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斯曼摄影艺术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1
ISBN:9787102010250
作者:陈颐等编译
页数:177页

内容概要

1906年5月2日:生于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市。其父为牙医,其母为教师。
1924年(18岁):中学毕业后到德国德累斯顿学习电气和机械。与此同时学习英、德、法、俄、西班牙和拉丁语。常到欧洲各著名博物馆参观,对其中的肖像画尤有兴趣。
1930年(24岁):到巴黎参加其妹的婚礼,因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氛,决定住在巴黎搞摄影。作品开始在《时尚》、《看》等刊物上发表。
1934年(28岁):伊芙妮·摩塞尔(vonneMoser)开始担任他的摄影助手。
1936年(30岁):自行设计出9×12厘米的双镜头反光相机,由当年为达盖尔制作相机的老木匠制造,配有两个210毫米的天塞镜头。这台相机决定了哈尔斯曼的摄影风格,作品开始成名。举办第一次个人影展。
1937年(31岁):与伊芙妮结婚(伊已成为有成就的儿童摄影师)。
1940年(34岁):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巴黎沦陷。在爱因斯坦帮助下,赴美避难。
1941年(35岁):与黑星图片社签订两年合同。结识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两人开始了长达30年的合作。
1942年(36岁):开始为《生活》杂志拍摄封面,此后又作品不断被采用,累计达101幅之多,成为他中生最感自豪的成就之一。
1945年(39岁):被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选为第一任主席。
1947年(41岁):为爱因斯坦拍照。设计制造出三台改进型的4×5英寸双反相机,一直用到晚年。
1948年(42岁):拍摄“一切都浮在空中”的《原子的达利》获得空前成功。
1949—1951年(43—45岁);第一次回欧洲拍摄文艺名流。参加玛格纳(Magnum)图片社。影集《法国人》出版。
1952年(46岁):为玛丽莲·梦露拍摄照片刊登《生活》周刊封面。
1954年(48岁):《达利的胡子》出版。
1956年(50岁):《生活》杂志派他周游17个国家选拍“最美丽的女郎”。
1958年(52岁):美国《大众摄影》选他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
1959年(53岁):《哈尔斯曼的跳跃摄影》由200多幅照片结集出版。CBS电视台报道他的工作和生活。
1960年(54岁):《生活》杂志派他前往苏联拍摄采访。
1961—1962年(55—56岁):《菲利普·哈尔斯曼论摄影意念的产生》出贩。与阿威顿、佩恩等人组成“名摄影家学校”。
1983年(57岁):在华盛顿举办个展。塞拉库斯新闻学院授予其“纽豪斯采访成就奖”。
1966—1969年(60—63岁):为美国邮票拍摄爱因斯坦肖像。为尼克松总统拍摄标准像。
1972年(66岁):《视线内外》展出并出版。体质下降,缩小摄影室规模。
1975年(69岁):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1979年(73岁):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举办大型个人影展。6月25日在纽约去世。

作者简介

融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于一身的摄影大师。
他在自传中说过:我在生活中进行摄影,所最感兴趣的就是人。如果一个人的外表是由无数个不同的侧面组成,那么在这中间我们究竟应该捕捉哪一个呢?对我来说,回答永远是那个最能充分显示他内心和外表的侧面。


 哈尔斯曼摄影艺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当看完了中文版的费加罗夫人杂志后,我终于彻底的对内地的时尚杂志--有些还大言不惭的称自己为时尚艺术与先锋设计杂志,感到绝望。无论是标榜自己乃本土化国际品牌的时尚杂志,还是清高的自诩为艺术设计非主流的期刊,只要是出现了所谓的时装大片,就意味着一个眼熏眼的女人摆出一个媚惑性的姿势,反正是那种连超都抄不象的三流人像摄影。空洞的眼神,做作的姿势,莫名其妙的创意,简直不知道摄影师要表达什么,我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拍摄什么,是衣服,还是人,或者只是自己一种模糊的幻觉?这种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把最漂亮的人拍的很丑,把普通人拍的象畜生,把畜生拍的象鬼的所谓大片,完全是对观众和被拍摄者的一种肆无忌惮的侮辱。和那些标价78块的电影票一样,一本20块的时尚杂志但凡有了这些据说是出自当下摄影红人的,特别是毕业于学院派美术学院的,留着艺术家招牌的长头发,穿体恤杉的男人拍摄的令人恶心的大片,就是一块注水加腐烂的猪肉,坏了一锅汤。众所周知,无论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家多半不是出自正统的官方学院,而是自学成材或者在接受了基础的艺术教育之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探索成为不朽的大家。那些冷漠而愚蠢的所谓艺术学校是经常把文德斯或者威尔弟这样的人拒之门外的。他们培养的只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匠人和庸才。所以我厌恶那些所谓的学院派冒牌货更甚于自学者。他们的作品不光是没有灵魂,而且有一种娇柔造作的买弄,有时候他们也会把人拍的很漂亮,但是--依然只是一个美丽的僵尸或者衣架,不是一个人。哈尔斯曼的照片有灵魂。这是我最为尊敬他的地方。看他的作品,犹如观赏伦伯郎的杰作。在那幽暗的背景下,是一个人灵魂的最深刻的写照。摄影师和医生,以及一切探索人类灵魂的职业一样,有一双洞察人心的眼睛,他可以在瞬间就看出一陌生人的个性气质,而后用他的笔,或者镜头记录下这灵魂的表象。在哈尔斯曼的镜头里,是一个为自己的智慧苦恼的爱因斯坦,是象小姑娘一样跳跃的梦露,是满脸悲伤的意大利女人马各那尼,是脆弱的硬汉鲍嘉。每一个面对他镜头的人都无法避开自己真正的内心,诚实的把它展现在镜头前,而他拍摄的最美丽最具有震撼力的人像,不是海华斯与赫本这样的美人,她们在他的镜头里反而显得很空洞无味,而是那些不漂亮却极其具有内在美感的人物,比如肥胖的邱吉尔巨大孤独的背影,苍老的女演员斯文森,蒙那丽莎式面孔的丽姬索马,还有那意味深长的印度教领袖和公关经理耶酥基督式的怪异画面。无论从光影,构图来看,他的黑白摄影艺术完全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与灵魂的素描,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经得起反复的琢磨与回味。因为他拍摄出了人的灵魂,而又赋予灵魂永恒的外在的美丽。谢林说,绘画艺术就是表象与真相契合的艺术,表象应该成为真,真成为表象。而绘画者的眼睛和思想也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我们记忆中两个近代中国历史的伟人,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最好的照片都出自外国人之手。一个是美国人拍的,一个是意大利人拍的。很奇怪的,居然在那个来自密苏里的冒险家左翼记者的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哲人和诗人气质的毛泽东,而在意大利摄影师那里,是一个优美华丽的犹如文艺复兴画作中的贵族,这就是我们尊敬的总理。再看看我们同胞拍摄的他们的照片,不是佛陀式的殷实练达就是一副正统的官僚摸样,总之是无可挑剔的---正统,完美,没有缺点。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像。所以西方艺术中那种最令人景仰的对于真,对于美,对于绝对意志的追求,是与追求灵魂有关的派生物。塑造一个艺术形象,就是再现人的灵魂,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泥胎和偶像。而中国艺术的缺点就在于它过分的追求表象和程式化的表现,而忽略了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就是忽略了人的灵魂。在艺术上,最成功的也无非是表现一种所谓的意境,就是一种借于灵魂与现实中间的东西,是一种非灵非肉之间的气之类的东西,这种东方式的美学思想善于表现的是自然的和谐,美丽,而且我个人固执的认为中国经典的山水画要胜过科罗的作品,具有超然的美,而表现人物是不如西方的。所以,我以为学习西方的美术或者其他类型的艺术,最要紧的不是技巧而是灵魂,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的探索人的灵魂,完全的敞开自己的灵魂,才有可能学习到真正的西方艺术,领会其真谛。所以学习西方艺术就是学习探索人的灵魂,学习东方艺术就是学习与自然共处。不幸的是在今天的中国艺术界是完全的复制了一个非中非西的大杂烩的现实。既没有学习到西方艺术求真求美的真谛,又丧失了东方传统对自然的崇拜,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两种文明中最坏的东西。一方面是机械化的仿制西方的工业文明,一方面是专门把东方专制主义的糟粕拿来炫耀,在艺术上就表现为无原则的崇洋媚外和沉渣的泛起,不得两者之精华所在。摆姿势,是中国摄影师的法宝,就在于这个摆,不是抢镜头,是做作。就象传统戏剧里无意义的亮相。所以许多的时装照片给人一种相当虚假的印象,图片中的人物扭曲,服装凌乱,场景设置莫名其妙,似乎是想模仿外国时尚杂志中那种现代主义的风格又不象,显得很空洞苍白。至于模特,我要说中国的模特,演员,特别是现代中国女人身上最缺少的就是灵魂的美。你只要看了章子怡那双精明得冒烟的眼睛,还有现在女孩子们那中有意无意的装出来的无动于衷和冷漠,就知道女孩子是如何被污染了。那眼睛里有的只是自私和默然,势利与俗气,很难看到一双闪耀着纯真和善意的眼睛。我记得看过一次艺术人生采访小鹿纯子的扮演者荒木由美子的节目,那个五十岁的日本女人是那样的温柔纯真,眼睛里有一种小姑娘样的天真,我很受震撼,因为在今天的中国,你简直看不到一个这样眼睛里有爱和纯洁,明亮的不曾沾染功利的女人的眼睛,都是格林那威镜头里势利的东方女人精明尖刻的眼神。甚至很小的孩子眼睛里就出现了只有成年人才有的冷漠和狡猾。世界缺乏诗意,人就缺乏真诚。精神的美的无法伪装的。自然和艺术,象是相互躲藏。在于真诚的努力,只要我们用有限的光阴投身艺术全心全意,自然就活在我们心里。放荡不羁的人不可能把纯洁崇高完成。要创造伟大,必须精神凝聚,在限制中显示出才能,规律给我们自由。---歌德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费雯丽那张真让人心疼
  •     HALSMAN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