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续话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
ISBN:9787207035431
页数:312页

内容概要

张中行,上学时期名璇,后以字罕用,改今名。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曾教中学、大学,任编辑。学业方面兴趣广泛,博览,古今中外,人推为杂家。较为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人生哲学。勤于写作。自云亦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

书籍目录

序--启功一. 辜鸿铭 二. 张庆桐 三. 梁漱溟 四. 张东荪 五. 叶圣陶 六. 俞平伯 七. 孙楷第 八. 赵荫棠 九. 两位美学家 一零. 再谈苦雨斋并序一一. 诗人南星一二. 李朝瑞一三. 张寿曾一四. 祖父张伦一五. 杨舅爷一六. 怪物老爷一七. 汪大娘一八. 柳如是 一九. 顾二娘二零. 北在图书馆二一. 府院留痕二二. 我的琉璃厂今昔二三. 隆福寺二四. 农事试验场二五. 药王庙二六. 起火老店二七. 由太湖石说起二八. 彗星二九. 风雨三零. 物价三一. 老字号三二. 直言三三. 关于贤妻三四. 食无求饱三五. 犊车驴背三六. 集句三七. 记忆 三八. 机遇三九. 身后名四零. 自嘲四一. 自祭文之类四二. 献丑四三. 脸谱四四. 真龙假龙四五. 代笔四六. 挥泪对藏书四七. 一本译著的失而复得四八. 前见古人四九. 闲话古今五零. 难得胡涂五一. 由吴起起的东拉西扯五二. 安苦为道五三. 梦的杂想五四. 蓬山远近五五. 无题后记

作者简介

这是《负暄琐话》的续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如《读书》、《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今晚报》、《青年报》,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等,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1988年秋日起,作者又写此类文,以人、地、事、意为次,得辜鸿铭、张庆桐等五十余篇,集为此续书。前有启功先生序。与琐话相比,续话少拘谨,广度深度有加而意旨更显豁。读过琐话以及喜读话一类书者都应一读。

图书封面


 负暄续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十数小时飞行的光景,最易百无聊赖。临行前,将布衣上的脉望书话八十六篇一一用A4纸打印出来,同Sotheby's: Bidding for Class 一并放入包里,本以为多少能对付过这旅途。不料想大概是昨夜睡得太好的缘故,三四个小时就就匆匆翻完了两个册子。无趣之际便把脉望书话里令人起意的书名钞下来,待日后找寻。钞至张中行先生的负喧琐话,忽然想起似乎之前下载过电子版。拿出电脑,虽然只有其续编负喧续话,却也暗暗欣慰,又可以杀些时间了。负暄系列是民国抗战文革那一代文人的旧闻掌故,负暄意为日下取暖,同琐话连在一起,是张先生对这本八卦录的自谦说法。续话的序里提到了负暄琐话,其大抵讲的都是诸如章太炎胡适之一般的人物,续编讲的则更多是算不得出名的故友至交。民国掌故这一年来读了若干,那些大儒的癖好多少也都听闻了一些,但我自己以为,若要找寻一个时代的风骨,莫过于关注那些青史之外的普通国民,与其在面对生死抉择民族危机时所表现出的大善大勇和超然,毕竟不因此,两千年血脉不得传。从这层面上讲,续话比琐话更让人欣喜。张先生的文笔没的说,是我最喜欢的那类旧派文人加上海派路数。书中讲Critique of Pure Reason(259),估计少时也是花大力气读过西学,而英人自傲的那种冷幽默,张先生着实是拿捏的好。试引几段如下:“可是很对不起梁(漱溟)先生,我没有去商(量他的人生哲学)。责任的一半在我,因为自顾不暇。另一半,我大胆推给梁先生,因为我深知,对于不同的所见,尤其出于后学的,他是不会采纳的”21“我(向启功)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您见过多少真顾二娘做工的(砚台)?另一个是,譬如从刀法上,风格上,能够断定是不是真出于顾二娘之手吗?启功先生言简意明,只有六个字就交了卷,是“没见过”,“不知道””。 112“老友寄来一首 高阳台 词请和。信中说明填此调的原因,是听说当年有情人差一点成为眷属的,住在西部某地,已寡居多年。词有真情意,缠绵悱恻。我却为了难,想随着呻吟,可是因为无病,竟几次也呻吟不出来....(集李义山句成诗)交了差,换来了老友的感谢。我,至少也在这短时期,变了对集句的态度,因为它救了我的急,使我无病也能呻吟得像是有病” 203“启功先生有一种盛德,是你只要把他堵在屋里,他就勇于还账” 248张先生了身达命,讲述亲友平生亦时不时补上几句自己的评论,于文字中有种造化业力,往往令人唏嘘踟蹰。如讲述与知堂的交往时,写到文革中不得已,烧毁了大多数周作人所赠的手泽玩物,后来觉得自己不免过于敏感,却又说:“这类小损失,也为我换来大获得,是更加明白,人,甚至包括诸有情,为了活命,是什么都可以慷慨舍去的” (65) 活到这个冷暖自知的境界,是最为不易的。第一次认真写书话,心中满满的赞誉却又不知怎样落在纸上。燕园赋里事,红楼梦中人,那些有王谢气的旧时人物已愈行愈远,留与我们后人评述时,怕也只能像俞平伯讲述李清照一般摇头晃脑地叹几句:“真好,真好!至于究竟应该怎么讲,说不清楚。”
  •     惊闻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辞世,24日凌晨2时40分。这是自己的一篇关于张先生的旧文字,原来是欣喜于“相逢”,如今,是纪念。得归去开明书店,架上有张中行《留梦集》,封面简单却不失雅致,虽价格不菲,亦欣然购之。其时,一老者也买了一本,同去柜台开票时,便有同道之感,与老人相视一笑。卷首有篇《自序》,文末写道:“最后要谢谢有些读者,书中有不少曾发表的文章,他们也许看过,现在又花一次钱,破费而不怨尤。真可感可敬也。”我是不觉一笑了。先生总是如此周到而幽默,当然就少不得如我之辈“不怨尤”自然也就不觉破费的人在了。于是想起几年前,我“瞒天过海”逃课去北京游历,从而购的先生《负暄琐话》《负暄续话》的事来。在学校时间长了,人便显得呆了,生活也单调。仿佛是一周的刚开头,想着又是一周的单调,心中正觉无聊,旧友前来,约同去北京。正中我意,当夜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我去北京总是以逛书店为主要目的。读先生《留梦集》中“津沽旧事”一章,对北京和天津的对比,我虽是天津本乡本土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北京文苑气浓,天津市井气浓”“卖书的地点也不及北京多”。古城,对我的诱惑是它的古雅的文化气息。旧友和我是同道,本想此次一行可同过“逛书”瘾,却不知道,她此次出游是有原因的,想是情感上的事不够顺利,想借游走的机会散散心。当时我只是感觉她的目的和我的并不一致,同去王府井书店时,有些心猿。不忍两人都不舒服,让她先回住处。曹丕说过“过屠门大嚼,虽不得食,贵且快意。”对我来说过书店却不能“畅游”,简直难以忍受。好在是神交,相互理解,不致埋怨。先逛王府井书店,出门奔中国美术馆。道路不熟,便一路走去,见到途中有书店,就进去一看,如此一条长街,倒并不觉得很累。看完画展,天色以近黄昏,怕天黑迷路,决意回家。仍旧是走着,找回去的车站。可是见到路边的书摊还不免驻足,走走停停,不忍匆匆。书摊陈列的书籍大同小异。较之天津,文化气的确更浓,甚至很多专业的书籍,也在其中。那时我并不知道张中行,但是对于学贯古今,博闻强识的人总是心仪,于是翻看一本《负暄续话》,封面有古雅之趣:左下角三人席地围坐,应该是在“话”,想象中右上角就应该有“暄”。正翻看,卖书的青年热情的向我介绍作者。对有才者赞叹,对有德者景仰,对有情者则几近亲切。翻了几篇,觉得先生三者兼有,便不犹豫,决计买之。摊间遍寻:想有“续话”则定有“前话”或“一话”之类吧。果然,不远处放着先生的《负暄琐话》,封皮一样,只是底色不同,略薄些。二册在手,更觉此行不虚,唯乐与满足。抬头看天,居然好月东升,天已经黑了。回津细读,更觉美妙。如先生的文章《归》中所说:人生有多种愁苦,心的无所归是渺茫的,惟其渺茫就更难排遣,所以得所归就特别值得珍重。使先生得所归的是现代词人丁宁,使我得所归的是张中行先生,于是也有神游半日,掩卷之后我感谢他,感谢他写了这样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充满温情和美的精神世界,我一旦感到无所归,就仍然可以向他求助,以期漂泊的心能够有所归,就是短到片刻也好。有如此得归之感,是可以得到安详的心境。一般都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才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溶入从而得归。我原是有一位可使我得归的作者的,是俄罗斯的普里什文,如今,又得中国且仍健在的张中行先生的妙文,便觉福分不浅。 几天前,《东方之子》有专家学者专集,尤喜的是,有先生一集。见容貌,听声音,与我想象的差不多,只是更朴厚,声音重而不浊,所谈关于人生观和人生道路不便套用民主一词,即不便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之话语,我以为极妙。看罢电视,重翻旧书,重温旧梦,不觉心中温馨淳厚,仿佛”有所归“了。 张中行先生辞世,想到人称“未名四老”的四位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金克木、邓广铭早已仙逝了,如今张中行先生也走了,不觉心下怅惘,爽然若失。
  •     1949年后,张中行未再见过张东荪。有一天再想起他,是因为翻《后汉书》偶然翻到第一百页——《孔融传》。孔融看不惯曹丕强抢甄宓,便上书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这等于是在骂人了。孔融不会“说话”,后来终于难逃杀身之祸。张中行因此想到“生存与说话的关系问题”,想到了张东荪。他说:“根据我的印象,他也是惯于快言快语,得天不厚的一位”。我那时读书中《张东荪》这篇的时候,“张东荪”对我而言还只是一个似乎有点熟悉的人名。张中行先生写得简单又隐晦,我看着没有头绪。更不明白篇首要花那么多篇幅来讲孔融的故事。后来明白了,不免有些痛心。从新政府建政伊始被定下扑朔迷离的“叛国罪”之后,张东荪的行踪便开始“迷离恍惚”起来。张中行写道:“在我的记忆中,他简直像是消失了。”并非只有他一人记忆如此,事实上,张东荪这个人,在49年之后,几乎就不再发出声音,好似被“屏蔽”了一般。同侪后辈,都离他越来越远。而他,在民国年代,却是一位极为活跃的意见领袖。那时的他,不仅是哲学家与政治学家的张东荪,也是积极透过报刊就公共事务发言、介绍西方文化的报人张东荪,甚至是参与政治活动并担任过要角的政治人物张东荪。在民国大陆纪元彻底结束前一年,他还举着白旗,领着傅作义出了北平,风光无限。49年1月,张东荪在西柏坡见了毛泽东。他是主张中国走美苏之间的“中间路线”的,结果与坚持“一边倒”的毛泽东产生了争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张中行所谓“快言快语,得天不厚”例证之一,也难猜测这件事在毛泽东心中产生的波澜,我只知道戴晴说,从这场争论之后,他似乎是“失望”了,也开始沉默了。他与他民盟的朋友们也渐渐拉开距离。他的朋友们知道时代变了,言语做派便也随着变了,似乎只有他,还是旧时代那个倔强的样子,“洗澡”也不愿参加。49年9月21号,他作为代表之一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30号,选举产生首届“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投票的代表人数是576,计票人员“反复计票”,还是少了一票。据说后来毛泽东对他许以要职,他却婉拒,还是要做回燕京大学教书。51年,他据说犯下了“叛国罪”,但罪名并不是法院判下的,而来自权威人物的口中。顶着这样恐怖的罪名,他从此没有了社会身份,但也似乎没有遭到孔融那样的“杀身之祸”。大约是因为毛泽东很仁慈,要求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要把他养起来。而这些“大事”,张中行这样出世的人,都是不会有兴趣也不可能掺合的,他只是写道:“建国大典过去,知道他荣任了政府委员。我是怀疑主义派,总担心‘一登龙门’,人家会疑为将有所求,于是就连问候信也不再写。又过个时期,断续听到许多传闻:他因什么而隐退了;由燕东园的小楼迁到成府一处平房;受保护的优待,不与垣外人交往;等等。这类事不便探询,渐渐也就淡忘了。”张中行第一次见到张东荪,是1931年夏天。张东荪当时是燕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这年暑假来北大讲演。北大学生张中行看见教授张东荪穿“轻丽的长袍”,“身材不高,洁白清秀”,“讲话清脆,有条理,多锋芒”,是“罗素式的哲学家”。这年张东荪45岁,才刚来北平不久。40年代后期,还是在北平,张中行开始与张东荪有交往。那时张中行听了张东荪不少上天下地的闲谈,也看出他虽身在书斋,却“不忘朝市”,不甘寂寞。张中行说他“评论性的意见多,附和性的意见少,给人的印象是个老牌的英国式的自由主义者”。1949年后,张中行未再见过张东荪。70年代末,张中行在燕园东门外见到张东荪的女儿(应该是物理学家张宗烨女士吧)。张宗烨做过张中行的学生,两人已30年未见了。张中行只见她眼直视前方,走得很快。张想拦住她,但想及“一言难尽的种种”,一时犹豫,再看时,张宗烨已进了燕园东门。张中行写道:“就这样,同张先生的情况的消息也最后告别了。”直到80年代写下这篇文章,他仍不知道张东荪在1968年被逮捕进秦城监狱,1973年死在了狱中。知识人凋零的惨痛,并非任何人的胜利。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负暄琐话/续话/三话,其中的人物部分收录在《月旦集》中。
  •     从这一本喜欢上张中行,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桑榆那本
  •     和琐话相比,可读性差了不少.语言罗嗦拖沓了不少.三话想来就不用看了吧.
  •     写人的文字更吸引我。书确是适合在阳光下随意翻检,似我这般囫囵读完并无多少受益。其中作者与友人应和有一句“安得秋风三五夜,与君对坐话归耕”。深得我心。
  •     读这样的书,基础比较差,比较吃力。
  •     負暄系列是民國抗戰文革那一代文人的舊聞掌故,負暄意為日下取暖,同瑣話連在一起,是張先生對這本八卦錄的自謙說法。續話的序裏提到了負暄瑣話,其大抵講的都是諸如章太炎胡適之一般的人物,續編講的則更多是算不得出名的故友至交。民國掌故這一年來讀了若幹,那些大儒的癖好多少也都聽聞了一些,但我自己以為,若要找尋一個時代的風骨,莫過於關註那些青史之外的普通國民,與其在面對生死抉擇民族危機時所表現出的大善大勇和超然,畢竟不因此,兩千年血脈不得傳。從這層面上講,續話比瑣話更讓人欣喜。
  •     还不错吧。不知道买过没有,回去查查看。
  •     雁过留痕,人过留声。痕迹和声音,如果不有心记录,刹那间就消失了。奇怪尤可志,平凡无人知。滚滚长江东逝水,猎猎红尘终落地。今人走搞怪路线,唯恐己莫知,寂寞深闺里,执着于留存,可得乎?
  •     初话、三话的封面装帧也是一样的,只封底颜色不同。
  •     老家伙有老味道
  •     自语系列
  •     負暄系列是民國抗戰文革那一代文人的舊聞掌故,負暄意為日下取暖,同瑣話連在一起,是張先生對這本八卦錄的自謙說法。續話的序裏提到了負暄瑣話,其大抵講的都是諸如章太炎胡適之一般的人物,續編講的則更多是算不得出名的故友至交。民國掌故這一年來讀了若幹,那些大儒的癖好多少也都聽聞了一些,但我自己以為,若要找尋一個時代的風骨,莫過於關註那些青史之外的普通國民,與其在面對生死抉擇民族危機時所表現出的大善大勇和超然,畢竟不因此,兩千年血脈不得傳。從這層面上講,續話比瑣話更讓人欣喜
  •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张中行。
  •     豆瓣之前,高中。补齐。
  •     给三星不足,四星勉强;这当然不仅仅指的装帧。
  •     一共三“话”。可爱老头。不过总体感觉一话不如一话。不能怪人家,实在是没什么人可写 了。
  •     心平气和?不见得。只是心不平气不和的地方都能以后天的学养调和过去而已吧。读来总感到确是老年人所写,少了飞扬多了沉着(说不好听点,有些絮叨),但文字是老练和近人的。
  •     很喜欢他的文笔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字里行间透着宿命,但还是很好的人物琐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