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201053615
作者:庞乃明
页数:375页

内容概要

庞乃明,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人。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就职于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政教系。1998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先后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中国古代史明清史方向硕士学位、明史方向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明史及明清中外文化交流史。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等国家重要文史工程,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开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项目、南开大学青年项目、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等。著有《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明史•地理志>疑误考正》,主编《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合著《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教科书里没有的明史》、《近代文官制度史略》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为新修《清史》撰写明遗民传稿二十余篇。

编辑推荐

  16世纪以后,以东来欧洲人为认识媒介,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逐渐形成。明人第一次以欧逻巴指称欧洲,第一次明确欧洲的地理方位,第一次认识欧洲新兴殖民国家,第一次以似足而非的敬天事天为标准裁量天主教,第一次多方认识并积极引进欧洲科学技术,同时对欧洲社会风俗、政治状况、学校教育等亦已形成相当认知。  但是,明人对欧认识仍有一定局限。认识手段单一、认识群体过小、不能主动走进欧洲、不注重欧洲语言的学习、认识内容畸轻畸重等,是其中的主要方面。造成卜述局限的原因是复杂的。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思想和“自我中心主义”情结、明朝高度集权的专制政体和欧洲殖民商人对中欧贸易的垄断、来华欧洲人的主观误导皆难辞其咎。

作者简介

16世纪以后,以东来欧洲人为认识媒介,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逐渐形成。明人第一次以欧逻巴指称欧洲,第一次明确欧洲的地理方位,第一次认识欧洲新兴殖民国家,第一次以似足而非的敬天事天为标准裁量天主教,第一次多方认识
并积极引进欧洲科学技术,同时对欧洲社会风俗、政治状况、学校教育等亦已形成相当认知。
但是,明人对欧认识仍有一定局限。认识手段单一、认识群体过小、不能主动走进欧洲、不注重欧洲语言的学习、认识内容畸轻畸重等,是其中的主要方面。造成卜述局限的原因是复杂的。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思想和“自我中心主义”情结、明朝高度集权的专制政体和欧洲殖民商人对中欧贸易的垄断、来华欧洲人的主观误导皆难辞其咎。

图书封面


 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国内图书界好像把2007年称之为“明年”,因为这一年里,有关明朝的书籍大为畅销。事实确实如此,回国到书店内转悠,畅销书和文史类的书架上,以明朝为题材的作品相当丰富。多数是注重娱乐性的演义,也不乏学术性较强的专著。明是中国历史上在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汉族主导政权,也是中国开始遭遇一个全球性时代的重要节点,但最关键的是,若想解读此后中国直到今日的命运轨迹,必须认真研究明代兴亡。大致翻看了一些国内的类似书籍,基本上很少提及明史最深刻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明末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又对中国前途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具体来说,则可以归纳到两个层面:首先,明末中国在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到底能不能说成近代化变革的序幕?我避免了使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个说法,因为它在内涵上有把西方发展模式生搬硬套中国国情的嫌疑。其次,满清取代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是否属于历史的倒退?说得更加严重些,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华)是不是被夷灭亡了?明史最需要做出判断的,就是这两大问题。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环境下,这两个问题都很难作出合适的回答。特别是前一个问题,非常复杂艰深,妄下结论很不明智。而第二个问题相比之下,答案本来很简单,却因为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无法挑明。中国大陆传统历史教育,对明代晚期的论述主要就是集中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然后肯定农民起义,认同清军入关。然而,明末的中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卷入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这当中,有被动的因素,比如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的涉足远东;也有主动的,比如南方几省与主要是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扩大,甚至出现大规模移民。所以,审视并评判晚明历史,必须要在这个大背景里,否则意义有限。近日读庞乃明所著《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感触很多。我们过去被叫到中国人开始看西方世界的先行者,一定提到清中叶的魏源,讲他的《海国图志》,讲“师夷长技以制夷”。可是,这是完全漠视明末历史的错误观点。魏源的这些知识、理念,早在明末已经有了先例。天启年间的《职方外纪》,提到了欧洲的众多主要国家,竟然包括乌克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与希腊等和中国全无交往的国家,人文自然地理描述基本正确。欧洲的欧罗巴说法,亦是明人首创。明人对中国以外世界的认识,超乎我们的想象。在和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者的交战中,明人更认识到只有加强武器装备才能“制夷”的不二法门,因此热心学习、引进西方的火器,并迅速缩小了双方的差距。在明人与西方之间的交流中,传教士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玛窦在书中记述了中国人的强烈“好奇心”,“好像发了狂”,来访者络绎不绝,就是想了解西方的事情。不能和他见面的人则通过书信来往,他收到很多信件,有的人完全不认识,但乐于在信中和他探讨天主教、科技等各方面的话题。一个民族有如此旺盛的好奇心,是最为难能可贵的。由此,我们再看清末,中国人面对洋人、火车、电报等新事物时的恐慌、敌视、愚昧的拒绝,教人疑惑他们何以至此?这个细节,却可以告诉我们,在满清的几百年治下,中国人的素质下滑了多少?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基本是史料堆砌 不过还是发现一些不错的细节
  •     史料堆砌。作者比較重視佛郎機和鳥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