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书评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年2月
ISBN:9787500404170
作者:(英)D.G.麦克雷
页数:150页

换一种眼光看韦伯

这本书还有一个台湾周伯戡的译本,大陆过去也曾有出版社影印。 前些年大陆学术界“韦伯热”,一下子外面韦伯的那些著作也多了不少,如此看来,此“马克思”在学术界的地位远胜彼“马克思”矣。可中国这股“韦伯热”主要是从正面去膜拜韦伯,缺乏反面审视的角度,多的是对韦伯学术的毕恭毕敬,少了对韦伯的冷静批驳,从这一点上来看,也可见大陆西学的浅薄,所以国学之兴不可谓无来由。作者是英国人,浸染英美哲学思想很深,从书中的语气来看,乃是因为受不了对韦伯的吹捧,所以写这本书给大家浇浇冷水。但此书并不是学术上的纷争之作,而是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冷静的对韦伯诸学术分析而来,有道理有见解,绝非恶诋他人。

向英国人麦克雷学习怎样嘲讽德国人马克斯•韦伯

一、  前不久,读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小册子《韦伯》,书是多年前我淘的旧书。作者是Donald Macrae。坦率的说,我对这位作者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是英国人。这本小册子很薄,7万字。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学者的小传记往往是由传主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勤奋或天才的学术生涯,以及作者对传主著作的呈现、评论、歌颂和相关参考书目所组成。毕竟,大多数人是因为喜欢一个人才甘愿辛苦去为其作传的,就算不那么喜欢,研究之后也会喜欢上的,相处久了总会有感情,这与情侣区别不大。因此,我开卷阅读,序言的开头写道:  “韦伯对我们来说的确就是一座迷宫。”  这种颂扬的修辞并不令人意外,很符合我的阅读预期。但接下来的句子却是:  “真正的迷宫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迷宫的中心常常空空如也。”  我靠,好像有些不对啊!接着往下读:  “然而,我认为,韦伯的情况不属于此列……”  我松了一口气,作者看来还是正常的,继续读:  “尽管在我看来,事实上那里的东西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多。但是,这座迷宫及其内容足以使韦伯成为本世纪具有社会想象力的大师之一。”  好了,这段包含了数处转折的总括,已经足以令我嗅出作者的意图:韦伯是名不副实的,他不是社会学大师,而是社会想象力大师。由此,我对眼前这本小册子刮目相看,读完后,更发现英国人对德国人有些恨意真是绵里藏针、笑里藏刀、欲抑先扬。作者对韦伯的批判当然有严肃的学术动机和观点,但也显而易见有不少鞭尸的伎俩,两者都值得我们这些脸皮薄的后辈认真揣摩学习。下面,我将列举本书作者对韦伯的嘲讽方法,展示如何漂亮的去黑一位已经作古的前辈学者。二、  如果我们试图反驳他人的观点,最基本的反驳方式就是两种:驳斥其论据、驳斥其论证逻辑。但是,如果我们试图嘲讽一个人,那么嘲讽的方式必须摇曳多姿、丰富多彩。在《韦伯》这本书里,作者展示了多种嘲讽方式。  1、黑他的相貌:“韦伯的像片总是正面的,他反对拍侧面照,因为这会使他的鼻子大露原形,他的脸曾因为决斗而留下伤痕,他的面容则因为在学生时代饮啤酒过度而变成一幅愁眉苦脸、睡眼惺忪的样子。”(35)  2、黑他的气质:“韦伯给人一种沉稳、自信而又真诚的印象,但是在雅斯贝尔斯看来,那种神态不仅隐藏着心理上的紧张性,而且还表露出内心的分裂性。”(36)  3、黑他的童年:“韦伯童年的时候,曾泡在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典籍之中,但是这些典籍除了做他经济学、法学和(很罕见)政治学研究时的原始材料以外,其影响对他却来说并不明显。他赞扬席勒,但是德国文学似乎从未拨动过他那根青春的心弦,似乎未曾给过他某种积极奋发的影响。”(38)  4、黑他的品位:“我不知道视觉世界对他到底到达怎样一种程度,比如他从英格兰寄回来的那些旅行信笺,全都是对风光的那种传统式的欣赏趣味。他关于音乐方面的论著是很博学而又富于启发性的,但却非常晦涩。”(40)  5、黑他的书法:“在韦伯很少的几封字迹细小,笔画潦草难认的书信中,我曾亲自对他这个时期的书信做过考察,我们发现他的难以辨认的笔迹变得愈发晦涩难解,愈发乖张反常,可谓文如其人。”(45)  6、黑他的祖国:“(韦伯生活的)这个德意志国家很怪,可以说是从未见过有与它酷似的国度,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这种怪异性才使得韦伯作为一位政治思想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或是像他实际上可能的那样重要。这个德意志国家乃是一种大杂烩,它既是一个王朝,一个联邦国家,一个代议制社会体制,一个专制政体,一个军事政府,一种官僚制度,同时又是一种殖民政体。像韦伯这样的人,赞成君主制度的原则,但却谴责君主——这位君主既是皇帝、统帅,同时又是普鲁士国王。韦伯的精神常常是沿着那个起主导作用的普鲁士的意志之轨道运行。(50)德意志不是像托克维尔在美国发现的那样一个政治实验场,而是巫师们的一口大锅,甚至就连韦伯这样的人都只能从这口大锅里得出模棱两可的预言,含含糊糊的警告,以及一种战战兢兢、犹犹豫豫的愿望。”(56)  案:实在忍不住插一句,在这位英国人看来,第二帝国的全部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观念——的大杂烩特征,恰恰是韦伯作品的特征。这一特征的要义是:第一,韦伯是自相矛盾的、含混不清的;第二,韦伯的德国特征主要是普鲁士特征。  7、黑他的知识背景:“历史和历史方法乃是德国人的极大特长。德国的历史学家们在史料的运用方面建立起关于严格性的一套新准则,在阐述问题方面建立起关于准确性的一套新标准,在学术文章方面则创立起一系列雄放恣肆的新文体。一切事物均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人们相信,理解的中心意旨乃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发展。了解一件事物的起源,就是把握那件事物。譬如要研究法律,第一,就是对罗马法和16世纪欧洲对这种法的接纳进行研究;第二,就是对条顿蛮族的法律习俗和条文的历史进化及其在中世纪的变化所做的更为重要的研究。……哺育着年轻的韦伯成长起来的那种知识氛围,充满着历史学的浓厚气味。这种成就是货真价实的、伟大的,韦伯属于这样一种人,他们在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地驾驭浩瀚而又信实可靠的第二手资料方面大概可以算是欧洲旷古以来的第一代人物。(66)然而,有两件事令人忧虑,第一,韦伯对另一种运用资料的方法视而不见,这种方法由英国的斯宾塞发展起来,由法国人杜尔克姆加以完善。第二,他醉心于他的那些原始材料的细枝末节,并被思想中的那种历史态度缠住,反而把他着手从事某一项研究时的本来目的忘到九霄云外。(67)韦伯的观念的出发点就是把社会科学看做是历史科学,在他看来,从时间的层面和依靠历史主义的方法,人类的一切现实都将是可以理解的,韦伯的社会学逐步摆脱了历史学的羁绊,但他总还是一位历史主义者。(95)”  案:这段文字暴露了英国人在看待19世纪学术时,对德国哲学与思想的那种不满,以及对英国传统里那种功利主义的、经验主义的、通俗易懂的、与时俱进的、朝向未来的态度的自满。作者认为,彼时的德国人能够把一切学问都当做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哲学来研究,这种黑格尔式的研究尽管收获了知识谱系的条理和哲学内涵的纯粹,但却丧失了活力和有用性。而韦伯恰恰是在这种学术传统里成长的,同时,作者认为韦伯的研究是基于二手资料而非田野调查。因此,作者指责韦伯的社会学研究1.方法是历史学的,本质上是德国历史哲学的一部分2.材料都是二手的,总之,暗示了韦伯的社会学研究本质上是非社会学的。  8、黑他的思想继承:“韦伯声称,他的知识背景是由马克思和尼采支配的。(77)然而,是韦伯受到了尼采的深刻影响呢,还是他从尼采那里只不过发现了对他自己那种分裂的、犹疑不决的态度的某种证实呢?我赞成后一种看法。(80)马克思主义那个时候还不是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一种学说,韦伯就像借助一面昏暗的镜子一样,从倍倍儿和考茨基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看到了马克思的形象……(86)”  案:这里严格的说作者并不是黑尼采和马克思,而是嘲讽韦伯对尼采和马克思的理解都是错的。  9、黑他的学术传播:“韦伯的著作都有这样一种写作风格,即使讲德语的本国人读起来也感到费劲。此外,这些著作的英译本往往比原文还晦涩,不过最难读的是法文译本,这些著作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威严和压抑的气氛。他的著作——如果人们没有读过,那么情况就更是如此——带有晦涩性、知识性以及某种启示录性质,结果韦伯也就被人们看做是一位魔法大师。(8)用明白易懂的文字来表述内容艰深的东西很困难,(别的一些学者)也许有错误,或许有荒谬之处,但是并不晦涩,每个读者都能明白他们所谈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带领着我们走出九曲迷宫,韦伯把我们引入九曲迷宫,但却不把帮助我们走出迷宫的那根线头留给我们。(15)美国社会学家Talcott Parsons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了韦伯的著作,他从中抽出了某些潜在的思想,并且做了详尽的阐述,使之成为一种包罗甚广、生机勃勃的、系统的社会学。使这一社会学体系远远超过了韦伯本人所达到的那种水准,并且显示出其他一些思想成分,这既是一种发明,也是一种发现。这一学说的那种明确性和具体性——这是它的力量所在——无形中否定了其学说的那种流动不居、难以捉摸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正是韦伯棋高一着、胜过他所有的后继者的秘密之所在。(135)韦伯的喜好表面上从来都是莫衷一是,总是以模棱两可作为他的锦囊妙计。伟大的历史学家迈内克称韦伯是“德国的马基雅维利”,就含有这种意思。(100)”  案:作者认为,韦伯著作的晦涩使人们一般在遇到疑问时,不敢去质疑韦伯,而是先反躬自省自己可能没有读懂,而越读不懂,就越觉得韦伯伟大。作者认为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因为在后来者的手上克服了那种晦涩难懂、模糊含混、模棱两可、看法丰富但寡于明确的缺点,从而呈现出明确和具体性,从而具有了传播和征服的力量,使韦伯成为一代宗师。作者笔下韦伯自己呈现出的所谓“丰富性”是正话反说的嘲讽。  总而言之,经过作者这么一番从头到尾、毫无保留的批判,即便是最对韦伯不了解的人,也会觉得这位作者是不是太辛辣了些,而我写这篇是不是太无聊了些。其实,说这本书是“学术嘲讽指南”只是戏言,我只是把读书笔记保留下来而已。此外,这本毕竟是难得的对传主进行批判的传记,写得十分欢乐。而英国与德国学术之间的不同,以及对韦伯究竟应该怎么看,那当然需要自己去读了。2015年9月6日读10月31日整理


 韦伯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