉及的小说地域背景,所以我实际上没有关于真实性的发言权,而更多的应该感叹这本书将一些展现在眼前,如此逼真。由于专业的关系,很多东西展现在眼前的时候已经与过去不太一样了,或者说关注的方面产生了变化。其实这种变化带来的另一种视角盲区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会让人对很多可能更有意义的角度的忽视。这本书主要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对农村社会的描写,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动荡社会——皇上没了到尾声的新中国政权。这个在社会描写层面近乎于空白或者脸谱化的社会阶段,一个不特别却具有样本意义的村庄的变化、村庄中人的变化。说政治觉悟什么的,真不能算是人的本能。人的本能通常是:皇上没了,还要交皇粮吗?当然没有一摔烟杆大叹翻身做奴隶的快感,很难说这种莫名快感产生不会基于一种政治投机的因素。更何况,个人的快感本身当然应该是源自于个人生活的切肤之痛,对于没有经历和接触过的东西,很难产生长期、持久、深层的感悟。由此,一个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农村可以推知大多数的人,无非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或者自己的痛。例如对婚姻不满的鹿兆鹏、对女孩子自由度不满意的白灵或者是家庭身世带来叛逆的黑娃,他们无非都是关注自己的不满,进而成了叛逆,可能形成进一步理论。一方面,他们的不满不仅不是个案,甚至在时间岁月中司空见惯,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这真的是需要反抗的吗?另一方面,他们的不满就一定能由己及人吗?去推测鹿三对东家的不满或是满心以为兆鹏的媳妇也有追求自由婚姻的不穷动力?!在我看来整本书的正面人物或许只有白嘉轩和朱先生,不蝇营狗苟不逐利,甚至可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遵从内心的道行事,可以说达到了中庸的最高境界。然而,除了个人其实个人组成的乡村也会带来稳定的部分,长期积淀的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以后的人或其他的人。就好比朱先生遍寻过去的县志对滋水县的描述始终都是民风淳朴一样,这样的东西其实不仅仅维系在人的身上,也沉淀于乡土之内。是什么让这样的稳定被破坏,亦或是这样的稳定有没有维护的必要呢?就好像碎裂石碑上的乡约,乡约本身没有变,如人心。但裂痕本身不那么容易没弥补,也如人心。没有必要去揣测朱先生是不是作者化身来冷眼判断这世态炎凉,就好比没有必要去考证故事是不是有蓝本一样。但朱先生的睿智就如这碎裂的石碑一样,一直树立在村门口。狂热本身一旦没有了更高阶层约束那很难找到方法把这一切收回潘多拉魔盒,而狂热又是蕴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因为集体的狂热容易出笼又几乎没有风险,还能挣来一些额外的如好名声这样的收益。那这样的社会躁动而危险。就好像黑娃、白兴儿这样的人本身都是体制的失败者甚至是被驱逐的,他们的翻身必然也带来对体制的报复,正如之前所说很难说这样的报复是带着崇高理想和深入认识而不是仅仅戴上高帽报私仇。而这种原本乡村社会的失败者身上的痞气以及被释放出来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这种破坏本身既没有正当性基础,也没有任何过程的合理性可以言说。可见当时的煽动以及反抗的盲目性,更多的抱着“城头变幻大王旗”想法的人以及一些独善其身的人,实际上会成为这种狂热的牺牲品和受害人。其实,我最爱的是这本小说的结尾,每一个人的归宿,实际上不应该去说“好”与“坏”,而是真正符合这个人物的特点,是偶然中的必然,诠释的非常符合人物特点,对于每一个鲜活而有特点的人物,绝对是画龙点睛的结尾。作出符合人物性格的选择,并在时代中得到相对应的结果,这是非常好的归宿。鹿兆鹏:不见了。他从求学到婚后的逃避,他的离家就是不断用逃避来抗争,同时对于地下党的斗争路线也始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其实没有下落是非常好且符合人物性格的结局。否则应该写他在文革中迫害致死吗?白灵:在离家的自由中形成自己的性格的追求,对共产主义幻想以及两党之间区别的认识不清,一个党员的抗争以内耗的方式结尾,甚至是以她所不齿的方式被终结,奈何?鹿兆海:国军军人,战死,得到极高的乡间赞誉,为国浴血杀敌,荡寇四十余人,人人为之击节赞叹。最后却风传是在剿匪时死于红祸枪下,这样的结局,不正是选择这条路的人就应该想到的吗?荣与辱,注定在一起。黑娃:从来不是好人,当过土匪也搞过革命,但从来也不是坏人,他有冲破体制的一面,也注定不会与任何一个党搅合在一起。最后却在混沌中看清了世事,成了朱先生最好的学生,注定在风平浪静之后不能为任何一方所容。实际上,从近代到今天,看一看农村和农民的摸样一定是不同了的,但不变的还是不变,一年换了五任县令,那人其实也只是裂了缝的石头而已,砸了拼起来,石头还是那石头,当然裂缝总是让石头有些不同的。

这是本封建小说

初看这本书,还以为是黄书呢,真是很不好意思的,反倒是越看越带劲的,女人也疯狂啊,不知道小娥同志回魂那段大家看了什么感觉,我到是惊竦万分,看来我还是一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人啊,夸张拉.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读完白鹿原的感受不是用短短的几百字可以描绘的。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所描绘的三代人五六十年的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以关中的环境,反映了上世纪几十年里面大环境下的波澜壮阔。书以白嘉轩作为主角,但是每个人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对于每个人经历的描写都做的很到位,每个人的经历和结局都是一种人物的结局。全书的结构也很好,很清晰,觉得全书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或许是建国以来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我还是敢大胆地说,《白鹿原》或许是建国以来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大概是在93或者94年看的书吧,因此现在要想正儿八经地写个书评,得再细读一遍才行。所以,很抱歉,只好留待下次写了......

陈忠实的经典之作!

关中平原几代人的恩恩怨怨的故事。有点像莫言的《丰乳肥臀》,但是《白鹿原》思想性和批判性没有那么深刻。可能莫言是借鉴了这部小说里面许多的东西.....特别喜欢白灵这个姑娘!性格单纯、有才华,可惜死得太冤! 原以为小说和电影《白鹿原》的内容是一样的。没想到的是电影只是节选了其中小娥的一段故事,没有展现全貌。如果拍电视剧的话,最起码可以拍50集以上,故事内容太丰富多彩了。

民族的苍凉史诗

想知道解放前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读小说《白鹿原》无疑是个快速了解的捷径。比起枯燥的历史政治书籍来,文学的力量更让人震撼。白鹿原就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在革命春雷炸响激荡的酱缸漩涡中,一些人失望麻木,一些人绝望悲戚,还有一些人轰轰烈烈充满希望的迎接即将破晓的中国。无数人的浮沉飘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汇聚出一部民族的曲折历史。以前有一句话“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鬼变成人”、新旧中国何曾人鬼阴阳两隔。兵痞,土匪,饥荒,瘟疫,内战,日寇,宗法礼教,枷锁层层,如麻如篦。透过书页定能感受到先辈那滴血的苦难。黑娃原本是个好娃,憨厚勤快,比一般的农民他更聪明伶俐也有点文化,放在如今,他或者去发达地区打工闯荡,或者在家乡致富创业,毋庸置疑像他这样农民中的佼佼者一定能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点事业。可是时代造就人,本来只想有个爱人,一个温暖的家却不被礼教接受,不被家族社会认可,成了“鬼五贼六的货”。反叛的种子就此种下。黑娃生来就不愿做奴隶仰人鼻息,生来就为不平等而不平。他看不惯白嘉轩挺直的腰杆,其实就是看不得财东道貌岸然的高傲。他扔掉鹿兆鹏送的水晶饼,就是对人间贫富不均的不忿。黑娃生下来就是个被剥削者,是个天然的革命者。当然,在接受农讲所的培训之前他对这些的认识都是模糊的肤浅的和自发的。大革命失败了,习旅失败了,黑娃落草成了土匪,走上了以暴制暴反叛社会的道路。有问题的社会制造有问题的人,有问题的人使得有问题的社会愈加动荡不平直至溃败。小娥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其悲剧不亚于《红楼梦》女性的命运,“把美好的撕碎了给人看”。小娥被她生身父母抛弃,被乡土社会抛弃,继而被自弃,直至被丈夫的父亲——她的阿公——她的大所杀,走完了自己短促落寞的一生,死后还遭挫骨扬灰。一切悲剧究其根源竟然是因为她模样太好看了。小娥爱黑娃,是真心的爱。她和郭举人之间没有爱,只有侮辱玩弄。在和黑娃偷情时她就哭着说 “兄弟呀,姐在这屋里连狗都不如!我看咱俩偷空跑了,跑到远远的地方,哪怕讨吃要喝我都不嫌,只要有你兄弟日夜跟我在一搭……”。当黑娃简单拾掇了那孔破窑,第一次在破窑做饭冒烟,俩人呛得咳嗽不止泪流满面,却又高兴得搂抱着哭了起来。小娥呜咽着说:“我不嫌瞎也不嫌烂,只要有你……我吃糠咽菜都情愿。” 那个只有礼法没有人性的社会是不容这样的爱情的,容不下小娥这点可怜的幸福,悲剧就此步步深入。小娥一个弱女子就像一朵花瓣在狂风中听天由命,吹上树梢,吹落泥潭 ,最后被污泥掩埋。娇弱的小娥只有化作鬼魂才能表达世间的冤仇。相信那只白蛾就是小娥的化身,白色就是小娥原本洁白的灵魂。仁义白鹿村没有人说鹿三是坏人。他忠实于仁义的财东家。诚诚恳恳,克勤克俭熬着长工。在鹿三的内心里这辈子最合意的事就是有白嘉轩这个好主儿家,安心暂时“做稳了奴隶”。大儿子黑娃引回小娥入不得祠堂拜不得祖先,也见不得父老乡亲的面,鹿三昏厥过去。鹿三至死不认这个儿媳,即使在黑娃逃跑后也没有帮助过生活无着的她,听任小娥被欺骗侮辱而堕落。鹿三见到在土壕里苟延残喘垂死挣扎的白孝文,居然义薄云天昂然去做他人生的第二件大事——去除一个祸害。他没有像鹿兆鹏反抗压迫干革命,却把利刃指向一个无家无夫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小娥最后绝望哀婉的一声“啊…..大呀…..”道尽了这个世间加与她身上的无尽悲凉。鹿三至死都不后悔,倒是鹿三老婆鹿惠氏临终时靠在他胸前幽幽咕噜:“你咋能狠心下手……杀咱娃的……媳妇……”。宛如暗夜里的萤火虫闪烁出一点人性的萤光。……………………….鲁迅在《狂人日记》说:“ 我翻开历史一查,…….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白鹿原》艺术再现了我们民族一段不堪回首的吃人历史。中国没有经过类似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个思想文化上的重大变革不得已交给了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斗争。毛泽东看《白蛇传》就曾流泪说:“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是推动自下而上再又自上而下的推翻一切压迫人民束缚人民的统治者及其制度、思想、文化的深层革命。彻底砸破一个旧世界,创建适合滋生人类幸福的土壤。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要说把这么厚实的一本书的读后感如数写下来,可真不是三两千字就能写尽的问题,只能把心里最直接的反应写出来就是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长时间没好好坐下来耐心地看完一部小说了,尤其是这样的鸿篇巨著,厚度甚至超越了我们的新华字典。不清楚为什么,随着年纪逐年变大,耐心却越来越少,中学时代对长篇小说的兴趣已经逐渐浓缩到微型小说和散文甚至诗歌的地步,稍长一点的便无法凝神耐心的细细读完。说句不怕被朋友笑话的话,“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我读了10多年,不下10个版本,却从来没有一次完整地读过,不是不喜欢,只是没耐心,从来都是随手翻阅几页或几回,也不记进度,下次依然是随手翻而已,反正翻到哪里都能看到让自己动心的文字和情节。但这部小说却被我破例细细地逐字逐句读过了,在它之前是还得远溯到中学时代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霍达的《穆斯林的丧礼》以及古龙的武侠小说。店里生意很冷清,刚过完年,大部分人明天就该上班了,便没什么时间再出来乱逛了吧,该买的东西前几天都已经买好了。稀疏的人流让我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也能更加投入地去读,偶尔有人进来也不会打扰自己,任由他们看便是。直到下午天快黑下来了,才翻过了最后一页,脑子里慢慢飞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画面,古老的关中平原,苍劲的八百里秦川,黝黑结实的陕北汉子,一幕幕故事镜头般在脑子里变换,就像一部电视剧前面飞快切换的剧情镜头,清晰而凌乱,被陈忠实细密而宏大的语言编织出来的无穷意象像白鹿原上的鹅毛大雪般不停翻滚。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道路,每个人的悲欢,每个人的命运,像一张巨大的网般复杂,又像落雪后的原坡一样直观而简单,正如红楼里那首“飞鸟乱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然而,结束就是结束么?白嘉轩还是继续背着他的锅盖捱守残年,白鹿村的生息繁衍依然如千百年来一样新旧更替,共产党的“风搅雪”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激荡,冤假错案依然层出不穷,该出生的人还在出生,该死去的人还在相继死去,有人彪炳青史,有人遗臭百年,春风得意的叛徒依然逍遥无度,朝不保夕的逃亡者还在遥遥无期地盼着真正的晴天早日到来……掩卷之余,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没人把这部书改编成剧本,拍成电视剧?但真拍了不知道会被当局和谐掉多少文字的真实和历史的遗恨,或许,还是不拍的好。小说的中心人物,毫无疑问是白嘉轩,但其他诸如鹿子霖、鹿三等也决不是一般的配角,而他们的命运却成了白嘉轩的配角,其余诸如白家和鹿家的小辈,个个饱满动人,演绎着自身与众不同的人生悲欢。最光芒四射的当属朱先生,这位关中大儒饱学之士,充满传奇色彩,犹如神人降世,冷眼斜睨着白鹿原上发生的一切,阳光也好,雨雪也罢,该经历的总要经历,无可回避,也无需回避,当一切降临,用身体挡住便是。整个白鹿原上,骨头最硬的也许就是白嘉轩和朱先生了,书中却给这两个人安排了一个不易觉察的共同点:“本钱”非比常物,而“本钱”大的男人都是有血性的硬汉子。或许也这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两个精神境界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的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准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所以两个人从不同角度都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一个是德高望重的族长,一个是朝野钦佩的硕儒,文化水平相差悬殊,却同样的深明大义,把原则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同样的对着凭着良心做事,面对任何人都可以问心无愧,让自己的一生都可以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但凡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就不怕任何人评说,因为,世人自有公论。反观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且不说个人,哪一个组织能说自身没有见不得光的内容?小到家庭,大到家国政党,有谁不在努力掩饰甚至埋藏自己阴暗的过去和内心?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可外扬”,其实何止是不可“外扬”呢?就连内部也能少一个人知道就多对一个人隐瞒吧,不止家丑,“党丑”也一样。既是自己做下的事和自己存在的问题,却还害怕别人评说,以至于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压制别人评说,这便是心虚的典型表现,而胸襟坦荡的人是不会心虚的。古人还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而有些人却忘得一干二净了,专干写防民之口的勾当。古人又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然还能煮粥,而这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有些人却忘得更干净,在他们眼中,水是最柔弱的一种物质而已,自己铸个什么模子,水就能变成什么形状,自己挖个到哪的沟渠,就能把水引到哪里去,可他们却忘了黄河屡改故道的先例了。总有一天,无穷的“围追堵截”会让黄河再次泛滥的,我们等待着。不敢面对自己的人,是可耻的!朱先生死后,他的葬礼也成了原上人长久以来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不蒙蒙脸纸,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用砖箍墓……他不喜欢那张蒙脸纸蒙住他死后的目光和心思,传说圣人和凡人其实也就是一张蒙脸纸的差距,那张纸蒙住了凡人的眼睛,朱先生自然不是凡人,所以他用不着蒙脸纸,他要直面青天。葬礼上,他“最好的学生”土匪黑娃给他题了这么一副沉重有力的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其实,我们的要求没那么高。有错没关系,但别掩饰:不怕平生有愧事,只怕不敢对青天!还记得那件事么?同在书院编撰滋水县志的徐先生问朱先生,县志里面那几个“军”字和“匪”字要不要改成统一的称呼?朱先生说:“不统一就不统一吧,留下一点漏洞让后人指责也好喀……”徐先生大惑不解。现在看来,朱先生真神人也!


 白鹿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